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原发性甲状旁腺瘤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已较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1].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自2001年3月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sestemibi(99mTc-MIBI,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示踪,Navigator GPS γ-射线定位系统(γ-定位仪,美国Navigator公司)术中辅助定位切除甲状旁腺瘤2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作者:巴明臣;卿三华;黄祥成;闻英;李国新 刊期: 2004年第18期
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003年完成了全序列图的绘制.至2004年5月,第6、7、9、10、13、14、19、20、21、22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精确序列和注释已经公布[1],其他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工作也正在不断加速进行.目前GenBank的哺乳动物基因组草图就包括了小鼠、大鼠、牛、猪、狗、羊、猫等.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给全世界的科学家免费下载使用,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在大量基因蛋白序列资料的基础上,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功能基因组学,这一领域研究是生物技术产业和健康产业的核心,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化潜能和经济效益,并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基于基因组研究成果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传统健康产业模式,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虽然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已知,但许多基因功能仍然一无所知.例如Nature杂志在2003年10月报道6号染色体的全序列注释,认为整个染色体含2190条基因,其中只有772条为已知基因,新基因500条,预测基因285条,假基因633条,提示不包括假基因的话,至少有一半以上人类基因功能未知,而未知功能的蛋白质数量更多.
作者:马大龙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肝细胞肝癌是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此病,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53%[1].如此高的比例,不仅是由于我国肝癌的发病率高,而且因为我国的肝癌患者85%伴有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乙肝)所致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者多见,影响了手术切除等有效措施的实施,致使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减少其死亡率,成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作者:张同琳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对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椎管内肿瘤及内固定手术应用中的精确性、安全性、易行性等进行了分析.方法 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共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下实施了41例脊柱导航手术: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37例,内固定手术4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4~69岁,平均43岁.病变位于颈段9例,胸段17例,腰段13例,骶尾段2例.结果本组37例椎管内外占位患者中19例病变位于髓内,18例位于髓外,其中4例侵及椎管内外.其中神经鞘瘤9例,室管膜瘤10例,血管网织细胞瘤5例,脊膜瘤7例,星形细胞瘤4例,囊虫1例,骨母细胞瘤1例.占位性病变中手术镜下全切33例(89.2%),2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内固定手术4例,共植入26枚螺钉,未发生螺钉穿破皮质及损伤脊髓和神经根.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4例(82.9%),无术后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作为一种手术辅助方法为医生实施脊柱脊髓手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它在精确性、安全性、易行性等方面达到了微创手术的要求,并且在术前计划、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教学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作者:王德江;杨俊;赵继宗;赵元立 刊期: 2004年第18期
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结肠息肉患儿经结肠镜检查确诊并在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我们对1985年1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消化科确诊并行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的552例患儿的资料进行总结,旨在分析小儿结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评价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儿童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价值.
作者:黄晓磊;童美琴;陈飞波;欧弼悠;吴秀英;陈肖肖;章许平;陈洁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Elite骨水泥型全髋置换前后股骨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根据正常人体CT扫描三维重建股骨的形态以及Depuy公司的 Elite假体形态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加载关节负荷,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总体应力的改变并对股骨应力分布及改变进行分区量化研究.结果Elite假体植入后没有改变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但降低了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质应力水平,尤以股骨距、股骨近端内侧及大粗隆明显,产生了应力遮挡,假体末端出现应力增高现象.结论 Elite假体植入后在股骨近端产生应力遮挡, 尤以股骨距、股骨近端内侧及大粗隆明显,假体末端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作者:何荣新;罗银淼;严世贵;吴浩波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确定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患者是否存在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分析该融合基因与HES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观察并揭示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5(STAT5)在HES患者粒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HES根据Chusid标准诊断,抽提患者粒细胞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再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对阳性PCR产物进行直接核苷酸测序;用Western印迹技术对HES患者粒细胞中的STAT5进行检测.结果 4例HES中的3例存在异常的FIP1L1-PDGFRA融合基因,融合基因在PDGFRA基因上的断裂点均位于12号外显子;而在FIP1L1基因上的断点易变,分别位于8a号外显子,8a号内含子和8号外显子.具有FIP1L1重排者似乎容易出现心脏受累并发症.有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的3例HES患者STAT5的表达显著上调,而1例FIP1L1-PDGFRA阴性者则无STAT5表达.结论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对于HES具有普遍性意义,FIP1L1-PDGFRA基因鉴定不仅可作为HES诊断的分子标志和格列卫治疗的分子靶标;而且,其下游信号--STAT5激活这一事实证实了HES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作者:张广森;李斌;裴敏飞;戴崇文;郑文莉;申建凯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我国儿童视力残疾的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2001年对全国0~6岁儿童进行低视力和盲的抽样调查.在全国抽取6个省(市)0~6岁儿童共60 24人,由专业医生检查视力,筛查并进行诊断.结果在抽查儿童中,视力残疾64人,总患病率1.1‰.其中盲童20人,患病率0.33‰,低视力44人,患病率0.73‰.视力残疾主要原因为弱视21例,占32.8%,其次是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10例,占15.6%,先天性白内障9例,占14.1%.结论我国0~6岁儿童视力残疾总患病率1.1‰,其中盲的患病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视力残疾以低视力占多数,致病原因中,弱视为首位,而弱视、白内障等大多可以通过早期治疗脱残.
