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3年20期文献
  • 胎儿心肌细胞移植重建大鼠梗死心肌

    目的探讨将胎儿心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重建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18只雄性Wistar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永久性结扎建立前壁心肌梗死模型(MI组),设假手术对照组6只.胎儿心肌细胞被分离及培养5 d,证实为活的心肌细胞.大鼠心肌梗死手术后第5天再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7只)2×106心肌细胞注入受体大鼠心肌坏死瘢痕中,另一组为培养基注入组(6只).在细胞移植前及细胞移植后60 d±3 d中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然后处死大鼠并收集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抗体为抗人平滑肌α-肌动蛋白).结果光镜显示移植的人的胎儿心肌细胞存活在梗死的心肌中,并在胎儿心肌细胞和宿主心肌细胞之间存在闰盘连结.平滑肌α-肌动蛋白通常在胚胎心肌细胞中存在而在成年鼠心肌细胞中不存在,移植的细胞通过抗人平滑肌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得到证实.系列超声心动图研究发现,细胞移植阻止了梗死瘢痕心肌变薄、左室进一步扩张及心脏收缩功能恶化.而对照培养基注入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壁瘢痕变薄,左室明显扩张,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性恶化.结论胎儿心肌细胞可以被移植并在大鼠梗死心肌中存活.胎儿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区域可明显减轻梗死室壁变薄与心功能恶化.

    作者:高连如;王志国;张宁坤;贺声;姚林;宁浩勇;康筱玲;费宇行;朱智明;杨晔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硫酸基转移酶1A1 His等位基因与武汉地区汉族女性乳腺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硫酸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 SULT)1A1基因Arg213His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PCR-RFLP方法检测了20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匹配对照,SULT1A1基因Arg213His多态性分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基因型对乳腺癌的危险度OR以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系数r.结果 (1)SULT1A1 Arg/Arg、Arg/His、His/His三种基因型分布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12).病例、对照Hi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3.6%和9.5%(P=0.03);(2)与Arg/Arg基因型相比,Arg/His、His/His危险度呈增加趋势(P=0.04),His等位基因(Arg/His+His/His)的调整OR为2.60(95%CI:1.12~6.05,P=0.04);(3)变异等位基因His对内源性雌激素暴露效应有放大作用(r>1),对某些饮食摄入致癌物质暴露效应有减弱作用(r<1),两种交互作用均为相乘模型. 结论 SULT1A1 His等位基因与汉族女性乳腺癌的危险性相关,且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韩定芬;周新;胡名柏;汪春红;谢伟;郑芳;刘芳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涉及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的研究

    目的以表皮生长因子刺激肝癌细胞内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观察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与p120ctn在细胞内转位及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p120ctn在肝癌细胞粘附和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引起的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改变情况,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引起的p120ctn在BEL-7404人肝癌细胞内的分布、转位.用相应的方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促使BEL-7404人肝癌细胞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粘附能力的改变情况.人全长p120ctn反义核苷酸转染细胞,观察表皮生长因子促使的p120ctn磷酸化改变情况是否受到明显抑制.结果表皮生长因子可使BEL-7404人肝癌细胞内的p120ctn酪氨酸发生磷酸化,以表皮生长因子作用20 min时明显;在细胞内转染人全长p120ctn反义核苷酸后,表皮生长因子对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的上调作用明显减弱.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磷酸化的p120ctn发生了细胞内转位,表现为p120ctn细胞膜的表达明显减少,核表达增加;同时β-连环蛋白也发生相似的改变;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BEL-7404人肝癌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形态变为细长和不规则,伪足增多.结论在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BEL-7404中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增加,p120ctn发生从细胞膜到核内的转位,并同表皮生长因子引起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粘附能力的改变密切相关.结果提示p120ctn酪氨酸磷酸化与p120ctn在细胞内的转位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黄华艺;农朝赞;郭凌宵;徐贞;查锡良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CD40与其配体的连接对于肺癌细胞调节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CD40与其配体(CD40L)的连接对于肺癌细胞的调节功能,评价CD40作为治疗靶抗原的潜能.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技术、Western 蛋白印迹、流式细胞术等研究CD40L对于7株肺癌细胞系(包括1例转染CD40cDNA细胞系)的细胞表型、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CD40L使高表达CD40的肺癌细胞系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分子(MHC-I)、CD54和Fas分子的表达增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减弱;CD40L作用5 d后,CD54平均荧光强度(mean值)大约上调了4~10倍,MHC-I上调了4~8倍,Fas上调了2.7~6倍,EGFR下调了2~3倍.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第5天受抑明显(受抑率≥30%);CD40L停用后,这些变化有所恢复;CD40L对于CD40中低表达和不表达的细胞系无明显影响;所有细胞系均无凋亡发生.结论 CD40高表达肺癌细胞上CD40的表达具有免疫导向治疗靶抗原的潜能.

