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5年17期文献
  • 利用多个微卫星位点判断病例对照关联研究中的人群层化

    目的利用多个与脑卒中无关的基因微卫星DNA多态性判断脑卒中病例对照人群的遗传背景.方法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从7个临床中心随机选取294例脑卒中病例和325例对照,采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检测8个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多态性位点 D11S1361、D19S927、D7S483、D14S990、D15S993、D1S2622、D1S2876和D3S3560,比较各等位基因片段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结果 D11S1361观察到3种等位基因;其余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3~0.81,各等位基因的片段大小、频率分布与白种人(法国人类多态研究中心提供)存在一定差异.7个微卫星多态的各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卒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选用的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和种族差异性,脑卒中病例-对照人群的遗传背景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张伟丽;张红叶;孙凯;惠汝太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中的信号传导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组织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探讨心肌重构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通过手术取材,选择因瓣膜性心脏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CHF患者39例作为心衰(CHF)组,正常对照组38例(其中8例来自意外死亡的器官捐献者).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肌组织PTEN、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 以及α-骨骼肌蛋白的表达.结果 CHF患者心肌组织呈典型的重构心肌病理改变.心肌组织PTEN蛋白表达用光密度(A)比值(PTEN/β-actin)表示,正常组3.29±0.11,心功能Ⅱ级组2.56±0.19,心功能Ⅲ级组1.52±0.35,心功能Ⅳ级组0.91±0.10, 各CHF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PI3K磷酸化A比值(PI3K/β-actin),正常组0.21±0.04、心功能Ⅱ级组0.52±0.09、心功能Ⅲ级组1.12±0.29、心功能Ⅳ级组1.62±0.54;Akt磷酸化A比值(Akt/β-actin),正常组0.75±0.13,心功能Ⅱ级组1.21±0.34,心功能Ⅲ级组2.45±0.71,心功能Ⅳ级组3.55±0.80,随心功能恶化,PI3K及Akt磷酸化逐渐增强(P<0.05 或0.01).α-骨骼肌蛋白表达A比值(α-骨骼肌蛋白/β-actin),正常组0.20±0.03,心功能Ⅱ级组0.41±0.04,心功能Ⅲ级组0.82±0.09,心功能Ⅳ级组1.56±0.11,各CHF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结论 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调节CHF患者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 PTEN在心肌重构病理过程中起负性调节作用.

    作者:杨永健;朱文玲;张鑫;周兴文;祝之明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女性供-受体不同性别心脏移植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7例供-受体性别不同女性受体心脏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7例女性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供体为男性,移植早期和远期采用调整性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 7例受者术后长期存活,移植后3个月内均无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不全和严重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2例远期死亡,其余受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供-受体性别不同的女性心脏移植受者围术期和远期处理方案应考虑性别因素,才能提高近远期疗效.

    作者:黄雪珊;陈道中;陈良万;林峰;翁钦永;邱罕凡;黄忠耀;廖崇先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成人高危或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评价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成人高危或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 方法研究组用吡柔比星+阿糖胞苷方案(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或吡柔比星+阿糖胞苷+ 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双表型AL],对照组用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或米托蒽醌+阿糖胞苷+长春新碱+泼尼松(ALL成双表型AL)方案分别治疗高危或难治复发AL各40例.除1对为有高危因素的初治病例外,其余39对均为难治或高危复治病例.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完全缓解率47.5%比45.0%(P>0.05);部分缓解率25%比20% (P>0.05);总缓解率72.5%比65.0%(P>0.05).但研究组完全缓解持续时间长(528 d比463 d,P<0.05).研究组骨髓抑制较对照组明显、感染发生率高(P<0.05)、血小板恢复时间较长(P<0.05).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高危或难治复发AL疗效较好,但骨髓抑制明显,感染发生率高.

