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Fas L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 SD大鼠按水浸-束缚应激(WRS)实验2h、3.5h及WRS结束后2、5、8、12、24h分7组,每组8只鼠,对照组8只鼠.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WRS结束前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WRS结束前后大鼠胃粘膜组织Fas、FasL、Bcl-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1)正常大鼠胃粘膜上皮散在TUNEL细胞,WRS 2 h~WRS后5 h TUNEL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并逐渐达高峰; WRS后8~12 h TUNEL-细胞逐渐减少,至WRS后24 h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2)正常对照组Fas、FasL mRNA无明显表达,FasL mRNA在WRS 3.5 h至WRS后8 h在粘膜层基底部出现弱阳性~中等阳性表达.Fas mRNA在WRS后5~8 h在粘膜层基底部出现弱阳性表达,WRS后8 h后表达基本消失.(3)正常胃粘膜组织Bcl-2 mRNA及蛋白质在胃腺部呈中等阳性表达,Bax蛋白质在上皮细胞层呈弱阳性表达;WRS 2 h~WRS后5 h Bcl-2表达明显减弱(P<0.01),Bax表达增加并达高峰(P<0.01);WRS后8~12 h Bcl-2表达增加(P<0.01),Bax表达逐渐减弱,WRS后24 h Bcl-2表达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Bax的表达仍略高于正常水平(P<0.05).相关分析提示:Bax蛋白质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139,P<0.05).结论 (1)WRS后胃粘膜不同部位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差异很可能参与了胃粘膜损伤和修复过程.(2)Fas/FasL的表达对胃粘膜细胞的凋亡可能不起主要作用,Bcl-2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抑制Fas/FasL的作用.
作者:刘婧;李兆申;宛新建;王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雌性新西兰兔膝骨关节炎( OA)模型在去势后给予不同剂量雌激素或联合应用孕激素,对OA关节滑膜中金属蛋白酶(MMP)-1、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和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5只雌性新西兰兔采用膝关节伸直位石膏固定5周制成兔膝OA模型,随机抽取5只兔以过量麻醉法处死以检测动物模型是否成功;剩余60只兔随机分为A、B、C、D、E、F 共6组,每组10只,对A~E组行去势手术,F组行假去势手术.之后给予口服戊酸雌二醇(E2V)或联合应用安宫黄体酮(MPA)共16周,A组E2V 1.8 mg/d,B组E2V 3.6 mg/d,C组E2V 7.2 mg/d,D组E2V 3.6 mg/d+MPA 3.6 mg/d,E组和F组均不用药.于用药8周和16周时分批处死兔,采用RT-PCR法对兔膝关节滑膜组织中MMP-1、MMP-3、IL-1β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观察雌、孕激素对OA滑膜中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去势后兔膝OA滑膜组织中MMP-1、MMP-3和 IL-1β mRNA表达增加,给予雌激素后三者的表达均有抑制,加用孕激素可使这一抑制作用增强.低剂量雌激素可使MMP-1/TIMP-1和MMP-3/TIMP-1比值降低,加用孕激素后可使这两个比值进一步降低,而高剂量雌激素可使这两个比值增加,但仍低于不用药组.结论低剂量雌激素或合适比例的雌孕激素协同作用对于维持关节软骨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雌激素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关节软骨产生不利影响,以雌激素缺乏产生的损伤作用更重.
