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作者:廖小梅;冉玉平;陈卉娇;孟文彤;向兵;康梅;熊琳;李志瑜;庄杰;彭雪梅;邓承祺;李甘地;刘卫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特点和病程,探讨是否可将新近出现糖代谢异常视为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方法检查98例胰腺癌患者(靠B型超声波、CT、内镜等诊断)的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C肽.收集其糖尿病家族史,计算其体重指数.分析异常糖代谢出现到胰腺癌确诊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其异常糖代谢与胰腺癌诊断之间的关系.115例胃癌患者、87例结肠癌患者及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作对照.结果 98例胰腺癌患者中,17例(17.4%)表现有空腹血糖、血胰岛素、C肽等检测异常,显著高于胃癌组(2例,1.7%,P<0.005)或大肠癌组(5例,5.8%,P<0.025);非胰腺癌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体重指数>24的有38例(39.0%),明显多于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0/17;P<0.005);17例胰腺癌患者发现糖代谢异常到确诊时间10.8±7.4个月,≤2年者15例(88.2%),而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2年者仅21例(14.4%;P<0.005);前者糖尿病阳性家族史(1/17)比率显著低于后者(97/146,66.4%;P<0.005);17例胰腺癌患者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和C肽等与非胰腺癌2型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约17%的胰腺癌患者在发现肿瘤占位病灶之前可能已有糖代谢异常.临床上可将新近出现糖代谢异常、无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无肥胖等糖尿病倾向等,作为早期诊断胰腺癌的重要线索.
作者:吴建新;孟祥军;李定国;陆汉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插管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结果.方法对15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股动脉插管进行手术,并观察其疗效.159例主动脉瘤中:Stanford A型89例,Stanford B型70例.90例全心转流,其中31例深低温停循环,69例左心转流.结果 7例(4.4%)在术中出现假腔灌注;7例(4.4%)出现脑部并发症,4例死亡,2例广泛脑缺氧,5例脑栓塞;12例(9.0%)皮肤切口延迟愈合,局部感染2例(1.5%).无插管侧下肢缺血或股动脉血栓形成.采用经人工血管行股动脉插管有效地降低了股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下肢缺血的发生率.股动脉插管主动脉逆行灌注造成的脑部并发症在本组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结论经股动脉插管行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作者:侯晓彤;孙衍庆;崔恒;蔡克强;郑斯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比研究中、晚孕期和足月胎儿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特性,为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和基因治疗先天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液体培养、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等对中、晚妊期及足月胎儿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体外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未足月脐血中CD34+、CD34+CD38-细胞及CD34+细胞中CD34+HLL-DR+、CD34+CD38-细胞比例较足月脐血高(平均3.14%、0.76% 比0.78%、0.18%及9.8%、20.4%比3.9%、14.6%),产生的集落形成单位量(CFU)较足月脐血高,且与CD34+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0.83),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约是足月脐血的3倍(5.7±1.2/105细胞比1.7±0.8/105细胞,P<0.05).在短期液体培养体系中,不同胎龄脐血干/祖细胞具有相似的扩增潜能,体外细胞因子支持下培养7天,CFU-C、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CD34+CD38-细胞数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其中以SCF+FL+TPO+IL-3+IL-6组合条件下效果显著.结论未足月胎儿(尤其是中妊期)脐血与足月胎儿脐血相比,含有较高的造血干/祖细胞,有较强的集落形成能力,对细胞生长因子刺激敏感,在体外能有效地扩增和增殖,是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
作者:马艳萍;邹萍;肖娟;黄士昂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回输自体血中红细胞的功能及川芎嗪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自体输血病人按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实验组,于收集自体血前30 min经静脉滴注川芎嗪4 mg/kg,然后在冲洗液内加入5%的川芎嗪,并用相同浓度的川芎嗪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Ⅱ组为对照组,操作步骤同Ⅰ组,但冲洗液和洗涤液中不加川芎嗪.观察红细胞回输率、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人红细胞洗涤前[Ca2+]i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洗涤后两组红细胞[Ca2+]i都较洗涤前有明显的升高(Ⅰ组为34 nmol/L±10 nmol/L vs 48 nmol/L±17 nmol/L,Ⅱ组为 38 nmol/L±9 nmol/L vs 76 nmol/L±23 nmol/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Ⅱ组洗涤后[Ca2+]i升高更明显(P<0.01);Ⅰ组自体血回输率明显高于Ⅱ组(69%±8% vs 50%±16%,P<0.05);变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较Ⅱ组少.结论红细胞在回收和洗涤过程中有一定的破损及功能异常,川芎嗪可能通过其钙阻滞作用、负性电荷作用、抗氧化作用等对回收、分离、洗涤的红细胞有保护作用,在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应用能够提高回输血的质量和回输率,减少红细胞的破坏.
