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在不同表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分化过程中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ellularrepressor of E1A-stimulated genes,CREG)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PCR扩增的CREG片段插入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纯化的CREG融合蛋白免疫家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以人胸廓内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HITASY)为模型,[3H]标记脱氧胸苷掺入法测定去血清培养HITASY细胞DNA合成变化.以Western印迹观察HITASY细胞在去血清培养过程中SMα-肌动蛋白、肌钙结合蛋白(calponin)的表达,RT-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去血清培养诱导CREG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CREG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结果构建载体并成功得到抗CREG多克隆抗体.去血清培养可使HITASY细胞DNA合成明显降低.随去血清培养时间延长,除SMα-肌动蛋白和肌钙结合蛋白表达逐渐上调之外,CREG mRNA转录活性和蛋白翻译合成亦上调.免疫组化显示去血清培养后,CREG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并主要位于细胞核周.结论去血清能促使HITASY细胞由合成表型向收缩表型转换,同时伴CREG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

    作者:韩雅玲;刘海伟;康建;闫承慧;王效增;赵连友;李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大动脉脉搏波速度(PWV)的改变对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按是否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及血压水平分为A组(治疗未达标组)41例;B组(未治疗组)27例;C组(治疗达标组)40例;以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组(D).分别测定PWV和CFR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的PWV分别为12.7 m/s±1.3 m/s、11.9 m/s±2.2 m/s、9.6 m/s±0.9 m/s,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9 m/s±0.7 m/s);CFR分别为2.56±0.18、2.54±0.19、2.97±0.19,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26±0.26);A、B、C组基础峰值血流速度(APVb)分别为38 cm/s±4 cm/s、36 cm/s±4 cm/s、34 cm/s±4 cm/s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9cm/s±4 cm/s).(2)左室重量指数(LVMI)A组(117g/m2±8g/m2)、B组(113g/m2±11g/m2)、C组(98g/m2±11g/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8g/m2±7g/m2);A、B组的E/A比值明显低于C、D组,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A、B、C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WV与年龄、LVMI、E/A比值、收缩压密切相关,PWV与CFR呈明显负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的PWV明显增高伴CFR减低,PWV增高可通过改变APVb影响CFR.

    作者:王国宏;胡大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内皮素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组织醛固酮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否合成组织醛固酮(ALDO),以及内皮素-1(ET-1)对该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C)进行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醛固酮进行检测.(1)刺激试验:观察HKC细胞受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ET-1刺激后,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生成量的变化.(2)抑制试验:固定ET-1刺激条件,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HKC细胞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影响.结果 (1)未加任何刺激的HKC细胞能产生基础量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ET-1刺激后醛同酮及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量均呈剂量依赖及时间依赖性增加,10-9及10-7mol/LET-1刺激48 h后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量显著高于0 mol/L ET-1组(P<0.05或0.01);10-7mol/L的ET-1刺激12 h、24 h及48 h后醛固酮及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量也显著高于0 h组(P<0.05或0.01).(2)用10-7mol/L ET-1与不同浓度的ACEI共同孵育HKC细胞48 h,结果10-9、10-7及10-5mol/L的ACEI能使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生成量显著减少(与0 mol/L ACEI组比较P<0.01),但是,此浓度的ACEI虽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却未能完全阻断醛固酮生成;用10-7mol/L ET-1与10-5mol/L ACEI共同孵育HKC细胞,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结果6 h及12 h时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合成均被完全阻断(与0 h比较P>0.05),但是24h及48 h时ACEI虽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却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生成.结论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合成组织醛固酮的能力;ET-1能刺激该细胞生成醛固酮增多,此作用部分通过血管紧张素Ⅱ介导.

    作者:罗洋;谌贻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表达改变对房颤心房重构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慢性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24例为研究组,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12例为对照组.上述患者术前均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留取相关资料.于手术时取左心耳心肌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心房肌中本研究检测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中MMP-9和TIMP-1的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MMP-9和TIMP-1蛋白质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风心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和右心房内径均显著扩大(P<0.05~0.001),心肌中MMP-9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30.9%(P<0.05);TIMP-1mRNA水平较对照组下调33.3%(P<0.05);左心耳心肌组织中MMP-9蛋白质水平增高100%(P<0.001),TIMP-1蛋白质水平减少36%(P<0.01).左心耳心肌组织MMP-9 mRNA水平与房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0.001).结论房颤时心房肌组织MMP-9/TIMP-1系统相互间的作用失衡对心房壁变薄、心房扩大和几何形状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其机制是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

    作者:朱慧;张薇;郭辰虹;张供;张维东;钟明;杨贵荣;葛志明;张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发性颅外颈内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75岁.发现右侧颈部上方搏动性肿块20年,近2年明显增大.有高血压史.体检:右颈部近下颌骨一搏动性肿块,大径6 cm,上界触诊不清,闻及血管杂音.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B超证实颈内动脉瘤,直径6 cm.为进一步明确瘤体位置以及颅内Willis环的交通情况,经股动脉插管,行主动脉弓及无名动脉造影.右侧颈内动脉先后显示3个动脉瘤:先显示的动脉瘤呈圆形,高处相当于第3颈椎平面,其内侧及颅底另见2个类圆形血管瘤,显影依次延迟,造影剂密度明显较淡.