作者:宋亦军;吴志宏;林守清;翁习生;邱贵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的微觉醒与低氧是否影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方法 60例OSAS患者根据门诊血压、24 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分为OSAS合并高血压组(OSAS+HT组,30例)与单纯OSAS组(OSAS组,30例).测定运动微觉醒指数(MAI)、皮质微觉醒指数(CA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OLT90%)和24 h平均收缩压(ASBP)与舒张压(ADBP).以OSAS+HT组24 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与MAI、CAI、AHI、OLT90%、体重指数和年龄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影响OSAS+HT组24 h收缩压与舒张压的第一重要因素是MAI(ASBP:r=0.485,P<0.01; ADBP:r=0.407,P<0.05),第二重要因素:OLT90%(ASBP:r=0.382,P<0.05; ADBP:r=0.369,P<0.05).结论反复发生于呼吸暂停终末的运动微觉醒与低氧是影响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水平的重要因素,它们可能是参与OSAS患者长期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立强;姚婉贞;何权瀛;王玉柱;任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内皮素-1(ET-1)基因TaqI多态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相关性,寻找新的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10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108名健康对照者ET-1基因内含子4处TaqI多态性进行分析,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ET-1浓度.结果门静脉高压症组TaqI C等位基因频率和CC+T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5.4% vs 16.7%、46.2% vs 29.6%),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26,OR=1.95 P<0.05).提示ET-1基因TaqI多态性与门静脉高压症相关;在门静脉高压症组中CC与TC基因型者外周血ET-1浓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者(P<0.05).相关分析发现,ET-1基因TaqI多态性与外周血ET-1的浓度呈正相关.表明ET-1基因TaqI多态性影响ET-1的表达;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现ET-1基因TaqI多态性是门静脉高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ET-1基因TaqI多态性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相关,可能是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林菊生;程元桥;廖家智;梁扩寰;熊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RNIAF)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估肝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测定: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方法:50 μl 1.25%的红细胞悬液在100 μl自身血浆中与100 μl的1×106/ml肿瘤细胞悬液反应,1个肿瘤细胞粘附有5个或以上的红细胞为一个粘附单位,计算粘附率.血清sCR1水平测定:采用鼠抗人CR1单克隆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微孔板,及碱性磷酸酶结合的第二抗体建立的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肝病血清sCR1浓度变化.红细胞膜CR1分子定量测定:采用细胞酶免疫分析法.结果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人群(P<0.01),自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Child′ A、肝硬化Child′ B、肝硬化Child′ C、重型肝炎依次加重,与患者CHE、PT、PTA等指标显著正相关,重型肝炎病情恢复期时其RNIAF显著回升,但患者CHE、PT、PTA等指标持续处于低水平.肝病红细胞CR1数量亦不同程度地下降,但其变化较RNIAF的变化迟缓.血清sCR1水平在肝硬化病人明显升高,但在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变化不如RNIAF的变化明显.结论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可灵敏地反应肝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在慢性肝病,RNIAF的变化先于CHE、PT、PTA等指标,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成本较低,可考虑作为临床判断肝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王海滨;张继万;郭静霞;刘振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基底节内囊区血肿发生部位、责任血管与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依据患者影像中原发出血灶的部位与责任血管将基底节内囊区出血分为6个亚型:(1)前部型;(2)中间型;(3)后中间型;(4)后外侧型;(5)外侧型;(6)大量出血型.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病初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结果前部型占12.15%,68.18%患者MRS=0~2分,1例死亡.中间型出血占6.63%,50%患者MRS=5分,没有死亡病例.后中间型占10.50%,52.63%患者MRS=0~2分,没有死亡病例.后外侧型出血占18.78%,76.47%患者MRS=5分,17.65%患者死亡.外侧型出血为常见(39.23%),38.03%患者MRS=5分,8.45%患者死亡.大量出血型发病率亦较高(12.71%),47.82%患者MRS=5分,47.83%患者死亡.结论血肿的位置及所侵犯的临近区域是影响纹状体内囊出血预后的决定要素,六型分类法为预测临床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了简易可靠手段.
作者:牛松涛;张在强;张星虎;高培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纤维介素基因(hfgl2凝血酶原酶/hfgl2)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蛋白及mRNA水平的特异性表达,hfgl2表达的细胞类型及其与纤维蛋白沉积、微血栓及肝细胞坏死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23例重型乙型肝炎、13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外组织中hfgl2的表达,同时制备hfgl2 cDNA探针并对上述组织进行原位杂交以了解其在mRNA水平的表达.对枯否氏细胞表面标志CD68、纤维蛋白进行了检测.进一步对在重型肝炎肝组织中hfgl2凝血酶原阳性标本进行了hfgl2凝血酶原酶和纤维蛋白双染色.结果 2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可见hfgl2表达,而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重型乙型肝炎肝炎的肝外组织均无hfgl2表达.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枯否氏细胞明显增生活化,主要分布于炎性坏死区,表达hfgl2之细胞主要为活化枯否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邻近组织发现有纤维蛋白的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结论 hfgl2在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活化枯否氏细胞中的异常表达,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局部的凝血过程,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微血栓的形成、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炎性反应,并终引发肝细胞大量坏死,提示hfgl2高表达是重型肝炎肝细胞坏死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陈悦;宁琴;王宝菊;张东绅;严福明;孙奕;习东;严伟明;郝连杰;G Levy;罗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合并心内畸形较多,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或Tausing-Bing畸形根治性手术后疗效.