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2年12期文献
  • 麦考酚酸酯治疗IgA肾病的随访对照观察

    目的对比研究麦考酚酸酯(MMF)对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方法选择病理诊断IgA肾病IV~V级(Lee分级),蛋白尿>2.0 g/d,血肌酐<355 μmol/L的患者共62例,分为MMF组和对照组.MMF组初始剂量给MMF1.0 g/d(体重<50 kg)或1.5 g/d(体重>50 kg),治疗6个月后减量至0.75~1.0 g/d,12个月后可减至0.5~0.75 g/d;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片0.8 mg*kg-1*d-1,规律减量.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8、24个月测定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氨基-β-葡萄糖苷酶酶(NAG酶)、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浆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肝功能等多项临床指标.对MMF组5例重复肾活检患者治疗前后的肾脏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 (1)治疗3个月时,MMF组尿蛋白定量(1.9 g/24 h±1.6 g/24 h)较治疗前(3.2 g/24 h±1.7 g/24 h)明显减少(P<0.01),白蛋白(41 g/L±6 g/L)较治疗前(37 g/L±7 g/L)明显升高(P<0.01);但对照组尿蛋白定量(2.3 g/24 h±1.9 g/24 h)、白蛋白(30 g/L±7 g/L)与治疗前(2.9 g/24 h±1.4 g/24 h、37.1 g/L±5.8 g/L)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6、12及18个月时,两组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白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12、18个月时,MMF组尿蛋白定量(0.8 g/24 h±0.8 g/24 h、0.6 g/24 h±0.7 g/24 h)明显低于对照组(1.4 g/24 h±1.6 g/24 h、1.4 g/24 h±1.3 g/24 h,P<0.05).MMF组治疗18个月时尿蛋白定量较3个月时明显降低(P<0.01),而且完全缓解率(44.4%)及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19.1%、61.9%,P<0.05).MMF组平均用药时间13.8±6.3 (6~30)个月.(2)MMF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在治疗6、12及18个月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变化.(3)MMF组5例重复肾活检患者平均用药时间9.8±2.3(7~12)个月,肾小管、间质炎细胞浸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未见肾毒性副作用.结论 MMF对IgA肾病IV~V级伴中重度间质炎细胞浸润,蛋白尿>2.0 g/d的患者降低蛋白尿的幅度、作用的持久性及降低血脂等方面优于激素疗法.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耐受性好.

    作者:陈香美;陈仆;蔡广研;吴杰;崔岩;张燕平;刘述文;汤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预激综合征与7q3 D7S505假名基因相关研究

    目的探寻预激综合征的遗传基础.方法预激综合征44例,正常人53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以7q3 上D7S505,D7S688和D7S483为候选位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上述位点短片段重复序列(STR), PCR反应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成功者以8%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分离.应用基因分型的方法,对预激综合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D7S505位点等位基因 A2、A3、A4和A6的相对风险率(RR)分别为1.051 6、3.432、1.563 1和1.714 3,均大于1,但经χ2检验仅A3(266bp)等位基因的RR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3在预激综合征患者中的分布显著高于正常人,与预激综合征呈正关联.D7S483各等位基因型的频率在预激综合征患者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预激综合征与之不相关.结论预激综合征与D7S505关联,对进一步探讨预激综合征的基因位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文玲;刘国树;胡大一;戚豫;单兆亮;骆雷鸣;张明华;王莉;易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骨骼肌I/R后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后对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10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Ⅰ组,n=6)、缺血组(Ⅱ组, n=6)、缺血再灌注组(Ⅲ组, n=30)、生理盐水组(Ⅳ组, n=30)、SOD组(Ⅴ组, n=30).Ⅱ组在缺血4 h末,Ⅲ、Ⅳ、Ⅴ组分别于再灌注1、2、4、8、12 h末,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MDA)、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上粘附分子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ICAM-1的表达情况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Ⅲ组各时相点MDA、MPO、CD11b/CD18、ICAM-1的表达与Ⅰ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骨骼肌组织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Ⅴ组中则这种变化明显抑制(P<0.05).Ⅳ组和Ⅲ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粘附分子CD11b/CD18和ICAM-1与骨骼肌I/R损伤密切相关,SOD不仅可以清除I/R时产生的氧自由基,还可以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白细胞在骨骼肌组织中的浸润,从而减轻骨骼肌I/R损伤.