    作者:李群华;杜欣;黄梓伦;罗成伟;钟立业;林伟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CXCR4在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CXCR4在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XCR4不同表达水平的肺癌细胞(95C、95C-pC、95C-X4、95D、95D-pC、95D-ASX4)接种于裸鼠皮下并分析其转移能力.分别通过趋化侵袭实验、明胶酶谱法、黏附实验、RT-PCR法检测CXCR4/SDF-1对肺癌细胞迁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活性、黏附能力、生长相关癌基因-α(GRO-α)表达的调控;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肺癌细胞内纤维肌动蛋白的合成和聚合情况;Western印迹分析CXCR4/SDF-1对ERK1/2磷酸化的影响.结果 CXCR4不同表达水平的肺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具有不同的转移能力,95D-ASX4组有2/5的小鼠发生了转移,其肺转移结节的数目明显少于95D、95D-pC组(P=0.044).CXCR4特异配体SDF-1α可以诱导肺癌细胞的迁移和细胞骨架蛋白纤维肌动蛋白的合成和聚合;SDF-1α促进肺癌细胞MMP-2活性、黏附能力和GRO-α表达的增加;CXCR4中和抗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作用.SDF-1α可以诱导ERK1/2的磷酸化.结论肺癌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CXCR4/SDF-1的相互作用,他们通过调控肺癌细胞的运动性、MMP活性、黏附能力及GRO-α的表达参与肺癌的转移.

    作者:苏丽萍;张进平;徐焕宾;陈晋;王缨;储以微;熊思东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研究的进展,临床的方向

    自1988年首次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基因型以来,关于HBV基因型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的研究不断取得了一些进展[1],为我们分析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这些进展和借鉴其他人类病毒不同基因型具有不同临床意义的经验,可以对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上可能应用的方向进行初步的评价.

    作者:魏来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核苷类似物耐药对我国抗乙肝病毒治疗的影响

    核苷类似物的出现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自核苷类似物-贺普丁于1998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全国已有数十万患者正在服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预计在今后的2~3年内还将有多种核苷类似物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因此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核苷类似物治疗具有用药方便、副作用较少、抑制HBV复制作用迅速等优点.然而,核苷类似物耐药的出现成为临床医生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核苷类似物耐药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侯金林;孙剑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策略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约有3.5亿现症慢性HBV感染者,其中15%~40%的HBV感染者在一生中可能有机会发生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1992至1995年的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BsAg阳性率为9.75%,约1.2亿人携带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3000)万例.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主要病因.2005年国家已将CHB、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一起列为我国四大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作者:张玲霞;曲建慧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

    FDA已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但限于发病后3h以内的病人[1].对发病后3~6 h的脑梗死病人可否运用溶栓治疗,目前看法不一,本文报道我院14例在MRI指导下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任传成;谢连红;孟令平;周玲;余桂军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提高经皮肾镜碎石手术效果的两项新技术

    复杂肾结石--如鹿角样结石、多发肾结石的处理一直是泌尿外科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手术方法很难解决,而经皮肾镜碎石术是首选的方法,但这一手术风险大、技术含量高,有时还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近,在印度孟买结束的第22届国际泌尿外科内腔镜学术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了两项新技术,提高了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治疗效果.其中一项是在术前制作复杂肾结石的立体的直观的塑料模型,另外一项是采用一种止血凝胶来封闭经皮肾造瘘的通道.

    作者:张玉石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18 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生殖系统中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欧美等国家,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极高,位居所有男性癌症发病率第1位和死亡率第2位[1].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据上海市近期流行病学统计,目前前列腺癌发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50%以上,且有迅速增加趋势.因此,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及确定是否发生转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近年来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与计算机断层图像联合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开始应用在多种不同的恶性肿瘤中,我们观察了PET-CT融合图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占冀春;韦安阳;吴湖柄;于大鹏;张鹏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肿瘤中青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第二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90周年庆典大会在北京召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结直肠肿瘤》一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对HBV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聚肌胞体外作用树突状细胞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并在体外活化自身T细胞获得高频数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方法分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诱导下培养树突状细胞.培养的第7天加入聚肌胞刺激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 经HBV core18-27肽负载后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酶联斑点计数法(Elispot)及MHC-肽四聚体法(Tetramer)比较病人T细胞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经HBV 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经聚肌胞促成熟的HBV 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中HBV特异性的CTL的功能和频数.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可转化为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转化过程中聚肌胞的刺激可显著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的表达(P<0.01),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Elispot 法检测分泌IFN-γ的CTL的频数:病人T细胞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分泌频数为:(9~28)/1×105T细胞,均值16;经HBV 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频数为:(30~67)/1×105T细胞,均值为46;经聚肌胞促成熟的HBV 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频数为:(59~130)/1×105T细胞,均值为98.三组数据进行配伍组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etramer 法检测HBV核心抗原肽特异性的CTL占CD8+T细胞的比例为:未经自身树突状细胞刺激组中:0.45 % ~1.74 %,均值0.77 %;经HBV core18-27肽负载的自身树突状细胞组:1.36 % ~2.65 %,均值1.92%;经聚肌胞促成熟后HBV core18-27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组:2.02% ~ 4.60 %,均值3.49 %.三组数据进行配伍组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自身负载HBV core18-27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后,可获得高频数、功能较强的HBV特异性的CTL;在树突状细胞体外转化的过程中加入聚肌胞作为刺激剂可明显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在负载HBV core18-27抗原肽后与自身T细胞作用可获得频数更高及功能更强的病毒特异性的CTL.