作者:裴凌;王俊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和交流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0年8月,作者对18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5(2~14)岁.Ⅰ型11例,Ⅱ型3例,Ⅲ型4例.16位患者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2例应用了深低温停循环技术).13例经主动脉前壁,3例经肺动脉前壁完成修补术.1例在常温体外循环下,1例在全麻左侧开胸下行结扎手术.合并畸形同时进行矫治.结果 3例围术期死亡,15例患者痊愈并经平均108个月的随访,1例存主肺动脉间隔残余漏,余均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早期准确的诊断、合理的外科矫治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关键因素.
作者:孟强;吴清玉;阎军;许建屏;李守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survivin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RT-PCR获得survivin编码区序列,双酶切后,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生长曲线观察高表达survivin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的接触抑制生长能力;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高表达引起的蛋白质分子改变.结果通过分子克隆,构建survivin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大肠杆菌和真核细胞中表达.生长曲线表明,转染survivin的293细胞的增殖速度略快于对照细胞,尤其在细胞生长至高密度时;Survivin可以明显提高293细胞的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Survivin的高表达可以引起癌基因cyclin D1和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抗凋亡基因survivin具有促进细胞转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依赖于cyclin D1和c-myc的功能.
作者:朱红霞;刘爽;周翠琦;周晓波;张帆;全兰平;徐宁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点.方法研究对象为上海地区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82例为病程在10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88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观察D6S470、D6S274、D6S296和D9S175 等4个微卫星标志多态性的分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D6S470、D6S274、D6S296和D9S175微卫星标志上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慢性精神分裂症组患者D6S296的264 bp等位基因频率为0.168 8,而健康人组为0.039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7.68,P<0.001);其他微卫星标志的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这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D6S296的264bp等位基因与慢性精神分裂症间存在强烈关联(RP=8.30,x2=13.91,v=1,P<0.001).结论:人类6号染色体上D6S296微卫星标志区域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作者:张咸宁;江三多;乐燕萍;钱伊萍;汪栋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中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及游离DNA在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116例孕妇外周血进行检测.(1)对51例14~26孕周的妇女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后用显微操作分离单个有核红细胞.(2)提取65例孕妇(5~40孕周)外周血血浆DNA.(3)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单个有核红细胞的男性SRY基因,应用引物延伸预扩增(PEP)法及巢式PCR扩增孕妇血浆游离DNA的SRY基因.结果 (1)分选单个有核红细胞的成功率为90.20%(46/51).(2)单细胞SRY基因的结果与胎儿实际性别的符合率为82.61%(38/46),敏感性为80.00%(24/30),特异性为87.50%(14/16).(3)游离DNA的SRY基因的结果与胎儿实际性别的符合率为90.77%(59/65),敏感性为89.13%(41/46),特异性为94.74%(18/19).结论 (1)孕妇外周血中单个有核红细胞及游离的DNA可来自胎儿,它可成为产前诊断的胎儿物质来源.(2)单细胞分离技术使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分选纯度几乎达到100%,解决了母胎细胞混合的难题,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作者:陈汉平;王陶然;贺桂芳;卢运萍;马庭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微囊藻毒素LR(MCLR)对SD孕鼠及胎鼠的致畸和损伤作用.方法 64只雌性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6只大鼠,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MCLR 4、16、62 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0 d.20 d后处死孕鼠,观察脏器的畸形及组织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的MCLR均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鼠体内,影响胚胎的形成和发育,导致胎鼠发育畸形或脏器发育不良及损伤.当给孕鼠剂量为62 μg/kg的MCLR时,畸胎率为11.70‰(2/172);同时胎鼠肝脏呈点状出血及重度水样变性;肾脏皮质和髓质发育不良,肾小球未发育,呈肾芽胚状结构.当MCLR剂量为16 μg/kg时,仍可出现胚胎外形畸形,畸胎率为6.76‰(1/155);肝脏呈重度水样变性,且肾小球发育欠佳.结论 MCLR可透过胎盘屏障造成肝、肾等脏器损伤,可能在胚胎期就已形成肝癌高发基础.
作者:张占英;连民;刘颖;卫国荣;俞顺章;康苏亚;张幼辰;陈传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为该部位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25具尸头标本,在4~4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并计算其相关参数.结果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源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根据其血管来源及走行,穿通动脉可分为:无分支、近端分支及远端分支型,其中以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区域较广.这些穿通动脉终止在相对较远的区域.(1)前部:视交叉、垂体柄及漏斗;(2)中部:乳头体及灰结节;(3)后部:后穿质及后颅窝;(4)外侧部:旁中线穿质及视束前部.在中线部位,穿通动脉与两侧的大脑后动脉重叠及吻合相对较少.结论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可分为三型,其中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较广.了解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可避免在第三脑室底手术中损伤这些血管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石祥恩;Albert L Rhoton Jr;黄文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RhoA基因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建立测定RhoA基因mRNA表达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适条件,在半定量水平测定42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正常粘膜组织、癌组织的RhoA基因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探讨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42例结、直肠癌中RhoA基因表达较相应正常粘膜组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以42例肿瘤与正常粘膜表达量比值平均值为界,将患者分为过度表达组和高表达组,过度表达组中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肿瘤分期较晚(P<0.05).结论 RhoA基因在结、直肠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相关.
