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条件和机制.方法选用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经过拟胚体发育分化5 d后开始定向诱导培养,将拟胚体转入白明胶处理的培养板中贴壁生长,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肝细胞定向诱导.细胞分化过程的形态学变化用倒置显微镜追踪观察;用放免法对细胞培养上清中抗小鼠甲胎蛋白(AFP)和抗小鼠白蛋白(ALB)进行动态检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分化标记物AFP,ALB,CK8,CK18,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肝细胞分化率).结果胚胎干细胞在重组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存在的情况下保持未分化生长状态,撤去LIF后很快发育为拟胚体并继续分化.在第8天检测到上清中AFP出现,浓度为3.4 ng/ml,ALB在第11天开始检测到,浓度为0.2μg/ml,随培养时间延长,AFP和ALB浓度逐渐增加.第8天分化细胞开始出现AFP阳性,第10天出现CK8、CK18阳性,第11天出现ALB阳性,阳性细胞结构符合正常肝细胞结构特点.计算分化细胞中ALB阳性细胞率,得到肝细胞的分化率为30%.结论胚胎干细胞经过拟胚体发育阶段,在特定培养条件和aFGF、HGF等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肝细胞,这种细胞分化系统有望成为肝细胞替代疗法中的新型肝细胞来源.
作者:胡安斌;蔡继业;郑启昌;何晓青;潘运龙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海马磁共振成像(MRI)、MRI体积测量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对颞叶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的5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MRI扫描除外肿瘤和血管畸形等脑部结构性病变.行垂直于海马长轴的倾斜冠状面T1、T2加权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和双侧海马体积测量;38例行1H MRS扫描.患者均行单侧前颞叶手术,手术病理示不同程度海马硬化.手术预后分为3级,Ⅰ级预后归入预后良好组,Ⅱ级和Ⅲ级预后归入预后不良组.将各检查结果与手术预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海马MRI扫描阳性的占84%,表现为海马萎缩、信号增高或内部结构细节丢失.MRI阳性组中98%预后良好,MRI阴性组中38%预后良好,MRI阳性组和MRI阴性组间的手术预后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3.00,P=0.000).在右颞手术者中,预后不良组的手术侧海马体积大于预后良好组;而在左颞手术者中,预后不良组的手术对侧海马体积小于预后良好组,统计学检验都有显著性意义.二组病例的双侧海马体积差值(DHF)均与预后有关,预后良好组的DHF值大于预后不良组.38例行1HMRS检查,其预后不良组的病侧NAA/(Cr+Cho)平均比值高于预后良好组,而对侧NAA/(Cr+Cho)平均比值却低于预后良好组.但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意义.MRS单侧异常者中90%预后良好,双侧异常者中77%预后良好,但卡方检验显示各组间手术预后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493,P=0.781).结论海马MRI扫描、MRI体积测量和1H MRS对颞叶癫痫患者的手术预后具评价作用.术前将多种非侵袭性的检查手段结合起来,有助于手术病例的合理选择及手术预后的提高.
作者:何慧瑾;沈天真;陈星荣;冯晓源;江澄川;高翔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眼部炎症时前房注射抗原后GATA-3表达的变化以及对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形成的影响.方法将5μl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0g/L)注射至SD大鼠前房诱导ACAID的动物模型,于前房注射IRBP前4 d(-4 d组)、24 h(-24 h组)、0 h(0 h组)以及前房注射IRBP后3 d(3 d组)、7 d(7 d组)从足底注射200μg伤寒杆菌内毒素(LPS).各组于前房注射IRBP后第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监测ACAID的形成,并取脾组织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GATA-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每组6只,每个样品实验重复3次.结果-24 h组和0h组LPS注射后24 h眼部炎症到达高峰,前房注射IRBP 8 d后血清中测不出IL-4,GATA-3基因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增加;-4 d组LPS注射4d后眼部炎症消退,此时前房注射IRBP,8 d后血清中IL-4水平显著升高(10.4 pg/ml±3.4 pg/ml,P<0.01),GATA-3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3 d组前房注射IRBP8 d后血清中未测出IL-4,GATA-3基因和蛋白表达无增加;7d组前房注射IRBP 8 d后血清中IL-4升高(10.0 pg/ml±2.5 pg/ml,P<0.01),GATA-3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结论LPS诱导眼部炎症时,前房注射抗原后脾组织中GATA-3表达的上调受到抑制,影响ACAID的形成;而当眼部炎症消退后,前房注射抗原可使脾组织GATA-3表达增加,诱导出ACAID.
