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6年19期文献
  •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脑组织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1(BAI1)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OS-TPC法进行BAI1-腺病毒载体的构建,病毒重组子的成功构建和对肿瘤细胞的转染通过RT-PCR来验证.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将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接种于裸鼠脑内,待肿瘤形成后向瘤内注射病毒重组子AdeBAI1(AdeBAI1组)或AdeLacZ(Mock)(AdeMock组),两组均为6只裸鼠.观察裸鼠的存活时间.用AdeBAI1或AdeMock转染3个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SW1783、U87MG和U373MG,48 h后收集细胞,用MTF方法进行活细胞计数.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研究BAI1及其他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mRNA的表达.结果BAI1mRNA的表达仅见于AdeBAI1转染的细胞中.颅内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结果显示,AdeBAI1组平均生成期为(26.0±4.6)d,AdeMock治疗组为(17.3±2.3)d,两组比较P<0.05.AdeBAI1组转染后细胞计数为(2.12±0.18)×105、AdeMock组为(4.23±0.18)×105,两组比较P<0.05.提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可被BAI1抑制.AdeBAI1转染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Angiostatin和VEGF的表达降低,而VEGF-B和TSP1的表达升高.结论肿瘤内注射AdeBAI1可以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BAI1的表达升高可以影响其他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BAI1的表达升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BAI1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来自于抑制血管生成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两个方面.

    作者:肖新如;康熙雄;赵继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应用苯巴比妥治疗中国农村地区2455例癫癎患者效果评估

    目的探讨在我国农村社区人群中,利用乡村医生负责治疗管理惊厥型癫癎患者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和穆棱县、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两个县、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河南焦作市武陟县、江苏扬州市邗江县、上海市金山区等6省8个县开展癫癎防治研究.由经过短期培训的乡卫生院医生负责筛查惊厥型癫癎患者,经神经科医师核查确诊,符合入选标准者进入治疗管理组.乡卫生院医生按规定方案使用苯巴比妥治疗、定期随访和管理患者.结果6个省示范区在2002-2004年2年半的时间内共有2455例惊厥型癫癎患者进入观察组接受苯巴比妥治疗.其中347例(26.2%)在开始治疗后2年内元发作,415例(31.3%)发作次数较入组前减少75%以上.无变化和加重者约占21%;在开始服药的前3个月中,有困倦嗜睡、头晕等轻度不良反应者占26.1%,中度不良反应占3.7%,重度为0.3%.6个省总样本中共有597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先后退组,占入组病例总数的24.3%.结论研究表明,经过短期培训的乡卫生院医生可以担负起治疗管理农村地区癫癎患者的任务.苯巴比妥治疗惊厥型癫癎发作效果良好,且少见严重不良反应.示范项目取得的经验适宜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条件近似的发展中国家推广.

    作者:王文志;吴建中;戴秀英;王太平;杨斌;马广玉;袁成林;洪震;赵东海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大规模筛查及其预防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在高危人群和特定人群中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在预防药物性耳聋中的必要性.方法应用自主研制的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1836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筛出阳性个体,进一步了解阳性病例所有母系家庭成员状况,绘制详细家庭系谱图,对母系成员中未发病者进行防聋宣教.结果1836例中,63例存在线粒体DNAA1555G突变,突变率3.43%;在63个母系遗传家系中,8例失随访,3例不愿提供家系资料;52个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家系中,存活母系家庭成员737人,耳聋发病201人(含先证者),未发病536人.结论在高危人群和特定人群中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发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敏感个体,进而对其未发病母系家庭成员进行防聋宣教是预防药物性耳聋、减少药物性耳聋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新;戴朴;黄德亮;袁慧军;李为民;曹菊阳;于飞;张锐宁;林红艳;朱秀辉;何勇;虞幼军;姚昆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左向右分流大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体系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H2S)对左向右分流大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体系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分流组,分流+炔丙基甘氨酸(PPG)组,假手术组和假手术组+PPG组,每组8只.分流组及分流+PPG组大鼠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建立左向右分流动物模型.术后4周,测量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测定血浆NO、肺组织H2S、NO含量及NOS活性;用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肺组织eNOS含量.结果分流术后4周,分流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MPAP无明显变化;分流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浆NO(23.2μmol/L±3.6 μmol/L vs 17.9μmol/L±3.4 μmol/L,P<0.05)、肺组织H2S(37.6μmol/mg±2.1 μmol/mg vs 14.4μmol/mg±1.8μmol/mg,P<0.05)、肺组织NO(38.5±6.5 μmol/μg vs 31.8±6.5μmol/μg,P<0.05)、肺组织NOS活性(15.1 U/mg±2.4 U/mg vs 12.0 U/mg±1.4 U/mg,P<0.05)及肺组织eNOS含量(0.3±0.1 vs0.2±0.1,P<0.05)均明显升高.分流+PPG组大鼠MPAP较分流组及假手术组分别升高了15.82%和20.55%(19.5 mmHg±1.7 mm Hg vs 16.4 mmHg±1.7 mmHg和19.5 mmHg±1.7 mmHgvs 15.5 mmHg±1.3 mmHg,P<0.05),肺组织H2S含量降低(28.8 μmol/mg±2.2 μmol/mg vs 37.6μmol/mg±2.1 μmol/mg,P<0.05),而血浆NO(27.8 μmol/L±4.8 μmol/L vs 23.2μmol/L±3.6μmol/L,P<0.05)、肺组织NO(46.0 μmol/μg±6.0 μmol/μg vs 38.5 μmol/μg±6.5μmol/μg,P<0.05)、NOS活性(20.9 U/mg±3.9 U/mg vs 15.1 U/mg±2.4 U/mg,P<0.05)及eNOS含量均明显升高(0.4±0.1 vs 0.3±0.1,P<0.05).结论内源性H2S可能通过抑制NO/NOS体系调节左向右分流大鼠肺动脉压力.

