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中国北方2型糖尿病家系的Calpain10 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来自于218个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801个家系成员,211例无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127例正常对照的Calpain10基因SNP43(G/A)及SNP19(1/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SNP43位点 G等位基因频率在无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人群(组1)为91.9%,在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人群(组2)为92.7%、经连锁分析证实有连锁的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人群(组3)为95.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5.8%.统计学检验结果分别为χ2=6.39,df=1,P=0.011;χ2=8.437,df=1,P<0.01;χ2=16.49,df=1, P<0.01.但SNP19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意义.(2)Logistic回归分析,经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调整,提示SNP43G/G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相关.1、2、3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为OR=1.78, P=0.045; OR=2.53, P=0.008; OR=4.32, P=0.000.结论 Calpain 10基因SNP43位点与2型糖尿病相关,Calpain10基因可能为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基因.
作者:陈陵霞;纪立农;韩学尧;祝方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胰实质期CT增强、瘤体实质瘤细胞处的微血管密度和病理级别的相关性,评价胰腺癌CT强化程度、形式和其恶性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手术切除有病理大标本的胰腺患者34例,手术前均行CT增强扫描,观察胰腺癌胰实质期强化程度和形式,并对胰腺癌的手术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胰腺癌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病理级别.对胰腺癌的CT强化状况、瘤体实质瘤细胞处微血管密度计数和病理级别作对照分析.结果胰腺高分化腺癌16例,中等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1例.CT呈等密度强化者13例,呈稍低密度强化者9例,呈稍低密度强化伴小囊性变者9例,呈稍低密度伴大片状低密度灶者3例.瘤体标本免疫组化标记示瘤体实质瘤细胞处微血管密度计数少者10例,微血管密度计数中等者16例,微血管密度计数多者8例.胰腺癌的病理亚型和瘤体CT胰期增强程度、形式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为r=0.785 7, t=7.185 1, P<0.001.胰腺癌的病理亚型和瘤体实质瘤细胞处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相关(r=0.361 3, t=2.191 7, P<0.05). 肿瘤的CT胰实质期增强程度、形式和瘤体实质瘤细胞处微血管密度计数非常明显相关(r=0.676 8, t=5.200 6, P<0.001).结论胰腺癌的CT胰实质期增强状况和病理亚型、瘤体实质瘤细胞处微血管密度计数均有高度显著相关性,即胰腺癌恶性度和CT增强程度高低成反比,瘤体CT增强程度和瘤体实质瘤细胞处微血管密度计数成反比.
作者:王中秋;黎介寿;卢光明;张新华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子佐剂C3d能否增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β 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并转变Th1/Th2型免疫应答模式.方法抽提纯化pcDNA3、pcDNA3-hCGβ、pcDNA3-hCGβ-C3d3、pCMV4-hCGβ-C3d3 4种质粒.将12只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分为12组, A1~3组各6只以pcDNA3免疫,作为空白对照组;B1~3组各6只以pcDNA3 hCGβ免疫,作为阴性对照组;C1~3组各6只以pcDNA3-hCGβ-C3d3免疫,作为实验1组;D1~3组各5只以pCMV4-hCGβ-C3d3免疫,作为实验2组.免疫前1周,于小鼠左后腿肌肉注射0.25%普鲁卡因0.1 ml.1周后,在相同部位分别肌注前述4种质粒,剂量分别为:5 pmol(A1~D1组)、10 pmol(A2~D2组)、20 pmol(A3~D3组).3周后,再次给予相同剂量质粒加强免疫.于第2次免疫后3周,处死小鼠.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抗hCGβ抗体效价和经hCG抗原体外刺激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h1型(IL-2、INF-γ、TNF-α)/Th2型(IL-4、IL-10)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C3d分子佐剂能明显提高抗hCGβ抗体滴度.当免疫剂量为20 pmol时,与B3组比较,C3组抗hCG抗体大效价达到1∶ 450,提高了9倍.D3组抗hCG抗体大效价达到1∶ 12 150,提高了243倍.D3组与C3组相比较,抗hCG抗体水平提高了27倍.受试小鼠以5 000 IU hCGβ抗原刺激时,含C3d3的C3组及D3组INF-γ、I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3免疫组(P<0.01);TNF-α表达水平也低于B3组(P<0.05);而C3组IL-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3组(P<0.05),D3组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3组(P<0.01).结论 C3d分子佐剂能够增强hCGβ免疫原性;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使hCGβ基因免疫的免疫应答效应由Th1型向Th2型偏转.