作者:傅涛;杨培增;黄祥坤;郑湖玲;周红颜;钟华红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名健康对照组血浆中uPA和uPAR含量,并按病情分轻、中、重3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1 664±384)ng/L及(1 375±303)ng/L,其他疾病对照组为(1 033±123)ng/L及(978±120)ng/L,正常对照组为(1005±129)ng/L及(905±159)ng/L.脑梗死组与后两组比较P<0.05或P<0.01.脑梗死患者恢复期uPA含量为(1 186±385)ng/L,与两对照组比较P>0.05,uPAR含量为(1 159±261)ng/L,明显高于两对照组(均P<0.01).重度患者急性期血浆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1 939±257)ng/L及(1 511±379)ng/L,中度患者分别为(1 594±205)ng/L及(1 297±151)ng/L,轻度患者分别为(1 359±176)ng/L及(1 227±98)ng/L,重度患者组与后两组比较P<0.01;恢复期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1 153±170)ng/L及(1 186±158)ng/L,轻度患者分别为(1042±187)ng/L及(1054±109)ng/L,两者比较P<0.05和P<0.01.死亡组血浆uPA、uPAR含量分别为(2 573±277)ng/L和(2 060±132)ng/L.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uPA、uPAR含量显著增高,与病情轻重正相关.
作者:宋水江;胡俊斌;王红祥;闻树群;丁美萍;黄鉴政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诱捕物寡聚核苷酸(ODN)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动脉夹闭法制备大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竭(iARF)模型,应用鱼精蛋白-脂质体法经肾动脉转染NF-κB诱捕物ODN进行治疗.24只大鼠被分成4组:假手术组,急性肾衰竭组(iARF组),NF-κB诱捕物ODN治疗组(NF-κB组)和错配物ODN处理组.应用生化和组织学指标检测肾脏损伤的程度;凝胶电泳迟滞分析检测肾组织NF-κB/DNA结合活性;免疫组化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单核-巨噬细胞浸润(M/MΦ)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经鱼精蛋白-脂质体法转染NF-κB诱捕物ODN 12 h后,ODN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与假手术组比较,iARF组血清Cr、BUN水平分别增加10倍和5倍(256 μmol/L±84 μmol/L vs 25 μmol/L±5 μmol/L和43.47μmol/L±13.48 μmol/L vs 8.45 mmol/L±1.07 mmol/L,Ps<0.01);肾小管损伤评分明显升高(3.63±0.15 vs 0.00±0.00,P<0.01);NF-κB/DNA结合活性明显增加[中位数(M):1.75 vs 0.15,P<0.05];M/MΦ以及MCP-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与iARF组比较,NF-κB组经诱捕物ODN治疗后,血清Cr水平下降70%(79 μmol/L±21 μmol/L vs 256 μmol/L±845 μmol/L,P<0.01);肾小管损伤明显减轻(1.85±0.15 vs 3.63±0.15,P<0.01);NF-κB活性被抑制(M:0.25 vs 1.75,P<0.05);M/MΦ和MCP-1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转染NF-κB诱捕物ODN可有效地抑制肾脏缺血引起的NF-κB活性,通过抑制MCP-1的表达、减少M/MΦ的浸润,从而减轻肾脏的损害.鱼精蛋白-脂质体法转染NF-κB诱捕物ODN的策略可有望用于iARF的治疗.
