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6年32期文献
  • 辛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毒性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诱导的内皮细胞毒性和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HCY(0.1、0.25、0.5、1 mmol/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h,采用四氮唑蓝检测细胞存活率;辛伐他汀(1、10、20 μmol/L)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 h,然后与HCY(0.25 mmol/L)共孵育,采用MTT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印迹和ELISA分析不同时间点相关炎性因子蛋白的表达.结果 HCY处理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而经过辛伐他汀(1、10、20 μmol/L)预处理后,内皮细胞活性分别为47%±4%、68%±6%、89%±6%,明显高于单纯HCY(0.25 mmol/L)处理组(22%±3%,P均<0.01).由HCY诱导的内皮细胞TNF-α、IL-6、MCP-1及ICAM-1的表达分别为0.23±0.05、0.14±0.03、0.13±0.04、0.21±0.07,与0 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对同型半胱氨酸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胡允兆;董吁钢;翟玉锋;卢剑华;吴焱贤;周艺;何宗云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与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替代繁琐费时的培养鉴定方法.方法 应用针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染色体上yst基因而设计的特异引物和探针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探针法),检测致病性(7种血清型)和非致病性(5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耶尔森菌属内的其他菌种(8种)及其他肠道细菌(8种).此外,实时定量PCR检测经过培养方法鉴定的腹泻粪便200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吻合度.结果 引物和探针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00%特异,与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在纯培养物和粪便中,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02菌落形成单位(CFU)/ml和103 CFU/g.在200例样本中,培养鉴定方法和实时定量PCR检出同样18例阳性样本,吻合度为100%.结论 实时定量PCR反应对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高度特异且与培养鉴定方法有很好的吻合性又方便快捷,可应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郑浩轩;张明军;孙勇;姜泊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腮腺功能变化与放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目的 研究调强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及腮腺功能变化与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 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48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腮腺99mTc清除率测定其分泌指数(EI)和摄取指数(UI),并结合腮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进行分析.结果 健侧和患侧腮腺平均剂量分别为(22.8±4.5)Gy 和(31.9±4.1)Gy.全组患者口干症状轻微.健侧腮腺EI值放疗前为0.35±0.25,放疗结束时为0.31±0.24,放疗后3个月为0.33±0.22,其UI值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7.12±3.56、5.81±2.25和5.72±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腮腺EI和UI放疗前分别为0.36±0.27和8.02±3.89,放疗结束时分别为0.21±0.16和4.87±2.45,放疗结束时比放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VH结果:放疗结束时EI在腮腺平均剂量<26 Gy组和≥26 G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V25(受照剂量<25 Gy的腮腺体积)≥50%和V25<50%者比较,E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情况UI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剂量低于26 Gy对腮腺功能保护有阈值效应,腮腺的功能保护存在剂量、体积阈值,在靶区剂量不受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腮腺照射容积及其剂量,有助于保护患者放疗后的腮腺功能.

    作者:孙晓南;陈爱中;谢聪颖;金献测;吴式琇;张萍;李焕斌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瘦素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瘦素对大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消化期胃运动的作用,并观察空腹MMC与餐后消化期胃运动的不同时程血中瘦素浓度的变化以及与胃动素变化的关系.方法 5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进行慢性实验.在胃体、胃窦和幽门浆膜植入应力传感器记录清醒大鼠胃运动.颈外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药物及取血样品.血清瘦素和胃动素用放免法测定,进餐用标准试餐.结果 空腹胃运动出现典型的消化间期MMC运动,分Ⅰ、Ⅱ、Ⅲ、Ⅳ时相,其Ⅲ相可传至幽门.进餐后胃运动呈持续有规则的蠕动性收缩的消化期运动.空腹MMC运动中血清瘦素的浓度分别为Ⅰ相(5.6±1.0)μg/L,Ⅱ相(11.4±2.1)μg/L,Ⅲ相(2.1±0.7)μg/L,显示MMCⅡ相瘦素浓度高(P<0.01).餐后消化期,血中瘦素浓度于进餐后3 min开始升高,至餐后10min达到高峰(28.1±4.4)μg/L,随后30 min瘦素仍维持高水平(与餐前比较均P<0.01).与瘦素相反,胃动素在MMCⅢ相时浓度高,而餐后其浓度较低.静脉灌流瘦素(2.5μg·kg-1·10 min)可使空腹胃运动变为餐后胃体舒张、胃窦与幽门收缩的消化期运动类型.抗瘦素血清、阿托品及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阻断剂戊酰胺酸均可阻断瘦素对胃运动的作用.结论 瘦素是启动空腹胃MMCⅡ相活动及餐后消化期运动的激素,其变化会导致与饱感有关的胃排空延迟.瘦素对胃运动的作用是通过胆碱能神经及CCK-A受体介导.

