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2年6期文献
  •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50例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实用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及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间15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预防胰漏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方法.结果全组150例无一例发生胰漏.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牟一平;蔡秀军;彭承宏;吴育连;方河清;沈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 -DQB1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DQB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相关及连锁关系.方法采用引物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125例无血缘关系的长期居住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汉族哮喘患者和12个哮喘家系成员183例及96名健康个体HLA-DQA1,-DQB1基因型;用放射变应原吸附法测定哮喘患者血清总IgE(TigE)、常见过敏原特异性IgE (户尘螨d1,粉尘螨d2),并进行了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乙酰甲胆碱(Mch)气道激发试验.结果 HLA-DQA1·0104基因和HLA-DQB1·0201基因频率在哮喘组(分别为0.204,0.28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089,0.096;P<0.01),优势比(OR)分别为3.203 (95%CI 1.699~6.037)和5.328 (95%CI 2.883-9.849).相反,HLA-DQA1·0301基因和HLA-DQB1·0301基因频率在哮喘组(0.148,0.20)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25,0.282;P<0.01,P<0.05).HLA-DQA1·0104基因与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显示P<0.05,OR为5.094 2 (95%CI 1.225 2~21.181 3).HLA-DQA1·0104基因和HLA-DQB1·0201基因与特应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3,0.289,P<0.01;而HLA1-DQA·0301等位基因与特应质的相关系数为-0.168,P<0.05.HLA-DQA1,HLA-DQB1基因与哮喘家系连锁分析LOD值<1.结论 HLA-DQA1·0104基因和HLA-DQB1·0201基因与我国北方汉族哮喘患者易感性相关,并且HLA-DQA1·0104基因为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LA-DQA1·0301基因和HLA-DQB1·0301基因则与哮喘的抗性相关.HLA-DQ基因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有调节作用.

    作者:高金明;林耀广;邱长春;刘怡雯;马毅;高君;刘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

    目的 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认知功能特点。方法 对60例ADHD门诊患儿,以及按年龄、性别、母亲文化程度配对的60名正常儿童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ADHD儿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及A、B、C因子(分别为104±13,98±14,102±13,104±13,100±15,102±15)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2±11,108±13,112±12,111±12,107±13,116±13),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韦氏记忆测验中,ADHD儿童长时、短时、瞬时记忆、记忆商及倒背数字得分(分别为40±7,58±12,7±3,95±15,4.2±1.7)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5,63±10,8±3,109±12,5.0±1.4),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ADHD儿童数字划消测验总分低于对照组,平均失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00);Stroop测验中, ADHD组A、B、C、D部分完成时间及字义干扰时明显延长(P均=0.000),C、D部分的错误数显著增加(P均<0.01);瑞文测验标准分等级也低于对照组(P=0.000)。结论 ADHD儿童智力、记忆力、注意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且具有选择性抑制、语音信息的工作记忆和计划的执行功能缺陷。

    作者:刘豫鑫;王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一例隐源性肝硬化的分子基础

    目的探讨一例表面抗原阴性的隐源性肝硬化的病原及其分子基础.方法定性、定量测定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和DNA,进行HBV S基因的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 HBsAg (-),定量测定结果(S/N):0.77(阳性参考值S/N≥2.00).HBeAg (+),定量测定结果(S/N):56.43(阳性参考值≥2.10).抗-HBc (+),定量测定结果(S/CO):0.03(阳性参考值S/CO≤1.0).抗-HBs (+),抗-HBe (-),HBV DNA (+),定量:1.54×109拷贝/ml.S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第336位核苷酸由C变为A,导致第61位密码子由UCA(丝氨酸)变为UAA(终止子),HBsAg合成受阻.结论 HBV是本例肝硬化的病原,S基因终止突变是其分子基础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病毒学意义.

    作者:杨旭;雷建华;张永红;罗红雨;黄力;郑煜煌;唐晓鹏;李良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设计,选择1999~2000年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118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SAS总分(44±10)与常模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其SDS总分为44±10,也高于我国常模 (P<0.05);118例患者中慢性肝炎患者SDS总分(45±10)高于急性肝炎患者(42±1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肝炎患者SAS总分为47±11,高于男性肝炎患者(43±9).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作者:陈晓蓓;杨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β2糖蛋白I基因转染HEp-2细胞株中融合蛋白的表达及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β2糖蛋白I(β2GP I)基因转染的HEp-2细胞(HEp-β2GP I)中β2GP I融合蛋白的过度表达.探讨以HEp-β2GP I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抗β2GP I抗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人源β2GP I cDNA,克隆入pEGFP-C1,并转染HEp-2细胞.通过RT-PCR、共焦荧光显微镜、免疫印迹法(IBT) 及IIF鉴定β2GP I-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蛋白的表达和抗原性.以转染细胞为底物IIF检测19份疑诊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病人、1份原发性APS病人及10份正常人血清的IgG-β2GP I,与同时进行的ELISA法检测IgG-ACL、IgG-β2GP I的结果作比较.结果 (1)获得的HEp-β2GP I细胞传十几代后仍具有较强的β2GP I-GFP表达,融合蛋白保持β2GP I的抗原性,其IIF表型具有特征性.(2)IIF法测血清IgG-β2GP I 的结果显示:7份病人血清出现特征性免疫荧光表型,而正常人血清均无荧光染色.3种方法的比较性研究显示IIF法测IgG-β2GP I与ELISA法测IgG-β2GP I的一致性程度佳(Kappa值0.886).(3)HEp-β2GP I保持了原型HEp-2细胞检测抗核抗体(ANA)的荧光特性,且检出2例原型HEp-2细胞IIF ANA是阴性的血清.结论 HEp-β2GP I转染细胞株可用于IIF检测抗β2GP I,而且仍可作为常规IIF ANA检测的底物.