作者:傅培;杨柳;薄绍晔;纳新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对24例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体外循环改良超滤,动态观察了不同时相内皮细胞(ET)-1、肺循环压与体循环压比率(Pp/Ps)等指标的变化,以探索改良超滤技术对ET-1的清除及其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希全;李守先;张供;于建民;谷兴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近20年来已经研发了许多新的药物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但是这些药物对减少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或恶化,特别是对成年慢性哮喘患者加重恶化的长期效果并不清楚.2004年7月21日出版的JAMA杂志( 2004,292:367-376.)在临床医师角刊登了Don D.Sin等的一篇荟萃分析文章,提出了减少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或成年慢性哮喘患者加重恶化的佳药物治疗措施,这是一篇对20年来全球呼吸学界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的较全面的总结.
作者:杨薇;贺蓓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跨膜型葡萄球菌肠毒素A( SEA-TM)和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定型mB7.1(mB7.1-GPI)二种免疫分子膜表面修饰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是否优于单种免疫分子膜表面修饰的瘤苗.方法构建pcDNA3.1(+)/mB7.1-GPI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中,表达和纯化mB7.1-GPI.通过蛋白转染法将SEA-TM、 mB7.1-GPI单独或共同锚定到EL-4肿瘤细胞膜上,制成瘤苗,观察这些瘤苗刺激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和分泌白细胞介素(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量及抗肿瘤作用.结果 mB7.1-GPI和SEA-TM能单独或共同锚定在肿瘤细胞膜上,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体外有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和分泌IL-2、IFN-γ的功能.mB7.1-GPI、SEA-TM、mB7.1-GPI+SEA-TM锚定肿瘤细胞,制成的瘤苗, 能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和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mB7.1-GPI和SEA-TM双锚定瘤苗,显示出比单一蛋白锚定瘤苗更强的抗肿瘤作用.结论用蛋白转染法将 SEA和mB7.1二种免疫分子同时锚定到肿瘤细胞膜上所制成的瘤苗,其抗肿瘤作用优于单种免疫分子锚定的瘤苗.
作者:易平勇;余海;马文学;王青青;黄常新;李经忠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形成前后对内毒素诱发的葡萄膜炎(EIU)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 μl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0 μg/μl)注射至SD大鼠前房诱导ACAID的动物模型,于前房注射IRBP后3 d(3 d组, n=18)、7 d(7 d组, n=18)行足底注射200 μg伤寒杆菌内毒素 (LPS).同时进行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的检测以监测ACAID的形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取脾组织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免疫印迹,检测GATA-3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LPS注射后24 h观察EIU的临床表现,并摘取眼球行组织学检查.LPS单纯注射组作对照组(n=24).结果对照组和3 d组DTH呈阳性反应,血清中未测出IL-10,GATA-3基因和蛋白表达无增加;7 d组DTH呈阴性反应,血清中IL-10升高(7.1 pg/ml ±1.3 pg/ml,P<0.01),GATA-3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临床检查可发现,对照组和3 d组于LPS注射后24 h眼部炎症达高峰,瞳孔中央完全被纤维素样渗出膜遮盖,7 d组大鼠眼部充血、渗出明显减轻;组织学检查发现7 d组较对照组和3 d组虹膜及睫状体基质内、前房、后房和玻璃体内细胞渗出明显减少.结论前房注射抗原7 d后,GATA-3及IL-10的表达已增加,ACAID形成,此时可减轻LPS诱发的葡萄膜炎.
作者:傅涛;杨培增;黄祥坤;周红颜;李芬芳;黄强 刊期: 2004年第18期
一、什么是正交实验设计正交设计是利用一系列规格化的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设计方法.正交表是已经制作好的规格化的表,是进行正交设计的基本工具.