作者:曹长春;丁小强;欧周罗;刘春凤;李鹏;王磊;朱春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伴有神经系统病变的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价值.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我院为15例Wilson病患者施行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其中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病变症状,对其术后铜代谢指标及神经系统恢复情况进行总结.结果5例移植手术均为亲属供肝.4例为左叶供肝(含肝中静脉),1例为右叶供肝(不含肝中静脉),供肝/受体体重比例(GRWR)为0.79~1.08.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术后发生肝动脉栓塞行再次肝移植术,所有病例均生活良好,无原发病复发表现.术后随访2~16个月,其中3例患者术后锥体外系症状及语言和运动障碍明显好转.结论活体部分肝移植是治疗伴有神经系统病变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手段,术后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作者:王学浩;成峰;张峰;李相成;钱建民;孔连宝;张浩;李国强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法的适用性,观察淋巴瘤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瘤类型分布的地域人群特点.方法对已经病理证实的304例恶性淋巴瘤(ML),复习其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和临床特点,按WHO新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304例中霍奇金淋巴瘤占6.6%,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93.4%,其中发生于淋巴结者41.8%,结外为58.2%.284例NHL中B细胞肿瘤60.2%,T和NK细胞肿瘤39.1%;前6位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FL),共占NHL的88.03%.本组与欧美等地区发病相比,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明显较高,而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FL明显较低.结论使用新分类使ML病理诊断变得较为简便易行,大多类型依据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记特征即可作出相应诊断.
作者:尹洪芳;李挺;李竞贤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D4受体在MPTP诱导的胃肠道黏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5~9只):生理盐水组;喹吡罗0.5 mg/kg及1 mg/kg组;氯氮平组;喹吡罗0.5 mg/kg+MPTP组;喹吡罗1.0 mg/kg+MPTP组;氯氮平+MPTP组;MPTP组.分别给药后,测量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指数;留取黏膜检测NO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结果(1)MPTP腹腔注射可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明显损伤,损伤指数较对照组高5~6倍(P<0.01).(2)单独使用喹吡罗或氯氮平对黏膜无影响;喹吡罗可明显减轻MPTP造成的大鼠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P<0.05),并呈量效关系;氯氮平对MPTP大鼠的黏膜损伤无明显影响.(3)MPTP组胃、十二指肠黏膜NO含量和iNOS活性较对照为低,十二指肠更为明显(P<0.05);NO的含量和iNOS活性与损伤指数呈负相关(NO:r=-1.0,P<0.001;iNOS:r=-0.062 4,P=0.021).结论MPTP可导致大鼠胃、十二指肠黏膜明显损伤,部分是通过降低黏膜iNOS活性和NO水平而起作用.D4的激动剂喹吡罗能够拮抗MPTP诱导的胃肠黏膜损伤;D4拮抗剂氯氮平无明显作用.
作者:周俊;段丽萍;杨雪玲;董秀云;林三仁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人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MDAR,NR)主亚基(NR1)单克隆抗体mAbN1是否对兴奋毒性脑损害有防护作用.方法取10只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建立了谷氨酸对培养海马神经细胞兴奋毒性神经损伤模型,观察抗体保护后神经细胞形态,检测细胞存活率(锥虫蓝拒染法)和细胞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漏出量,每组2个平行皿,实验重复4次.结果经0.3 μmol/L mAbN1预处理后,神经元具有明显抗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能力,存活率提高35%;抗体表位合成肽可以阻断这种保护,提示该抗体的保护功能是特异性的.结论NR1单克隆抗体mAbN1具有体外抗兴奋毒作用,该研究为兴奋毒性脑损害抗体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康晓楠;孙长凯;范明;丁爱石;赵杰;王吉庆;韩大跃;施广霞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抗脂多糖(LPS)结合蛋白(LBP)抗体对小鼠实验性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的影响,了解LBP在AN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0只BALB/c小鼠分为4组:ANP组(n=18)、ANP LBP抗体处理组(n=18)、LBP抗体单独处理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于第9、12、24 h分批处死小鼠并收取标本.测定血清淀粉酶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对胰腺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评分;RT-PCR检测胰腺组织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E-选择素mRNA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改变;酶组织化学法检测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改变.结果与ANP组相比,ANP LBP抗体处理组血清淀粉酶活性于9 h和12 h显著升高,LDH活性于24 h显著升高.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ANP LBP抗体处理组胰腺组织水肿程度于9 h、12 h加重,而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则于24 h明显加重.反映中性粒细胞活化程度的胰腺组织MPO活性于12 h和24h明显升高,胰腺组织内炎性介质TNF-α、IL-1β、ICAM-1和E-选择素mRNA的表达呈不同程度的上调.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显示NF-κB的表达明显上调.而LBP抗体单独处理组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应用抗LBP抗体阻断LBP的中和内毒素作用后,使胰腺炎程度进一步加重,提示LBP对ANP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其可能途径是通过中和内毒素并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继而抑制NF-κB活化、下调炎性介质的表达得以实现.
