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逐级增氧体外循环方法防止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再氧合损伤的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照体外循环给氧方法随机分成2组,第一组:常规高分压氧体外循环组(10例),体外循环均采用100%氧气预充和转流;第二组:逐级增氧体外循环组(10例),体外循环采用正常氧浓度(21%)预充转流,5~10 min逐渐提高至30%~60%氧气进行体外循环全程灌注.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开始后1、5和10 min,分别测定血液中心肌肌钙蛋白(TnI)、脑S100β蛋白(S100)、丙二醛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观察逐级增氧过程中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氧化细胞色素aa3(CytOx)变化,并测定颈内静脉乳酸含量,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体外循环前,两组TnI、S100β和MDA含量均在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循环开始后三者均上升.血清TnI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 min时逐级增氧组升高水平低于高分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S100β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和10 min时,逐级增氧组均低于高分压氧组,5 min和1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MDA含量在体外循环开始1、5和10 min时,逐级增氧组均低于高分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显示:体外循环开始时因血液稀释HbO2稍下降,2 min迅速上升,而CytOx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是两组间在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清乳酸含量在体外循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循环开始1 min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两组比较,在体外循环1、5和1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逐级增氧体外循环可以减轻常规高分压氧体外循环再氧合损伤的程度;对脑组织氧代谢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易行的体外循环给氧方式.
作者:祝忠群;苏肇伉;朱德明;徐志伟;杨艳敏;蒋祖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小干扰RNA(siRNA)对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1.3倍的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3建立小鼠急性乙型肝炎感染模型,再将其与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的siRNA表达载体(pSI-C)共注射,于注射后第6天取血测血清HBsAg(ELISA),做肝组织HBcAg免疫组化,通过RT-PCR检测肝组织HBV C区mRNA转录子的水平.同时设立PBS对照组、无关干扰组与突变干扰组.结果转染后第6天血清HBSAg在pHBV1.3感染组中高表达(A值为4.08~9.04,平均值为 5.07±1.07,A值≥2.1 为阳性),肝内HBcAg阳性率为5%~10%;pSI-C干扰组HBSAg,HBcAg的表达均受到抑制,血清HBsAg阴性,A值为0.04~1.5,平均值为0.62±0.59,与感染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内HBcAg几乎无表达, RT-PCR示肝内HBV C mRNA水平明显降低.而无关干扰pGFP及突变的干扰序列pSI-C mut则无此作用.结论 RNAi技术能特异,高效地抑制小鼠体内HBV的复制和表达,提示siRNA作为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巨大潜能,而通过水动力法建立的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HBV感染动物模型的问题,为今后进行药物筛选及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作者:吴莹;黄爱龙;唐霓;张秉强;卢年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在基因表达上存在的差异.方法二步法提取移行带和外周带组织总RNA,应用含有6700条人cDNA微距阵基因芯片,分别检测17例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的基因表达谱并重复3次,用cy5-d UTP标记移行带组织mRNA,cy3-d UTP标记周围带组织mRNA.Ratio均数(RA)<0.5或>2入选为表达差异的基因,RA<0.2或>4判断为表达有极显著差异的基因.采用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移行带和外周带有表达差异的基因共640条(移行带294条,外周带346条),在GeneBank中功能明确者371 条.表达有极显著差异的基因14条,其中移行带高表达的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外周带高表达的有成骨细胞刺激因子-1(OSF-1).RT-PCR结果证明在17例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周围组织中,EGF与内参基因β肌动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外周带.结论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和外周带存在着基因表达差异,这可能是两带性结构差异生物学行为的分子基础;EGF对移行带的生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孙宏斌;夏术阶;唐孝达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38例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CSII强化治疗,初始胰岛素全日量为0.5 U/kg.以指尖空腹血糖(FBG)<6.1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基础输注量及追加量,比较血糖控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患者临床特征、血糖水平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时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和Homaβ等.结果经2周CSII治疗,126例(91.3%)患者用泵期间血糖控制达标,12例(8.7%)未达标.与达标组相比,未达标组治疗前FBG较高(16 mmol/L±5 mmol/L比 13 mmol/L±4 mmol/L)、胰岛素β细胞分泌指数(Homa β)值较低(17±10 比36±25),ΔAUC (治疗后AUC-治疗前AUC)较低,治疗期胰岛素用量较大.结论更严重的高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可能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II强化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延兵;朱慧丽;姚斌;黄知敏;欧香忠;肖亦斌;翁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抗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对大鼠心室重塑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用α1-肾上腺素受体胞外第二肽段合成肽免疫Wistar大鼠作为模型,设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正常Wistar大鼠为对照;用尾套法监测收缩压及心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滴度,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并计算心脏病理变化;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左心室肌组织的c-jun和/或c-fos、α1-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结果在免疫后2周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滴度开始升高,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实验过程中,免疫组血压心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免疫组心脏体重比、左心室心肌细胞截面积、心肌胶原体积比例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与管腔面积比例分别为3.32 mg/g±0.25 mg/g、231 μm2±11 μm2、5.40%±0.66%和1.89±0.6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06 mg/g±0.25 mg/g、197 μm2±19 μm2、3.22%±0.15%和0.86±0.17), 但低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电镜结果显示心肌细胞肥大、线粒体增多,心肌间质胶原纤维增多,说明免疫组发生心室重塑;在免疫组中,α1A、B-肾上腺素受体及c-fo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α1D-肾上腺素受体表达显著降低(免疫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5±0.01 和 0.88±0.08,P<0.05),同时心肌细胞及心肌间质成纤维细胞c-jun蛋白及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抗α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可以通过增加大鼠心肌细胞及心肌间质成纤维细胞c-jun的表达,导致心室重塑,可能是该抗体介导大鼠心室重塑的免疫机制之一.
