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4年9期文献
  • 四条染色体复杂易位罕见核型

    患者女,29岁.2002年4月、2003年4月曾经两次怀孕,均于60 d左右死胎、流产.患者本人身体发育正常,妇科检查无异常,丈夫一般体格检查正常.患者父母非近亲婚配,患者出生时,父30岁,母29岁,孕期无用药及毒物接触史,无先兆流产.

    作者:季明芳;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脾边缘区淋巴瘤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患者 男,42岁,脾大17年,面色苍白、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

    作者:张凤奎;于阳;张莉;井丽萍;王迎;孙明媛;薛峰;李刚;李洋;储榆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应进一步加强我国结肠癌的基础研究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3年美国结肠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居美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的第3位,居40~79岁男性死亡率的第2位,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为62%[1].结肠癌是加拿大第2位癌症死亡原因,结肠癌治疗的费用高达520亿加元[2].在我国,结肠癌是第4位常见的癌症和致死因素,且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国内结直肠癌较为多见,青年人结肠癌较多见.另外,由于结肠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时已多属进展期,造成的损失可能更严重.为进一步提高结肠癌的诊治水平,对结肠癌的基础研究不容忽视.

    作者:王振军;黄莚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伴等臂20q-髓系疾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

    目的探讨7例以i(20q-)异常为特征的髓系疾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20q亚端粒探针和20q12单一序列DNA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检测.结果 7例患者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例.3例现尚存活,其余4例均已死亡,他们的生存期分别为6个月(例1), 7个月(例2),17 d(例4),28 d(例5).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7例均丢失1个正常20号染色体而代之以1或2个比20号染色体还小的中着丝粒等臂染色体,其中6例经FISH检查证实它是伴有20q12中间缺失的20q等臂染色体ider(20)(q10)del(20)(q11 q13), 即i(20q-).结论 i(20q-)核型是一种新的少见的再现性染色体异常,它可能和髓系疾病及不良预后有特别的联系.

    作者:李天宇;薛永权;吴亚芳;潘金兰;刘丹丹;龚胜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一种新的RHD合子型直接测定方法

    目的建立简易的RHD合子型直接测定方法.方法根据RHD基因序列和RHD基因缺失的原理设计两对引物,分别特异性针对RHD基因第一外显子和融合Rh盒子,再引入一对内对照引物,建立新的双管复式PCR方法;并用于检测152份已知RHD基因序列和基因型的DNA样本、以及359份已知Rh表型样本的RHD合子型.检测结果与使用近期报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的鉴定结果相比较.结果 152份已知RHD基因序列和基因型的DNA样本包括92份Rh阴性、28份D放散型、3例部分D表型、5例弱D型及24例Rh阳性样品,全部样品的RHD合子型PCR检测结果均与已知的基因型相符合,可直接判断RHD(+)/RHD(+)、RHD(+)/RHD(-)和RHD(-)/RHD(-)三种合子型;359份已知Rh表型的样本,包括12例孕妇配偶、18名家系成员、48例Rh阴性及281例Rh阳性捐血者,PCR检测结果,除一例外,均与RFLP结果一致.该个例PCR检测为RHD(+)/RHD(-)杂合型,而RFLP结果为RHD(-)/RH1D(-)纯合型,由于个例为Rh阳性表型,肯定存在至少一条RHD基因,所以显然RFLP检测下游Rh盒子出现假阴性.结论双管PCR技术鉴定RHD合子型,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常规用于临床或血库实验室.

    作者:邵超鹏;熊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偏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颈反射特点

    三叉神经-颈反射(TCR)又称三叉神经-胸锁乳突肌反射,是刺激一侧三叉神经眶下支后,于双侧轻度收缩的胸锁乳突肌上记录到的一个短潜伏期反射,包括一个双向的正/负波,它与一个短时限的运动单位抑制相对应.现将偏头痛患者的三叉神经-颈反射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徐迎胜;樊东升;沈扬;郑菊阳;张俊;康德瑄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方法 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共收治482例肾癌患者,其中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2例,总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房囊性肾癌占同期肾癌病例的4.56%,男女比例是2.67∶ 1,与同期非多房囊性肾癌患者比较(男∶女为2.09∶ 1),其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其平均年龄(46.6岁)低于后者(57.83岁),P<0.01.其中pT1N0M0期肿瘤6例,pT2N0M0期肿瘤15例,pT3bN0M0期肿瘤1例;G1级肿瘤5例,G2级肿瘤17例.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术前鉴别非常困难.对诊断不清的病例,尤其对于Bosniak分类在三级或以上者,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或采用保留肾组织的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受益.

