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6年23期文献
  •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小鼠椎体发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在小鼠胚胎椎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调节作用.方法在解剖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胚胎椎体骨发育的演变过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胚胎椎体在发育不同时段HIF-1α表达状况,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软骨和骨标记基因的表达关系.结果胚胎第13.5天(E13.5)时,软骨性脊柱形成;E15.5时,椎体内形成小的骨化核,之后初级骨化中心逐渐增大,并向头尾两端延伸.E13.5时,可检测到HIF-1α的mRNA表达,E14.5时,HIF-1α的表达水平达高峰(组间比较P<0.05),其后逐渐降低,至出生前只有很少量表达;VEGF mRNA表达时相同HIF-1α表达一致;软骨和骨标记基因的表达与形态学演变相符.E14.5时,免疫组化检测到HIF-1α蛋白在椎体中心表达,延续表达时间较mRNA长.结论椎体发育表现为软骨内成骨过程,存在低氧环境,伴随有HIF-1αmRNA及蛋白量的增加及其下游基因VEGF的表达,这可能与HIF-1α激活下游基因启动椎体软骨内骨化过程有关.

    作者:朱勋兵;邓廉夫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利用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促进干细胞在大段磷酸三钙载体内扩增

    目的探讨灌注培养法体外构建大段细胞-载体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灌注型生物反应器对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大段磷酸三钙柱状载体进行动态灌注培养(动态培养组)1、2、4周或传统静态培养(静态培养组)2、4周,通过葡萄糖日耗量、细胞活力(MTT比色法)检测以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检测干细胞在载体内的扩增情况.结果葡萄糖的日消耗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前2周较后2周增加更迅速,动态培养组的葡萄糖日耗量明显大于静态培养组.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动态培养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静态培养组.动态培养4周时细胞活力高于2周(9.04±0.79 vs 7.98±0.67,P<0.05),而静态培养2周和4周时细胞活力未发生显著变化(2.55±0.23 vs 2.65±0.31,P>0.05).在动态灌注培养下,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在大段载体中心及周缘存活并增殖,而在静态培养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仅能在载体周缘存活增殖,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动态培养组.动态培养4周组织占孔率明显大于2周(67.92%±12.28%vs 50.04%±8.44%,P<0.05).静态培养4周和2周时的组织占孔率无显著性变化(6.78%±1.85%vs 6.63%±2.73%,P>0.05).结论灌注型生物反应器使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段三维载体内存活并增殖,提高细胞在载体内的复合效率.

    作者:谢幼专;朱振安;汤亭亭;戴尅戎;卢建熙;Hardouin Pierre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陈-施氏呼吸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APSSV)对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CSR)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合并睡眠期CSR的稳定期CHF患者14例,先后分别采用睡眠期氧疗和APSSV疗法,比较两种疗法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 min步行距离,以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等.结果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于氧疗期间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在APSSV治疗期间进一步降低(6.5±0.8),显著低于治疗前(34.5±6.1)(P<0.01)和氧疗两周时(27.8±8.2)(P<0.05).低脉氧饱和度于氧疗期间高于治疗前(P<0.05),但在APSSV治疗期间进一步增高(92.1%±4.9%),明显高于治疗前(84.3%±2.6%)(P<0.01)和氧疗2周时(88.6%±3.7%)(P<0.05).微觉醒指数于治疗前高,氧疗期间明显降低,在APSSV治疗2周时降至低(18.2±6.1),显著低于治疗前(30.4±8.1)(P<0.05)和氧疗2周时(25.6±5.7)(P<0.01).与治疗前和氧疗期间相比,APSSV治疗期间的Ⅰ+Ⅱ期睡眠比率显著降低,而Ⅲ+Ⅳ期睡眠比率显著增高.无论是Ⅰ+Ⅱ期,还是Ⅲ+Ⅳ期睡眠的比率在治疗前与氧疗期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于APSSV治疗2周时(37.2%±4.1%)显著高于治疗前(30.2%±4.6%)和氧疗2周时(33.2%±5.1%)(P<0.05).6 min步行距离于治疗前低,APSSV治疗2周时升至高,治疗前(226.2 m±28.1 m)、氧疗2周(289.3 m±25.7 m)与APSSV治疗2周时(340.7 m±27.3 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浆ET-1浓度氧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PSSV治疗2周时较治疗前和氧疗2周时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PSSV通过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和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改善CHF及其预后可能具有明显优于氧疗的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希龙;殷凯生;江时森;李新立;贾恩志;苏梅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RASSF1A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RASSF1A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6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近癌旁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分析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ASSF1A mRNA在食管癌组织、近癌旁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4%(28/66)、15.2%(10/66)、0(0/66).淋巴结转移者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率(61.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0.0%)(x2=11.323,P<0.01);晚期(Ⅲ~Ⅳ期)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率(61.5%)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30.0%)(x2=6.417,P<0.05);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与肿瘤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ASSF1A mRNA表达缺失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其预后.

    作者:丛德刚;王胜发;张铁娃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脑死亡确诊与诱发电位进展

    脑死亡(brain death,BD)是一个临床概念,是以脑干和全脑神经系统功能检查为依据的临床诊断.由于科学(含伦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死亡已不能仅以呼吸、心跳停止为依据.本文虽不涉及各种不同的BD概念,但BD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丧失的状态,这是较为公认的.BD判定有其先决条件,即昏迷原因必须明确,并应排除一切可逆性昏迷原因.

    作者:潘映辐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目前垂体腺瘤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垂体腺瘤是腺垂体细胞来源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1].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激素检查方法的普及,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达15%~20%[2].垂体腺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者居多.由于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治疗效果不满意的病例.其问题出在过度治疗或过于保守治疗,这样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因此,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作者:王任直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左室功能不全无法完全确定心源性猝死危险

    一项新研究证实:左室功能不全仅能识别少数存在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危险的患者.

