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5年2期文献
  • 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瘦素mRNA和蛋白表达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mRNA的表达和血清、卵泡液瘦素水平.方法对超促排卵条件下16例非肥胖PCOS不孕患者和24名正常对照进行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测定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和卵泡液中瘦素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1)两组对象的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上均有瘦素mRNA的表达,但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对象血清瘦素、卵泡液瘦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PCOS组患者血清瘦素与卵泡液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瘦素与卵泡液瘦素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对象中卵泡液瘦素水平均与血清瘦素水平显著正相关(PCOS组rs=0.838,P=0.000;对照组rs=0.837,P=0.000),血清瘦素水平均与体重指数显著正相关(PCOS组rs=0.665,P=0.005;对照组rs=0.712,P=0.000);(5)两组对象中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瘦素mRNA表达与卵泡液瘦素水平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非肥胖PCOS患者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有瘦素mRNA的表达,其表达量无异常;非肥胖PCOS患者血清、卵泡液瘦素水平与正常妇女类似,血清瘦素主要来源于脂肪组织,卵泡液瘦素水平主要取决于循环瘦素水平.

    作者:卢希平;王波;黄荷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共112例临床分期属于Ia期和Ib期的小肝癌随机分为手术切除组和射频消融组,分别予以全麻下开腹行肝切除术或经皮射频消融作为首次治疗方法.结果手术切除组65例的术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10.7%、18.4%和24.6%.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2%、85.7%和67.3%.射频消融组47例的术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8.5%、19.1%和23.4%.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82.0%和64.5%,两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4).按临床分期进一步分组比较,Ia期两组的生存率相近,射频消融组略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53);Ib期时,手术切除组的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略优,其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4617).结论经皮射频消融为小肝癌根治性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其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特别是对肿瘤直径≤3 cm的Ia期小肝癌,近期疗效优于手术切除,达到了根治性效果,在条件许可和技术上有保证的情况下,可部分代替开腹手术切除.

    作者:陈敏山;李锦清;梁惠宏;林小军;郭荣平;郑云;张亚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α-1抗胰蛋白酶对肝窦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α-1抗胰蛋白酶对人肝窦内皮细胞(LSEC)冷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人LSEC在体外培养,通过低温、缺氧-复氧建立缺氧-复氧损伤实验模型,观察α-1抗胰蛋白酶对LSEC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细胞凋亡应用原位免疫组织化学和DNA梯状条带方法检测;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应用酶谱方法分析;一氧化氮的产生通过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分析;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低温、缺氧-复氧引起LSEC凋亡,而α-1抗胰蛋白酶抑制LSEC的凋亡.应用一氧化氮的抑制剂N-ω-硝基左旋精氨酸(L-NAME)或MMP的抑制剂BB3103 明显减少缺氧-复氧诱导的LSEC的凋亡,而应用外源性一氧化氮的供体S-亚硝基-N-乙酰青霉氨(SNAP)则明显增加LSEC的凋亡,表明一氧化氮和MMP在LSEC凋亡过程中是重要的介导物.在缺氧-复氧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增强,一氧化氮产生增多,产生MMP的活性增强.α-1抗胰蛋白酶明显抑制缺氧-复氧过程中MMP的释放,并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结论α-1抗胰蛋白酶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和MMP的产生保护LSEC的冷缺氧-复氧损伤.

    作者:杨红;张文健;吴练秋;顾锋;叶丽亚;李静;许世清;徐亚平;娄晋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与中国人群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Arg72Pro)与中国人群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507例HCC患者与541例对照组肝正常组织p53 Arg72Pro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HCC组及对照组Pro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4.5%及40.3%,Pro型的HCC发病风险是Arg型的1.19倍(95% CI=1.00~1.41,P=0.053).与Arg/Arg纯合子相比,Arg/Pro杂合子的HCC风险增加至1.21倍(95% CI=0.82~1.78,P=0.341),而Pro/Pro纯合子的HCC风险显著增加至1.79倍(95% CI=1.06~3.01,P=0.029).将Arg/Arg、Arg/Pro和Pro/Pro视为不同的等级,经趋势Armitage检验,存在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P=0.046).结论 Pro增加HCC发病风险,并呈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表明Pro/Pro基因型是中国人的HCC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刘淑芳;董辉;朱冠山;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ERK1/2 及p38通路调节P2Y受体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p38激酶在P2Y嘌呤受体活化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中的作用.方法以脂质体法将负显性MAPK激酶1 (KA-MEK1) 及野生型p38磷酸酶(MKP-5)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亚系1E8(高转移)和2B4(不转移)细胞,以 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经P2Y嘌呤受体激动剂ATP刺激后ERK1/2及p38活化情况,并用体外侵袭实验检测在P2Y受体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效应中ERK1/2 及p38通路所起的作用.结果 ATP可以激活ERK1/2 及p38通路并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这种侵袭促进效应可以分别被MEK1抑制剂PD98059及p38抑制剂SB203580所抑制.转染KA-MEK1及MKP-5使侵袭细胞数分别降低约40%及60%. 如果加入抑制剂同时抑制ERK1/2及p38通路,细胞的侵袭能力被抑制约76%.结论 ERK1/2及p38通路在P2Y嘌呤受体活化所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侵袭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玲;贺慧颖;李红梅;由江峰;衡万杰;李燕;方伟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加巴喷丁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

    目的评价加巴喷丁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用加巴喷丁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观察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入组病例140例,进入疗效分析的为138例,治疗组66例,安慰剂组72例.结果服用加巴喷丁的病人每4周随访时的癫痫发作次数均减少,且在用药后第8、12、20周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在用药后第12周、第20周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者和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者中更明显.安全性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巴喷丁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较安慰剂组能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提高治疗有效率,加巴喷丁是一个安全性较好的药物.