    作者:吕松岑;王新涛;文立臣;韩竹;陶天遵;关德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获得性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TβRⅡ)获得性突变在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2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利用肾小球微分离技术从肾活检组织切片分离出不同硬化程度的肾小球,一步法提取DNA,聚合酶链长度多态性法检测TβRⅡ基因中A10微卫星序列不稳定性.以突变条带积分像素密度(IPD)百分率和标准样品中DNA突变率作标准工作曲线.各样品突变条带IPD百分率通过标准曲线回归而得到各微分离小球TβRⅡ基因突变率.结果肾活检组织切片经微分离获取的肾小球组织,一步法提取的DNA质量可靠,PCR一次成功率为87.5%;标准曲线中突变条带IPD百分率(10%、32%、55%、75%、88%)与DNA突变率(17%、24%、53%、79%、95%)相关性好(γ=0.9908).所有微分离肾小球组织均未能检出TβRⅡ基因获得性突变.结论在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未能检测到TβRⅡ基因A10微卫星序列的突变.

    作者:刘志红;龚如军;胡可斌;李颖健;王建平;黎磊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切除手术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对心功能变化的作用

    目的比较研究全麻病人,肝切除期间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时,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与心排出量(CO)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肝切除手术病人,放置Swan-Ganz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用热稀释法测定心排出量,气体采集后测定PETCO2,定时观察PETCO2与心排出量,对比两个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当阻断下腔静脉或大出血时,心指数低值为0.7L*min-1*m-2,PETCO2低值为20 mm Hg,当开放下腔静脉或快速输血输液和大出血纠正时, 心指数高值为7.0 L*min-1*m-2,PETCO2高值为47 mm Hg.PETCO2和CO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0.90, P<0.01.结论 PETCO2在重大手术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作为观察心功能的一项敏感而无创伤性的监测指标.

    作者:宋青;张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急诊手术处理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急诊手术处理效果和治疗要点.方法急诊开颅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1例,按Hunt-Hess分级,其中Ⅲ级9例,Ⅳ级10例,Ⅴ级2例.结果 21例手术患者中出院时恢复良好者16例,中残2例 ,重残1例,死亡2例 .术前Hunt-Hess分级为Ⅲ级者无一例死亡.结论急诊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英斌;罗良生;张敦梓;林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定位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的科学性,研制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规划系统(CAPN)软件.方法随机抽取100组立体定向靶点,用CAPN系统测定的靶点三维坐标数值与传统的刻度盘测量的靶点数值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临床应用CAPN实施137例立体定向手术.结果刻度盘目测和CAPN 2种测量方法的靶点数值进行配对t检验的处理结果: t0.05, 证明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APN准确可靠.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CAPN对提高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的科学性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杜吉祥;刘宗惠;李士月;于新;亓树斌;刘锐;张明华;周付根;徐涛;张威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99m 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在人肺癌组织中的摄取与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在人肺癌组织中的摄取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用以指导临床化疗. 方法研究对象为27例肺癌患者.18例静脉注入99mTc-MIBI 1 110 MBq,60和120 min后分别作胸部双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根据病灶和对侧正常肺组织的计数率比值,计算出99mTc-MIBI在肺癌组织中的早期显像摄取比值、延迟显像摄取比值和储留指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7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mdr-1和MRP基因的表达,表达量以mdr-1或MRP条带与内参照β2-微球蛋白条带的吸光度值之比表示. 结果肺癌患者胸部99mTc-MIBI早期显像的阳性率为83.3%(15/18);阳性者摄取比值为1.99±0.64,其中13例作了延迟显像,经过时间衰变校正后,其99mTc-MIBI摄取比值和储留指数分别为2.06±0.69和-45%~33%.手术切除的肺癌组织中mdr-1和MRP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2.2%(6/27) 和63.0%(17/27),表达量分别为0.39±0.10和0.23±0.17;癌旁正常肺组织中mdr-1和MRP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5.0%(7/20)和45.0%(9/20),表达量分别为0.44±0.14和0.17±0.18.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肺组织比较,mdr-1和MRP基因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意义.肺癌组织MRP基因表达的阳性率高于mdr-1(P< 0.05).肺癌组织mdr-1和MRP基因共表达量以及MRP基因表达量,与99mTc-MIBI早期显像摄取比值和储留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肺癌的原发性耐药与mdr-1和MRP基因的表达水平关系不大,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用99mTc-MIBI SPECT检测未经化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mdr1和MRP基因的表达,临床价值不大.

