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颅底动脉的内径、各主要动脉之间所构成的角度、颈内动脉(ICA)解剖三维影像特征(3D特征)以及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方法对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湿头颅标本的颅底动脉进行乳胶灌注后解剖观察和测定,同时对62例脑血管病(CVD)患者ICA及其分支的3D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颅底各主要动脉的内径:ICA起始部左为5.12 mm±1.48 mm;右为5.11 mm±1.42 mm;MCA起始部左为2.93 mm±1.44 mm;右为2.92 mm±1.46 mm;ACA起始部左为2.63 mm±1.33 mm;右为2.61 mm±1.32 mm;VA颅外段左为4.37 mm±1.21 mm;右为3.22 mm±1.64 mm;BA近心端为4.45 mm±1.28 mm;PCA起始部左为2.62 mm±1.36 mm;右为2.61 mm±1.22 mm.(2)颅底各主要动脉所构成的角度:虹吸部近心端与虹吸部远心端为左32°±22°;右为36°±28°;ICA与ACA左为43°±26°;右为46°±28°.(3)ICA解剖特征和3D特征分级具有一致性(P>0.05),Ⅳ级病例血管内治疗(EVT)成功率低.(4)Willis环的变异分型:普通型17具(占56.7%);前型5具(占16.7%);后型6具(占20.0%);前后型2具(占6.7%).结论颅底动脉内径的测量值有助于EVT中各种导管的选择;颅底各主要血管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和ICA解剖及3D特征观察有助于指导EVT;Willis环的变异情况的掌握有助于降低EVT的并发症和判断预后.
作者:杨华;刘健;王景传;刘窗溪;孙业忠;韩国强;高方友;康朝胜;王洪正;张静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胃上皮细胞模型,并分析Hp慢性感染与胃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用Hp SS1与人非肿瘤性胃上皮细胞株GES-1共培养16周,建立GES-1模型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这种模型细胞对Hp和其它肠道细菌以及抗肿瘤药物凋亡诱导剂的应答.结果成功获得了Hp慢性感染胃上皮细胞模型(GES-1模型细胞).这种模型细胞不仅对Hp诱导的凋亡耐受,而且对其他肠道细菌和一些凋亡诱导剂也是耐受的.结论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凋亡耐受,由此可能增加了胃上皮细胞癌变的危险性.
作者:何兴祥;胡品津;Benjamin Chun Yu Wong;Shiu Kum Lam;Harry Hua Xiang Xia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吗啡对C6胶质瘤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吗啡(10 μg/ml培养基)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6 h、12 h、24 h、48 h、72 h;纳络酮(1 μmol/L)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1 h后,加吗啡(10 μg/ml)作用24 h.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及腺苷激酶(AK)的基因转录产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Southern(RT-PCR-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黄嘌呤脱氧酶(XD)/黄嘌呤氧化酶(XO)基因转录产物.结果 C6胶质瘤细胞暴露于吗啡6 h, 12 h, 24 h,48 h,HGPRT 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而C6胶质瘤细胞AK基因表达在暴露于吗啡24 h 明显降低;HGPRT 与AK基因表达又分别于吗啡作用胶质瘤细胞72 h和48 h回升;纳络酮不能阻断吗啡对HGPRT与AK基因表达降低的作用.吗啡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与相应时段对照组相比,XD/XO基因转录产物均明显增多;纳络酮能够阻断吗啡对XD/XO基因表达增强的作用.结论吗啡通过其他非μ受体途径介导对C6胶质瘤细胞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关键酶HGPRT与AK基因表达降低的作用;吗啡通过μ受体途径介导对C6胶质瘤细胞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关键酶XD/XO基因表达增强的作用.
作者:刘剑凯;洪敏;赵小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连续8例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8例危重先心病新生儿,手术年龄6~30 d,体重3~4.5 kg,包括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1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ASD 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在常温全麻下结扎,其余7例均在中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大血管畸形解剖矫治.结果 8例均治愈,在监护室逗留2~10 d,术后7~15 d出院.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纵隔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出院后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新生儿危重复杂先心病应早期诊断,积极开展手术治疗.
作者:张儒舫;钱龙宝;王大为;谷兴琳;王振喜;莫绪明;顾海涛;夏建海;武欣生;周晓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栓塞急诊溶栓与支架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全部选择2001年5月~2002年8月急诊溶栓后行支架治疗的19例病例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9例,基底动脉10例.先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溶栓,然后用心脏支架,行溶栓后血管狭窄段的支架成形术.结果 19例溶栓术后显示血管狭窄,平均狭窄85%;术后影像学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无残留狭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1例术后24 h支架内血栓形成.余18例再无TIA发作,TCD复查血流正常.结论急诊溶栓后进行支架治疗可有效的预防血管的再度闭塞,降低TIA的发生率.
