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分析,揭示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FⅦ基因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核苷酸序列分析检测FⅦ基因异常;将先证者突变序列、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人相应序列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91I消化,以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用蛋白质分子模型模拟软件对基因突变的分子结构病理学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FⅦ基因8号外显子的10833位核苷酸发生A→G杂合突变,导致Met306Val;先证者7号外显子的9643位核苷酸发生C→A杂合突变,导致Thr181Asn.家系分析前者遗传于母亲,后者遗传于父亲,先证者胞妹为A10833G(Met306Val)杂合子.蛋白质空间构型模拟分析发现,Met306Val突变位于FⅦ分子的表面,产生空间位阻影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论 FⅦ基因Met306Val和Thr181Asn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分子机制;推测Met306Val突变改变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型,从而影响FⅦ蛋白的功能.Met306Val突变是一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的突变类型.
作者:涂传清;邓春艳;吴建曾;潘春燕;谢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证实成年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存在分化增殖,探讨心肌细胞增殖程度与心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2组:心肌梗死组(14只,其中心功能代偿8只、失代偿6只),正常对照组(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形成心肌梗死,建立大鼠心力衰竭模型.1个月后,测血流动力学.心肌组织进行碘化丙啶和α-肌原节肌动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有丝分裂相.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阳性率.结果 (1)成年大鼠左室心肌组织可观察到心肌细胞有丝分裂相.(2)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代偿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1.4%vs 2.2%±0.8%,P<0.01),与心功能失代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3%vs 2.2%±0.8%,P=0.648);心功能代偿组显著高于心功能失代偿组(P<0.01).(3)心肌梗死组PCNA阳性率与±LVdp/dtmax相关系数分别为0.80(P<0.01)和-0.76(P<0.01).结论 (1)成年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存在心肌细胞增殖;(2)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增殖程度与心脏收缩功能呈正性相关,与舒张功能呈负性相关.
作者:李灏;何建国;刘清华;邓大君;吴振军;郭文元;丁金凤;程显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指导肝肿瘤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性质不明的211例肝占位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6例149灶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行超声造影后采用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CEUS组),115例153灶未行超声造影只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US组).男129例、女82例;年龄16~81岁,平均53.4岁.两组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 cm微小恶性肿瘤计67例75灶(24.8%),CEUS组、US组各占12.9%、11.9%.采用21~18 G针手动抽吸活检针或自动活检针穿刺活检,取材量满足病理诊断为取材成功;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结合手术、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术、甲胎蛋白(AFP)检查或临床随访3~6个月等方法紧密随诊,分析对比两组穿刺活检结果.结果穿刺≤2次即获较满意标本者CEUS组明显多于US组(P=0.0007).CEUS组149灶取材成功率为98.7%(n=147),确诊率为96.0%(n=143);US组153灶分别为91.5%(n=140)、87.6%(n=134)(两组比较分别P=0.0096、P=0.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 cm微小恶性肿瘤的确诊率CEUS组(97.4%)明显高于US组(80.6%,P=0.0473).此外,US组恶性肿瘤112灶中15灶(13.4%)穿刺活检阴性,经超声造影指导再次活检,14个灶被确认恶性,其中7灶≤2.0 cm.除US组发生1例气胸外,余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超声造影指导穿刺活检,有助于判断恶性病变及微小肿瘤,并确认坏死及液化区,使定位取材比常规超声更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恶性病变的确诊率,明显降低穿刺活检的假阴性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薇;陈敏华;严昆;尹珊珊;戴莹;范智慧;杨薇;李吉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是否存在区域性自主神经分布不均现象,评价交感神经刺激对心脏不同区域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将14只犬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7只)与假手术对照组(7只),心肌梗死组手术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主干造成左心室前侧壁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应用程序刺激测定梗死区近端心底部及远端心尖部梗死比邻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假手术对照组取心肌梗死组对应部位进行检测.刺激左星状神经节后重复测定上述部位的ER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电生理电极所在部位的交感神经支配情况.结果心肌梗死组未给予左星状神经节刺激时,梗死区近端心底部的梗死比邻部位ERP值(162 ms±9 ms)与梗死区远端心尖部的梗死比邻部位ERP值(161 ms±6 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假手术对照组相似(162 ms±10 ms比164 ms±5 ms,P>0.05);但在给予交感神经刺激后,仅心肌梗死组心尖部位的ERP值无明显变化,其他被测区域均出现ERP值缩短现象,心肌梗死组呈现心底部(141 ms±10 ms)与心尖部(157 ms±8 ms)之间心室复极离散(P<0.05).心肌梗死组心尖部电极所在部位交感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心底部及假手术对照组均可见正常的免疫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存在区域性失神经支配现象;自主神经异常分布导致神经刺激后心室复极离散的发生.