作者:王兴鹏;吴丽颖;吴恺;张汝玲;董育玮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显像在判别主动脉夹层内脏动脉供血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后经股动脉导入超声探头行IVUS检查.观察真假腔的超声结构,判别夹层范围内内脏动脉与真假腔的关系,将IVUS对内脏动脉的检出率与CT和DSA作对照.根据IVUS显像中夹层内膜片与内脏动脉开口的关系判别内脏动脉有无缺血以及缺血的原因,并与常规诊断方法相比较.结果通过IVUS可发现真腔外侧壁显示三层超声结构,而假腔外侧壁仅显示一层超声结构,假腔外侧壁和内膜片相接处形成一个特征性的锐角,假腔内可发现有血栓,根据这些表现可对真假腔进行鉴别.84支内脏动脉中,IVUS可判别81支与真假腔的关系,54支开口于真腔,27支开口于假腔,检出率为96.4%,高于CT(70.2%)和DSA(84.5%),差异有显著意义(X2=20.74和6.91,P<0.01).IVUS发现6支内脏动脉开口受夹层累及导致狭窄,另有1支因真腔明显受压,其开口被夹层内膜片覆盖.常规CT检查方法仅发现2支内脏动脉开口受累.结论IVUS可发现主动脉夹层内脏动脉的静态狭窄和动态狭窄,在明确内脏动脉与真假腔的关系和内脏动脉的缺血原因方面优于常规诊断方法.
作者:蒋俊豪;王玉琦;郭大乔;符伟国;陈斌;杨珏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抗Jo-1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可能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3例抗Jo-1抗体阳性的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病例的首发症状、误诊情况、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以呼吸系统症状(27.3%)和关节肿痛(24.2%)为首发表现者居多,共51.5%;而以典型皮损和(或)肌痛、肌无力起病仅5例(15.2%).抗Jo-1抗体综合征可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27.3%)、特发性肺间质病变(12.1%)或肺炎(15.2%).抗Jo-1抗体综合征有如下临床特征:肌炎(100%)、间质性肺病(93.9%)、发热(69.6%)、多关节痛或炎(54.5%)、技工手(39.4%)、雷诺氏现象及双手指硬肿(两者均为21.2%).其中肌痛、肌无力症状相对较轻,而肺间质病变表现突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但易复发.结论抗Jo-1抗体综合征患者以典型肌炎症状起病者少见,而以呼吸道和关节症状首发的较多,且伴发间质性肺损害突出,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郑文洁;魏蔚;唐福林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通过阻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作用,抑制慢性排斥反应所致血管内膜增生(AGA).方法通过克隆并构建可溶性FGF受体sFGFR-1、cDNA质粒构建腺病毒Adv5-sFGFR-1,转基因载体.体外检测sFGFR-1及FGF-2对STS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大鼠腹主动脉转染5×109pfu Av3-sFGFR-1,分别用等量Av3-Nall及生理盐水做实验及空白对照组.将转染后DA大鼠腹主动脉长约1.5 cm,原位移植于PVG大鼠体内.于移植后分批定期活杀大鼠,取移植腹主动脉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RT-PCR检查,观察sFGFR-1表达以及AGA改变.结果(1)构建sFGFR-1、cDNA质粒可以在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获得稳定表达.其分泌型sFGFR-1蛋白可与FGF-2交联并有效抑制FGF-2刺激的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增殖.(2)体内主动脉移植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病毒Av3-Nall及生理盐水对照,Adv-3-sFGFR-1转染主动脉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显示sFGFR-1基因表达及蛋白分泌.至移植后90d实验组sFGFR-1转染显著抑制移植主动脉AGA(P=0.013).结论FGF在慢性排斥所致血管病变AGA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sFGFR-1阻断FGF可显著抑制慢性排斥反应所致AGA.