    作者:张恒辉;何豫;赵鸿;朴文花;刘茂昌;席宏丽;于敏;王贵强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疗效关系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治疗有效组13例,无效组12例.IFN-α治疗CHB患者24周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40%、10%;48周时分别为40%、33.3%、20%.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IFN-α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6.5±5.51)×106/L、(9.86±5.2)×106/L、(9.20±3.19)×106/L、(10.0±3.64)×106/L和(5.91±2.35)×106/L、(4.25±2.00)×106/L、(3.30±1.55)×106/L、(4.32±1.59)×106/L,分别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4.4±6.62)×106/L、(14.0±5.27)×106/L、(10.40±4.6)×106/L、(12.3±5.23)×106/L和(5.10±1.72)×106/L、(4.06±1.67)×106/L、(3.89±1.25)×106/L、(4.06±8.12)×106/L,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N-α治疗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IFN-α治疗可导致体内外周血DCs百分比和数量的下降,在IFN-α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更为明显,提示有效组患者外周血DCs对IFN-α治疗的反应比无效组敏感.

    作者:闫涛;王慧芬;季伟;张爱民;张政;张辉;王福生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3~14年后病毒组织学随访观察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持续活动者的临床转归和肝脏组织学情况.方法 5例因输血而感染丙型肝炎者,为女性,4例因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而感染丙型肝炎者,为男性,总共9例,所有感染者感染时间、感染途径清楚.采用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修正的Knodell评分对肝脏活检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超声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速率法,抗-HC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HCV RNA定性检测采用Roche Cobas HCV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HCV RNA定量采用Bayer HCV分枝DNA(bDNA)试剂盒,HCV RNA基因型采用Bayer LiPA基因型分析方法.结果 (1)9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共随访13~14年,其间于诊断时、1992、1995、1999、2003、2004年共检测6次ALT水平,均高于正常上限值(ULN).(2)2004年检测9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HCV RNA定性均为阳性,定量从3.57×108拷贝/L~7.21×109拷贝/L,大于2.00×109拷贝/L者5例.3例感染者为基因2型,其余6例为基因1b型.(3)9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超声诊断为慢性炎症轻度者3例(3/9),占33.3%;中度6例(6/9),占66.7%;重度0例;脂肪肝1例(1/9),占11.1%.未发现失代偿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4)9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HAI)分数为5~8.5分,纤维化分数为1~4分.肝脏组织学情况相对稳定.(5)超声诊断为轻度炎症的3例感染者,其ALT的升高程度低于中度炎症的6例感染者.组织学评分较高的感染者其ALT的升高程度也较高.(6)超声诊断为轻度炎症的3例感染者,其HAI评分为5分,而中度炎症的6例感染者HAI评分为7~8.5分.(7)9例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3例基因型为2型,其病毒载量要低于基因型为1b的5例感染者. 结论 9例感染者13~14年的随访中ALT多次检测均高于正常值,但超声以及肝脏组织学检查未有发生肝硬化的,组织学情况相对稳定.病毒载量与组织学评分间无明显相关性.HCV基因2型的病毒载量低于基因1b型.

    作者:饶慧瑛;魏来;赵景民;孙德贵;郭芳;马慧;房继莲;邵杰;张兰芳;孙焱;王豪 刊期: 2005年第17期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Ⅰ)

    [编者按]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死亡和发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HIE的发生率,降低HIE对患儿的伤害,本刊特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围产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段涛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陈超教授对HIE病因学、发病机理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为了使文章可读性强,生动、活泼,文章仍然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

    作者:段涛;陈超 刊期: 200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