作者:李晶洁;曲秀芬;岳乐;喜杨;谷宏越;王桂照;黄永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环孢素和他克莫司(FK506)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HBV DNA永久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为体外实验模型,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确定环孢素及FK506对HepG2.2.15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的药物安全浓度后,将不同安全浓度的环孢素(0.6~20.0μg/ml)或FK506(5~100 ng/ml)作用于该细胞系,每24小时换相应浓度新鲜含药培养基,药物作用4 d后收集培养上清液和培养细胞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法半定量分析细胞内HBV DNA水平,综合评价环孢素和FK506对HBV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环孢素的药物作用安全浓度为0~40.0μg/ml,FK506的安全浓度为0~400 ng/ml.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随着环孢素作用浓度的增加,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下降;当1.3、2.5及5.0μg/ml环孢素作用4 d时,对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16.5%±9.4%、21.5%±8.9%和33.1%±5.3%,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7.8%±2.2%、11.0%±2.3%和20.8%±1.5%,HBV DNA的表达量仅为对照组的56.1%±16.5%、41.7%±10.9%和39.5%±9.5%.在安全浓度范围内,FK506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表达分泌,以及细胞内HBV DNA复制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环孢素在体外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BV复制;而FK506则无此作用.
作者:夏伟良;谢海洋;沈岩;吴李鸣;张峰;郑树森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因纳差、乏力、腹水、腹胀8个月入院.体格检查:腹膨隆,多条胸腹壁静脉曲张,血流自下而上.肝脏肋弓下3 cm,剑突下6 cm,脾脏肋弓下3 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韩新巍;丁鹏绪;高雪梅;吴刚;马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据统计,在已知的1415种人类致病原中,61%是属于动物源性;而在新发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原中,75%具有人畜共患性(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
作者:柳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胸腺瘤是前纵隔常见的肿瘤,占前纵隔肿瘤的83%~90%,纵隔肿瘤的20%,而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现对2000至2005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接受外科治疗的3例胸腺瘤合并PRCA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复习,以探讨中国人胸腺瘤合并PRCA的特征及其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陈康杰;黄建;吴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指(趾)端损伤常合并有指(趾)甲的剥离脱失,甲床裸露,局部疼痛尖锐,易发生感染、甲床过度角化、新甲畸形等并发症.在修复甲床损伤时常常将脱落的甲板予以回植,但临床许多患者在就诊时甲板已脱失、无法回植.2002年2月至2004年12月,山东招远市中医院骨科在测量健康成人指(趾)甲宽度、厚度的基础上,将家鹅正羽羽轴的根部处理制成替代甲板,用医用胶将其黏合于甲床来治疗甲床损伤,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迎放;张少林;温敬波;曹永傲;赵凤岐;于建辉;张旭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37岁.发现前胸部有一肿块30余年,缓慢渐进性增大,现约鹅蛋大小.
作者:龙德云;陈和平;姚景;陈明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美国麻省医学会及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于2005年11月4至6日在北京举行.