    作者:崔巍;李龙芸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33ING1b与p53基因间协同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p33ING1b与p53基因间的协同功能对肝癌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对p53下游基因p21WAF1/CIP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方法将p33ING1b与wtp53基因分别转染入HepG2、PLC/PRF/5和Hep3B 3株内源性p53基因表达状态各不相同的肝癌细胞株,同时设转染反义p33ING1b及反义wtp53质粒实验组和转染空载体对照组,转染48 h后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及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用Western印迹杂交分析各实验组肝癌细胞中p33ING1b与p53蛋白表达的变化,通过分析受p21WAF1/CIP1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表达的强弱,观察各实验组中p53下游基因p21WAF1/CIP1的活性情况.采用6%乙醇为诱导剂作用于各实验组后,再次观察上述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在表达内源性wtp53基因的HepG2细胞中,转染入p33ING1b基因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增强(22.53%),细胞周期中停滞于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多(67.45%),下游基因p21WAF1/CIP1启动子的活性(13.08)增强(P<0.01).对于表达突变型p53蛋白的PLC/PRF/5细胞,联合共转染p33ING1b与wtp53实验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78.16%)及p21WAF1/CIP1启动子活性(12.99)比单转染p33ING1b或wtp53基因实验组高(P<0.01),但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经6%乙醇诱导后,联合共转染p33ING1b与wtp53实验组凋亡率显著上升(42.8%).在内源性wtp53缺失的Hep3B细胞中,联合共转染p33ING1b与wtp53组的细胞凋亡率及G0/G1周期阻滞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但下游p21WAF1/CIP1基因启动子的活性明显激活(10.32)(P<0.01). 结论 p33ING1b与wtp53在调控肝癌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和激活下游基因p21WAF1/CIP1过程中发挥协同功能,在化学诱导剂作用下这一功能增强.

    作者:祝峙;林静;曲建慧;李芳梅;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姜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机制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Northern 印迹和Western 印迹法观察人乳腺癌细胞mRNA及其蛋白表达;用CAT报告基因来研究人雌激素反应元件(ERE)的转录活性;用Matrigel侵袭池(Matrigel invasion chamber)研究细胞侵袭性.结果姜黄素能够抑制雌激素受体(ER)阳性MCF-7及ER阴性MDA-MB-231两种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对MCF-7细胞,姜黄素调节ER下调基因pS2和TGF-α的表达及ERE的活性;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姜黄素通过下调MMP-2和上调TIMP-1的活性表现出很强的抗侵袭活性,其还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两个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VEGF 和 b-FGF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结论姜黄素通过多种机制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姜黄素的化学预防是多途径作用的结果.

    作者:狄根红;李鹤成;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

    目的明确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EH)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的方法检测100对年龄、性别匹配的COP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mEH外显子3(Tyr113→His)、外显子4(His139→Arg)基因多态性.结果 (1) COPD组有42例(42%),对照组有32人(32%)为mEH外显子3的His139突变杂合子(P=0.015),经年龄、性别、体块指数和吸烟年支数调整后的OR值为2.96(95%CI为1.24~7.09);(2) 极慢代谢活性的mEH基因型对应其他代谢活性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别;(3) 将病例组分为不吸烟者和吸烟者(包括目前仍吸烟者和戒烟者)两组,极慢代谢活性的mEH基因型对应其他代谢活性基因型在不吸烟者OR值均大于1.00,而在吸烟者中均小于1.00.结论 (1) mEH外显子3的His113突变杂合子与中国COPD易感性有关;(2) COPD患者mEH基因型与吸烟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肖丹;王辰;杜敏捷;庞宝森;张洪玉;肖白;刘敬忠;翁心植;苏丽;David C.Christiani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双能X线吸收法和组织学观察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DEXA)监测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方法建立右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2、4、6、8、10、12周截取双侧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对侧股骨相同位置测量以作对照.同时对骨折端骨痂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折端平均骨密度值随时间变化递增,显示了一个明确的骨折愈合趋势.术后2、4、6、8周时分别为对侧股骨相应区域的29.5%、48.3%、85.3%、105.2%,各组差异明显.骨密度值的升高与骨痂组织的产生、钙化在时间上有一致性.干骺端骨密度在术后持续降低,到12周时尚未见回升迹象.结论骨折端的骨密度变化与骨折端骨痂的组织学变化有一致性,骨密度能准确、定量地反映骨痂组织的钙化程度.用DXEA监测骨折愈合具应用前景.

