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不同浓度的ox-LDL孵育,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LOX-1、p38MAPK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法观察LOX-1 mRNA表达,并以LOX-1特异阻断性抗体(JTX92)预处理内皮细胞,检测p38MAPK蛋白水平.四氮唑蓝法观察ox-LD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ox-LDL引起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而且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P<0.05);ox-LDL呈浓度依赖性地上调LOX-1蛋白和mRNA表达(均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激活p38MAPK通路,不同浓度ox-LDL(25μg/ml,50μg/ml,100μg/ml)组p-p38MAPK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8±7,79±15,113±14 vs 24±5,P<0.01);JTX92+ox-LDL(100μg/ml)组p-p38MAPK蛋白水平明显低于ox-LDL(100μg/ml)组,(58±13 vs113±14,P<0.01).结论ox-LDL通过LOX-1途径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LOX-1上调是ox-LDL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作者:郝文君;白小涓;杨向红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2、3、9,细胞外基质(ECM)纤连蛋白(FN)和肌腱蛋白(TN-C)与心衰患者心肌重构、心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因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39例,正常对照38例(其中8例来自意外伤亡的器官捐献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CHF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MMP-2、3、9及其抑制物-1(TIMP-1)水平,光镜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肌组织MMP-2、3、9及TIMP-1蛋白质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心肌组织细胞外基质FN、TN-C的分布.结果瓣膜病所致CHF患者心肌组织呈典型的心肌重构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血浆MMP-2、3、9及TIMP-1水平分别为213μg/L±23μg/L、485μg/L±102μg/L、158μg/L±31μg/L、208μg/L±15μg/L,各CHF组心功能Ⅱ级组(276μg/L±18μg/L、613μg/L±118μg/L、245μg/L±43μg/L、126μg/L±12μg/L),心功能Ⅲ级组(302μg/L±20μg/L、850μg/L±132μg/L、310μg/L±39μg/L、83μg/L±11μg/L),心功能Ⅳ级组(367μg/L±15μg/L、998μg/L±99μg/L、392μg/L±27μg/L、61μg/L±12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心肌组织MMP-2、3、9及TN-C蛋白质表达吸光度值(A)(A/β-肌动蛋白)比值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1±0.02、1.45±0.04、0.68±0.03、0,各CHF组心功能Ⅱ级组(1.13±0.01、1.69±0.05、1.32±0.05、1.69±0.05),心功能Ⅲ级组(3.32±0.02、1.98±0.06、1.73±0.07、1.89±0.06),心功能Ⅳ级组(6.29±0.05、2.36±0.4、1.99±0.09、3.36±0.4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反,心肌组织TIMP-1、FN蛋白质表达(A/β-肌动蛋白)比值,正常组分别为2.10±0.12、2.01±0.02,各CHF组心功能Ⅱ级组(1.58±0.16、1.13±0.01),心功能Ⅲ级组(0.79±0.06、0.70 ±0.02),心功能Ⅳ级组(2.10 ±0.12、0.42±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心衰患者MMP-2、3、9表达量的增高及TIMP-1的降低参与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外基质进一步恶化心功能.
作者:杨永健;张鑫;朱文玲;黄艳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不同鼠龄小鼠肝脏内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应用4小时51Cr释放法测定2周龄、8周龄小鼠(CL57BL/6)肝脏和脾脏内NK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周龄、8周龄小鼠肝脏和脾脏内NK细胞的百分率和数量,测定NK细胞表面CD69,Mac-1和Ly49C/I的表达水平;应用RT-PCR法测定肝脏单核细胞内穿孔素的表达强度.结果2周龄和8周龄小鼠肝脏内NK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大致相同(11.9%±1.7%vs 9.9%±1.6%,P>0.05),但是单位质量肝脏内所含的NK细胞数在2周龄鼠明显多于8周龄鼠[(11.6±2.5)×105/g vs(3.4±0.8)×105/g,P<0.05].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具有极强的细胞杀伤活性(71.0%±5.5%vs 23.8%±4.4%,P<0.05).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表型主要是CD69增高Mac-1、Ly49C/I减低,而8周龄鼠肝内NK细胞主要是CD69减低,Mac-1、Ly49C/I增高.2周龄小鼠肝脏单核细胞内高度表达穿孔素.结论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能力和特殊的表型.这提示幼龄期鼠肝脏具有特殊的微环境以及肝脏内NK细胞特殊的发育方式.