    作者:吕良敬;陈顺乐;顾越英;沈南;鲍春德;王元;杨程德;叶萍;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岛素对游离脂肪酸所致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损害的影响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FA)是否可独立直接地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以及增强胰岛素作用,能否缓解FFA所致的内皮功能异常. 方法将SD雄性大鼠29只,分为4组.对照组大鼠5只经颈静脉插管输入生理盐水;FFA组9只采用脂肪乳+肝素静脉输注,升高血FFA水平2~4倍;Ins组5只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输入短效胰岛素;FFA+Ins组10只,在脂肪乳+肝素静脉输注的同时用胰岛素钳夹技术输入胰岛素.输液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出主动脉置于器官池中,通过力转换器、放大器以及电子计算机记录主动脉环的张力,观察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或硝普钠的舒张反应. 结果对照组及Ins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V)良好,FFA组EDV明显受损,FFA+Ins组EDV介于对照组与FFA组之间.各组动物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明显差别. 结论由于循环中FFA水平升高可直接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因此推测FFA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升高血中胰岛素浓度有助于部分缓解FFA所致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异常.

    作者:余叶蓉;Zhu Jinsu;WU Yonggang;Alain D.Baron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0年11年间收治的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其中手术27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以病灶反复出血所致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MRI显示病变以混杂信号或高信号为主,T1像特别是T2像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影.手术患儿预后良好.结论 MRI是目前诊断和随访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佳检查手段.手术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谢坚;马振宇;罗世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椎动脉阻断对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椎动脉阻断对小脑组织及颈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杂种家犬按处死时间分为1 d组,7 d组,28 d组及对照组,每组5条犬.结扎犬颈4,颈5水平双侧椎动脉,于术后1、7、28 d分别观察犬行为,诱发电位,颈脊髓与小脑后下叶的影像,组织学的变化及毛细血管灌注的定量分析.结果术后1 d组动物出现轻度缺血性损害,其余动物椎动脉阻断后小脑后下叶及颈脊髓组织无明显改变.结论颈内动脉可以短期内完成对椎动脉阻断后的缺血代偿.椎动脉血流障碍并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而该动物模型可以节段性模拟人类颈脊髓的微循环.

    作者:何海龙;贾连顺;李家顺;孔庆毅;纪荣明;余科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胰腺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进展期胰腺癌介入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0条毕格犬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条.实验组在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引导下分别置管至腹腔动脉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并注射吉西他滨(45 mg/kg);对照组经外周静脉注射吉西他滨(45 mg/kg).给药后采集外周静脉血、胰腺、胰周、心、肺和肝肾等组织,测定吉西他滨的血药浓度和组织内匀浆浓度,并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给药2、4、8 h后,实验组吉西他滨血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经剂量校正后的曲线下面积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剂量校正后的药物在犬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给药4、8 h后,实验组胰腺组织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检查提示:对照组犬肾小球毛细血管及肾小管内见大量红细胞,肺毛细血管及心肌明显瘀血、出血,而实验组无明显病理改变;实验组胰周脂肪中见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出血及纤维素样渗出,对照组无此病理改变.结论区域性动脉灌注能使吉西他滨在胰腺内浓度明显提高,体内滞留时间明显延长,对全身其他重要脏器的毒作用较小,适用于胰腺癌的介入治疗.

    作者:傅德良;倪泉兴;虞先浚;张群华;华宇明;张延龄;王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畸形患者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电活动比较

    目的研究下颌功能对头颈肩部功能的影响,比较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者下颌息止位及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的活动情况.方法用肌电积分值记录分析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者各10例的下颌息止位和各种运动时颞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息止位时各肌均有持续肌电活动.下颌运动时,颞肌前后腹和胸锁乳突肌活动增加.在不伴随咬合的下颌运动时,下颌偏斜者的颞肌前后腹肌电活动强度大于正常人(150%),而在伴有咬合运动时,小于正常人(50%).各咬合状态下肌电活动和息止位时肌电活动的差异率小于正常人.斜方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均有持续的肌电活动,活动量是正常人的171%,在伴随咬合时兴奋性增强.除下颌侧方运动外,患者同名称肌的左右侧活动的平均差异率(21%)大于正常人(8%).结论颞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参与了下颌息止位的维持和下颌运动的实现.下颌偏斜畸形者的肌活动较正常人有改变,协调性和可调性较正常人差,斜方肌等头颈肩部肌持续兴奋,容易引起肌疲劳.