    作者:朱国行;丁美萍;肖波;王德新;王德生;潘以正;赵庆臣;潘映福;马广玉;洪震;吕传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3d增强基因免疫诱导的小鼠抗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的探讨C3d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免疫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为增强HBV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寻求新途径. 方法将HBV-preS2/S编码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TR421和含有三拷贝C3d编码基因的TR421-C3d3质粒,构建重组质粒TR421-preS2/S和TR421-preS2/S-C3d3.采用肌肉注射法对BALB/c小鼠实施基因免疫,以空质粒TR421为对照,定期采集血清.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HBs-IgG, 3H-TdR掺入法检测其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 TR421-preS2/S-C3d3重组质粒免疫组诱导的特异性抗-HBs-IgG水平明显高于TR421-preS2/S重组质粒免疫组(P<0.05),而且TR421-preS2/S-C3d3重组质粒基因免疫诱导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也显著高于TR421-preS2/S重组质粒组(P<0.05).结论 C3d可增强基因免疫诱导的HBV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提高HBV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关庆东;王立新;郭强;张进平;徐薇;王缨;熊思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及转移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形态相似的一系列肿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肝脏的20例原发性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及26例转移性肿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用SP法和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0例(43.4 %)原发肿瘤中肉瘤样癌3例(6.5%),血管肉瘤11例(23.9%),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2(5%)例,梭形细胞类癌1例(2.2%),未分化肉瘤3例(6.5%); 26例(56.5 %) 转移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 20例(43.4%),平滑肌肉瘤3例(6.5%),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2例(4.3%),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2.2%).46例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无论原发或转移,在形态上都有重叠,其中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为常见,几乎在每一类型的肿瘤中均可出现.组织形态为复杂的是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同一肿瘤内同时出现2种或3种不同结构的情况在切除的肿瘤标本中广泛存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大部分病例阳性,存在原发瘤阳性而转移瘤阴性或同一肿瘤内部分细胞阳性部分细胞阴性的情况.平滑肌肉瘤SMA阳性;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NF、S-100阳性,二者均CD117阴性.血管源性肿瘤对CD34、CD3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有不同的阳性反应.肉瘤样癌CK及Vimentin均阳性.梭形细胞类癌CK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结论原发的肝脏梭形细胞恶性肿瘤以血管肉瘤为常见,转移转移瘤则以胃肠道间质瘤多,其形态的复杂性、相似性,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成为诊断这类肿瘤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作者:梁玉梅;李向红;吕亚莉;钟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阻塞性呼吸暂停与勃起功能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发病率高,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日前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上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中重度打鼾发病率为28.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病率为4%,表明该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睡眠呼吸暂停不仅是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急梗死、脑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促发因素,而且还可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男性生殖系统,引起勃起功能障碍(ED)的产生.我们将从神经、体液、心血管系统、激素等多个方面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导致ED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于大鹏;韦安阳;占冀春;张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67例进行性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5年-双手麻木、无力半年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7岁,因进行性双下肢疼痛、麻木、无力5年,双手麻木、无力半年于2004年2月19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双下肢无力,以右侧臀部、股部为著,站立、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腰椎MRI示椎间盘突出,病后4个月曾行L4-5椎间盘切除,术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但出现双足底及足趾疼痛,双足、双小腿麻木感,行走时踏地不实、踩棉花感,继之双足、双小腿无力.症状渐重,近1年扶步行走,近半年出现双手麻木、无力.曾多次在外院行肌电图检查诊断为周围神经病,用B族维生素治疗无效.既往于8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摘除术.阳痿4年.慢性结肠炎2年,每天糊状稀便3~4次,不伴腹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年,心率低31次/分,于1年前植入心脏起搏器.血白细胞减少2年,外院骨髓穿刺检查示浆细胞增多(4%).

    作者:熊新英;刘兴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eNOS基因转移治疗猫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张力增高,食管体部正常的蠕动消失以及LES在吞咽时的松弛障碍为特征.近年研究表明[1-3],引起LES松弛的主要神经递质是一氧化氮(NO).由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胃底交界部缺乏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导致NO合成障碍,引起了LES张力异常增高和松弛障碍.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气囊扩张及LES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等,但各有局限性,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4].本实验初步探讨了腺病毒表达载体介导eNOS基因转移对实验性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以便为临床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宁守斌;张忠兵;谢渭芬;毛高平;徐恩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雨蛙肽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小鼠基因表达谱研究

    基因芯片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以大规模、高通量方式同时检测成千上万个基因在某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表达变化,是研究表达差异基因与病变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次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雨蛙肽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以及正常小鼠血白细胞基因表达谱,旨在探讨雨蛙肽诱导的小鼠AP的相关基因.

