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人群呈家系聚集性、生化表型的一致性,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基因水平的修饰有关.PCOS涉及多个器官,如卵巢高雄激素和无排卵,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增多,多个糖代谢靶器官的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功能不正常.
作者:王勇;朱雅男;吴效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病例1女,27岁,平时月经规则,2003年2月3日行末次月经,量及性状无明显异常.因停经43 d,不规则阴道出血10余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宫外孕,于2003年3月18日住院.入院后于3月19日,3月27日分别予氨甲蝶呤75 mg静脉注射治疗后出院.
作者:赵小峰;黄晓燕;方素华;王敏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近年来从遗传学角度对致病基因(单基因病)和疾病易感基因(复杂性状多基因病)进行定位、鉴定和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的论文与日俱增.本文拟对该类研究中某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一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作者:方福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微创神经外科学是在显微神经外科基础上逐步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显微神经外科建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国际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得到普及.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纠正脑缺氧是神经外科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3].而对严重的脑缺氧,常压给氧往往不能纠正,因高压氧治疗存在着一些禁忌,而不能早期应用于颅脑损伤的抢救.
作者:杨瑞疆;娄晓辉;王朝晖;郑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是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是跨越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障碍[1-3].
作者:常英军;赵翔宇;黄晓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C(PGC)在不同胃疾病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24例胃黏膜标本中PGC的表达情况.结果 PGC抗原在54例正常胃黏膜中全部阳性表达(100%),在124例胃癌中表达率显著下降(2.4%),从浅表性胃炎或胃糜烂溃疡到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再到胃癌,PGC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PGC抗原的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负相关,与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PGC抗原对于胃癌前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癌前疾病的诊断,对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宁佩芳;孙丽萍;刘慧杰;袁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利用氙-CT定量观察急性脑出血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分析局部缺血持续的时间和程度.方法对基底节区出血的5例患者(血肿量不超过30 ml),于发病36 h内和第13天行氙-CT检查,测定血肿中心区和周边水肿区及各自镜像区的血流量.结果 (1)5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平均血肿量13 ml±7 ml(6.4~23.7 ml).第一次检查的时间是发病后23 h±6 h(19~34 h),复查时间是发病后13 d±0.7 d(12~14 d).(2)发病36 h内血肿区的平均血流量是15 ml·100 g-1·min-1±8 ml·100 g-1·min-1,水肿区的平均血流量是30 ml·100 g-1·min-1±8 ml·100 g-1·min-1;发病第13天左右血肿区的平均血流量是9 ml·100 g-1·min-1±4 ml·100 g-1·min-1,水肿区的平均血流量是23 ml·100 g-1·min-1±13 ml·100 g-1·min-1.经配对t检验,前后两次血肿区平均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4;前后两次水肿区的平均血流量略有差异,P=0.055;复查时靠近血肿区的水肿带其平均血流量较第一次检查时的水肿区的血流量有明显下降,P=0.004.(3)前后两次水肿区与镜像区差异的百分比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38;但前后两次镜像区血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存在血流减低,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发病14 d内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作者:董强;丁宏岩;史朗峰;韩翔;傅建辉;吕传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与总结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跟踪并分析3例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急性GVHD的临床经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外周血HLA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检查作为其诊断依据.并对免疫抑制剂进行调整.结果3例在术后3~8周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期间肝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巨细胞病毒(CMV)早期抗原(pp65)、EB病毒抗体(IgM)均阴性.术后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检测到供体HLA抗原,1例女性受体外周血PCR-STR检测到供体Y染色体嵌合.3例患者终均死于感染、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术后GVHD的发生并非罕见,早期易被误诊,治疗效果令人失望.
作者:梁廷波;汤晓锋;郑树森;卢安卫;王伟林;沈岩;张珉;孟雪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2004年3月2日的官方新闻报道(www.nhlbi.nih.gov/new/press/04-03-02.htm),NIH已经向参与妇女健康倡议(WHI)项目--单独使用雌激素试验组的11 000名受试妇女发出信函,要求她们提前终止服用试验用药物,进入试验观察阶段.
作者:铃儿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机体摄入内毒素可模拟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许多病理生理改变,如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集、低血糖、休克甚至死亡.现已证明人、动物和体外培养的细胞均具有内毒素耐受反应[1].