作者:周子华;廖玉华;李留东;王彬;魏芬;王敏;魏宇淼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MAGE-1mRNA和甲胎蛋白(AFP)mRNA表达水平其与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通过巢式RT-PCR,在围手术期检测了45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MAGE-1mRNA和AFPmRNA,并进行平均11个月的随访.同时以22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肝血管瘤、12例肝转移癌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进行了MAGE-1 mRNA和AFP mRNA的对比检测.结果 MAGE-1 mRNA在12例肝转移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检出率为33.3%(4/12);肝炎后肝硬化、肝血管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均未检出.AFP mRNA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检出率为13.6%(3/22),在肝转移癌、肝血管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均未检出.45例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MAGE-1 mRNA/AFP mRNA的检出率分别是术前42.2%(19/45)/ 51.1%(23/45),术后7 d 20%(9/45)/ 24.4%(11/45),术后28 d 15.6%(7/45)/ 22.2%(10/45).统计分析提示,术后28 d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检出MAGE-1 mRNA/AFP mRNA预示患者近期复发.并且双标志物联合检测较单标志物检测对预测复发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采用巢式RT-PCR的方法联合检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28 d外周血中癌特异性的MAGE-1 mRNA和肝细胞特异性的AFP mRNA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的转移复发.
作者:杨世忠;董家鸿;朱瑾;李昆;张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患者中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因尿路结石就诊,临床诊断原发甲旁亢12例的资料.结果 9例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男4例,女5例,年龄45.7±11.8岁(26~57),结石病史8.3年±6.4年(0.5~22年).血钙和PTH明显升高,66%患者血磷降低.B超、CT和99mTC-MIBI显像的阳性率和准确率分别为:67%、100%、100%和67%、75%、100%.切除腺瘤后,患者血钙和PTH恢复正常.并对另外3例未发现甲状旁腺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论尿路结石病因为原发甲旁亢者,血钙大于2.96 mmol/L,PTH超过正常3.9倍.99mTC-MIBI显像是佳定位检查.手术是治疗原发甲旁亢的有效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尿路结石,必要时予相应治疗.
作者:王刚;张晓春;潘柏年;那彦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细胞中表达SARS-CoV N基因,产生无感染性的核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用于检测血清中SARS特异性抗体.方法从一例输入性SARS病人血清中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方法扩增SARS-CoV N基因,将它插入昆虫杆状病毒,构建重组昆虫杆状病毒,转染sf 9昆虫细胞,经丙酮固定,制成SARS特异性诊断抗原,建立检测病人血清抗SARS-CoV抗体的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结果此抗原仅与SARS阳性病人血清起反应,而与正常人及其他发热病人血清不起反应.经双盲试验,与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PRNT)阳性的2003年SARS病人血清的符合率为97.8%;检测2004年广东新发4例SARS病人进展期血清均阳性,发病后第6天即可检出抗体1∶ 40阳性,至第9天,升至1∶ 640.结论此法用于检测病人血清中SARS抗体,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试剂制备简单、安全,不需P3实验室,为诊断与研究SARS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作者:朱函坪;朱智勇;董关木;姚苹苹;安祺;翁景清;卢亦愚;徐芳;陆群英;严菊英;葛琼;龚黎明;史雯;李敏红;赵芝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损伤内膜修复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GM-CSF组和对照组.GM-CSF组皮下注射GM-CSF10μg·kg-1·d-1,对照组皮下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7 d后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4周后提取损伤动脉标本,观察内皮修复、内膜增生情况并测定病理形态学参数.结果术后4周病理组织学见GM-CSF组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新生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明显少于对照组,内皮较完整、光滑,管腔狭窄程度较轻.形态学参数见GM-CSF组的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1.27 mm2±0.31mm2 vs 0.92 mm2±0.24 mm2),新生内膜面积与内膜增生百分比明显小于对照组(0.85 mm2±0.34mm2 vs 1.18 mm2±0.38 mm2; 40%±7% vs 55%±6%).结论 GM-CSF能促进损伤内膜修复,减少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率.
作者:张兴华;马晓静;赵同 刊期: 2005年第09期
Paget骨病(Paget disease, PD)又称变形性骨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局灶性骨骼代谢病变,表现为骨重建增强.本病的地域分布明显,欧美国家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3%,其中单骨性PD仅占10%~20%[1].我国PD少见,已报道的病例中均为多处骨损害的PD,尚无单骨性PD的报道.