    作者:龚侃;张宁;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肝素治疗未足月妊娠羊水过少的疗效评价

    羊水过少是妊娠晚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占妊娠的3.9%[1],轻者胎儿生长受限,重者引起胎儿肺发育不良、骨骼畸形,甚至死亡.发病原因不清楚,早期发生者多与畸形有关,中晚期发生者多与胎盘功能不良有关[2].该病的治疗无突破性进展[3],有报道行羊膜腔内灌注人工羊水,以求缓解,但这非根本性治疗,且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感染等[4].我们在研究肝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时[5],意外地发现合并羊水过少者,在血生化指标迅速恢复正常的同时, 羊水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我们用肝素治疗31例单纯羊水过少患者,有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褚红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北京地区传播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区基因变异分析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自限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具有传染性强、病程发展快、致死率较高等特点[1].

    作者:徐东平;张政;王福生;李永纲;李捍卫;王波;诸福亮;金磊;王敏;侯静;貌盼勇;张玲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膀胱癌患者体液中线粒体基因HV1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发现,在体液中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核DNA[1,2],但由于数量较少,以及正常DNA的稀释作用,检出率较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区别于核DNA的特点有两个:其一,它缺乏损伤修复机制,可能会先于核DNA而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持续存在;其二,mtDNA数量多,复制率高,可能更易于检测.为此我们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法检测了膀胱癌患者血浆和尿液中mtDNA调控区的HV1区(mtDNA 16024-16383)突变,并与核基因p53检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屹立;袁媛;张盟;宫丽红;王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应用宫腔镜和B型超声扫描诊断子宫畸形

    子宫畸形种类繁多,确诊困难.由于子宫畸形的多样性,以及青春期少女检查手段的局限性,单一妇科检查和/或辅助超声扫描都难以确定子宫畸形的类型,因而导致盲目剖腹探查或误诊误治[1].我们采用宫腔镜结合超声扫描对子宫畸形的16例患者进行了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为;赵淑华;李守柔;于桂云;李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经肌肉免疫动物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pGJA-P在大鼠肌肉组织中的原位表达.检测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pGJA-P经股四头肌注射途径免疫大鼠后体内抗体水平和防龋效果,并与融合防龋DNA疫苗pGLUA-P进行比较.在小鼠体内长期观察抗体动态变化.方法质粒pGJA-P经股四头肌注射途径免疫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质粒pGJA-P和pGLUA-P经股四头肌注射途径免疫定菌鼠, 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唾液IgA抗体水平,Keyes记分法评估定菌鼠磨牙患龋情况.质粒pGJA-P和pGLUA-P经股四头肌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唾液IgA动态变化.结果大鼠股四头肌组织检测到表达的重组蛋白.大鼠pGJA-P免疫组血清抗PAc IgG水平(1:200 000)和抗GTF IgG水平(1:58 000)均显著高于pGLUA-P免疫组(1:23 000和1:11 000) (均P<0.01).大鼠pGJA-P免疫组唾液抗PAc IgA水平(1:8)和抗GTF IgA水平(1:6)均显著高于pGLUA-P免疫组(1:2和1:2)(均P<0.01).pGLUA-P免疫组未能引起有效的唾液IgA反应.pGJA-P免疫组龋齿记分显著低于pGLUA-P免疫组和空白组(P<0.01).小鼠pGJA-P免疫组有效血清IgG、唾液IgA和pGLUA-P免疫组有效血清IgG均持续至本实验结束,pGJA-P免疫组血清IgG和唾液IgA水平均显著高于pGLUA-P免疫组(P<0.01).结论 pGJA-P在动物体内能够正确地表达.pGJA-P经股四头肌注射途径能有效地诱导黏膜和系统体液免疫反应,有效地预防龋病.

    作者:于飞;樊明文;许庆安;贾荣;郭继华;边专;陈智;彭彬;范兵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生长抑素受体2基因转染抑制胰腺肿瘤细胞生长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基因转染抑制体内胰腺肿瘤生长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利用lipofectAMINE将人类SSTR2全长 cDNA转染导入胰腺癌细胞株PC-3中,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RT-PCR检测生长抑素受体2的稳定表达.分别将表达生长抑素受体2的PC-3细胞 (实验组) 和空载体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的PC-3细胞异种移植到无胸腺小鼠体内.TUNEL法测定这些细胞形成的胰腺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另外,比较3组裸鼠之间胰腺肿瘤的大小和重量.结果实验组胰腺肿瘤细胞AI(3.39%±0.84%)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0.69%±0.08%)和阴性对照组(0.68%±0.09%)(P<0.05).与空载体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蛋白的表达则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MVD(6.3±1.7)显著低于空载体对照组(12.6±1.7)和阴性对照组(13.5±1.9)(P<0.05).另外,实验组胰腺肿瘤的大小和重量也显著低于空载体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空载体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未观测到任何有差异的指标(P>0.05).结论大多数人胰腺癌细胞中缺失SSTR2基因,生长抑素受体2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再表达能诱导肿瘤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终明显抑制胰腺肿瘤的生长,而凋亡可能通过Bcl-2蛋白的下调及Bax蛋白的上调来调节.