    作者:王礼建;周吕;袁勃;王玲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d-α-生育酚对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己糖激酶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d-α-生育酚对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um cell,HPMC)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及其同工酶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PM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扫描电镜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第3代HPMC分为正常对照组(0.1%葡萄糖,相当于5.5 mmol/L)、高糖组(0.5%、1.0%、1.5%、2.5%、4.25%的葡萄糖)及d-α-生育酚干预组.培养24 h后,利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耦联比色法和温度敏感实验检测HK及其同工酶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K蛋白的细胞内定位;Western印迹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HK蛋白及mRNA的表达.己糖激酶法检测培养液内葡萄糖的消耗量作为细胞对葡萄糖净利用指标.结果 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在HPMC的胞质呈阳性表达,扫描电镜可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1.5%、2.5%及4.25%葡萄糖组,HK总活性上调,与正常对照组(20.6±2.5)U/g蛋白比较,相对活性分别为115.4%、129.1%及155.2%,并以HKⅡ增加为主(P<0.05).50 mmol/Ld-α-生育酚干预组,HK总活性下调,是2.5%葡萄糖组的82.1%(P=0.001),其中HKⅡ受抑为主;d-α-生育酚干预后HPMC对葡萄糖的净利用由(25.3±3.9)mmol/L降至(17.3±2.1)mmol/L(P=0.018).正常状态下,HKⅡ蛋白在胞质呈棕色淡染;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葡萄糖≥1.5%),HKⅡ在核周积聚、浓染,呈珠链样;d-α-生育酚预处理后,HKⅡ在核周的积聚变淡.HKⅡ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HKⅡ活性同步.结论 d-α-生育酚抑制了高糖对HKⅡ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的作用,并减少HPMC对葡萄糖的净利用;可能成为增加腹膜透析超滤的手段之一.

    作者:樊怡;马健飞;丁红;张靖华;韩捷;贾海燕;王力宁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体外循环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32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分为自体血洗涤回输实验组及体外循环剩余机血、库存红细胞回输的对照组(各16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血液处理机将失血回收、洗涤处理后回输.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24 h、72 h及7 d抽取肝素抗凝的外周静脉血,比较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即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尿蛋白,肌酐清除率(Ccr).记录两组术后输注的库存红细胞及血浆量.结果 (1)实验组术后12、24、72 h,7d RBG-C3bRR(14.3%±4.7%、15.9%±3.6%、16.6%±2.8%、19.9%±4.1%),RBC-ICR(8.7%±1.9%、9.2%±2.0%、9.5%±2.6%、12.0%±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BC-C3bRR(10.7%±2.4%、11.3%±3.0%、12.3%±3.5%、14.5%±2.0%),RBC-ICR(5.9%±1.4%、6.0%±1.8%、7.0%±1.7%、8.7%±2.7%),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较快,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2)实验组术后12 h,24h FHB(0.41g/L±0.13g/L、0.03g/L±0.02g/L)明显低于对照组(1.02g/L±0.23g/L、0.54g/L±0.09g/L)(P<0.01),术后24 h尿蛋白(0.19g/d±0.08g/d)明显低于对照组(0.32g/d±0.07g/d,P<0.05).(3)实验组术后24h肌酐清除率(68 ml·min-1·1. 73m-2±10 ml·min-1·1.73 m-2)明显高于对照组(45 Ml·min-1·1.73 m-2±4ml·min-1·1.73m-2,P<0.01).(4)实验组术后输库存红细胞量(2.0 U±1.1 U)明显低于对照组(7.4 U±2.3 U,P<0.01).结论 体外循环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后在促进机体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对肾功能损害方面明显优于回输体外循环剩余机血和库存红细胞.