    作者:施娅雪;张皓;黄晓钟;周兆熊;张纪蔚;张柏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椎融合术的关系

    回答脊椎融合术是否过时,主要取决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技术是否成熟.ADR自1950年就有人尝试,只是近15年来进展迅速,是一个有前景的脊柱外科新技术.目前除了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外,又有新型设计问世,例如单一单位人工椎间盘(simple unitartificial disc,SUAD),无附件,也无固定装置[1].

    作者:王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自20世纪70年代末,其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肿瘤的首位,并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据肿瘤防治办公室、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2002年公布的1993年~1997年12市县乳腺癌发病登记资料统计显示[1]: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为41.9/10万、33.7/10万、33.7/10万.上海市乳腺癌发病率高,新统计显示[2],2000年上海市乳腺癌发病率已达到56.2/10万.中国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其发病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预计到2005年,北京城区乳腺癌发病率将达到43.8/10万,较1997年增加31.7%[3].

    作者:张保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4年修订版)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修订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处理新指南于2004年8月发表.与1999年版指南相比,新指南作了较大修改[1],现将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作者:蒋世亮;季晓平;张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aspofungin可能替代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感染

    对于持续发热并且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二性霉素B脂质体是预防侵入性真菌感染和早期经验治疗常用药物.Caspofungin是一种新型的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ThomasJ.Walsh等对Caspofungin和二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表在2004年9月30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作者:杨薇;贺蓓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源性PTEN基因诱导人乳腺癌MDA468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外源性PTEN基因依赖其磷酸酶活性诱导人乳腺癌MDA468细胞凋亡.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PTEN,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DA468,对照组为pcDNA3.1(-)空载体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应用RT-PCR、Western印迹法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在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诱导下,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转染后磷酸化蛋白激酶B(PKB/Akt)的表达及细胞在黏附和失黏附状态下的黏着斑激酶的表达;膜联蛋白V-FITC和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RT-PCR、Western印迹显示pcDNA3.1-PTEN转染组有PTENmRNA及PTEN蛋白表达,且在EGF的诱导下,p-Akt及p-FAK蛋白表达下调.流式细胞术则显示其凋亡率达21.68%.结论外源性PTEN基因依赖其磷酸酶活性可诱导人乳腺癌MDA468细胞凋亡.

    作者:陈庆永;王春友;吴河水;陈道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转染Stat3β cDNA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转染Stat3βcDNA阻断人乳腺癌细胞系SK-BR-3细胞的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技术将携带Stat3βcDNA的质粒转入人乳腺癌细胞系SK-BR-3细胞中,流式细胞分选术将转染阳性细胞分离后,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通路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转染48 h后13.79%SK-BR-3细胞被导人携带Stat3βcDNA的质粒pIRES-Stat3β;转染Stat3βcDNA后p-STAT3表达水平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出现Go/G1期的阻滞、S期比例下降,以及细胞凋亡增加.结论转染携带Stat3βcDNA的质粒pIRES-Stat3β可以阻断SK-BR-3细胞中Stat3通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程琳;王杉;叶颖江;张嘉庆;乔新民;杨德启;崔志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奥曲肽和三苯氧胺治疗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和三苯氧胺(TAM)的体内抗乳腺癌作用.方法将接受致癌剂二甲基苯蒽(DMBA,100 mg/kg,一次性皮下注射)后8周的96只Wistar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诱发组),OCT组(100μg/kg,2次/日皮下注射,共14周),TAM组(1 mg/kg,5次/周皮下注射,共14周)和OCT加TAM组,每组24只.观察乳腺肿瘤发生的潜伏期、诱发率,每只大鼠乳腺肿瘤的个数和体积,并利用光镜、电镜进行肿瘤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1)乳腺肿瘤平均潜伏期:TAM组(119 d±19 d)和OCT加TAM组(120 d±16 d)明显长于对照组(90 d±17 d)和OCT组(102 d±15 d)(均P<0.05);(2)乳腺肿瘤诱发率:OCT加TAM组(23.8%)、TAM组(45.5%)、OCT组(52.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0%)(均P<0.05),而OCT加TAM组明显低于OCT组和TAM组(均P<0.05);(3)乳腺肿瘤个数:对照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均P<0.05),OCT加TAM组明显低于OCT组和TAM组(均P<O.05);(4)注射致癌剂后22周乳腺肿瘤平均体积:对照组(6434 mm3±1536 mm3)明显高于OCT组(4366 mm3±1213 mm3)、TAM组(4138 mm3±1091 mm3)和OCT加TAM组(1285 mm3±329 mm3)(均P<0.05),OCT加TAM组明显低于TAM组和OCT组(均P<0.01);实验18周时TAM组乳腺肿瘤体积(1126 mm3)明显低于OCT组(2139 mm3)(P<0.05),至22周时两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经光镜、电镜观察,OCT加TAM组乳腺癌的分化程度较对照组高,侵袭性弱于对照组.结论 OCT与TAM均可抑制DMBA诱发大鼠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用药过程中肿瘤可能出现对TAM耐受性生长;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肿瘤活性.