作者:赵鹏;白雪峰;岳欣;迟强;柳建中;郝希山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局部缓释雷帕霉素对于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家兔24只,均建立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建立静脉移植模型;Pluronic F-127对照组:在移植血管局部喷洒20%缓释载体Pluronic F-127 0.5 ml;低剂量组:在移植血管局部喷洒携带雷帕霉素(50μg/cm2)的20%Pluronic F-127 0.5 ml;高剂量组:在移植血管局部喷洒携带雷帕霉素(100μg/cm2)的20%Pluronic F-127 0.5 ml.观察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程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细胞凋亡水平.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空白对照组和F-127对照组内膜增生减轻(内膜厚度分别为29 μm±10 μm、16 μm±8 μm与90 μm±11μm、85μm±11μm),管腔再狭窄程度减轻(管腔面积/总面积比分别为0.80±0.36、0.91±0.13与0.58±0.11、0.65±0.47),平滑肌细胞增殖受抑制(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0%±9%、14%±7%与31%±7%、35%±6%),细胞凋亡水平上升(凋亡指数分别为33%±7%、36%±8%与16%±6%、18%±8%),且上述作用随雷帕霉素剂量增加而增强.结论局部缓释雷帕霉素可以有效抑制静脉移植血管内膜增生,这种作用是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张鲁锋;肖锋;李简;王进;石志辉;李春英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对比观察单纯右房峡部消融,单纯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以及联合应用两种消融方法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典型房扑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6例,行单纯右房峡部消融30例(A组),行单纯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17例(B组)及二种消融方法联合治疗19例(C组).术后临床随访平均30.5周±10.4周,观察心律失常复发率及手术的并发症.结果房扑复发率在术后12周A组(13.3%)和C组(10.5%)明显低于B组(52.9%)(均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周3种消融方法间(A、B、C组分别为10%、11.8%、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房颤复发率在术后12周至36周B组(分别为29.4%和23.5%)和C组(分别为31.6%和26.3%)均明显低于A组(分别为46.7%和73.3%)(均P<0.05),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房扑合并阵发性房颤单纯行右房峡部消融对房扑效果好,而房颤复发率较高;单纯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在房颤得到根治的同时,房扑亦得到良好的控制;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同时行右房峡部消融,仅减少早期房扑复发,长期随访观察未显示其优势.
作者:于波;李阳;赵卫华;庞雪峰;田文;胡健;齐国先;李敏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糖调节异常(IGR)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城、乡社区居民15~74岁者进行横断面的调查.结果上海市居民2型糖尿病、糖耐量低减(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分别为8.6%(1000/11589)、6.9%(802/11 589)和1.0%(120/11 589)(标化率为6.2%、5.1%和0.8%).超重、肥胖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1.5%(454/3946)和16.3%(207/1273),IGT患病率为8.9%(352/3946)和12.0%(153/1273),IFG患病率为1.4%(57/3946)和2.3%(29/1273),明显高于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分别为5.3%(337/6364),4.6%(294/6364),0.5%(34/6364)](均P<0.01).中心性肥胖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6.5%(525/3173),IGT患病率为11.7%(372/3173),IFG患病率为1.6%(52/3173),明显高于无中心性肥胖人群[分别为5.6%(475/8416),5.1%(430/8416),0.8%(68/8416)](均P<0.01).高血压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7.4%(479/2752)、IGT患病率为11.0%(303/2752)、IFG患病率为2.0%(56/2752),明显高于无高血压人群[分别为5.9%(521/8837),5.6%(499/8837),0.7%(64/8837)](均P<0.01).男性2型糖尿病、IGT和IFG患病率分别为8.9%(412/4621)、6.4%(296/4621)和1.0%(47/4621),女性2型糖尿病、IGT和IFG患病率分别为8.4%(588/6968)、7.3%(506/6968)和1.0%(73/6968),2型糖尿病、IGT和IFG患病率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城市2型糖尿病、IGT和IFG患病率分别为11.2%(730/6500)、6.4%(419/6500)和1.2%(77/6500)(标化率分别为6.5%、4.9%和0.8%),农村2型糖尿病、IGT和IFG患病率分别为5.3%(270/5089)、7.5%(383/5089)和0.8%(43/5089)(标化率分别为3.8%、5.4%和0.7%),城乡之间2型糖尿病和IGT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新诊断2型糖尿病比例为47.6%,其中农村为69.3%(187/270),明显高于城市[39.6%(289/730)](P<0.01).结论上海市DM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应注重对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居民的早期2型糖尿病筛查.