作者:李崇辉;刘巨超;臧传波;吴荣谦;陈明易;徐迎新;黄志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并完善我国重组腺病毒临床级基因治疗制品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培养半数感染剂量(TCID50)方法测定病毒的感染滴度;采用HPLC进行病毒的纯度分析;采用A549细胞进行样品的复制型病毒检测,其他质量控制方法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结果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Lot 20010701)成品的病毒颗粒数为1.03×1012 VP/ml,病毒滴度为5.01×1010 IU/ml;比活性为4.86%,纯度达到98.62%, 复制型腺病毒(RCA)水平小于1RCA/3×1010VP,符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标准.结论建立了重组腺病毒临床级基因治疗制品的全套质量标准,达到SFDA的质量要求,可有效地控制制品的质量,保证重组腺病毒制品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作者:张晓志;林鸿;杨晓燕;王彩红;张明明;陈培拉;彭朝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以超排卵下小鼠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整合素β3的表达为指标,比较不同超排卵方案对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模拟人类超排卵长周期,对小鼠进行超促排卵.根据超排卵方案的不同,按随机表顺序将40只小鼠分为4组,分别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小鼠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整合素β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nRHa组小鼠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23),GnRHant组和PMSG组小鼠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1);与PMSG组小鼠相比,GnRHa组小鼠整合素β3的表达明显增高(P=0.001),而GnRHant组整合素β3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768);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符.结论与小鼠自然周期相比,3种超排卵方案均使小鼠子宫内膜种植窗期整合素β3的表达明显下降,可能降低了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单一PMSG超排卵方案相比,GnRHa辅助超排卵方案能明显改善小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而GnRHant辅助超排卵方案则对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作者:阮恒超;黄荷凤;金帆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皮肤干细胞在角膜基质上的分化发育情况,探讨皮肤干细胞重建角膜上皮的可能性.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的1~4代人和兔皮肤干细胞种植在兔角膜基质上,在体外和体内观察皮肤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情况.实验标本作HE染色及用人上皮细胞角蛋白K19单克隆抗体和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K3/K12抗体AE5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皮肤干细胞在角膜基质的调控下可以横向分化发育成表达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K3/K12的细胞,呈现AE5抗体阳性;并可形成类似角膜上皮外观透明的多层细胞结构.结论利用皮肤干细胞有可能重建角膜上皮,进行自体生物角膜的构建.
作者:黄冰;王智崇;葛坚;陈系古;刘敬波;范志刚;陶靖;刘炳乾;郭芬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SNC19/ST14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定向克隆法构建SNC19/ST14基因全长阅读开放框(ORF)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RKO结肠癌细胞株,筛选阳性克隆;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NC19/ST14蛋白的表达;MTT法测定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TD);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罗丹明-鬼笔环肽标记细胞的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肌动蛋白的变化;并测定细胞对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SecTag2a-SNC19/ST14(ORF),并筛选到稳定表达SNC19/ST14蛋白的RKO-SNC19/ST14细胞;观察到SNC19/ST14使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的排列发生改变,并使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下降,但SNC19/ST14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影响不明显.结论成功地使SNC19/ST14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稳定表达,并发现SNC19/ST14可能与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的聚集和极化有关,并可能通过此种作用影响到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黏附能力,但对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影响不大.
作者:孙立峰;郑树;史影;方晓明;葛维挺;丁克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前已有多种介入器材应用于异常冠状动脉封堵,如可脱载球囊、不锈钢线圈、可控释放线圈、可控释放PDA线圈、Amplatzer PDA塞子、聚四氯乙稀带膜支架等,均已取得良好效果[1-4].我们探讨以射频方式闭塞小冠状动脉(PTRFC)病灶血管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张陈匀;蔡运昌;杨天和;范寿年;易韦;吴强;蒋兴安;刘小桥;郑亚西;李世英;王华义;周松;文安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IL-1Ra)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实验性兔骨关节炎,探讨IL-1Ra对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及软骨基质降解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3组兔的左膝关节行部分滑膜切除,从中分离并培养滑膜成纤维细胞;3组兔的右膝关节行前交叉韧带横断术(ACLT)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把自体滑膜细胞回输第1组兔右膝关节腔内;把转染标记基因的自体滑膜细胞回输到第2组兔右膝关节腔内;把转染IL-1Ra基因的自体滑膜细胞回输到第3组兔右膝关节腔内.在各组滑膜细胞回输后的第2、4周,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关节液中IL-1Ra水平,用二甲基亚甲蓝法测定关节液及软骨中硫酸葡糖氨基聚糖(GAG)水平,各组软骨行组织染色、病理分级.结果在基因转入关节腔后,第3组兔右膝关节液中IL-1Ra水平在第2周时为(20.6±1.8) ng/ml,第4周时为(4.8±0.5) ng/ml;而第1、2组 IL-1Ra水平2、4周时均较低.第3组关节软骨降解明显被抑制,关节液中GAG含量为40.1 μg/ml,抑制率为56.2%,第2组关节液中GAG含量为84.5 μg/ml.然而第3组软骨中GAG含量比第2组高2倍,分别为30.2 μg/mg和10.8 μg/mg.第3组骨关节炎病理改变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关节腔内注入体外转染IL-1Ra基因的自体滑膜细胞,能使关节腔局部IL-1Ra水平明显升高,使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及软骨基质降解受到抑制.