    作者:曾希志;姚榛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霉素对不同乳腺癌细胞株的抑制及凋亡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阿霉素(ADM)对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37、MDA-MB-231的抑制作用效果及机制,评估细胞凋亡对乳腺癌治疗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不同浓度阿霉素作用于Bcap37、MDA-MB-231,用MTY法检测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分子Fas、Bcl-2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阿霉素对Bcap37的抑制率较高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但对MDA-MB-231抑制率较低,且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不明显.阿霉素作用于Bcap37后Fas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可观察到细胞凋亡.阿霉素作用于MDA-MB-231后p53、Fas、Bcl-2表达变化不明显,未发现凋亡细胞.结论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由于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化疗敏感性、抗药性不同,与化疗药物对其诱导凋亡的能力差异有关,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于志勇;左文述;魏玲;薛兴奎;卓培英;宋现让;刘玉谭;刘岩松;周正波;邵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抑癌基因LK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新发现的抑癌基因LKB1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腺癌变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用Western印迹法比较不同乳腺癌细胞株LKB1基因的表达情况,构建LKB1基因表达质粒,转染至该基因低表达的细胞株,研究细胞生长数度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LKB1基因在121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该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MDA-MB-435细胞中未能检测到LKB1基因的表达,转染LKB1基因表达质粒后,MDA-MB-435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周期分析,G1期细胞的比例18.3%增至40.9%;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E的含量下降,而其抑制因子p21的含量升高;单因素分析表明LKB1低表达与高复发率(P=0.002)及总生存率差(P=0.008)显著相关.结论在LKB1基因缺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细胞中,转入并表达该基因能明显抑制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与p21介导的G1期阻滞有关;LKB1基因低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差显著相关.

    作者:沈赞;吴晴;岳麓;李鹤成;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呼气末正压与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反对: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不应使用高呼气末正压

    许多动物试验证实,PEEP对于呼吸机诱发肺损伤(VILI)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争论在于究竟应当将PEEP维持在什么水平,以及动物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的意义何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呼气末正压与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赞成: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应使用高呼气末正压

    自从1967年Ashbaugh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以来,高呼气末正压(PEEP)就成为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表明,对于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PEEP还能够防止肺泡周期性的塌陷与复张所造成的剪切力损伤(atelectrauma).至今对于高PEEP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Esteban的研究,可将超过7.5 cm H2O的PEEP认为是高PEEP[1,2].

    作者:杜斌;席修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初步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共进行的29例33个椎间盘的颈椎人工间盘的置换手术进行了随诊.随诊时间长6个月,平均3.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单间隙25例,双间隙4例.其中男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7岁.女14例.年龄40~65岁,平均49岁.本组病例均采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该假体采用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假体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利于骨长入.从而使假体获得长期稳定性.手术严格按照Bryan人工椎盘假体置入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术后颈托外固定2周.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56%.椎间活动度: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2.2度,术后10.9度,冠状面平均5.7度,邻近间隙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0.9度,术后9.4度,患者满意度94%.与一般前路固定术比较,患者恢复快,早期可以颈部活动,颈部僵直感少.结论 29例33个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与前路融合手术大的不同是患者恢复快,颈部支具佩带时间短,没有颈椎受限的感觉.

    作者:田伟;刘波;李勤;胡临;李志宇;袁强;孙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

    目的观察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活动度和手术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随访自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我院及经作者手术的数家医院应用SB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共75例86个间隙.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达2、3、5年的病例分别设为A组(32例)、B组(27例)、C组(19例),比较3组在术后第2、3、5年的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IH)变化,进行组内比较,并统计所有病例的手术并发症.结果 A组在第2年的平均ROM为15度,平均IH为14.1 mm;B组在第2年的平均ROM为14.2度,平均IH为13.8 mm;在第3年的平均ROM为13.7度,平均IH为13.4 mm;C组在第2年的平均ROM为9.1度,平均IH为11.5 mm;在第3年的平均ROM为8.8度,平均IH为11.0 mm;在第5年的平均ROM为8.0度,平均IH为10.5 mm.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发现射精延时和粘连性肠梗阻各1例,经保守和手术治疗治愈.另发现3例假体下沉,C组中3例纤维环钙化,1例滑动核磨损标记环断裂,1例上盖板与滑动核轻度前移,但均未引起症状.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以有效维持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

    作者:刘尚礼;黄东生;梁安靖;叶伟;李春海;马若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笔耕墨耘九十载 与时俱进谱新篇

    2005年到了,金鸡唱晓,大地春归.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向支持和关心本刊工作的审稿专家、读者和作者朋友们真诚地道一声感谢,并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

    作者: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诱发局部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所致,紧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AMI有效的方法,目前除急诊介入治疗(PCI)外,溶栓治疗仍不失为快速血管重建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不具备PCI治疗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则为首选治疗.根据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标准溶栓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AMI患者.

    作者:陈纪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