    作者:史德刚;黄钢;苗积生;林祥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Cox迷宫Ⅲ型手术同期换瓣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

    目的观察换瓣同时作Cox迷宫Ⅲ型手术与单独换瓣相比较的疗效.方法选择单独换瓣+迷宫Ⅲ型手术病例(迷宫组)与这一期间另外所作的单独换瓣病例(对照组)各56例,均系风湿性病变、心功能Ⅲ~Ⅳ级、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1年以上.术后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迷宫组较对照组长,分别为75 min±22 min对41 min±11 min(P<0.05)和124 min±40 min对68 min±19 min(P<0.05).复跳后出血迷宫组2例,对照组1例,均止血有效.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均为1.8%(1/56).迷宫组术后窦性心律者占98.2%(54/55),在作大体力活动时无窦性迟钝现象,均有心房收缩功能;术后1年,心功能Ⅰ级者占98.2%(54/55),Ⅱ级1.8%(1/55);无抗凝严重出血,亦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晚期死亡率1.8%(1/55).对照组中7例在术后24 h内心房纤颤曾暂时消失,以后仍为慢性心房纤颤,而另有1例心房纤颤长期消失已2年;术后1年,心功能Ⅰ级者占94.6%(52/55),Ⅱ级占3.6%(2/55),Ⅲ级占1.8%(1/55);无抗凝严重出血,脑栓塞偏瘫1例,占1.8%(1/55);晚期死亡率3.6%(2/55).结论换瓣同期行迷宫Ⅲ型手术安全有效,能消除心房纤颤,恢复心房收缩功能,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陈如坤;王永清;陈勇兵;陈锁成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人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人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治疗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组、脂质体组、不包含或包含IL-10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与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组(n=20).采用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SAP模型.SAP诱发0.5h后腹腔注射给药.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胰腺、肝脏和肺组织中IL-10浓度,并观察血淀粉酶、组织学、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及一周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 IL-10基因治疗24h后胰腺、肝脏和肺组织IL-10浓度较SAP组显著升高(P<0.05);血淀粉酶由20 300 U/L±1 100U/L降至6 800U/L±700U/L(P<0.05);胰腺组织学评分由4.1±0.2减轻至3.2±0.3(P<0.05);胰腺、肝脏和肺组织TNF浓度显著降低(P<0.05);一周死亡率由90%降至30%(P<0.05).而治疗对照组与SAP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pcDNA3-IL-10基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单松;靳大勇;吴肇汉;邹卫国;许德华;郑仲承;刘新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采用多药耐药基因mRNA转染人单个核血细胞提高对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采用将人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导入人单个核血细胞的方法,观察跨膜糖蛋白(P-gp)在转染后单个核血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情况,并初步探讨此方法中影响P-gp表达和功能的因素.方法体外分别合成无5′和3′UTR(非翻译区)的MDR1 mRNA[pGEM5Zf(+)-MDR1]和使用Xenopus β-globin的5′和3′UTR替代野生型5′和3′UTR的MDR1 mRNA(pT7TS-MDR1),从而构成两个试验组.然后利用脂质体为介质转染富含造血细胞的人单个核血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对MDR1基因的翻译产物P-gp的表达和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转染后12 h人单个核血细胞P-gp的表达:阴性对照组为2.16%,pGEM5Zf(+)-MDR1组为8.94%,pT7TS-MDR1组为19.14%;转染后72 h人单个核血细胞P-gp的表达:阴性对照组为2.12%,pGEM5Zf(+)-MDR1组为6.12%,pT7TS-MDR1组为10.71%.转染后12 h的Rhodamine-123排泌实验:阴性对照组为19.20%,pGEM5Zf(+)-MDR1组为25.29%,pT7TS-MDR1组为35.02%.结论转染后12 h及72 h两试验组都表现出P-gp的高表达,并且以pT7TS-MDR1组为优;转染后细胞对P-gp的表达及存在可以维持至少72 h;表达的P-gp具有外排泵功能.MDR1 mRNA转染人单个核血细胞具有提高其对化疗药物耐药性的潜质.

    作者:李雷;向阳;田芳;杨秀玉;任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泌科泼尼松治疗格雷夫斯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房颤动

    目的了解泼尼松治疗格雷夫斯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分为传统抗甲状腺药物组(10例,男2例,女8例)和泼尼松治疗组(14例,男3例,女11例).治疗方案:传统抗甲状腺药物组采用他巴唑15~30 mg/d,心得安15~30 mg/d,而泼尼松治疗组药物为泼尼松30 mg/d,他巴唑15~30 mg/d,心得安15~30 mg/d.比较二组患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结果泼尼松治疗组14例患者有12例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平均转复时间为3.8(3.8±2.6)个月,缓解率达86%.而传统抗甲状腺药物组10例患者有4例心律转复,缓解率为40%,平均转复时间2.8(2.8±1.0)个月,泼尼松治疗组的转复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抗甲状腺药物组(P<0.05).结论泼尼松治疗格雷夫斯病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房颤动可能更有利于窦性心律的恢复.