    作者:胡英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研究发现基因变异可以预防冠心病

    目前研究认为血浆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成正相关,即血浆内LDL的浓度越低,其患冠心病的风险越低.但是这种观点还缺乏长期的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

    作者:武开宏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deprenyl促进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和蛋白激酶C激活的实验研究

    deprenyl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而被用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情进展[1].现在认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代谢异常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2,3],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t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se C,PKC)是调节APP代谢的重要信号转导分子.

    作者:杨红旗;陈生弟;巴茂文;张宇红;任汝静;马建芳;陆国强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新辅助化疗对术中和围术期肺癌患者的影响

    肺癌是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以上.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即已是中晚期,手术加化、放疗的综合治疗一直是NSCLC治疗的模式.由于近几年术前新辅助化疗观念的引入,使人们对NSCLC的治疗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两年来2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后手术中及围术期的情况,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张毅;支修益;许庆生;刘宝东;苏雷;王若天;胡牧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颅内肿瘤病人,术前行CT和磁共振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诊断为脑肿瘤,开颅后根据术中超声情况判断肿瘤所在位置、大小及深度,制定佳的手术方案.切除肿瘤过程中应用超声探测肿瘤切除的范围和程度,通过病理学结果对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后对肿瘤病变定位良好,表现为各种回声,其中不同级别肿瘤表现略有差异.本组病人中肿瘤完全切除32例,占91%;近全切除肿瘤3例,占9%.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超声引导微创手术是一种可行、实时定位肿瘤的方法,可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作者:赵澎;赵岩;张伟;张懋植;赵继宗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脑肿瘤干细胞体外分化的形态、标志物及细胞增殖动力学特征

    目的探讨脑肿瘤干细胞(BTSC)在体外分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分化相关标志物表达和增殖动力学变化,为进一步研究BTSC分化走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同一病例初发和复发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的肿瘤手术标本,用CD133免疫磁珠分离出CD133+细胞,加血清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在未分化和分化后第3、7、10、21天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33+、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微管蛋白(Tubulin β-)Ⅲ的表达.在未分化和分化第7天做增殖周期测定.取正常神经干细胞(NSC)作为对照.结果(1)形态:BTSC由圆形到短梭形和多角形、再到长梭形及少量星形,第7天以后细胞形态往短梭形和圆形回复,出现细胞聚集成球重新飘浮在培养基中;NSC按固有规律分化.(2)标志物:BTSC和NSC未分化时CD133+和Nestin均高表达,BTSC分化后CD133+和Nestin全程表达,且先降后升,第7天表达率分别为(3.65±0.17)%和(28.99±1.26)%,第21天分别为(14.63±1.16)%和(45.46±1.27)%;GFAP和β-Tubulin Ⅲ表达量一直偏低,但GFAP阳性表达率相对高于β-Tubulin Ⅲ;NSC在分化第10天时失去了CD133+和Nestin的表达,GFAP和β-Tubulin Ⅲ表达量明显增加,分别为(88.94±1.23)%和(11.94 ±0.36)%.(3)增殖周期及倍体:BTSC分化前为亚二倍体,分化后有少量二倍体和大量亚二倍体及超二倍体,处于G2-M期和S期的细胞比例大于NSC,复发BTSC分化后细胞组成比原发BTSC复杂;神经干细胞分化前后都为整二倍体,主要处于G0-G1期.结论细胞形态、标志物的表达、增殖周期及倍体变化反映出脑肿瘤干细胞分化走向和神经干细胞不同,前者存在明显的分化障碍.

    作者:季晓燕;黄强;董军;朱玉德;王爱东;兰青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颅底黏液瘤的临床特点

    目的提高对颅底黏液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3例颅底黏液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全部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对8例病人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对11例病人进行了随访,平均时间为64.5个月.结果颅底黏液瘤多位于鞍旁中颅窝底和颈静脉孔,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多组颅神经损害症状.影像表现出钙化或骨性成分位于肿瘤中心.手术入路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次全切除16例,大部切除7例.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变化11例;加重9例;死亡1例.随访结果:恢复正常生活6例;复发4例,死亡1例.结论颅底黏液瘤手术不易全切除,放疗效果不确定,黏液基质是肿瘤的实质部分.临床和影像方面不易与颅底软骨性肿瘤及脊索瘤鉴别.

    作者:张力伟;张明山;张俊廷;罗麟;徐作霖;李桂林;吴震;王忠诚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侵犯颅前、中窝泪腺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侵犯颅前、中窝的泪腺肿瘤的经颅眶入路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侵犯颅前、中窝的泪腺肿瘤的临床资料.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76岁,平均42.5岁.病史2个月~27年,平均43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局部疼痛.对所有病人均经颅眶入路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治疗.23例病人中腺样囊性癌11例,恶性混合瘤6例,泪腺腺癌2例,鳞癌1例,导管癌1例,肌上皮癌1例,良性混合瘤1例.对18例病人进行术后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7年,平均35个月.结果术后4例病人上睑下垂;1例术后眼球固定、视力丧失.无手术死亡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病人.随访结果:4例病人肿瘤复发,死于泪腺腺癌全身转移1例.结论泪腺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多见,易破坏颅骨,侵犯颅前、中窝,经颅眶入路可获得充分的眶尖减压和肿瘤显露.但肿瘤难以全切,容易复发,术后需放、化疗,预后不良.

    作者:李永;张天明;安裕志;史季桐;傅继弟;邱锷 刊期: 200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