作者:胡良平;李子建;刘惠刚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全国基因组医学暨第四届中国人类基因诊断和治疗及预防学术会议,于2004年5月28~30日在西安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40余篇,刘德培院士、巴德年院士、顾健人院士、王琳芳院士、郝希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及刘新垣院士到会作了专题报告并主持了会议,另外来自全国各地的163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多年来,国内滥(乱)用抗菌药物这一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滥(乱)用抗菌药物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也已是老生常谈.由于缺乏得力的管理决策以至于滥(乱)用抗菌药物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相反愈演愈烈,以至达到失控地步.究其原因除了与各级各类医院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缺乏严格管理外,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在抗菌药物管理中还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即长期以来许多抗菌药物被列为非处方药,即老百姓可以到药店或普通商店随意购买自己需要的抗菌药物,这样就为滥(乱)用抗菌药物打开了方便之门.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野生型Smad3基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以及作用机理.方法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Smad3和Smad3△C,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采用噻唑蓝(MTT)检测Smad3转染对MSC增殖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细胞中ALP和核心结合因子(cbfa1)mRNA的表达,用对硝基苯磷酸盐(PNP)法检测细胞ALP活性,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细胞矿化能力,观察Smad3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用PD98059选择性阻断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观察ERK通路在Smad3调节M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结果稳定转染Smad3和Smad3△C的细胞中c-Myc抗原阳性表达;Smad3-MSC增殖缓慢,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延长,没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Smad3-MSC中ALP和cbfa1 mRNA的表达水平、ALP活性以及矿化能力明显高于Smad3△C-MSC与V-MSC;加入PD98059后,Smad3-MSC中ALP活性以及矿化能力有所减低,但与未加入PD98059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野生型Smad3基因抑制MSC的增殖,并通过非ERK通路促进MSC向成骨分化和成熟,是促进骨形成的重要成分.
作者:王运涛;郑启新;郭晓东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考察人类21号染色体(HC21)同源基因在成熟的小鼠MⅡ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模式,探讨其与早期胚胎发育以及唐氏综合征(DS)表型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单个卵母细胞cDNA Array和Global RT-PCR方法,对93个人鼠同源的HC21基因在卵母细胞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93个基因中,有26个在成熟的MⅡ卵母细胞成熟表达,这些基因涉及转录调节、代谢、离子通道和泛素作用等多个生物学环节.结论表达模式的考察和验证表明这26个基因直接参与正常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这种表达模式的建立不仅为系统研究染色体不分离所致的基因表达失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深入了解DS表型发生分子机制的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作者:郁卫东;梁蓉;沈浣;田莉;杨丽君;郭静竹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重组多巴胺合成酶基因在体内外的表达、生成蛋白的活性及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在腺相关病毒介导下,将多巴胺合成酶相关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基因与GTP环化水解酶Ⅰ(GCH-Ⅰ)基因导入COS7细胞,分别通过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转录与表达,通过高压液相分析检测酶活性.将携带目的基因的运载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每周进行诱发旋转行为的检测.10周后高压液相分析脑内多巴胺含量,以进一步评估复合基因的治疗效果.结果重组多巴胺合成酶基因在体外可以表达并被正确修饰,具有联合酶促催化功能.当把表达TH、AADC与GCH-Ⅰ基因的细胞共培养时,在底物左旋酪氨酸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生成大量多巴胺.而且,把携带治疗基因的细胞移植到大脑后,经检测三基因移植组脑内多巴胺的生成量较单基因移植组多,且前者与后者相比,其行为学改善更为明显.但是三基因移植组与双基因组相比,脑内多巴胺生成量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在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策略中,应根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程度来选择加入基因的组合量.复合基因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单基因.
作者:鲁玲玲;苏月;段春礼;赵春礼;苏玉金;吴均;赵焕英;徐群渊;杨慧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检测软组织肉瘤组织中特异性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表达的诊断学意义.方法运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105例石蜡包埋软组织肉瘤,包括30例滑膜肉瘤、15例横纹肌肉瘤(RMS)、25例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ES/pPNET)、1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1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3例平滑肌肉瘤(LMS)、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2例纤维肉瘤和20例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特异性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SSX1/SSX2-SYT、PAX3/PAX7-FKHR、EWS-FLI1、COL1A1-PDGFB、ASPL-TFE3的表达.结果 30例滑膜肉瘤中,28例(93.3%)检出SYT-SSX融合基因的表达,其中14例表达SYT-SSX1,9例表达SYT-SSX2; 6例腺泡型RMS 4例表达PAX3/PAX7-FKHR,其余9例胚胎型和多形性RMS均无PAX-FKHR表达;80%(20/25)的ES/pPNET中表达EWS-FLI1或EWS-ERG;12例DFSP中8例(67%)检出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表达,14例ASPS中10例(71%)检出融合基因ASPL-TFE3的表达.3例LMS、2例MFH、2例纤维肉瘤和对照组20例肿瘤组织中均未检出上述易位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软组织肉瘤特异性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的表达是其分子诊断的可靠指标,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为临床软组织肉瘤疑难病例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作者:李锋;李新霞;常彬;庞丽娟;杨江华;胡文浩;陆天才;李洪安;王坚;陆红芬;孙孟红;施达仁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筛选与毛乳头细胞(DPC)凝聚性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全长克隆凝聚性生长相关基因HSPC016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DPC凝聚性生长与非凝聚性生长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鉴定凝聚性生长特异表达基因.应用RACE技术,克隆DPC凝聚性状态下HSPC016全长表达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染色体定位、蛋白序列、结构域及功能.结果成功构建了DPC凝聚性生长差异表达cDNA文库,筛选出DPC与细胞同源凝集、生长调控、分化发育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HSPC016.HSPC016全长cDNA 为400 bp,染色体定位于3q21.31;HSPC016蛋白为64aa, 结构域属于PD053992家族,与T2FA基因功能域同源.结论 DPC凝聚性生长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并克隆DPC凝聚性生长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也为宏观分析多基因协同参与DPC生长调控和功能发挥提供了依据.HSPC01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此基因与DPC基因转录调节有关.