作者:陈勇;崔大祥;杨雁灵;戴辉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评价伽玛刀(γ刀)对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γ刀治疗三叉神经鞘瘤38例,其中8例为术后复发或残留,30例经MRI诊断首选γ刀治疗.肿瘤平均直径32 mm,肿瘤的平均体积9 cm3.照射肿瘤的平均中心剂量为26 Gy,平均周边剂量13 Gy.结果35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症状变化:首选γ刀治疗的患者12例症状完全消失,11例好转,9例症状无变化或轻微加重,3例因肿瘤增大症状加重.肿瘤变化:5例肿瘤消失,24例肿瘤缩小,2例肿瘤未增大,1例未复查MRI,3例肿瘤分别于γ刀术后5、26和60个月增大.其中1例肿瘤有间变,未再治疗;1例行手术切除大部肿瘤,肿瘤未增大;1例再次γ刀治疗,肿瘤再次缩小.本组肿瘤控制率91%.结论γ刀对中小型三叉神经鞘瘤有良好的中长期控制作用,肿瘤控制剂量为13~14 Gy.
作者:王恩敏;王滨江;张南;潘力;周良辅;董亚非;戴嘉中;蔡佩武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患者女,28岁.因反复血小板减少4年余,发热、咳嗽、腹痛、便血1周,呕血3 d于2003年1月23日入院.患者于1998年9月因少量鼻衄、齿衄多次在院外就诊,发现血小板减少,约10×109/L左右,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赖洵;沈晓梅;季云海;王云娟;闻艳 刊期: 2003年第18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82岁.因胸痛4 d于2002年12月27日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于2002年12月23日下午4时,洗衣物时突发胸前区剧烈疼痛,向颈部、下颌、双肩放射,伴出大汗,无呼吸困难和晕厥.
作者:曹彬;张丽华;李宏义;方理刚;林沁;方全;卢朝晖;崔全才;金征宇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岩尖部脑膜瘤的治疗因其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而且重要,仍是颅底外科中富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解决大部分肿瘤的切除,但存在有13%左右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对于设备和手术技巧的要求较高,手术时间长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该手术方式的推广应用.我科自1998年始在总结乙状窦前入路的基础上,通过尸体解剖等研究,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尖部脑膜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作者:张晓华;李善泉;葛建伟 刊期: 2003年第18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变异的冠状病毒确定为SARS的病原体[1],但由于目前对它的发病学机制还了解很少,因此临床还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远春;李静;湛玉良;吴练秋;于雪莹;张文健;叶丽亚;许世清;孙瑞华;王云亭;娄晋宁 刊期: 2003年第18期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PTE).近年来,该疾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肺栓塞难以早期发现,故临床上对其诊治是非常被动的,大部分肺栓塞生前未能得到正确诊断.
作者:金英姬;张福先;张昌明;胡路 刊期: 2003年第18期
患者男性,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2 d入院.查体:血压150/86 mm Hg(1 mm Hg=0.133kPa),左侧肢体肌力Ⅴ-级,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病理征.
作者:章士正;胡秀华 刊期: 2003年第18期
在抗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我们经历了一条崎岖的道路,总结了临床治疗的经验,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来关注这一问题.
作者:陈惠德 刊期: 200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