    作者:徐少文;赵光锋;李伟;王建卫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左旋氧氟沙星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室评价和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左旋氧氟沙星(利复星)在体外和体内对幽门螺杆菌(Hp)的抗菌活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52株Hp对左旋氧氟沙星的低抑菌浓度,并与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比较,同时比较在培养基pH分别为4.0、5.0、7.0条件下左旋氧氟沙星的小抑菌浓度(MIC).8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活动期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的病人,被随机选入,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 mg 1日2次,阿莫西林1 000 mg 1日2次和左旋氧氟沙星200 mg 1日2次,疗程1周.抗Hp治疗结束后4~6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和(或)胃镜,检查Hp状况.结果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菌株分别是1.9%、11.5%和25.0%,对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同时耐药的菌株9.6%,这些菌株对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低于克拉霉素(P<0.01),但与阿莫西林无明显差异(P>0.05).左旋氧氟沙星在酸性环境下抗菌活性降低.84例遵医嘱完成了全部治疗,其中76例Hp被根除,按治疗方案分析和按意图治疗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91.7%、90.6%.5例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5.9%).结论北京地区Hp耐药菌株多见,左旋氧氟沙星联合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是一种安全、疗效高、耐受性好的治疗Hp感染的方案.

    作者:邹军;杨昭徐;覃卓明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血脂紊乱相关

    目的探讨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感染与血脂紊乱的关系. 方法连续收集1 244例住院患者,其中血脂紊乱患者408例,无血脂紊乱个体836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特异性HSV-2型IgG抗体,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血脂紊乱组,HSV-2 IgG阳性率(38.2%)高于对照组(30.6%, P=0.007),体重指数也较高(24.9±6.6),对照组(23.9±7.6,P=0.001).血脂紊乱组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2%,10.3%,P=0.012;45.1%,36.4%, P=0.00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HSV-2 IgG阳性与血脂紊乱显著相关,调整后的危险度优势比(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1.34(1.04~1.72,P=0.025).其他与血脂紊乱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还有体重指数1.03(1.01~1.05),P=0.002;高血压1.39(1.09~1.79),P=0.008;糖尿病1.50(1.05~2.15),P=0.028. 结论 HSV-2感染是血脂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血脂紊乱的危险性.

    作者:孙余华;裴卫东;吴永健;王国干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正术后拔管失败、再插管的所有年龄小于1岁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中,随机抽取同期拔管成功的所有年龄小于1岁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儿先心病术后拔管失败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用相对危险度OR估计拔管失败与上述因素之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227例行心内直视术的婴儿有30例(13.22%)发生术后拔管失败,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导致拔管失败、再插管的危险因素有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接触机会比(EOR)=12.0; 95% CI=4.04~35.71; P=0.000 9]、术后并发肺炎(EOR=5.33; 95% CI=1.81~15.68; P=0.002)和术前肺动脉高压(EOR=2.80; 95%CI=1.21~10.45; P=0.04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拔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肺炎及术前肺动脉高压是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失败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肺炎的发生是提高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减少术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舒强;谈林华;吴丽娟;张泽伟;朱雄凯;李建华;林茹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乳腺乳头状瘤病中4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乳腺乳头状瘤病中4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临床上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有效诊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在乳腺轻度、中度、重度乳头状瘤病及导管内癌组各48例患者中检测细胞周期素D1、p16、E2F-1、Rb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细胞周期素D1、p16、E2F-1、Rb 4种因子表达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分别在4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分别为16.70、20.74、40.34、42.32; 19.12、29.47、45.08、46.92,均P<0.01;在中度和重度乳头状瘤病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均P<0.05);E2F-1或Rb在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1) ,但细胞周期素D1或p16在这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细胞周期素D1及E2F-1表达与由轻至重的乳头状瘤病乃至导管内癌呈正相关,相反p16及Rb与之呈负相关; Rb阴性或低表达时中度乳头状瘤病发展到重度乳头状瘤病的危险度大.结论细胞周期素D1等4种调控因子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密切的相关性.E2F-1和Rb可作为重度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Rb还有助于筛选重度和中度乳头状瘤病中的高危病例.

