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肾移植供受者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术后早期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1)根据有无急性排斥发生,129例肾移植受者分成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6个月内),根据HLA-A-B-DR错配、神经钙蛋白抑制剂、肾功能延迟恢复、ATG或MAb诱导治疗、冷缺血时间等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5种细胞因子及5种受体的21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情况.(2)根据HLA-DR配型情况分成0~1个HLA DR位点错配组(0~1MM)、HLA-DR完全错配组(2MM),比较两组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 (1)129例肾移植受者中,39例(30.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急性排斥组HLA-DR错配数和无排斥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位点的多态性在急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中的分布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HLA-DR完全错配组(2MM组)和0~1个位点错配组(0~1MM组)进行比较,两者多态性分布亦有不同.结论肾移植供受者不同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排斥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作者:郭义峰;谭建明;李荣宇;刘三震;李瑶;应康;谢毅;毛裕民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目的探讨引起受压迫的猫视神经电生理学变化的小伽玛刀剂量.方法制作20只猫视神经压迫动物模型,模型制成后2个月,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1组作为对照,其余4组分别接受10、11、12、13 Gy伽玛刀的照射,照射后分别于3 d、1周、半个月、1、2、3、4、5个月进行电生理监测.结果 10 Gy组在伽玛刀照射后1周内有电生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半个月时有所恢复,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11 Gy以上组在伽玛刀照射后出现了不可逆电生理学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 10 Gy可引起受压迫的猫视神经电生理学的可逆性变化,11 Gy可引起视神经不可逆的放射性损伤.
作者:刘如恩;赵洪洋;姜晓兵;朱贤立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目的评价内窥镜在治疗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例视神经管内下壁骨折的患者,鼻窥镜引导下中鼻甲切除后1/3,开放蝶窦开口及后组筛窦,辨别骨折的位置以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压迹及视神经隐窝,开放视神经眶口及颅口及全长,未剪开视神经鞘膜,2例视神经管颅口处硬膜破裂者,用中鼻甲剪下的黏膜敷于漏口处,一根油纱条填塞于蝶窦及中鼻道,可疑脑脊液漏者7~10 d拔除纱条,其余患者3 d拔除纱条.评价视力的标准为:失明、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数指、能见视力表符号5个级别,术后视力提高1个级别以上为有效,视野的改善也为有效.结果术前6例无光感者,5例有效,其余7例有残存光感者均有效,有效率92%.结论经鼻腔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为微创治疗,对视神经可全程减压,对视神经干扰小,术后恢复快.
作者:傅继弟;宋维贤;张家亮 刊期: 2005年第44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 OSAHS)是一种常见病,国外报道成年人的患病率在2%~4%.其特点是睡眠期间上气道的塌陷导致气流消失或减少、氧饱和度下降和睡眠结构破坏.OSAHS是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心梗以及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1].多种治疗方法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事实上,睡眠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决定了使用何种方法治疗.行为治疗,包括睡眠体位训练、减轻体重,可能对某些患者有益;轻中度患者可考虑使用外科手术或口腔矫治器治疗,但选择合适的患者和确定上气道阻塞部位非常关键.中重度的OSAHS患者目前首选治疗仍然是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
作者:肖毅;钟旭 刊期: 2005年第44期
患者女,41岁.因下腰痛伴不对称性下肢关节肿痛16年,全身鳞屑性红斑10年,近期下腰痛加重,伴低热,于2004年5月17日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7.7℃,脉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心、肺、腹均未见异常.
