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PM)寿命的有关因素,为双腔PM的合理应用和设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1991年始,对使用双腔PM的71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从患者安装PM起,即对每例PM的感知电流﹑起搏电压和阻抗等有关起搏参数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到2005年观察终点,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诊断以及PM每种起搏参数的不同数值分别进行分组,对可能影响双腔PM寿命的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腔PM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11个月±19个月.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患者基础心率﹑电池容量﹑起搏电压﹑起搏频率﹑阻抗﹑阈值﹑脉宽和感知电流对PM的寿命均有影响(均P<0.05)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感知电流[P=0.000, 相对危险度(RR)=3.072,95%可信区间(CI)=2.130~4.429],起搏电压(P=0.040;RR=2.121,95%CI=1.126~3.998),阻抗(P=0.049,RR=1.786,95%CI=1.007~3.169)为重要的PM寿命预测指标.结论感知电流﹑起搏电压和阻抗是影响双腔PM寿命的重要因素,患者基础心率﹑电池容量﹑阈值、起搏频率和脉宽对双腔PM的使用寿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刘平;王苏加;潘秀荣;王可富;张运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降低长QT综合征(LQTS)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机制.方法观察12例LQTS患者在运动试验过程中模拟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情况,总结其变化特征,比较 LCSD手术前后这些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手术使静息时的心率校正QT间期(QTc)缩短(0.54 s±0.04 s到 0.50 s±0.04 s,P=0.026),使运动时所达到的大心率降低(141次/min±18次/min到124次/min±14次/min,P=0.003).运动过程中LQTS患者表现为运动中的QTc有所缩短,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显著延长(运动前:0.54 s±0.02 s,运动10 min:0.46 s±0.02 s,恢复4 min:0.55 s±0.03 s);手术使恢复早期QT间期骤然升降的程度明显减小(术后运动前:0.53 s±0.03 s,运动10 min:0.48 s±0.03 s,恢复4 min:0.53 s±0.05 s).代表QT间期对心率适应性反应的参数--QT对RR间期的斜率,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变得明显陡峭,从运动前的0.61±0.06升高到运动后的0.71±0.07,P<0.01.手术使运动前的斜率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61±0.06,术后0.55±0.07,P=0.013);同时使运动后的斜率也变得明显平缓(术前0.71±0.07,术后0.66±0.06,P=0.018).手术前有7例患者在运动末和/或恢复早期有顿挫T波的形态变化,手术使其中的4例变化消失.结论 LCSD手术可使LQTS患者运动前后的QT/RR间期斜率都变平缓,从而降低了运动引起的QT间期过度延长,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LQTS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史旭波;杨虎;王吉云;梅运清;刘文玲;李蕾;许玉韵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腹腔压力的增高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腹腔压力升高患者,男26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17岁.每日在同一时间检测患者腹腔压力,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同时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血清肌酐.结果当腹腔压力升高时,尿量由基础水平的78 ml/h±26 ml/h减少至31 ml/h±11 ml/h(P<0.01),同时血清肌酐由110 mmol/L±98 mmol/L增至224 mmol/L±147 mmol/L(P<0.01),伴随中心静脉压(由6.0 mm Hg±2.1 mm Hg至8.8 mm Hg±2.5 mm Hg,1 mm Hg=0.133 kPa,P<0.01)和平均动脉压(由79 mm Hg±8 mm Hg至86 mm Hg±10 mm Hg,P<0.01)的升高.腹腔压力的上升与尿量呈负相关(r=-0.747,P<0.01);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816, P<0.01).在随后的治疗中12例患者死亡,其中8例死于脓毒血症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于腹腔大出血.结论患者腹腔压力的上升与少尿、血清肌酐上升密切相关;腹腔压力降低后,上述临床结果得到改善.
作者:马迎民;钱超;谢菲;周飞虎;潘亮;宋青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重组1、2、5型腺相关病毒(rAAV1、rAAV2和rAAV5)载体经不同途径向大鼠脑转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表达情况和转导效率的差异,选择更加适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转基因治疗的rAAV血清型和可行的基因转入途径.方法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9组:rAAV1/2/5海马注射组、rAAV1/2/5脑室注射组、rAAV1/2/5皮层注射组,每组6只.每组立体定向注射剂量和滴度相匹配的rAAV1-EGFP、rAAV2-EGFP和rAAV5-EGFP,于注射后8周处死大鼠取脑,行序列冰冻切片(n=4)并以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在脑内的表达情况,或取大脑(n=2)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海马注射组,rAAV1-EGFP在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层的胞体及其突起呈强表达,而rAAV2-EGFP的阳性表达主要局限于齿状回门部的多形细胞层,rAAV5-EGFP的阳性表达仅在CA1和CA2区的少数锥体细胞呈散在分布.而在脑室和皮层注射组,仅rAAV1-EGFP可观察到EGFP表达,而rAAV2-EGFP和rAAV5-EGFP均未见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在侧脑室、海马和皮层注射组中,rAAV1-EGFP、 rAAV2-EGFP 、rAAV5-EGFP载体的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rAAV1-EGFP的表达强,rAAV2-EGFP弱,rAAV5-EGFP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rAAV1在大鼠脑各注射部位均可有效转导,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范围和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rAAV2和rAAV5,rAAV1是一种比rAAV2和rAAV5更为高效的转基因载体.