作者:赵欣荣;李大金;袁敏敏;蔡立荣;孙晓溪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一迟发型先天性厚甲家系角蛋白17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为先天性厚甲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巢式PCR扩增了迟发型先天性厚甲家系中9例患者、1名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名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角蛋白17基因第1外显子热点突变区,对PCR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迟发型先天性厚甲家患者的角蛋白17基因第109位密码子由AAC突变为GAC,结果导致天冬酰胺由天冬氨酸替代(即N109D).而该家系中的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名正常人的DNA测序结果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该家系存在角蛋白17 N109D突变,为一新的错义突变.角蛋白17 1A区后半部的突变可表现为迟发型先天性厚甲II型.
作者:冯义国;肖生祥;李利;王俊民;谭升顺;史耀舟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证明肾脏系膜细胞能够自身合成醛固酮,并探讨醛固酮对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生成的影响.方法用RT-PCR法检测大鼠系膜细胞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mRNA表达,PCR产物存化后直接测序;放免法测定系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醛固酮的浓度.用RT-PCR半定量法比较(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the enzyme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 为内参照)经10-10~10-6 mol/L AngⅡ或7 mmol/L、9 mmol/L KCl干预48 h,系膜细胞CYP11B2mRNA的表达量.大鼠系膜细胞醛固酮特异性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MR)和保护其配体特异性的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分别用RT-PCR法和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以ELISA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经10-7 mol/L醛固酮干预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层黏蛋白(FN)和Ⅳ型胶原的浓度.结果大鼠系膜细胞能表达CYP11B2mRNA,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醛固酮,浓度为1.065 pg/106个细胞.10-8、10-7 mol/L AngⅡ(10-8 mol/L: 2.15±0.10,10-7 mol/L: 1.16±0.04 vs 非干预组 0.77±0.03,P<0.001;) 和9 mmol/L的KCl (1.27±0.11 vs 非干预组0.89±0.12, P<0.05) 均能显著提高CYP11B2mRNA的表达.大鼠系膜细胞有MR和11β-HSD2 mRNA表达;且两者在胞浆和胞核广泛分布.醛固酮促进系膜细胞纤维连接蛋白(ng/ml: 74.5±16.7 vs 非干预组12.4±1.9, P<0.05)和Ⅳ型胶原(%非干预组:137±14 vs 非干预组100,P<0.05)生成增多.结论大鼠系膜细胞能够自身合成醛固酮,AngII 和 KCl在转录水平影响醛固酮合成酶的表达.醛固酮能作用于大鼠系膜细胞并促进其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
作者:赖凌云;顾勇;陈靖;郁胜强;马骥;杨海春;林善锬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RFLP)法分析49例AIH、58例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组DNA VDR 外显子2和外显子7~外显子9处限制性内切酶Fok I、Bsm I、Apa I和Taq I基因多态性,并与16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Fok I 基因多态性与AIH相关,AIH患者ff表型携带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7% vs 18.8%, P=0.019); Bsm I 基因多态性与PBC相关,PBC患者携带Bb表型者较正常人明显降低(5.2% vs 17.5%, P=0.021),而bb表型者明显升高(94.8% vs 80.6%, P=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AIH、PBC发病间存在基因连锁.虽然VDR基因表型分布不同,但不同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均存在相似的基因连锁.