    作者:Kumar Manoj;刘正人;田锐;秦仁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以液态胶原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以液态胶原作为支架材料于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方法将分离并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与添加了基质因子的液态Ⅰ型胶原混合,在环形槽中铸成环状心肌细胞/胶原条带.构建的条带在环形槽中培养7 d后取出,在对其施加10%的静态拉伸的情况下,再培养7 d.通过光学显微镜、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等对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进行评价.结果构建的工程化心肌组织在施加静态拉伸的第2天可观察到局部跳动的区域,随时间的延长跳动的区域逐渐增多,强度逐渐增大,并终形成一致跳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显示,在构建的工程化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条带中,且多数沿拉伸方向伸展,胞核呈长梭形,其形态类似于天然成熟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条带中心肌细胞含有排列整齐的肌原纤维,并沿着细胞的长轴方向伸展,肌小节结构和Z带清晰可见.结论用液态Ⅰ型胶原可以构建类似天然心肌组织的工程化心肌组织.

    作者:赵云山;王常勇;郭希民;张西正;王秀丽;乔悦;段翠密;董灵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自发性肾梗塞

    患者 男,40岁,因反复左腰部疼痛12 d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剧烈疼痛,并伴有明显腹胀.当时查体血压正常,左肾区明显叩击痛,患者疑为肾结石.

    作者:叶文玲;朱明雷;李学旺;李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hMSH2与hMLH1种系突变的筛查

    目的分析我国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临床特点,报告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方法共收集了28个家系,其中15个家系符合阿姆斯特丹Ⅰ标准,13个家系符合日本临床诊断标准.记录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诊断年龄,是否具有同时和/或异时结直肠癌及结肠外癌,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等.通过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筛查hMSH2和hMLH1基因的突变,然后对DHPLC图形异常的样本进行测序.结果 126例患者共诊断170例次恶性肿瘤(23例患有多原发癌).98例(77.8%)的患者患有结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平均45.9岁),右侧癌多见.共在12个家系中发现8种hMSH2或hMLH1基因序列改变,其中hMSH2基因的第3个外显子的无义突变即G204X是发现的首例我国蒙古族家系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结论 HNPCC患者是恶性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DHPLC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筛选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的方法.在我国hMLH1基因尤其是其前九个外显子的突变较hMSH2基因的突变更常见.

    作者:刘善润;王振军;赵博;万远廉;黄莚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树突状细胞融合在活化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结肠癌细胞融合在活化T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使用50%聚乙二醇将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与结肠癌细胞SW480融合,用其致敏T淋巴细胞,观察T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融合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后,CD4+Th1细胞和CD8+Tc1细胞的活化率分别为57.45%和77.86%,而对照组无明显活化;T细胞的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T细胞分泌的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树突状-肿瘤细胞融合策略能有效地活化抗肿瘤MHC-Ⅰ类反应和Ⅱ类反应,促进T细胞增殖.

    作者:许峰;王杉;叶颖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优化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结直肠癌和其他癌症一样,是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至今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如何提高手术的根治性以及进行有效的术后综合治疗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近几年来潍坊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对417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前瞻性观察,以探索不同病期(Dukes)结直肠癌的合理优化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初步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澎;张维平;孙军席;颜廷忠;高峰;刘永光;李健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增强去氧氟尿苷抗结肠癌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dThdPase)的表达,检定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dThdPase对抗癌药物5′-脱氧氟尿苷(5'-DFUR)的转化调控作用.方法对40例结肠癌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细胞的dThdPas表达,并测定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的dThdPase活性.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4株结肠癌细胞LS174T、Clone A、Colo320、MIP101和2株类巨噬细胞THP-1、U937的dThdPase蛋白含量.MTT法测定4株结肠癌细胞对5-Fu和5′-DFUR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把定量5′-DFUR加入培养基中同类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一起培养24 h后,取其上清液二倍稀释加入大肠癌细胞中测定IC50有无改变.并在加入定量5′-DFUR的类巨噬细胞培养液中检测5-Fu的生成.结果结肠癌组织中dThdPase活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肠组织,表达dThdPase阳性细胞主要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4株结肠癌细胞中仅LS174T检出0.5单位/mg的dThdPase蛋白;而THP-1和U937则分别为18.2单位/mg和19.3单位/mg.全部大肠癌细胞对5′-DFUR的IC50均明显高于5-Fu(P<0.0001).但同THP-1、U937或单核细胞一起培养24 h后,其IC50明显下降,仅相当于原来的5.4%~41.8%(P< 0.001).从含定量5′-DFUR的THP-1、U937的培养液中分别检出40.2 μmol/L和29.5 μmol/L的5-Fu.结论结肠癌组织中主要由TAM表达dThdPase活性.在体外结肠癌细胞因缺乏dThdPase活性,对5′-DFUR缺乏敏感性,5′-DFUR在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dThdPase催化下,可转化成5-Fu并释放到培养基中发挥抗癌作用.

    作者:张继民;刘明姬;溝井賢幸;椎葉健一;佐佐木巌;松野正纪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炎症与血栓形成

    传统上认为炎症与血栓形成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病理过程.所谓炎症(inflammation)是指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引起细胞多种损伤性病变,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则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并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修复损伤,属于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作者:张卉;贺蓉;贺石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