方法对30例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调转手术.男20例,女10例.年龄3天~6岁,平均9.4±15月.新生儿9例,1岁以上儿童6例.体重2.7~16 kg,平均6.1 kg±2.7 kg.室间隔完整的TGA 7例,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19例,Tausing-Bing畸形3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2例,多发VSD 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左室流出道狭窄2例,右侧并列心耳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3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26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4例,其中1例左前降支走行于主动脉壁内.术前3例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1例行肺动脉束窄术+体肺分流手术,1例行房间隔球囊扩张术.手术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经右心房切口,修补VSD.在两大动脉瓣上方,横断两大动脉,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并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结果院内死亡2例,死亡率为6.7%.22例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其余28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93.3%).随诊1月至31月,全部患儿心功能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大动脉调转手术对于年龄偏大,肺动脉压较高的部分患儿,仍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清玉;沈向东;杨秀滨;李守军;闫军;郭岩;王旭;陈霞;赫小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的基因进化树,从而证明HBV父婴传播途径的存在.方法选择16对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 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将父亲与子代所携HBV S基因451~660段序列作进化树分析.结果 16对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同属adw亚型,同源性98%~100%,检出HBV S区基因第488、491、494、530、531、546、581、621位核苷酸变异,导致该区第112、113、114、126、131、143、156位氨基酸替代,其中第12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丙氨酸是基因库中所未见到的,该变异使该毒株在进化树位置上成为一新分支.结论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同源性极高.我国人群HBV基因特点有不同与国外基因库中的位点.
作者:王珊珊;李文玲;彭桂福;李珉珉;肖红;金惠玲;曾年华;王志斌;苏建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周龄的脂蛋白基因敲除鼠(apo E Knockout, apoE-/-)高脂餐喂养8周或16周,分别诱导早期脂质条纹和进展的复合粥样斑块形成.同时腹腔注射1 g*kg-1*d-1的人类免疫球蛋白(IG)或免疫球蛋白Fab片段(F(ab′)2) 8周或16周,观察其对早期脂质条纹形成和进展粥样斑块的抑制作用.离体实验检测IG对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 细胞表面Fc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治疗显著降低脂质条纹面积(4.2%±2.0% vs 13.6%±4.8%, P<0.01)和进展复合斑块面积(8.1%±2.7% vs 21.5%±3.9%, P<0.01);而F(ab′)2片段治疗组血管病灶面积无明显降低(脂质条纹面积12.1%±3.7%;粥样斑块面积20.6%±4.8%),与对照组相比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IG治疗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而CD+4、CD+8 T淋巴细胞和I-Ab+ 浸润细胞百分数无明显变化.血清脂质谱也无明显差异.离体实验表明,IG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γⅡ受体表达.结论 IG治疗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机制与抑制Fcγ受体介导的炎症作用有关.
作者:袁祖贻;刘艳;岸本千晴;盐路圭介;横出正之;刘治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以HSP70作为神经肽Y(NPY)和losartan间在肾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活动相互作用为信号, 在高血压肾动脉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快速微量MTT比色法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定量技术,观察神经肽Y作用下肾动脉VSMC增殖活动中热休克蛋白(heat HSP) 表达以及Losartan对NPY作用的干预作用.结果神经肽Y刺激体外培养肾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度(吸光度A值为0.262 6±0.002 5) 与细胞内因损伤产生的HSP70表达(A值为0.244 0±0.001 3)明显高于对照组(A值为0.223 9±0.001 0)(P<0.01) .losartan可降低NPY对肾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度(A值) 的刺激作用, 减少细胞内HSP70的表达.结论神经肽Y可影响肾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高血压, 而HSP70表达水平是肾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重要信号.
作者:钟惟德;曾广翘;胡建波;蔡岳斌;刘建康;黄少华;陈敏生;魏鸿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制作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给或不给波生坦干预,于造模第7天取梗阻肾进行如下试验:(1)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RT-PCR):观察梗阻肾实质前内皮素-1原(prepro ET-1)、Ⅰ型胶原(Col 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及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mRNA的表达.(2)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梗阻肾脏肾小管-间质内皮素-1(ET-1)、Col Ⅰ、TGF-β1、TIMP-1及PAI-1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1)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UUO大鼠肾实质prepro ET-1、ColⅠ、TGF-β1、TIMP-1、PAI-1 mRNA表达,及肾小管-间质ET-1、ColⅠ、TGF-β1、TIMP-1 、PAI-1蛋白质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2)波生坦能够显著下调梗阻肾的ColⅠ、TGF-β1、TIMP-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P<0.05);而对prepro ET-1、PAI-1 mRNA及ET-1、PAI-1蛋白质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ET-1可能参与UUO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过程,而波生坦有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和TIMP-1而拮抗纤维化.