作者:韩咏梅;徐立勤;李永伟;张新华;孙德本;朱红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SAHS) 的本质是一种呼吸调节功能障碍性疾患.在清醒状态下,即使存在明显的解剖狭窄,气道也能维持开放,与呼吸中枢能够产生有效代偿、发放足够的神经冲动刺激咽扩张肌有关;入睡后,醒觉刺激减弱或消失,上气道肌肉的活动有赖于局部感受性反射及低O2、高CO2和阻力负荷增加等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的刺激.若中枢反应能力减弱,气道即易塌陷而发生呼吸暂停.深入认识呼吸调节功能异常在睡眠呼吸暂停发生中的作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作者:韩芳 刊期: 2005年第44期
人体从宏观到微观,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中,这些运动都属于节律运动,或称拟周期运动.觉醒和睡眠宛如钟摆,在生命活动中相互转化,是人体维持生命所必经的一种周期运动.睡眠医学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更已引起广大心内科医生的关注[1,2].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睡眠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睡眠障碍[1].前者包括环境性(environmental)、调整性(adjustment)、酒精依赖性(alcohol-dependent)等不同类别的睡眠障碍,根据病史可明确诊断,去除外部因素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睡眠.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CSAS)、发作性睡病、周期性肢体运动等的病因均来自机体本身,属于内源性睡眠障碍,其诊断和治疗均具复杂性.下述三个标志性技术的出现,为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上世纪睡眠医学重要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德民;叶京英 刊期: 2005年第44期
Herceptin是针对HER-2/neu蛋白设计的人源化鼠抗,是一种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可明显延长高表达HER-2/neu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卵巢癌HER-2/neu蛋白的过度表达率为20%~30%[1],与乳腺癌相似.本研究应用Herceptin联合顺铂对高表达HER-2/neu人卵巢癌进行体外作用的实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李爱华;靳卫国;王伟华;刘薇;任玉波;周宏;孔爱荣 刊期: 2005年第44期
老年斑(SP)是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之一.老年斑的核心成分β淀粉样肽(Aβ)自1987年被首次分离成功后,它的结构及功能一直颇受关注[1].大量资料表明,Aβ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可以引起神经元的损伤、死亡,在AD的发病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它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多样,机制复杂,至今其分子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明了.本研究选用含有4200条大鼠基因的cDNA表达谱基因芯片对Aβ1-40诱导后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旨在探讨Aβ1-40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姚丽芬;张昱;李克深;吴江;张黎明;王德生 刊期: 2005年第44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大脑退行性疾病,海马萎缩是AD早期神经影像学特征.近一项磁共振波谱(MRS)研究提示,颞叶新皮层与古皮层神经代谢物浓度不同[1],在探讨神经退行性病变(如AD)时尤显重要.神经原纤维缠结在AD脑内的分布可能具有区域性特征[2].本研究目的为采用定量MRI技术,通过与轻度血管性痴呆(VaD)及健康老人进行比较.
作者:王华丽;于欣;袁慧书 刊期: 2005年第44期
滑膜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预后较差,但关于其预后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使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滑膜肉瘤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p53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分析它们的预后意义,为了解滑膜肉瘤的生物学行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孙保存;孙燕;赵秀兰;王健;王欣;郝希山 刊期: 2005年第44期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受多种基因的调控[1].现代遗传学研究显示,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个逐渐演化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众多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瘤基因的失活,而探讨抑瘤基因的失活在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研究通过克隆候选抑瘤基因KIAA1173,进而制备c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ISH),来检测该基因mR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规律,旨在探究该基因的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
作者:张三泉;蒋会勇;宋兰英;胡海;张进华;赵彤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研究发现ADAM3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哮喘的发生以及气道高反应性有显著相关[1].ADAM33基因主要在肺的平滑肌细胞、成肌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而在上皮细胞、T细胞或免疫细胞中表达较少.由于ADAM33基因在肺间充质细胞的选择性表达,因此,ADAM33基因可能与小气道重塑有关.IL-4和IL-13都是Th2型细胞因子,在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IL-4和IL-13可以通过增加支气管上皮细胞对转化生长因子-β的释放,从而促进气道重塑[2].因此,我们研究IL-4和IL-13对人肺成纤维细胞ADAM33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ADAM33基因表达异常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
作者:揭志军;金美玲;蔡映云;袁正宏;胡芸文;徐扬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见于诸多生理现象和病理情况[1].近年来,细胞凋亡检测技术已有陆续报道[2-4],其中放射性核素标记膜联蛋白Ⅴ体内凋亡显像技术以其无创性、早期性和定量性的优势独树一帜[5,6],其原理是化疗药物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而在细胞凋亡早期,由于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暴露在细胞膜表面,导致与其有高特异性结合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膜联蛋白Ⅴ的摄取增加,通过体外射线探测仪器如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可以观察到肿瘤部位的摄取状况,从而判断肿瘤对化疗疗效的反应.细胞凋亡体内显像可以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的监测、预后的评价以及治疗方案的指导,同时在抗肿瘤新药研发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7,8].