作者:范列英;仲人前;屠小卿;朱烨;弓长丽;周琳;赵智贤;Ralph Feltens;Thomas Pfeiffer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北京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按照日本全国小儿川崎病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回顾性记录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诊断为川崎病的所有患儿.参加调查人员均为小儿心血管医生或是高年资儿科医生,由2名高年资儿科医生监督确保调查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心血管并发症是指川崎病起病1个月内发生的经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脏扩大,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阻塞,心肌梗塞,或心脏瓣膜损害.结果北京39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中,37家(95%)参加调查,共计报告710例患儿,1995~1999年北京5岁以下小儿川崎病年发病率分别为18.2/10万、21.1/10万、18.6/10万、30.6/10万和27.8/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1.7∶ 1,发病年龄从1月至13.4岁(平均2.3岁),其中5岁以下占85.2%.本病在春、夏两季发病较多,秋冬较少.淋巴结肿大是少见的临床症状,且其发生率自1995至1999年逐年降低.21.5%的患儿发生心血管并发症,见于起病后10或10 d以上才确诊的患儿,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北京地区川崎病的发病率低于日本,而与美国的发病率相当,但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以及发病率逐年趋势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
作者:杜忠东;梁璐;孟晓萍;李棠;张拓红;川崎富作;柳川洋;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利用Gadd45可诱导细胞系探讨Gadd45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用四环素撤除表达系统以及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检测、TUNEL法检测、Western 印迹检测等方法研究Gadd45表达对肿瘤细胞HCT116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用四环素撤除表达系统,建立了稳定传代的Gadd45可诱导细胞系HCT116.撤除四环素,HCT116细胞的Gadd45能够被诱导高表达.实验结果证实,在我们建立的细胞系中,Gadd45诱导高表达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高于85%. 流式细胞检测表明, Gadd45高表达有细胞G2-M期阻滞作用.同时,TUNEL法检测到Gadd45诱导的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观察到PARP和半胱氨蛋白水解酶3蛋白质剪切激活.结论 Gadd45高表达可以抑制HCT116细胞生长,其机理主要是通过Gadd45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和激活细胞凋亡途径起作用.
作者:童彤;宋咏梅;付明;董立佳;金顺钱;吴晻;詹启敏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检测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在乳腺癌变中的意义及其与雌激素的关系.方法 24例乳腺癌、6例正常乳腺和7例植入裸鼠后给苯甲酸雌二醇的人正常乳腺组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mRNA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乳腺组织表达EST mRNA,给苯甲酸雌二醇的植入乳腺中其表达升高,但乳腺癌组织中EST mRNA表达降低或缺失.结论乳腺癌组织EST mRNA的表达降低或缺失;正常乳腺EST受雌激素调节.
作者:邓文慧;吴宜勇;罗立华;王抒;唐蔚青;张云凤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及容积重建技术(VR)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Plus 4 Somatom Volume Zoom 型容积CT扫描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共对45例动脉瘤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其中有2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3例行GDC栓塞术,其余保守治疗.结果共诊断45例动脉瘤患者,发现动脉瘤59个,其中小动脉瘤(≤5 mm)32个.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在部分病例上要优于DSA.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方兵;蒋定尧;晁明;张德钧;李铁林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与上消化道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了食管癌、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PV16 E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食管癌、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PV16 E6 mRNA的检出率分别为:70%(28/40),67.6% (50/74),47.5%(19/40),35.5%(22/62)和20%(10/50).贲门癌与食管癌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955).胃癌(胃体癌+胃窦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贲门癌和食管癌(均P<0.01).正常人群胃黏膜中HPV16 E6 mRNA检出率明显低于食管癌(P<0.01)、贲门癌(P<0.01)、胃癌(胃体癌+胃窦癌)(P<0.05).贲门癌HPV16 E6 mRNA检出率与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PV不仅在鳞状上皮中增生繁殖,在腺上皮中也能活跃地生存.HPV16感染与上消化道肿瘤,尤其是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生可能相关.
作者:徐卫国;张力建;陆哲明;李吉友;柯杨;徐光炜 刊期: 2003年第21期
干细胞(stem cell)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或在个体成长中存留的一些能无限自我更新(self-renewing)并同时又能定向分化生成一系列组织的原始细胞.目前,据其来源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按其分化能力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 TSC)和多能干细胞(multipotent stem cell, MSC).一般认为胚胎干细胞为全能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则多为多能干细胞.而近年来发现成年动物体内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存在成体干细胞,并表现有跨胚层多系分化,甚至一个成体细胞可以重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或个体,这一系列现象打破了细胞分化发育的定向性和不可逆性这一传统观念,并极大地拓展了干细胞的概念,使人们开始从宏观角度思索干细胞作为一个特殊细胞群体的生物学行为及生物学意义.