作者:李锐;卢伟;贾伟平;黎衍云;施亮;刘美霞;耿国柱;傅华;施榕;史君衡;史虹莉;张胜年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首次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的糖代谢分布,分析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对55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测量形体参数,检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用1999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评价糖代谢分布,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判标准和Gensini评分系统对造影结果进行定量评价,根据造影结果及糖代谢状态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岁(60.1±9.7),277例(50.1%)糖耐量正常,276例(49.9%)糖代谢异常,其中糖调节受损127例(23.0%),新诊断糖尿病61例(11.0%),已知糖尿病88例(15.9%).冠心病组中糖代谢异常者多于非冠心病组(56.4%和34.5%,P<0.05).糖尿病组多支病变发生率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3.8%和44.1%,15分和20分(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糖代谢异常多见,糖尿病患者多支病变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作者:李湘;高鑫;张斌;顾迁;任利民;高键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紫外线辐射与翼状胬肉发病的量效关系.方法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地区95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翼状胬肉组,在当地人群中按相同年龄、性别、民族、是否戴眼镜和帽子的标准选取95名志愿者进行1:1配对,作为正常对照.将两组人群按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个阶段,通过详细询问研究对象个体累积户外活动的时间,填写调查表,以此计算个体紫外线暴露时间,作为紫外线暴露量,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紫外线暴露时间与翼状胬肉发病的关系.结果在青年组(35 637 h+13 587 h or 26 188 h+17 423 h;t=3.352,P=0.006,与中年组(73 412 h+23 082 h or 63368 h+25 091 h;t=2.322,P=0.024)患有翼状胬肉人群紫外线暴露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老年翼状胬肉组(106 816 h+37 423 h or 106 748 h+43111 h)与对照组的紫外线暴露时间未见有统计学意义(t=0.008,P=0.994);翼状胬肉的长度与紫外线暴露时间呈正相关(r=0.361,P<0.05),且随年龄增长而其长度也增加.结论紫外线辐射与翼状胬肉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阎启昌;刘忠鑫;邸悦;王尉;高倩;张劲松;刘扬;刘嵘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激活JAK3信号传导通路是否能够体外长期扩增调控T淋巴祖细胞并评价其定向分化潜能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含有JAK3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MGI-F2JAK3,内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和两个可以结合小分子二聚化合物AP20187的结合位点F36v.将该载体转入小鼠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在无血清培养基X-Vivo15培养体系中扩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P20187组;干细胞因子(SCF)组;AP20187+SCF组.对扩增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分型,定向分化、胸腺内注射等研究.结果AP20187+SCF组可以使转导的造血细胞获得长期大量对数级的扩增,扩增50 d后细胞可以达到1.2×1012倍±0.2×1012倍,所扩增的细胞为早期的T淋巴祖细胞,表型为C-kithiCD44+CD25-TN.该祖细胞群在SCF+IL-7+IL-3培养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Thy1.2阳性的T淋巴细胞,并在小鼠的胸腺内可定向分化为GFP+CD3+和GFP+CD4+双阳性的成熟T淋巴细胞.结论AP20187联合SCF激活JAK3信号,可以大量扩增早期的T淋巴祖细胞.该祖细胞具有定向分化为成熟T淋巴细胞的功能.该系统有助于研究T淋巴细胞的发生发育.
作者:赵声明;顾惜春;常乃柏;许晓东;彭明婷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既往研究表明,GM-CSF可以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并从骨髓向外周转移,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分化、增殖.GM-CSF治疗已作为严重感染伴免疫功能低下或放疗、化疗患者伴有白细胞缺乏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研究表明,GM-CSF在皮肤组织的创面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GM-CSF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难愈创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程瑞杰;方勇 刊期: 2006年第24期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为1896年Marfan描述的一种间质组织的先天性缺陷,由于编码原纤蛋白-1的基因FBN1突变引起.已有证据表明MFS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增加,使用TGF-β中和抗体可以缩小FBN1基因突变小鼠房室瓣黏液瘤.
作者:刘威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禽流感是继SARS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又一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3月10日报导176例患者97(55%)例死亡,现已发现,许多分离自人体的病毒对金刚烷有遗传型抗性,对奥司他韦(oseltamivir)的耐药性也有报道.尽管目前人际传播仍为罕见,研制对抗甲型流感(H5N1)病毒的疫苗迫在眉睫.2006年3月30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2006,354:1343-1351)报导了美国H5N1流感疫苗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试验的研究结果.