作者:李慎茂;缪中荣;朱凤水;王默力;华扬;董岩;宋庆斌;凌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9例后循环狭窄,20例为前循环狭窄),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73.5%±6.7%、11.2%±4.3%.临床随访4~24个月,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脑血管造影随访29例患者,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洪波;许奕;张珑;张鑫;丁素菊;邓本强;张永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胎妊娠行减胎术的妊娠结局以及三胎妊娠是否需行减胎术.方法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和邵逸夫医院妇产科经排卵诱导和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以及在这两家医院分娩的三胎妊娠,共60例,其中28例未行减胎术,32例实施减胎术.60例均采用经阴道B超引导下穿刺和物理创伤使心跳停止行减胎术.比较两组的母亲产科并发症发生率、早产率、分娩时平均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出生<1 500 g新生儿的比例.结果母亲产科并发症发生率和早产率在行减胎术组显著低于未行减胎术组;分娩时平均孕周在行减胎术组略高于未行减胎术组;平均新生儿出生体重在行减胎术组显著高于未行减胎术组,其中<1 500 g的新生儿比例在行减胎术组中明显降低.结论对三胎妊娠行减胎术可以改善妊娠结局.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多胎妊娠的发生;一旦发生多胎妊娠,只要孕妇及其家属愿意,应行减胎术.
作者:张松英;何赛男;黄荷凤;周馥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FⅤ凝血活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A克隆后测序、限制性酶切分析先证者FⅤ基因,并进行了一个家系和FⅤ基因多态性频率研究.结果先证者8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存在AG→GG的突变,这在家系和10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结论 FⅤ基因8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的突变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发病有关.
作者:傅卫军;侯健;王东星;余润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是肌型小肺动脉丛样病变,血管腔逐渐闭塞,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若未及时诊断并积极准确干预,患者一般在出现症状后2~3年内死亡.目前发病机制并不清楚,而且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其血管病变的分子病理及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受到严重限制.但近年来对PPH的认识仍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即简要综述PP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荆志成;王辰;程显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因尿液变色33年,腰部疼痛7年,双腿麻木4年于2002年8月31日入院.患者从8岁开始便到雪地上的尿呈浓茶色,尿液一旦粘在内裤上数小时后可留下褐色污迹.1995年开始出现腰部钝痛,伴明显晨僵感,症状逐年加重,并出现弯腰受限,身高变矮(7年内矮3~5 cm).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症状可减轻.1998年先后出现双下肢麻木.体格检查:面部有少量褐色斑,脊柱平直,弯腰受限,Schober试验2 cm,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下肢膝跟腱反射减弱.
作者:刘湘源;黄烽;李胜光;张江林;李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硅胶液体是一种低组织反应性和较强热稳定性的液体聚合物.当局部注射用于隆胸术时,可引发乳腺炎、局部皮肤硬化,甚至多个器官栓塞[1-3].其引发的栓塞难用溶栓方法去除.一旦发生肺栓塞,常引起呼吸衰竭,死亡率高达50%.相关文献报道共14例,伴有意识障碍的全部死亡.本例经抢救得以存活,特予报道.
作者:石岩;刘大为;杜斌;隆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0年与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2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致截瘫的患者,考虑可能与术中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所诱发的凝血功能紊乱有关.现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业辉;陈立中;郑克立;魏鸿蔼;王良圣;胡建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8岁.因发烧,两侧腮腺肿痛4 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 94次,呼吸 16次.神志清,两侧腮腺及颌下腺肿大,以左侧为甚,局部皮肤发亮紧张,有触痛,但不红,无波动感,左侧腮腺管口处红肿,挤压无脓性分泌物,心、肺正常.颈软,布氏征阴性,克氏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42%,淋巴细胞48%,血红蛋白120 g/L;有流腮接触史.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
作者:闵彩琴;鱼清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1,女,1岁.出生后反复发热、咳嗽.查体:体重8.0 kg,消瘦貌,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无震颤,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胸片:心影增大,心胸比例0.70,心尖圆隆上翘.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T波改变.心脏彩超:左心室腔内见一肿块影像,大小约4.3 cm×4.5 cm,回声不均质,局部有钙化样回声,可见包膜,无蒂,肿块凸向左心腔,附着位于左室前壁、前间壁及侧壁,并占据大部分左室腔,肿块内见新生动脉血管深入.于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左心室肿瘤切除术,术中所见:左心房、左心室明显增大,肿瘤位于左心室前外侧壁,呈多发白色结节样,大小约5.5 cm×4.4 cm×4.4 cm,并有散在黄豆大小子瘤两粒,有包膜,无蒂,与二尖瓣轻度粘连.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反复电击除颤4次后正常复跳.术后病理诊断:左心室横纹肌瘤.术后顺利出院,随访1年,恢复良好.