作者:王颢;陈玉霞;曹冬梅;张晔;孟荣贵;卢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设计合理支架型血管;经股动脉在透视下将移植物放置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重建血流通道;术后严格按照预期方案进行随诊,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34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无中转开腹手术.原发性内漏5例.神经并发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1例.无肾动脉梗塞、肢体栓塞、结肠缺血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4.7个月.围手术期死亡率0%(0/34),总死亡率3%(1/34).随访过程中发现2例原发性内漏转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继发性内漏2例.本组患者1个月后内漏发生率11.7%(4/34).1例髂动脉支架滑脱经二期腔内治疗.无内漏患者平均瘤体大直径术后6个月、12个月、2年较术前有明显缩小(P<0.01).2例继发性Ⅰ型内漏随访中瘤体增大,1例进行二期腔内治疗.结论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微创治疗手段.内漏血是该技术主要并发症.随访工作是整个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瘤腔被完全旷置、随诊过程中瘤体不增长是治疗的终目的.
作者:郭伟;盖鲁粤;张国华;梁发启;李荣;刘小平;孔庆龙;赵绍宏;蔡剑鸣;杜洛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一期前后路手术来评价该方法治疗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0年6月入院的10例上颈椎与远隔颈椎同时存在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从30~68岁不等.下颈椎骨折和/或脱位主要采用前路手术,包括椎体次全切除或单椎间隙椎间盘切除、髂骨块移植、带锁钢板内固定.上颈椎骨折脱位主要采用后路手术,利用Apofix系统、Atlas线缆系统或Axis系统进行复位植骨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颈托保护;对同时伴有脊髓损伤者,尤其是累及C4以上水平,呼吸受累者,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均行重症监护.术后平均随访2年5个月.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植骨块移位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重建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后的稳定性,可提供即刻的坚强固定,避免术后Halo支架或颅骨牵引,便于术后护理和尽早开始功能锻练,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作者:叶晓健;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李家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选择性关注的特征及心理暗示对患者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改编后的抑郁症病人选择性关注调查卡用于IBS(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患者选择性关注特征调查,随后观察IBS患者在不同暗示刺激下直肠气囊扩张的各种阈值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结果 36例IBS患者在看过调查卡片内容30 min后,回忆起的胃肠疾病相关的术语超过50%,而对照组不超过30%(P<0.001).IBS患者直肠气囊扩张诱发的初始感觉(21 mm Hg±5 mm Hg)、排便感(36 mm Hg±9 mm Hg)、排便紧迫感(51 mm Hg±14 mm Hg)及大耐受的阈值(67 mm Hg±17 mm Hg)均低于26例健康对照组(P<0.001).诱导IBS患者转移对胃肠刺激的注意力所需时间(10 min±4 min)长于健康对照组(2.8 min±1.2 min)(P<0.001),转移注意力后两组受试者内脏敏感性阈值均比相应基线值增加(P<0.05),但IBS患者初始感觉值增加更显著(P<0.01).恶性视听暗示刺激能降低IBS患者组的各项内脏敏感性观察指标(P<0.05),对健康对照组影响不显著.结论对胃肠道症状及其刺激的选择性关注是IBS患者认知-行为的重要特征,转移注意力可明显减低患者对胃肠道刺激的反应.研究结果说明采用心理方法治疗IBS的合理性.
作者:王伟岸;潘国宗;钱家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例1 30岁,2001年6月19日就诊于本院优生优育门诊.患者1996年9月结婚,1997年4月第1次妊娠,于第8孕周自然流产;次年1月第2次妊娠,于第8孕周经B超检查诊断为死胎;2000年10月第3次妊娠,于第7孕周时诊断为恶性葡萄胎.既往身体健康,表型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核型均为46,XX,t(8;9) (8pter→8q21::9q34→9qter;9pter→9q34::8q21→8qter).家系成员表型正常,未作染色体检查.丈夫核型为46,XY.
作者:王格;韩维田;刘广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上升.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科的资料统计,主动脉疾病的病例数大约占血管科住院病例的17.8%,近两年收治的主动脉病变的病例数是前10年的总和.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动脉疾病的诊治.
作者:吴庆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34岁,因关节肿痛15年,发现尿蛋白11年,高热伴左眼胀痛3 d,于2001年9月21日收入我院.
作者:李剑;李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复杂性尿道狭窄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也是泌尿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国内外已有多种手术治疗方法,取得较好效果[1-4].但对经过多次手术或由于膀胱尿道感染、尿漏形成等,使后尿道及球部尿道同时受累、狭窄段较长者,手术治愈仍相当困难.我院自1997年8月至2001年4月,采用带蒂阴囊纵隔皮瓣套入法治疗该类疾病1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国;张泽江;王运本;郭昭建;宋亚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低抑菌浓度(MIC)或接触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1].
作者:张歆刚;刘又宁;王睿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