    作者:李磊;王兴鹏;吴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影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因素分析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作用于臂丛的终末分支,其穿刺点远离肺和脊髓等重要结构,是各种臂丛入路中为安全的一种 [1,2].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腋路臂丛阻滞的效果,致使不同研究的结果间存在很大差异[3,4],容易引起临床上的混淆.这启发我们采用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腋路臂丛阻滞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印象.

    作者:车薛华;梁伟民;张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上皮性卵巢癌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上皮性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超过7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有卵巢外转移.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有价值的预后指标对指导卵巢癌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在多种肿瘤中证实转移的肿瘤往往伴有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下降或缺失[1-9].KAI1基因表达下降则转移率增加,肿瘤临床进展更快,患者存活期缩短[2-6].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卵巢癌中KAI1基因表达,探讨KAI1基因表达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汤洁;施达仁;杨文涛;陆洪芬;蔡树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淀粉样变相关脑出血的初步研究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因脑组织的取材困难、病理诊断要求的组织特异性和诊断的阳性率低等因素限制,使临床确诊率低.我们分析62例脑出血患者脑组织的刚果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淀粉样前体(Aβ)蛋白和HE染色结果,并结合临床特点,旨在探讨血管淀粉样变相关的脑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和引发再出血的因素.

    作者:殷小平;张苏明;郑美蓉;张新江;姜亚平;常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术单平台法检测HIV/AIDS个体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时影响因素的研究

    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分型能够提供人类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免疫状态的重要信息,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CD4+T细胞首先被感染,其数量随着进程不断减少.现认为,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不断下降,患者临床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将不断加深.因此,对于HIV感染的人群,定期监测CD4+T的绝对数可以了解他们的免疫状态.HIV感染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同时,CD8+细胞计数在感染早期和慢性感染过程中明显升高,感染晚期降至与正常人相当的水平.整个感染过程中,CD8+T细胞发生异常的免疫激活,与病毒复制程度高度相关,可以反映病毒的活跃程度,预示疾病的进展,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判断疾病进展的辅助指标 [1,2].目前,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T细胞亚群有两种方法,其一为多平台法,它包括三项实验室技术[3].另一种为单平台法[4,5],即应用三色、四色流式试剂盒配以TruCOUNT计数管,加上全自动的Multiset获取和分析软件,一步即可获得T细胞亚群的相对数(百分比)和绝对数,因此,较为简便和实用省时.过去,对多平台法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本研究对可能影响单平台法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福杰;姚均;赵红心;冯鑫;卢联合;韩宁;刘志英;林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子宫颈癌人乳头瘤状病毒影响因素的研究

    全世界每年有45万子宫颈癌新发病例,我国估计为10万,约占1/4,并呈年轻化及上升趋势[1].子宫颈癌系女性生殖器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农村是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山西省襄垣县、阳城县就是典型的高发现场.国际医学专家证实,99.7%的子宫颈癌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2],国内HPV检测多采用斑点印迹法、原位杂交法、Southern杂交法和聚合酶链反应.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流行病室首家引入美国Digene公司提供的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 Ⅱ,HC-2)进行HPV DNA检测,并建立检测实验室.本实验室承担了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子宫颈癌普查的所有标本的HPV DNA检测任务.现将实验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陈凤;沈艳红;刘彬;潘秦镜;黄曼妮;戎寿德;乔友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首届中美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行动研讨会在京召开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美国医学与公共卫生联盟(MPHI)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协办的首届中美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行动研讨会于2004年9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会议并致辞,同时出席会议的还有世界医学协会会长Dr.Yank Coble、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Dr.Roy Schwarz、美国医学与公共卫生联盟执行主席Dr.Jay Glasser等,以及160余位国内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界专家、学者.

    作者:吕小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大会会议简介

    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和北京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HUPO)于2004年10月25~2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与会代表逾1800人.HUPO是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年度大会,本次会议主题:蛋白质组学--基因组的诠释.

    作者:李晓海;宋燕萍;李树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例抢救体会

    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是妊娠后期特有的急危重症,起病急而凶险,常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母婴病死率高[1].近年由于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早期及时的产科处理与积极有效的治疗,已明显改善预后.我们于2003年4月成功救治了1例妊娠急性脂肪肝合并 DIC 的患者,随访1年无异常,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唐彤宇;孟祥伟;朴云峰;饶敏;冯磊;王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到生命和肢体功能的疾病,因脑动脉突然堵塞而致脑细胞水肿坏死所致.及时给予的溶栓药能部分或完全溶解新鲜血栓或栓塞,重建梗塞区血供,则有可能挽救该供血区域尚未完全坏死的脑组织,达到减轻脑组织坏死面积和程度的目的.

    作者:高山;崔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