作者:安永;肖颖彬;钟前进;王学峰;陈林;郝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16岁.7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阴囊内有一核桃大小的圆形肿物,无尿频、尿急或其他不适,也未经其他治疗.近半年由于肿物逐渐增大至拳头大小,同时伴有阴囊下坠感,步行时带来不便,影响了日常工作及生活.于2000年6月28日来我院就诊并收住院.B超检查:可见一大小6.5 cm×5.5 cm×3.9 cm的肿物,内部回声不均质,包膜完整,周边可见散在的弱强回声,肿物内血流信号丰富,提示右睾丸实性占位病变.专科检查:膀胱空虚无压痛,尿道外口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右阴囊可触及一大小 10 cm×8 cm×5 cm 的实性肿物,质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与周围无粘连,挤压后未见缩小,透光试验阴性,对侧正常.前列腺指诊:前列腺大小正常,质软,无结节,中间沟正常存在.
作者:杜双存;郭瑞峰;梁化印;陈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28岁.自诉右鼻腔异物感5年.既往无异物塞入鼻腔史.全身检查:血压88/68 mm Hg,脉搏82/min,呼吸20/min,体温37.1℃,心脏听诊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鼻中隔轻度右偏,左鼻腔正常,右鼻腔底部前端见1颗白色牙齿,触之质硬,无压痛,固定(图1).行局麻下右鼻腔牙齿拔出术,术后检查口腔未见牙齿缺失.
作者:袁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97年意大利学者Marmont等[1]应用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了1例病程长、病情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疗效显著.国内欧阳建等[2]2001年4月报道了以ABMT治疗3例重症SLE的结果,疗效令人鼓舞.椐欧洲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登记组的资料,至2002年8月已有53例患者接受此项治疗,但迄今已有近半数患者复发[3].对复发的患者常规抗风湿治疗仍有效,但对重症患者仍缺乏满意的治疗手段.2001年5月我们对一例接受自体骨髓移植后复发的重症SLE患者施行了第2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纯化的CD34+细胞移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欧阳建;陈兵;李翠萍;杨永公;陈军浩;韩雪莲;张启国;许景艳;范洵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骶椎发育不全临床少见,国外文献迄今报告仅约200余例[1-4],国内尚未见正式报道.其表现为骶椎部分或完全缺如,常合并有神经肌肉系统及内脏的畸形,临床处理极为困难.我们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对相关问题加以讨论.
作者:徐宏光;王以朋;邱贵兴;杨波;杨新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国内外研究表明,近1/3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甲胎蛋白(AFP)阴性[1-3].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有关.我们对1 8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血清AFP浓度测定和病理学检查,以期发现AFP分泌能力的高低与肝癌组织病理类型的联系.
作者:王华梁;殷建华;吉强;王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袁桂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铃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宫内移植造血干细胞是在孕期的某一时期将造血干细胞(HSC)输入宫内的胎儿体,使植入的HSC能在受者的造血器官中建立并繁殖具有血液学及免疫学功能的后代,为先天性造血系统疾病和某些代谢缺陷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通过胎儿脐静脉或腹腔内注射两条途径,但进展缓慢,种植率低,疗效欠佳.本研究根据胎儿宫内免疫耐受性强的特点[1,2],利用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在妊娠期胎儿免疫尚未完全建立以前,经卵黄囊途径进行宫内移植,建立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的动物模型,探索造血干细胞宫内移植的新途径,为临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宫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刘英;庄广伦;游泽山;李树浓;侯景徽;孔庆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一、银屑病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对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的遗传流行病学和易感基因定位进行了研究,表明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或多因素遗传模式;发现在染色体6p和4q上存在中国汉族人寻常型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携带HLA-Cw*0602等位基因的患者易发生早发型银屑病,并有家族倾向性.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研究银屑病的Th1/Th2反应模式,发现银屑病属于Th1型反应模式.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小儿外科得到了飞速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相继组建了新生儿、泌尿、肛肠、肝胆、心胸及矫形、肿瘤等学组.各学组均在相应的专业内取得不少成就.这是老一辈专家和全国同道共同努力的结果,以下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刘贵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编者按 2002年全国器官移植会议就目前临床肝脾移植的4个热点问题(肝移植术中是否施行静脉转流、肝癌病人是作肝叶切除术还是作肝移植术、亲属活体肝移植是否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血友病甲是否为脾脏移植的适应证),邀请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开展了学术辩论与讨论.辩论会形式新颖,学术气氛活跃.通过辩论和深入讨论,使与会者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这些问题对我国肝脏与脾脏移植的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刊将辩论会纪要刊出于后,以飨读者.
作者:张鑫;曾凡军;陈忠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然而,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使大量抗生素临床应用不久便发生细菌耐药而失去抗感染效果,因此,不断研制抗菌活性强和低毒的新型抗感染药物,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流行,提高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
作者:袁桂清;唐迎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编者按] 为普及危重病医学专业知识,中华医学杂志于2001年开辟了危重病医学继续教育讲座园地,先后分12讲介绍了下列两方面内容,即:急性呼吸功能窘迫综合征与机械通气;医院获得性感染与抗生素治疗.应广大读者的要求,2002年中华医学杂志继续就下列问题进行介绍,包括休克与血流动力学监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
作者:陆慰萱;刘春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