作者:蒋文慧;马爱群 刊期: 2003年第21期
2003年5月6~27日在我院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病房收治的31例SARS患者中,有3例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作者:张新卿;田莉莉;闵宝权;吴航;张鹏;丁岩;叶红;李曼娜;宋珏娴;高岱佺 刊期: 2003年第21期
患儿男,12岁,因足跖皮肤进行性增厚,伴压迫痛6年就诊.出生时趾甲即厚,不修剪即呈鹰爪样.6岁时,足底皮肤出现蜡黄色硬质斑块,无明显不适感,随后扩大,增多,增厚,高出皮肤,站立时疼痛,行走不便.曾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患儿3岁后才能用简单句子表达意愿,表达能力差,讲话慢,语言不清,反应迟钝,小学一年级课程未完成.家族中未见类似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母亲妊娠前后无用药史,患儿系第5胎,足月顺产.
作者:周雅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由Dotter首创于1968年,用于下肢动脉.1978年Gruntzig发明球囊导管并用于冠状动脉和肾动脉,30余年来PTA发展迅猛,然而并非从出现时就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今天PTA术后良好的血管通畅率是血管腔内支架和抗凝药物广泛应用的结果.现在PTA技术已经代替了近半数的周围动脉重建手术,而周围静脉系统的PTA治疗还只是刚刚开始,提高周围静脉PTA术后通畅率同样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仅以髂股型深静脉血栓的PTA治疗为例论述周围静脉系统PTA治疗中血管腔内支架的应用和术后抗凝治疗的特点.
作者:景在平;冯翔 刊期: 2003年第21期
脑钠肽(BNP)是在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增加时,由心室释放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1],已证实BNP水平在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升高并与纽约心脏学会心力衰竭分级以及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2].因此BNP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已广泛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断,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测定血浆BNP在国人急性呼吸困难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书富;徐龙;华尔铨;何祚佑;郑鹏翔;陈德;张斌;周依蒙;马瑾;李海玲;任方 刊期: 2003年第21期
法国里昂完成首例异体手移植以来[1],目前国内外已完成19只手同种异体移植,现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3例(5只手)报告如下.
作者:张信英;于钟毓;毕郑刚;张震宇;尚剑;邵明;张军;杨成林;杜劲松 刊期: 2003年第21期
有研究显示CD44V6蛋白不仅可以存在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还存在于正常人的外周血清中[1],血清中可溶性CD44V6的含量及癌组织中CD44V6蛋白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还不甚明了,我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及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中及癌组织内CD44V6蛋白,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系统分析其表达变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松;付明倜;胡伟;田川;李文才;李惠翔;高冬玲;赵高峰 刊期: 2003年第21期
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发病率仅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6%~5.8%[1].关于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或少数病例.目前对于这类肿瘤的认识不够全面,认识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临床和影像学及病理学之间的联系,是确定手术方案和提高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徐庚;凌锋;卢德宏 刊期: 2003年第21期
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是血小板被激活后从质膜上脱落进入外周循环的细小微粒,PMP可表达血小板特异性膜糖蛋白并富含凝血因子膜受体,由于PMP体积微小,可为凝血反应提供更为庞大的催化表面积,所以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着比血小板更加重要的作用[1].
作者:王传新;牛爱军;卢振铎;杨晓静;王立水;邹雄 刊期: 2003年第21期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主办的第二次全国抗栓溶栓学术会议于2003年7月28~30日在青岛召开.会议共收到来稿235篇,其中专题报告24篇,大会发言13篇.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推动跨学科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03年第21期
研究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声学显影(SEC)的形成机制.
作者:张薇;皮延生;钟明;朱媛媛;张学义;崔其琼;张运 刊期: 200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