    作者:卫红艳;李梅;邱明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及其鉴定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和培养及鉴定小鼠神经干细胞,为相关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神经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和单细胞克隆技术,从胚胎小鼠大脑皮质分离并体外培养胚胎期小鼠大脑皮质细胞,连续稳定传代20代后,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克隆细胞Nestin和分化后细胞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β-tublin和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结果从小鼠大脑皮层分离的细胞群具有连续形成克隆能力,其Nestin表达阳性.分化后的细胞可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寡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成功分离并获得了小鼠皮层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可连续稳定传代,具备多向分化潜能,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作者:章翔;李侠;吴景文;王占祥;许汉鹏;杨大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类

    一、间质性肺炎的分类演变20世纪 60年代美国病理学家Liebow首先提出了关于慢性间质性肺炎的5型分类,即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细支气管炎性间质性肺炎(BI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巨细胞性间质性肺炎(GIP)[1].尽管存在异议,但这种分类一直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并于近年得到修正.

    作者:代华平;王辰;Ulrich Costabel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进一步规范药品临床试验

    药品是一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特殊商品,上市前必须保证其安全、有效.为此,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成为指导药品临床试验的法规.下面简要介绍GCP的历史、主要内容、以及我国执行GCP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渊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第18例 胸痛-咳嗽-发热-气急-两下肺阴影(Ⅱ)

    分析与讨论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以胸痛、咳嗽、发热急性起病,偶有痰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外院胸部CT示右下肺片状阴影,临床上要考虑细菌性肺炎波及胸膜.抗生素治疗体温有下降,胸痛、咳嗽有减轻,亦符合肺炎发展,但不能解释胸部CT的改变.且典型肺炎往往有寒战,咳脓痰表现,该患者缺如.患者年龄较大,外院疑诊肺癌,入院后复查CT示两肺片状阴影改变较快,亦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均不支持肺癌的诊断.

    作者:应可净;陈恩国;周畔;吴晓虹;胡红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治疗癌性内脏痛的临床应用

    癌性内脏痛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信心,单纯药物治疗镇痛效果不佳,以往的各种止痛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一直缺乏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治疗方法.我们于2001年7月起开展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PMM)治疗癌性内脏痛,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胡永生;李勇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硝酸甘油软膏治疗肛裂的Meta分析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或压力过高是肛裂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肛门局部涂抹硝酸甘油(GTN)软膏可降低肛管内压力从而促进肛裂愈合.后来人们作了多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RCT)来评价GTN软膏治疗肛裂的疗效和副作用,下面将就此作一Meta分析.

    作者:邹鸿志;郁宝铭;王志伟;冯国光;赵任;孙骥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胃粘膜下间质瘤脱入十二指肠

    患者女性,83岁.因半年来精神饮食差、便秘、体重逐渐减轻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闷胀、隐痛不适、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和少量黄色胃液,伴反复呃逆.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右上腹可触及鸭蛋大小包块,边界不清,质硬,针尖样触痛,活动度差.

    作者:董林森;凌宝存;夏克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乳腺癌组织中NF-κBP5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核因子NF-κBP50是一类蛋白质,具有和某些基因上启动区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而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1].国外文献报道甲状腺、非小细胞性肺癌和大肠癌中NF-κB呈活化表达.目前国内尚少见到乳腺癌方面的研究报道.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了乳腺癌组织中NF-κBP50的表达,探讨NF-κBP50表达与临床意义,现将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敏;李世拥;安萍;陈刚;骆成玉;蔡慧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卫生系统重大科研课题申请书在设计方面的共性问题

    卫生系统重大课题项目下达后,有关单位上交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标书)若干份,经过初审与终审以后,确定了中标课题.为了提高课题的质量,避免课题在执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曾经召开了中标标书申请人的会议,并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对中标标书的设计、测定指标、总体方案作进一步的评议,以期将研究方案与科研设计中的错误减少到低程度.专家们对中标的每一份标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提出了标书中不足之处和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与申请者面对面地交换了意见,进行商榷,取得共识.申请者修改补充了内容,完善了原来的标书,并填报了任务书.该项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及课题申请人的好评.我们参加了这次评议工作以后,认为在中标的标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应该作一次总结.希望这些总结的意见和建议,能对今后填写课题申请书的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减少课题申请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共同提高标书质量,增加中标的机会.

    作者:王觉生;康德英;李良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低容量性休克的复苏治疗

    低容量性休克以创伤失血具代表性.作者所阐述的复苏方法主要基于创伤病人.对此,有一套较标准的复苏程序可供参考.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B(breathing):维持良好的呼吸;C(circulation):纠正脉速、脉压窄、血压低等循环系统的异常;D(delivery of oxygen):保证足够的氧输送;E(extraction of oxygen):保证外周组织的氧摄取和氧利用;F(further treatment):进一步治疗;

    作者:林洪远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