作者:丁士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2005年12月2至3日在美国马里兰Bethesda举行的泌尿肿瘤协会(Society of Urologic Oncology,SUO)冬季会议上,4位学者针对有关泌尿系肿瘤影像诊断的新方法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玉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患者男,40岁,有长期高血压病史.2001年突发胸背部剧烈疼痛,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
作者:杨代华;郭伟;刘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HRA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作用.方法将22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PHRAIC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随访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RAIC组术前7 d予以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氟脱氧尿苷(FUDR)+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对照组则直接接受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常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随访术后3年的肝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结果 PHRAIC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期结直肠癌PHRAIC组和对照组的3年肝转移率、3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7%和28.3%(P=0.01)、82.3%和58.7%(P<0.05)、87.7%和75.7%(P<0.05)以及40个月±5个月和36个月±3个月(P=0.03);对于Ⅲ期结直肠患者,术前采用PHRAIC可降低术后肝转移的风险55%、术后转移复发风险57%.对于Ⅱ期患者,术前PHRAIC作用不明显.结论 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许剑民;钟芸诗;牛伟新;任黎;赖衍翰;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秦新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TAT)信号传导通路与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构建4个STAT6特异的shRNA质粒载体,应用阳离子脂质体瞬时转染人结肠癌细胞HT-29,以阻断Stat6信号通路;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TAT6 mRNA表达和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磷酸化STAT6蛋白(pSTAT6)表达来筛选有效的小发夹RNA(shRNA);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变化;RT-PCR和Western印迹观察Bcl-2和Bax基因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并筛选出两个STAT6特异的shRNA质粒载体;STAT6基因沉默的结肠癌细胞中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空白对照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0.4%,pshRNA-STAT6-1组和pshRNA-STAT6-4组分别为13.0%和8.8%(P<0.05);Stat6信号通路被阻断的结肠癌细胞中Bcl-2基因表达明显减少,而Bax蛋白基因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 Stat6信号传导通路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
作者:张明生;周云峰;谢丛华;张文杰;周福祥;屈雪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E2p45相关因子2(Nrf2)基因在茶多酚中的主要化学物质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诱导结肠癌细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及其同工酶UGT1A8、UGT1A10表达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EGCG分别作用Caco-2及HT-29结肠癌细胞12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Nrf2蛋白定位的改变.此外,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细胞内Nrf2基因的表达,观察阻断前后EGCG对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的改变.结果 (1)Caco-2及HT-29结肠癌细胞系、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UGT1A、1A8、1A10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差异.(2)EGCG作用Caco-2及HT-29细胞后Nrf2、UGT1A、1A8、1A10表达升高1.8~9.2倍(均P<0.05),免疫细胞化学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到Nrf2蛋白向细胞核内聚集.(3)酶切分析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Nrf2-A、B、C、D及随机序列对照pSilence-CON.(4)pSilence-Nrf2-B质粒转染可显著抑制Nrf2基因的表达,在Caco-2及HT-29细胞中抑制率分别为81.46%±1.68%及84.72%±2.08%(实验重复3次);稳定筛选建立的Nrf2低表达的细胞系Caco-2-siNrf2、HT-29-siNrf2,不仅基础UGT1A酶的表达水平降低,而且EGCG作用后酶诱导表达的作用消失.结论 Nrf2基因参与了EGCG诱导UGT1A及其同工酶表达的过程并在其中起关键作用,为进一步论证EGCG在结肠癌化学预防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论据.
作者:杨晓云;赵维萍;李延青;孙子渊;张燕;郭玉婷;袁俊华;朱强;王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53抑制剂PFT-α(PFT-α)对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及周期调控机制.观察PFT-α对热化疗损伤结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不同浓度PFT-α对结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顺铂联合温热处理原代培养结肠上皮细胞30 min,对比加入不同浓度PFT-α后,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印迹检测结肠上皮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B1和Cdc2(Tyr15)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上皮细胞cyclinB1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PFT-α在低于50 μmol/L时对结肠上皮细胞增殖无任何影响,高于60 μmol/L则对该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效应(10、20、30、40 μmol/L的PFT-α,对细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4.8%±1.5%、9.7%±1.2%、6.1%±1.3%、3.8%±0.3%).不同浓度PFT-o作用于热化疗处理的结肠上皮细胞后,细胞凋亡率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在运用PFT-α后,结肠上皮细胞的G2/M延长,cyclinB1和Cdc2(Tyr15)蛋白表达随PFT-α的剂量升高而逐渐增强.结论 PFT-α可能通过促进cyclinB1蛋白和mRNA表达,Cdc2(Tyr15)磷酸化水平升高,降低cyclinB1/Cdc2活性,细胞停滞于G2/M期,减轻热化疗对结肠上皮细胞的损伤而发挥保护效应.
作者:张安平;刘宝华;张连阳;童卫东;何渝军;付涛;罗东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