作者:王荣福;刘萌;张春丽;郭凤琴;俞建华;赵光宇;陈大明;祁本忠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单纯鼾症患者及正常人之间咽腔截面积的大小和可塌陷性的情况.方法对171例OSAHS患者(轻度44例、中度51例、重度76例),47例单纯鼾症患者和47例正常人的上气道进行声反射测定,记录肺容积在功能残气位(FRC)和残气位(RV)时的曲线. 结果 FRC时咽腔截面积单纯鼾症组(2.63 cm2±0.42 cm2),轻、中、重度OSAHS组(2.70 cm2±0.44 cm2, 2.62 cm2±0.52 cm2和2.57 cm2±0.46 cm2)均小于正常对照组(3.05 cm2±0.6 cm2) (均P<0.05).当肺容积从FRC降至RV时,单纯鼾症组,轻、中、重度OSAHS组和正常对照组(从2.63 cm2±0.42 cm2降至1.96 cm2±0.35 cm2, 2.70 cm2±0.44 cm2降至1.78 cm2±0.39 cm2, 2.62 cm2±0.52 cm2降至1.79 cm2±0.37 cm2, 2.57 cm2±0.46 cm2降至1.75 cm2±0.40 cm2 和3.05 cm2±0.6 cm2降至2.38 cm2±0. 47 cm2)咽腔截面积均降低,且轻、中、重度OSAHS组(33.93%±11.81%, 31.13%±10.76%和31.31%±13.44%)和单纯鼾症组(25.07%±10.39%)咽腔截面积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21.11%±8.19%) (均P<0.05),而OSAHS组降低的程度更大.结论鼾症患者无论其是否伴有OSAHS其咽腔截面积在FRC时是相似的,都比正常人小,当肺容积从FRC降至RV时轻、中、重OSAHS患者和单纯鼾症患者咽腔可塌陷性均明显大于正常人,而 OSAHS患者咽腔可塌陷性更大.
作者:尉艳霞;郭兮恒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低氧血症程度的判断指标.方法分析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诊断的 108例OSAHS患者和37例单纯鼾症的多导睡眠监测资料.参照杭州会议诊断标准,计算低血氧饱和度 (MiO2) 和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 (TS90%) 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相关系数. 结果随OSAHS严重程度的增高,TS90%数值也逐渐增高,而MiO2值逐渐下降(TS90%、MiO2在单纯鼾症、轻度OSAHS、中度OSAHS、重度OSAHS分别为1.47、82.00,4.23、80.00,12.85、74.00,37.82、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TS90%与AHI和患者主观感觉嗜睡分值(ESS)的相关性均高于MiO2.结论 TS90%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患者睡眠时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与MiO2相参照则能整体地、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缺氧程度.
作者:李进让;孙建军;章榕;李春风;胡燏;孙玉梅 刊期: 2005年第44期
目的对比早发型及晚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检测特点.方法发作性睡病者共105例,其中15岁以下起病的早发型患者63例,平均发病年龄9.7岁±3.1岁;15岁以上起病的晚发型患者42例,平均发病年龄22.8岁±9.3岁.对比分析其临床、多导生理记录仪及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结果.结果全部患者均有白天嗜睡.发作性猝倒在早发型患者中发生率为92%,高于晚发型患者的76%(P=0.023);两组患者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的发生率相近(P均>0.05).MSLT检查发现早发型患者的平均睡眠潜伏期(4.5 min±4.0 min及7.0 min±5.7 min,P=0.018)和REM睡眠潜伏期(3.4 min±3.2 min及4.8 min±2.2 min,P=0.02)更短,REM睡眠次数更多(3.4±2.0及2.5±1.9,P=0.009),晚发型患者的AHI次数更多(9.2次±16.5次及1.9次±6.3次,P=0.009),睡眠呼吸障碍较严重.3例有家族史者均为早发型患者.结论早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嗜睡及猝倒症状及临床特点较晚发型患者典型,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作者:董霄松;李静;韩芳;韩旭;贾非;王丽;何忠明;何权瀛 刊期: 2005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