作者:田雪飞;唐功耀;谌贻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大类.Evans等[1]1981年首次建立了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系,之后国外相继建立了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 Mesocricetus auratus)、大鼠、鸡、兔、猪和猴的胚胎干细胞系.1998年美国的Thomson等[2]和Gearhart等[3]分别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和胚胎生殖干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 EG细胞)系,干细胞研究被Science 杂志评为1999年十大进展的首位.利用干细胞可培育新组织和新器官,供移植和替代治疗之用,另外还可将干细胞作为基因疗法的靶细胞用于治疗和研究,所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舒赛男;魏来;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18岁,学生.因心悸、气促3个月于2002年3月5日入我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向左侧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可闻及Ⅲ/6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双下肢无水肿.X线胸片:左侧纵隔有一巨大阴影突向左胸腔,边缘光滑.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外侧壁心包腔内可见一14 cm×12 cm液性暗区,左房侧壁连续中断,范围2.87 cm,膨出部近端可见血流信号,中部及远侧血流信号少,其内部可见血液淤滞所致的光斑及光点.彩色多普勒在该处见左房血流经缺口进入该透声暗区,可见返回信号.术中见心包完整,纵切心包,心包左侧见一巨大肿块约13 cm×10 cm×9 cm,张力高,该肿块与左心耳、肺静脉相连,节律性搏动,根部与左心室相连,根部内径约2.5 cm.建立体外循环,部分转流后沿肿块基底部结扎瘤体,切开瘤壁,未见血凝块,瘤体内存有未凝固血液.切除瘤体,缝合残端.术后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作者:安永;肖颖彬;钟前进;王学峰;陈劲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众所周知,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首先遇到的大障碍就是难以寻找到一个白细胞抗原(HLA)完全相匹配的供体.这是由于HLA的高度复杂性、多态性、多样性等遗传特点所决定的[1-3].
作者:奚永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的高发国,目前仍有大量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HBV 携带者,如不积极治疗可发展为重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但国内外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加强HBV 感染的研究非常重要.现就本期发表的关于乙型肝炎的研究作一介绍.
作者:王勤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汉族,27岁,四川什邡市籍,因头痛、呕吐伴发热3天于2001年3月15日入住当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查血常规:中性多核细胞比例72%、淋巴细胞8%、血小板(PLT)67×109/L;脑脊液常规:近于微混,无凝块,蛋白质(++),细胞总数980×109/L,白细胞计数790×109/L,多核细胞96%,单核细胞4%;生化:糖4.04 mmol/L,氯化物124,蛋白质2.49 g/L;考虑:化脓性脑膜炎.给予青霉素(PNC)、氯霉素治疗.于3月18日诉左耳内流出脓液,当即颞骨CT扫描显示:左外耳道可见低密度积气影及大量等密度积脓影,左乳突蜂窝内未见含气.请五官科会诊,给予左耳肉芽摘除,并改用头孢拉定静滴.
作者:王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小儿脑瘫是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对本病的防治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药物及各项综合训练措施的治疗为主要方法,其中有效的康复训练更是治疗的关键,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但由于临床资源的不足,更兼治疗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严重制约了训练的有效开展.如何适应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有效的家庭治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我们采用自编的脑瘫早期(<1岁)家庭治疗程序对156例1岁以内的脑瘫患儿进行治疗,连续6个月观察其病情改善情况,探讨治疗程序改善患儿症状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继跃;赵正言;水泉祥;周雪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现将我院对术后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6例采用导管、导丝碎栓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乐民;魏林;刘雅君;李晓光;孙政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左冠状动脉(LCA)起源于肺动脉很少见,国内手术报道极少.但随着心脏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的开展,其检出率在上升,医学界将更关注其诊断[1]和治疗方法,对该症的诊断和治疗将面临扩展.我们于1998~2002年共手术治疗了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如坤;张赛;游向东;董爱强;吴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