    作者:李晓惠;杜军保;丁亚光;金红芳;卜定方;唐朝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特点.方法自北京协和医院1993至2003年的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例中,选择首次治疗方法相同的T1期病例72例,按病理分级分组,G3组37例,G1-2组35例.分别对首次复发时间,复发次数,复发肿瘤的数量、形态、病理分期以及复发后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1G3组第1、2、3年及4年以上的复发率分别为29.7%、40.5%、18.9%及10.8%,T1G1-2组分别为14.3%、34.3%、31.4%及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T1G3组单次复发的4例(10.8%),3次以上复发的20例(54.0%),T1G1-2组分别为17例(48.6%)和6例(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G3组复发后肿瘤病理分期T2期以上的32例(86.5%),T1G1-2组15例(42.8%).T1G3组后一次复发后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治疗的35例(94.6%),T1G1-2组20例(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治疗后近期易复发,且复发次数多,复发后多数发展为浸润癌,应当引起临床治疗上的重视,注意术后随访.

    作者:张玉石;李汉忠;张锐强;石冰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在脑肿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通过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I)指导脑肿瘤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对52例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扫描,根据融合图像,对其中的34例患者行了导航下微创肿瘤切除术,对18例进行常规微创开颅脑肿瘤切除术.分析了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二次手术率为0,肿瘤全切除率为86.5%(45/52).病残率为11.5%(6/52).1例(1.9%)死亡.结论应用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指导恶性脑肿瘤手术能使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从皮层保护发展到核团保护、神经束保护.结合神经导航和开放MRI,将推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

    作者:杨雷;张懋植;张伟;赵元立;赵继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腰椎椎弓根导针轴位透视监测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对椎弓根多维透视结果进行比较,探索一种简洁易行的透视角度,减少术中椎弓根钉误置率.方法取8具成年人新鲜L1-5椎骨标本,随机建立偏内、偏外、居中3种模型.分别置入导针和椎弓根钉,依次透视侧位、正位、椎弓根轴位、导针轴位、椎弓根钉轴位.根据导针和椎弓根钉与椎弓根投影的相互位置关系判断导针和椎弓根钉位置.术后CT扫描椎弓根钉道,观察椎弓根内外侧皮质穿透情况.切除椎板直视观察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正位透视准确率为34%.侧位透视不能判断偏内及偏外错误.椎弓根轴位透视误将4枚居中判为偏内,准确率为95%.导针轴位透视准确率为100%.结论导针轴位透视能准确判断椎弓根钉导针位置,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椎弓根钉松动的人为因素.

    作者:陈迎春;郭昭庆;徐万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675位点单核苷酸缺失/插入(4G/5G)多态性与PT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PTE患者101例;对照组为来自PTE患者相同地区汉族人群,10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应用碘化钾-氯仿-异丙醇法提取基因组.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和DNA直接测序分析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G/5G多态性.结果PAI-1基因4G和5G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0.495和0.5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4G4G、4G5G、5G5G基因型在PTE病例组分别为58(57.4%)、32(31.7%)、11(10.9%);对照组分别为31(30.7%)、38(37.6%)、32(31.7%),χ2=18.96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4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33、0.495,5 G等位基因分别为0.267,0.505,χ2=24.0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单变量Logistic回归探讨PAI-1基因4G/5G与PTE的关系,4G4G+4G5G、4G4G、4G5G的OR值分别为3.794(1.786-8.060)、5.443(2.416-12.260)、2.450(1.067-5.623);P值分别为0.001、0.000、0.035.结论PAI-1启动子区域4G/5G、4G/4G基因型与PTE的发生有关,4G/5G、4G/4G基因型个体表现为更高的PTE危险性.

    作者:翟振国;王辰;杨媛华;庞宝森;肖白;刘艳梅;毛燕玲;翁心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腺病毒介导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4过度表达对乳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过度表达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HCN)4对乳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酶解法分离20只乳鼠的原代心肌细胞并进行培养,用含HCN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CN4感染心肌细胞,以未感染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RT-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心肌细胞中HCN4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测定转染HCN4基因的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起搏电流If.结果AdHCN4感染组心肌细胞中HCN4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感染组心肌细胞自发搏动的频率为(92.5±7.4)次/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的(68.9±6.2)次/分(P<0.05);动作电位出现明显的4相自动除极化,其大舒张电位(52.8±4.2)mV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62.1±2.6)mV(P<0.05);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间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染组细胞中,起搏电流If的电流密度为(115.7±7.8)pA/pF,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的(7.2±0.6)pA/pF(P<0.05).结论过度表达起搏通道基因HCN4能够明显增强乳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从而增加心肌细胞自发搏动的频率,这提示HCN4基因有可能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的目的基因.