    作者:宋毅;李然;谷兴华;巩性军;张供;吴树明;张希全;李守先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不同重建方法治疗犬输尿管黏膜剥脱的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重建方法对输尿管黏膜剥脱的疗效,探索治疗输尿管黏膜剥脱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成年杂种犬20条,随机分为4组,制作输尿管黏膜剥脱模型后.黏膜缺损处分别予膀胱黏膜或腹膜植入、输尿管黏膜原位回置处理,对照组仅留置支架管.术后10周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和病理检查.结果 对照组均产生输尿管腔闭锁或严重狭窄.输尿管黏膜原位回置组和腹膜替代组输尿管腔均无明显狭窄及扩张,重建段新生黏膜生长良好,接近正常输尿管结构.膀胱黏膜组死亡1条,2条重建段上段输尿管轻度扩张,2条输尿管腔无明显狭窄.结论 输尿管黏膜原位回置或采用腹膜重建并留置支架管充分引流治疗输尿管黏膜剥脱疗效理想;膀胱黏膜可作为输尿管黏膜剥脱后重建可选择的修复材料.

    作者:夏术阶;吕伯东;荆翌峰;孙宏斌;唐孝达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过表达对人前列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转染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能否增强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包装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F1α后转染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600μg/ml G418筛选稳定表达HIF-1α的抗性克隆.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法鉴定HIF-1α过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侵袭相关蛋白E-钙黏素、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受体(uPAR)的表达,Transwell验证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与未转染细胞LNCaP相比,转染细胞LNCaP/HIF1α中出现明显的HIF-1α蛋白条带,并激发出较强荧光,E-钙黏素表达缺失,而vimentin、MMP-2、cathepsin D及uPAR表达增加.Transwell试验进一步证实,LNCaP/HIF1α穿透Matrigel滤膜的细胞数比LNCaP细胞显著增多(4.6±0.4 vs 3.2±0.3,P<0.05).结论 HIF-1α过表达能够诱导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侵袭相关蛋白表达增多,进而显著增强其体外侵袭能力.

    作者:罗勇;贺大林;宁亮;申树林;李磊;李翔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Avastin联合赫赛汀治疗晚期乳癌一例

    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给晚期乳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机会,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曾敏;王涛;江泽飞;宋三泰;申戈;张少华;卢新友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46,XY,der(9)t(4;9)(q31;p24)mat,异常染色体核型一例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咳嗽2 d就诊.患儿为其父母第四胎,足月顺产,出生时有窒息史,APPAR评分不详,出生体重约4 kg,身长45cm,生后至就诊时不能抬头、独坐,不会说话,智力发育差.平素易哭啼,哭声嘶哑、无力,喂养困难.按时进行预防接种.体格检查:发育差,营养中等,神清,精神疲倦,面色苍白,特殊面容,对外界反应差,全身皮肤苍白.

    作者:刘彦慧;黎丽芬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中国人需要一场行为革命

    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对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严重1988年发生的、有30多万人感染的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是由于生吃、半生吃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引起;2002-2003年冬春季发生于中国南部、并迅速波及国内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9个国家和地区、震惊全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与宰杀、烹饪果子狸密切相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绝大多数人间肺鼠疫病例,均由无防护措施捕捉、剥取旱獭皮毛而引发;2005年我国四川等省发生的人感染Ⅱ型猪链球菌病的惟一病因,是宰杀、处理病、死猪.