作者:刘宇鹏;胡英 刊期: 2006年第24期
肝内胆管结石在欧洲和美洲很少见,但在亚洲却很常见,被认为是远东地区的地方病.它对广大患者,尤其是东亚地区农村人群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由于在病因学分类和疾病分型上存在困难而无法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治疗标准[1].目前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手段既有手术方法(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括约肌成形术、胆肠吻合术和肝切除术),又有非手术方法(包括胆道镜取石、经肝穿刺胆管扩张取石、水压碎石、体外震波碎石和药物治疗).
作者:许斌;王建伟;洪德飞;钱浩然;刘颖斌;牟一平;蔡秀军;彭淑牖 刊期: 2006年第24期
脐血移植后常常伴随着造血延迟和感染等危险因素的增加[1].而细胞因子介导的体外扩增有望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体外扩增时要想能达到有效的扩增脐血造血细胞,又能使扩增后的脐血造血细胞维持或增加植入潜能,和扩增培养起始细胞的选择及细胞因子的组合密切相关.本实验探讨了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的效果并利用非肥胖性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NOD/SCID)小鼠评估扩增后的脐血细胞的植入和造血重建功能.
作者:毛平;许力;应逸;许艳丽;莫文健;林秀梅;王彩霞 刊期: 2006年第24期
临床诊治指南(guideline)是由权威学术机构组织制定的、在一个国家或更大范围内适用的、对疾病的诊治进行规范与指导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因而必须慎重对待,并本着循证医学的原则科学地制定与发布.
作者:刘又宁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具有抗肿瘤特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RPM)对肝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M(10 ng/ml)、环孢素(CsA)(100 ng/ml)、以及两者合用对人肝癌高转移细胞株MHCC97H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MTT法检测上述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RPM处理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转化生长因子b(TGFb)的表达.ELISA法检测MHCC97H培养液上清VEGF蛋白水平的变化.28只原位种植高转移性人肝癌模型LCI-D20裸鼠,随机分为CsA(25 mg/kg)组、RPM(2 mg/kg)组、CsA+RPM组及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7只;探讨免疫抑制剂对肿瘤生长及自发肺转移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中,RPM抑制了MHCC97H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停滞于G0/G1期,但未促进细胞凋亡.RPM下调了HIF-1α和VEGF的基因表达及MHCC97H培养液上清VEGF蛋白的表达(890.3 pg/ml±25.1 pg/mlvs 1583.7 pg/ml±17.3 pg/ml,P=0.000).CsA对细胞周期及增殖无影响.体内实验中,RPM及CsA+RPM抑制了LCI-D20模型移植瘤的生长(0.76 g±0.38 g vs 2.09g±0.75 g,P=0.001;0.40g±0.22 g vs 2.09g±0.75 g,P=0.000)及肺部转移的发生(均为2/7 vs 7/7,P=0.021).CsA组肺部自发转移灶的数目多于对照组(6±2 vs 4±1,P=0.046).结论RPM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以RPM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癌肝移植中可能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征;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余耀;黄晓武;汤钊猷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肝肿瘤侵犯下腔静脉的手术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元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29例肝脏恶性肿瘤侵犯下腔静脉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手术的方式和预后等.结果29例侵犯下腔静脉的肝肿瘤的手术方式有下腔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术共25例,肝癌切除并下腔静脉取癌栓4例,手术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B型超声、CT、磁共振(MRI)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MRI可以明确下腔静脉受压、受侵、移位及有无闭塞等.侵犯下腔静脉肝肿瘤可选择性行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壁部分切除、修补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大大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作者:李爱军;吴孟超;周伟平;杨甲梅 刊期: 200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浆循环DNA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肿瘤组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位于染色体8p上3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62例肝细胞癌血浆、组织标本的DNA进行了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结果在联合检测的3个微卫星位点上,39例发生了LOH的组织标本其对应的血浆标本中有33例在相应位点检测到了相同的改变,一致性为84.6%;在19例MSI阳性的组织标本中,其对应的血浆中有14例检测到了相同的MSI,一致性为73.7%;62例HCC血浆DNA在至少一个位点的LOH阳性率(58.1%,36/62)明显高于MSI(29.0%,18/62)(P<0.01);HCC组织、血浆DNA在D8S277位点的MSI阳性率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位点(P均<0.05).结论HCC血浆循环DNA与肿瘤组织微卫星变异有较高的一致性变化,血浆循环DNA可以用来反映肿瘤组织的微卫星变异;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SI的作用次之;D8S277是HCC中对MSI敏感的一个检测位点.
作者:逄锦忠;钦伦秀;任宁;叶青海;荚卫东;刘银坤;汤钊猷 刊期: 200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