    作者:李继文;郭继鸿;张萍;李春;刘元伟;周春燕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机理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奥沙利铂(草酸铂,L-OHP)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的第三代铂类抗癌药,其疗效更好,毒性更低,药学特性得到了改善,扩大了抗癌谱,且与顺铂和卡铂无交叉耐药.Ⅱ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奥沙利铂单药治疗初治大肠癌的疗效可达22%,与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方案的疗效接近.奥沙利铂与5-FU和CF联合方案的疗效可达30%~40%,已成为大肠癌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和复发转移性大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1,2].此外,奥沙利铂在肺癌、卵巢癌和胃癌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就象许多其他药物一样,其毒副作用常常限制部分患者的应用,长时间的毒性作用尤其令人担忧.随着对奥沙利铂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神经毒性表现、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初见端倪,充分认识这些问题,有助于药物疗程的持续,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明颖;徐建明;宋三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心脏副神经节瘤一例

    患者男,41岁,因胸闷、心悸1个月入院.胸部正位X线片见右心缘局限性突起;心脏超声提示右心房近房间隔处房壁可见一类椭圆形实性低回声团块附着,大小约3.5 cm×3.1 cm×3.5 cm,周围回声增强,似有包膜,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提示团块内未见血流信号.术前诊断为右心房肿瘤.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肿瘤切除术.手术中切开心包后,见房间沟处约4 cm×3 cm×3 cm肿块突出至心包腔,与心包无粘连.

    作者:张海洲;王安彪;程显魁;范全心;张文龙;梁皓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发放电击不等于心源性猝死发作

    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以在体内放电终止致死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有假说认为如果没有ICD适时放电,时间过长的室性心动过速一定会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SCD).因此在以往一些有关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安装ICD的小型临床试验中,除颤器发放电击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替代终点.虽然对此存在争议,但也一直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随着ICD技术的改进,我们可以获得电击时的心电图资料,从而来判断ICD发放电击是否恰当.美国维吉尼亚医科大学的Ellenbogen等在<循环>杂志上(Circulation,2006,113:776-782)发布除颤器在非缺血性心肌病中的治疗试验的评估结果(Defibrillators in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 Treatment Evaluation,DEFINITE)显示,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埋藏式复律除颤器发放电击并不能简单地视作心源性猝死.

    作者:姜宇;何力鹏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既往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或者小型卒中的患者大脑出血的风险预测

    欧盟国家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脑缺血性卒中占80%,脑出血占15%,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第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大概12%,因此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被应用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作者:陈晨;王慧聪;何芙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含抑肽酶灌注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体外循环及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均可导致全身及心肌局部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目前均将抑肽酶加入预充液中以抑制体外循环及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炎性反应,而直接加入灌注液中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将抑肽酶直接加入灌注液中,观察停跳前后各时点冠状窦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8(IL-8)、肌钙蛋白Ⅰ(cTnI)和心肌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变化以及抑肽酶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探讨含抑肽酶灌注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张成伟;李继良;朱金如;李树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血脑屏障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足突、基底膜及周皮细胞组成.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BBB主要结构基础,As对维持BBB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小鼠As共培养构建BBB体外模型,并对其形态及屏障功能进行鉴定,以期成为体外研究物质(包括药物)经BBB通透的一种简便而可靠的工具.

    作者:史伟雄;汪洋;罗玉敏;洪震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STN抗原与产后出血关系的研究

    一些不典型的羊水栓塞患者可以仅以产后出血为主要表现.所以,并非所有的羊水栓塞患者都表现为突然的循环衰竭和死亡,它可以是从亚临床表现到快速死亡的一组疾病.这提示,一些以产后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羊水栓塞患者有可能误诊或不能被诊断,因此无法及时得到治疗.本研究通过测定产后2 h产妇血清中Sialyl Tn(STN)抗原浓度,初步探讨STN抗原与产后出血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产后出血人群中发生不典型羊水栓塞或以产后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羊水栓塞的危险性.为临床上更有效地治疗一些产后出血病人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杜巧玲;段涛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动力髋系统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处理不当,常遗留髋内翻、下肢短缩和外旋畸形.研究表明高龄人群发生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概率较股骨颈明显增高[1].目前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很多,选择创伤小、固定坚强、早期活动更适合老年患者,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骨骨折及平台骨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报道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文章较少.我们采用闭合复位、改良小切口、DHS微创植入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康锦;汤守营;张全顺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近国外有报道[1]利用超声技术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可进一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我们观察了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并与神经刺激器引导作一比较.

    作者:蒋学斌;徐旭仲;吴道珠;李挺;黄品同;余微萍 刊期: 200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