作者:郭万首;马丽;李子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一、什么是具有重复测量的设计在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中,人们经常不自觉地做具有重复测量的实验.例如有3种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将全部该病患者随机地均分成3组,当他们服用某种药后,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对各药物组的患者重复观测某项或某些定量指标的数值大小,这就是所谓的具有重复测量的设计.
作者:胡良平;李子建;童中彪;刘惠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03年初突发的SARS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广大医护人员努力奋战,有效地控制了SARS的蔓延.然而,部分康复后SARS患者出现了股骨头坏死.
作者:邱明才;朱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呼吸衰竭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寻找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手段一直是临床医学的热点问题.常规机械通气技术作为救治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人们也发现常规机械通气技术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如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部分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疗效欠佳,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等问题促使人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探索其他有效的呼吸支持技术.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作者:解立新;刘又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技术在外科手术治疗颅骨纤维异常增生中的作用和效果,并讨论颅骨纤维异常增生患者的视神经减压手术的适应证.方法采用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治疗15例颅骨纤维异常增生导致视力下降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21岁,平均10.3岁.回顾性分析病变部位、症状、体征、CT影像特点、手术方法和结果.将患者视力分为完全丧失、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指数和可辨视力表5个级别.提高一个级别或者视力表检查提高0.1为有效,视野缺损的改善也为有效.结果颅骨纤维异常增生常侵犯额骨、蝶骨体、颧弓、蝶骨大翼和小翼及筛骨,并导致视神经管和眶上、下裂狭窄.主要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突眼和额眶部隆起.手术15例,其中单侧眶上壁、视神经管减压术13例,双侧眶上壁、视神经管减压术2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颅骨纤维异常增生.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1个月,平均11个月,有效为 11只(65%),无变化为6只(35%),无视力下降及其他副损伤者.结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是治疗颅骨纤维异常增生引起的视力下降的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效果明显,视力低于0.1者提高视力可能性小.但视神经由于压迫移位,用神经导航技术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傅继弟;赵景武;殷大力;刘浩成;邱锷;张家亮;张天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伽玛(γ)刀治疗颅内血管母细胞瘤(HB)的中长期疗效及肿瘤复发原因.方法应用γ刀治疗35例HB,其中18例为多发肿瘤,17例为单发.向肿瘤实施的平均中心剂量为35.6 Gy,平均周边剂量为17.2 Gy.对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的复发时间、γ刀对单发肿瘤与多发肿瘤的疗效以及疗效与肿瘤周边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6个月,后一次随访时,死亡6例,存活29例,其中21例患者肿瘤控制良好,8例再次手术.γ刀对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疗效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肿瘤控制良好者的治疗剂量与疗效不佳者的治疗剂量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肿瘤控制率:1年为94%;2年85%;3年82%;4年79%; 5年71%.单发肿瘤术后复发的平均时间为63个月,多发肿瘤为25个月,两组的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当肿瘤周边剂量为16.0~20.0 Gy时,γ刀对中小型实质性HB有良好的中长期控制作用,但是与Hippel-Lindau病相关的多发HB,γ刀治疗仍面临肿瘤复发.
作者:王恩敏;王滨江;张南;潘力;董亚非;周良辅;戴嘉中;蔡佩武;陈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讨论神经内镜在颅内动脉瘤外科的作用,分析其价值和缺点.方法应用神经内镜配合显微镜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88例(89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系统动脉瘤81例(共82个动脉瘤),后循环系统动脉瘤7例.全部采用微骨孔入路.全部病例在动脉瘤夹闭前、后进行多普勒超声探测.其中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EAM)84例,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后,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蒂结构、供血动脉分支和深部穿通支,并证实动脉瘤夹的位置.神经内镜控制显微神经外科手术(ECM)5例,在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动脉瘤周围的解剖,观察到颈内动脉后方的后交通动脉、对侧前动脉.结果 86例术后2周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7例(7.95%),未出现与内镜有关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适用于复杂性动脉瘤,内镜放大、照明和观察死角的作用,能更好观察局部解剖,可以更确切夹闭动脉瘤蒂,降低手术后并发症.
作者:赵继宗;王硕;王永刚;赵元立;于书卿;王嵘;王德江;张东;李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对3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对全部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72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有202例患者采取预扩张,占71.38%;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2%;3例未扩张.结果 355例患者中,术中一过性心率下降占25.07% ;术中微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好转,2例留有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2例,占0.56%.256例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占84.77%;对260例患者进行了随诊,占73.34%.再狭窄11例,占4.23%.结论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对术后脑血管的过度灌注导致脑出血应予重视.
作者:李慎茂;朱凤水;缪中荣;王默力;华扬;凌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04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医学家、世界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中伟同志因意外与世长辞,享年75岁.中国医学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创造者和领路人,失去了一位宽厚的长者和学业的良师.
作者:张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