作者:栗世方;王任直;徐珑;张振兴;李桂林;窦万臣;尹剑;姚勇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黄芪中不同提取成分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致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64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黄芪总皂甙组、总黄酮组和总多糖组.分别测定ESWL前后血及肾组织匀浆中损伤相关因子内皮素(ET-1)、丙二醛(MDA)及保护相关因子一氧化氮(NO)含量,并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ESWL后3个黄芪成分组血及肾组织匀浆ET-1、MDA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总皂甙与总黄酮作用尤为突出,总皂甙组ET-1与总黄酮组MDA,冲击前后无显著差异(P均>0.05);总皂甙组NO的下降幅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且24 h后即恢复正常;总皂甙组与总黄酮组肾脏组织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其中皂甙作用更加显著.结论黄芪总皂甙与总黄酮,尤其总皂甙是黄芪抗冲击波肾损伤的主要效应成分.
作者:李翔;贺大林;张林琳;陈兴发;罗勇;盛斌武;于琳华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探索在手术中准确判断骨折端旋转移位程度的方法.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3年12月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的股骨干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第1组62例,术中将伤侧足置于中立位固定骨折;第2组27例,将骨折固定在股骨前倾角为15度的位置上;第3组21例,术中根据健侧股骨前倾角调整伤侧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并固定骨折.术后第3天摄X光片并行CT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前倾角,伤侧与健侧股骨前倾角的差值为骨折端旋转移位的程度.另取正常人11例行CT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前倾角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前倾角大值为26度,小值为-8度,其中左侧平均值为12.82度,右侧平均值为12.45度,两侧差值大为7度.治疗组健侧股骨前倾角的均值为:14.67度,大值为51度,小值为-24度.治疗组伤侧股骨前倾角的均值为14.27度,大值为40度,小值为-23度.第1组及第2组中旋转移位<10度者占53和52%,而>20度者为19和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中,所有病例的旋转移位均<10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后近50%的骨折存在>10度的旋转移位.在手术中使用X线透视设备可以准确调整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只有以健侧的股骨前倾角为标准来调整伤侧股骨的旋转对位才能达到骨折旋转复位标准.
作者:张伯松;刘洪波;王雪松;蒋协远;危杰;刘德全;王满宜 刊期: 2005年第31期
患者女性,15岁,因突然呕吐二次入院.患者2 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不含血液、脓液;吐后持续上腹痛、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继而意识模糊、大汗,血压下降至70/50 mm Hg(1 mm Hg=0.133 kPa).当地医院予多巴胺后,血压回升.体格检查:心肺阴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
作者:胡吉波;章士正;戴平丰 刊期: 2005年第31期
患者男,55岁,主诉发热、咳嗽8 d,于2003年9月30日入北京海军总医院.8 d前患者到日本出差,因淋雨后受凉,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7℃,伴咽痛、头痛,继之出现咳嗽.遂到日本当地诊所,口服抗生素甲红霉素、退热药洛索洛芬(loxoprofen)和镇咳祛痰药替培啶(asverin)后体温下降, 仍咳嗽,伴纳差、尿少.
作者:杨平;凌云 刊期: 2005年第31期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噻吩吡啶类(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上述药物在作用途径、抗血小板强度、起效和持续时间、代谢途径、价格等方面大相径庭,如何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韩雅玲 刊期: 2005年第31期
自从1977年9月瑞士学者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完成了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PTCA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占居了冠心病治疗领域的一席之地,成了继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之后,又一个主要的治疗手段.1981年Gruentzig和他的助手Meyer将PTCA治疗技术传播到美国,并举办了PTCA培训班.日本学者延吉正清参加了此次学习培训之后,于同年年底在日本开展了亚洲的首例PTCA.应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美籍华人刘赐江先生于1983、1984年在西京医院连续举办了两届心血管造影术/PTCA学习班,并作了4例手术演示.1985年5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举办了国内首届PTCA演示会,并完成了我国首例PTCA.同年7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报道了3例PTCA的体验.今年是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0周年.
作者:贾国良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44岁,因消瘦、乏力半年,双下肢浮肿伴腹胀少尿1个月,于2001年7月16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日尿量减少(少约200 ml/d).胃纳佳,无呕吐,轻度腹胀,无明显腹痛,偶有黑便,大便常呈糊状,常有腹泻,近半年体重进行性下降11 kg.无低热、盗汗.