    作者:姜婷;张震康;杨朝晖;伊彪;冯海兰;王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癌经皮微波凝固治疗前后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疗法(PMCT)治疗肝癌前后影响患者局部免疫状态的因素.方法 78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肝癌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PMCT治疗.于治疗前、后取肿瘤区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总T淋巴细胞(CD3+)、自然杀伤细胞( CD56+)、巨噬细胞(CD68+)浸润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临床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PMCT治疗前患者肿瘤组织内3种免疫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浸润程度与外周血甲胎蛋白(AFP)水平呈负相关(CD3+:r=-0.075,P=0.049; CD56+:r=-0.062, P=0.041;CD68+:r=-0.007, P=0.035),与癌结节大小呈负相关(CD3+:r=-0.074,P=0.051;CD56+:r=-0.100,P=0.012;CD68+:r=-0.109, P=0.038);与患者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分化程度、癌结节数目均无相关性.治疗后治疗区组织3种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1 ),并与治疗前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CD3+:r=0.256,P=0.005; CD56+:r=0.257, P=0.002,CD68+:r=0.275, P=0.001).肿瘤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处免疫细胞浸润少;细胞凝固坏死、PCNA表达阴性但细胞结构尚可见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较高;肿瘤细胞坏死呈无结构处无免疫细胞浸润. 结论肝癌PMCT治疗前、后患者局部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分别受血AFP水平和肿瘤存活程度的影响,PMCT原位完全灭活肿瘤是治疗后局部免疫细胞浸润增加的前提.治疗前调整患者基础免疫状态至较好水平,对提高治疗后局部免疫应答有益.

    作者:董宝玮;张晶;梁萍;于晓玲;苏莉;于德江;纪小龙;于国;尹之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并骨髓纤维化一例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HES)见于多种疾病,但HES并骨髓纤维化罕见报道.我们诊治1例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并骨髓纤维化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家善;任红波;吴斌;周正菊;袁承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应加大胰腺癌诊治研究的力度

    近年来,我国胰腺癌诊治研究已逐渐形成新的临床探索热点.在治疗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改变了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仅为15%的落后局面,5年生存率有望提高,然而胰腺癌早期诊断和复发仍是当今国际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胰腺癌诊治研究的力度.

    作者:张群华;倪泉兴;张延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第15例蛋白尿-高热-左眼球突出、失明(Ⅱ)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5期第359页讨论和分析感染性海绵窦血栓形成(septic 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临床急症.它多是因面部感染(50%)、鼻窦炎(30%)、牙部感染(10%)和中耳炎(7%)等侵犯至海绵窦区,继发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造成眼静脉回流受阻和海绵窦周围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和第Ⅴ对脑神经第一支受累,从而出现一系列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病的感染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厌氧菌多见[1,2].

    作者:李剑;李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可缓解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并改善心功能

    2001年11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Scientifie sessions会议上报道,直接心脏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治疗进展性冠心病安全有效.

    作者:孙宁玲;王鸿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淋巴管瘤

    患者58岁,女性,1个多月前无诱因出现肝区疼痛,呈阵发性胀痛,向后腰部放射,以夜间为甚.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无黄疸,心肺未及异常,肝区叩痛阳性,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检查患者血AFP结果为3.2 ng/ml.患者既往无肝病、结核等病史.22年前,患者因多发子宫肌瘤和右侧卵巢囊肿行子宫、右侧卵巢切除.

    作者:陈军;夏黎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国老年医学论坛2002年老年医疗保健高级研修班(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嗜铬细胞瘤危象合并肿瘤破裂致失血性休克一例的抢救及麻醉体会

    嗜铬细胞瘤危象(pheochromocytoma crisis) 是指嗜铬细胞瘤病人高血压和低血压反复交替发作,甚至出现休克的一种危急状态[1].发生嗜铬细胞瘤危象时,内科药物治疗常常难以控制,而外科手术治疗常因未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及麻醉风险极大,死亡率高[2].回顾我院249例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病人中,在发生嗜铬细胞瘤危象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病人均死于术中或术后顽固性低血压.本文报道1例嗜铬细胞瘤危象病人因肿瘤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急诊抢救经过及麻醉体会.

    作者:郭向阳;罗爱伦;龚志毅;赵晶;李勇;任洪智;李汉忠;刘大为;马遂;曾正陪;姜玉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2001国际暨第二届全国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危重病加强治疗病房危重病人的氧代谢测量及临床应用

    防止和纠正机体缺氧始终是危重病人治疗中的核心问题.于上世纪70、80年代所提出的考察病人氧耗量(O2)与氧输送(DO2)关系的方法是指导包括休克在内的危重病人循环治疗十分有用的工具,由此所带来的治疗理念的进步已成为一项有突出意义的临床进展.

    作者:林洪远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