作者:王继文;宋志强;杨希川;麦跃;郝飞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小分子干扰RNA与反义RNA构建体对TJ905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人EGFR的二个siRNA靶序列构建靶向EGFR的siRNA表达质粒,并以反义EGFR RNA为对照进行脂质体介导的TJ905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查EGFR的表达水平;应用TUNEL法分析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MTT法分析细胞增殖;蛋白印迹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明胶酶谱分析MMP9酶活性,Transwell法分析侵袭能力.结果与TJ905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TJ905细胞比较,转染反义EGFR RNA使EGFR表达下调82%,转染siRNA表达质粒组EGFR表达下调90%和92%.TJ905组和空载转染组几乎没有凋亡细胞,反义EGFR转染组与siRNA表达质粒组的凋亡率明显增加(χ2=31.549,P<0.001);siRNA表达载体转染后S期指数较对照和反义RNA转染组细胞明显减少,与TJ905组和空载转染组比较,转染组细胞自第1天起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01),且反义组与siRNA表达载体转染组之间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蛋白印迹发现转染siRNA表达载体后MMP-9的表达明显下调,明胶酶谱分析发现在反义组与siRNA表达载体转染组MMP-9酶活性明显下降,以siRNA表达载体转染组明显;同时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发现在反义组与siRNA表达载体转染组均有抑制作用,以siRNA表达载体转染组显著.结论靶向EGFR 的siRNA表达质粒可以特异性地抑制EGFR的表达,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效果明显优于反义RNA.质粒介导的siRNA表达载体可以成为胶质瘤靶向性EGFR基因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作者:康春生;浦佩玉;王广秀;李彦和;董伦;王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至2003年9月完成的198例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96例采用肝动脉连续吻合法(第1组),102例采用肝动脉间断吻合方法(第2组).术后常规以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第1组有6例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6.3%(6/96);第2组有1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1/102),显著低于1组(χ2=4.027, P=0.045).在这7例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除1例为术后剖腹探查发现外,6例均为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其中6例行急诊肝动脉取栓术,重建肝动脉血流.取栓术后,3例发生严重的胆道并发症,其中2例已死亡,1例需接受再次肝移植;另3例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健康存活至今.另外1例采取保守治疗,后死于肿瘤复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病死率为57.1%(4/7).结论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提高血管吻合技术.术后常规超声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中后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后果是引起严重的胆道并发症.
作者:郑树森;梁廷波;俞志勇;王伟林;沈岩;张珉;徐骁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总结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疗效,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的适应证.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8月至2003年12月进行的43例肝癌肝移植患者的资料,对手术后的生存期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长随访时间3年零9个月,全组死亡18例,仍存活25例,其中7例带瘤生存.死亡的病例中,死于肿瘤复发12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分别死于腹腔感染(1例)、出血(1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其他原因死亡(3例).以寿命表法计算,1年生存率为85.5%,2年生存率为65.5%,3年生存率为43.0%.结论肝移植为晚期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期的无瘤生存.无肝外转移的晚期肝癌可作为目前肝移植的适应证.
作者:宋世兵;张同琳;修典荣;袁炯;王德臣;蒋斌;王昌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的肠缺血性疾病.1895年首先由Elliot报道,1935年Warren和Eberhard总结并确立为一个临床上相对独立于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VT约占在整个肠缺血疾病中的 5%~15%.肠系膜静脉血栓通常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很少累及肠系膜下静脉.
作者:段志泉;孙成林 刊期: 200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