作者:朱玲华;牟一平;朱一平;吴加国;王进;蔡秀军 刊期: 2005年第31期
P-gp(P-glycoprotein,P-糖蛋白)表达增高表示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增加[1].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 related protein,LRP)肺耐药相关蛋白)是近发现的一种可引起肿瘤多药耐药现象的蛋白,能介导对铂类、烷化剂等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MRP)所不能介导的药物耐药[2].LRP 与P-gp一样在血细胞亚群中有表达,肿瘤对人体的侵袭可引起外周血细胞的反应[3].目前有关研究P-gp、LRP的表达多以肿瘤组织为标本进行检测,然而化疗后由于肿瘤组织不同程度消退,给化疗后肿瘤组织的检测带来一定困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鼻咽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LRP 与P-gp的表达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鼻咽癌多药耐药的检测提供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作者:金风;何志惠;马莉;欧阳金陵;董洪敏;吴伟莉;陈海霞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缪晓辉教授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上指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虽然其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5~50个拷贝,但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检测乙肝病毒cccDNA的临床意义包括以下3点.
作者:蔡季平 刊期: 2005年第31期
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Traceability on Laboratory Medicine, JCTLM)由国际计量局(CIPM)、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共同成立.
作者:郑芳;周新 刊期: 2005年第31期
伴随着SARS、禽流感和流脑等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了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众多事项中,编制规范的应急预案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在国家尚缺乏一套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写规范的情况下,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复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念、编制程序和编写内容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各级地方政府参考.
作者:胡国清;饶克勤;孙振球 刊期: 2005年第31期
患者男,47岁,顽固性高血压10余年,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血压维持在200~220/110~15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近2年来逐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间歇性跛行,每次行走100 m左右.入院前行增强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左肾动脉完全闭塞,左肾萎缩,肾动脉以下主动脉完全闭塞(图1);右肾体积代偿性增大,右肾动脉开口以上主动脉腔内大量附壁血栓,上方达膈肌裂孔水平(图2);右肾起始部狭窄80%.以肾性高血压、主髂动脉闭塞收住院.入院后查体:一般状况好,生活自理.上肢血压210/160 mm Hg.颈动脉、肱动脉、桡动脉搏动有力,无血管杂音.心肺查体未发现异常.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腹主动脉远端无搏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双足皮温凉,无坏死.
作者:郭伟 刊期: 2005年第3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3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比较雷帕霉素(CYPHER)和紫杉醇(TAXUS)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心病复杂病变中的临床近、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选自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接受雷帕霉素和紫杉醇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611例(642处病变,共置入698个雷帕霉素支架)和450例(534处病变,共置入600个紫杉醇支架),复杂病变的种类包括长段弥漫性狭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和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结果雷帕霉素和紫杉醇DES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9.2%(606/611)和98.8%(445/450),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0.65%和1.30%(P>0.05),6~8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7.5%(596/611)和96.2%(433/450),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2.3%和3.2%(P>0.05),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7.3%和14.0% (P>0.05),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0.49%和0.89%(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复杂性病变,雷帕霉素和紫杉醇DES均有良好的临床近、远期疗效,在再狭窄发生率方面雷帕霉素支架优于紫杉醇支架.
作者: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徐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戴军;尤士杰;马卫华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中华小型猪32只随机分成(1)对照组,(2)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组(氯吡格雷第一天300 mg/d,以后3 mg·kg-1·d-1,阿司匹林10 mg·kg-1·d-1,每天喂药一次,共3天),(3)替罗非斑治疗组(以15 μg/kg静脉推注后继以0.5 μg·kg-1·min-1的剂量持续静点直至实验结束)和(4)假手术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两治疗组行冠状动脉结扎3 h , 松解1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AMI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替罗非斑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组均使血小板大聚集率显著降低(给药前分别为46.8%和45.7%,给药后分别为12.9%和14.3%).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斑可显著改善心功能(P<0.05~0.01) ,冠脉血流量增加 (对照组45.8%;替罗非斑组73.2%,P<0.01), 减少无再流结扎区心肌范围(LA) (MCE对照组LA 78.5%;病理染色测定LA为82.3%;替罗非斑组:MCE染色测定LA 22.8%病理染色测定LA为23.2%(P<0.01), 减少无再流结扎区心肌坏死范围(NA)(对照组:98.5%;替罗非斑组: 89.2% LA,P<0.05).然而,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冠脉血流量、无再流范围及心肌坏死范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罗非斑能有效地防治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则完全无效.
作者:赵京林;杨跃进;吴永建;荆志成;尤士杰;杨伟宪;孟亮;田毅;陈纪林;高润林;陈在嘉 刊期: 200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中国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中国274中心入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7%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年龄62.7岁.11.5%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52.5%,冠状动旁路移植术0.1%,总体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直接PCI)为62.4%.其他药物治疗情况与以往的登记研究相似.7天的死亡、卒中、再梗死联合终点为10.3%.30天总死亡率为11.1%.结论与全组急性冠脉事件登记研究相比较;中国STEMI病人的发病年龄与之相类似,伴发高血压者较多,有糖尿病史者稍少,接受再灌注率相似.但在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作者:杨艳敏;朱俊;谭慧琼;梁岩;章晏;李建东;刘力生 刊期: 200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