    作者:牛昀;刘铁菊;李妤;于泳;吕阿娟;傅西林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成功治疗剖宫产术后肺血栓栓塞症一例

    患者女性,32岁,主因剖宫产术后30 h,突发晕厥伴呼吸困难10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0 h于外院行剖宫产手术,产一足月女婴,术中术后无大出血.入院前10 h,患者于体位变动时突然出现晕厥,颜面及口唇发绀,无四肢抽搐,当时血压未测出,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5 min后意识恢复,但自觉呼吸困难,上腹胀痛,双侧季肋部不适,先后给予西地兰、速尿、氨茶碱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遂转入我院.

    作者:吴琦;周伟;陈宝元;罗营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对SARS流行的反思及近期的防治控制工作

    突如其来的SARS的袭击,引起了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广大民众对人类健康保障的深入思考.我们抵御疾病侵袭的系统为何如此脆弱?我国卫生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哪些关键部分有待改进?SARS为何来无影、去无踪?今后应如何加强防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有了明确意见,对改进工作也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并对今后的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如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批准了加强CDC和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开始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卫生建设项目规划等.本文就今后SARS防治的技术性问题和卫生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供有关工作者参考.

    作者:王陇德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第42例发热-多关节痛-杵状指趾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发热、多关节痛1年,杵状指、趾10个月,于2002年10月28日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于2001年10月无诱因发热,达39℃以上,伴寒颤,双侧腕、肘、肩、膝、踝关节疼痛,双腕及双踝关节肿胀明显,盗汗突出,曾静脉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2~3周,症状缓解,改口服泼尼松30 mg/次、1次/d,后逐渐减停,其间症状反复.

    作者:史旭华;陈嘉林;郭丽琳;冯瑞娥;杜晓霞;刘国梁;宋合斌;方理刚;单渊东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研究

    颅内高压是神经科的危急重症,通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变化,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是拯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颅内压监测多为有创性方法[1,2],由于技术条件要求高,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所以,目前多数医师仍根据临床经验推测患者颅内压水平,这导致脱水剂的混乱使用.因此寻找一种无创性的颅内压(ICP)监测手段成为临床急需.我们采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与有创法同时监测ICP,比较在不同颅内压水平时两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fVEP无创监测ICP的可行性.

    作者:周冀英;彭国光;程远;张拥波;董尔丹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全小肠直视检查的双囊电子小肠镜的初步临床应用

    小肠是消化道长的器官.既往认为小肠病变较少,但近年来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普通的推进式小肠镜一般只能检查空肠上段约100 cm的范围[1],虽然解决了临床部分问题,但绝大部分的小肠仍无法观察.这样,由于检查手段的限制和取材的困难,小肠几乎成了盲区.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明显进步,我国引进胶囊内镜已有2年,积累了初步的经验[2,3],但其大的弊端在于不能直视观察病变,也不能取材,检查过程太长,漏诊率比较高.

    作者:智发朝;姜泊;潘德寿;万田莫;周丹;王利慧;周殿元 刊期: 2003年第20期

  • 口腔扁平苔藓Th细胞亚群功能状态的初探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1],CD4+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 Th)在OL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观察OLP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CD4+CD45RA+、CD4+CD45RO+表达的变化,检测OL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在植物血凝素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及培养细胞中IFN-γ和IL-4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OLP患者Th细胞亚群的功能状态.

    作者:周刚;樊明文;蒋李懿;刘君炎 刊期: 200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