作者:张翼;刘石平;魏启幼;毛季萍;周智广;廖二元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女,53岁.10年来反复出现夜间睡眠时胸闷,无胸痛,无呼吸困难,1个月前胸闷症状明显加重,至当地医院就诊,心脏超声提示心包囊肿可能,为进一步诊治,遂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查体: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
作者:戴平丰;孟延锋;裘敏剑;章士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与落后的重要表征,更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医学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用主义明显,专业知识不够精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术科研能力欠缺,创新能力不强.
作者:唐星明;黎介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本期刊登了有关食管、贲门癌切除,同时行肺减容术的报道[1].术后患者能顺利康复,重度肺气肿的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能力增强.这种联合手术的成功,表明对患有食管、贲门癌伴发重度肺气肿的患者同时手术是可行的,在某种程度上不但降低了术后呼吸衰竭的危险,也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远期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吉福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们探讨了人皮肤汗腺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方法,观察总结了汗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特征,以获得稳定生长的正常皮肤汗腺细胞,为体外研究汗腺奠定基础.
作者:李海红;付小兵;周岗;白晓东;陈伟;孙同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儿男,14岁。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4年,发现高血压9个月。患儿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常于晨起6点左右排尿后出现头痛,为前额部胀痛。排尿后可自行缓解。9个月前发现高血压,血压170/120 mmHg(1 mmHg = 0.133 kPa),仰卧位血压有所降低。
作者:孙瑞玲;陆菁菁;景红丽;秦明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段涛教授: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怎样发生的?发生ROP后眼底发生了哪些病变?陈超教授:ROP的确切发病机理还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有些区域还是无血管区,在氧作用下未成熟血管发生收缩,导致缺氧,无血管区也呈缺氧状态.缺氧的视网膜刺激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大量分泌.这些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量增生,导致视网膜纤维化、视网膜被破坏,发生ROP的各种病变.
作者:段涛;陈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食管胃胸内吻合联合肺减容手术(LVRS)对食管贲门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998年6月至2004年3月,选取食管贲门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18例,其中食管癌15例、贲门癌3例,施行食管贲门切除、食管胃胸腔内吻合术,同时用直线形缝合切割器行同侧LVRS,根据术前影像学、术中所见及胸胃大小决定肺切除量.用SF-36生活质量问卷表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肺切除量约为单侧肺容量的25%~30%,切除重量为62.2 g±9.6 g.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19.7 d±4.8 d,恢复顺利.术后SF-36生活质量表中所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食管胃胸内吻合联合LVRS可显著地改善食管贲门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谭群友;王如文;蒋耀光;龚太乾;周景海;赵云平;马铮;林一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索利用腹腔镜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3年6月对11例食管裂孔疝患者施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56岁.单纯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2例,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9例(Nissen法).其中1例联合实施了胆囊切除术.结果 11例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5~5 h,平均2.5 h;失血20~200 ml.术后24~36 h进流质饮食,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无并发症.平均住院8 h(6~15 d).结论应用腹腔镜治疗食道裂孔疝创伤小,疗效确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秀军;郑雪咏;虞洪;黄迪宇;梁霄;杨进;李伟;王一帆 刊期: 2005年第09期
1995年1月至2003年底我们在392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中采用美国外科公司PPCEEA25和强生公司CDH25吻合器施行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重建消化道的连续性209例.210个吻合口均一次击发顺利完成吻合.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良;刘军;李剑锋;靳润响;赵东勇;彭洁;赵辉;王俊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在食管癌中差异表达明显的NADH氧化还原酶MLRQ亚基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它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微陈列技术方法获得一个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显著上调的NADH氧化还原酶MLRQ亚基基因,用RT-PCR及Northern 印迹从mRNA水平检测其在38对食管癌、7对贲门癌、14对胃癌、11对结肠癌和7对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MLRQ基因在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肠癌和肝癌中显著上调者,分别为81.6%(31/38)、57.1%(4/7)、85.7%(12/14)、65.6%(7/11)、57.1%(4/7).用X2检验,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38对食管癌配对组织中,MLRQ基因上调与临床分期、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MLRQ亚基基因在消化道肿瘤中表达上调.
作者:王涛;刘芝华;李泽坚;张立勇;刘煜;孙国斌;王秀琴;吴旻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T3期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1990年1月至1999年1月间进行根治性手术的T3期胸下段食管癌患者190例,分成实验组108和对照组82例,并分为3次以下化疗组56例和3次以上化疗组52例.实验组于术后3~4周动脉灌注顺铂加5-氟脲嘧啶,每4~6周1次,所有患者全部随访,选择5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动脉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间的远期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即使存在淋巴结转移,经动脉灌注化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也不延长远期生存;而3次以上动脉灌注化疗可以延长T3期食管癌根治术后的远期生存.经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部位等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淋巴结转移和3次以上动脉灌注化疗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的主要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和3次以上动脉灌注化疗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提高预后,应常规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并于术后进行3次以上的辅助化疗.
作者:刘宝东;支修益;许庆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