    作者:王陇德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难治/复发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近几十年来,虽然化疗在治疗白血病中取得很大进展,约70%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80%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能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20%~30%初治病例不能达到CR(难治性白血病),而且相当一部分达CR的病人终复发.

    作者:黄晓军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我国大陆人群HLA新等位基因发现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

    人类对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系统的发现、认识与应用已近半个世纪,对该系统的不断深入揭示,已极大地推动和改观了基础免疫学、器官移植、骨髓库脐血库人类遗传学、法医学、肿瘤免疫学、肿瘤疫苗学、自身免疫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等诸多学科的落后局面[1].

    作者:孙玉英;奚永志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一项关于饮酒方式与冠心病关系的大型回顾性研究

    饮酒一直被认为是危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成年人在医院经常被告诫戒酒以降低冠心病发生的风险.但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饮酒可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但这一说法一直存在争议.近日,<英国医学杂志>6月发表了一项关于饮酒方式与冠心病关系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的结果(BMJ,2006,332:1244-1248).

    作者:刘宇鹏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科学家发现细胞凋亡的分子制动器

    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是细胞凋亡的关键步骤.释放到细胞质的细胞色素C,在脱氧三磷酸腺苷(dATP)存在的条件下,能与凋亡相关因子1(Apaf-1)结合,使其形成多聚体,并促使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9与其结合形成凋亡小体,caspase-9被激活,激活的caspase-9能激活其他的caspase如caspase-3等,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马洪明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美洛昔康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研究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e leukemia,M5)有其独特的核型特征和临床表现[1],血液病研究者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寻求治疗M5的新方法.

    作者:李秋柏;游泳;陈智超;吕建;邵菁;王红祥;邹萍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

    患者女,47岁,因2天前常规体检时发现腹部包块收住浙江衢化医院.患者自患病来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咳嗽气急,无胸闷心悸.

    作者:林海;尹森琴;方金洲;李淑德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人类白细胞Ⅰ、Ⅱ类抗原的中分辨度基因芯片分型技术研究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北方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Ⅱ类中分辨度分型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LA-Ⅰ、Ⅱ类常见的基因位点以及临床应用中对分型分辨度的实际需要,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中分辨度分型探针,制成基因分型芯片.采用带荧光标记的引物,用合适的PCR方法扩增HLA-Ⅰ、Ⅱ类抗原上的多态性区域,产物与芯片上探针杂交.杂交结果经荧光扫描并用特定软件分析判断阳性探针,以此确定样品基因型.共检测30份临床样本.结果 所有样本的HLA-Ⅰ、Ⅱ类抗原基因分型均获成功.此中分辨度探针可分辨出598个Ⅰ类抗原等位基因,511个Ⅱ类抗原等位基因,可捡出Ⅰ抗原特异性57个,Ⅱ抗原特异性30个.结论 基因芯片用于HLA-Ⅰ、Ⅱ类抗原分型可行.

    作者:郭刚;张瑞;张明新;梁东春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混合谱系白血病基因重排的研究

    目的 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可能出现的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采用多种位点特异性DNA探针(染色体全染、特殊位点、双色或多色易位融合探针),对58例AML患者(47例成人AML,11例儿童AML)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有6例出现MLL基因重排,分别出现MLL基因的移位,复制及丢失,阳性率占10.3%.其中4例为成人AML,2例为儿童AML,除了MLL基因重排外,5例AML患者同时合并有复杂的核型变化,分别为:47-49,XX,der(1)t(1;17)(p6.1;q23),+4,+10,der(11)t(11;17)(q23;q23),-17,-18,+20,+21?.ish+21(wcp21+),der(1)t(1;17)(wcp17+),der(11)t(11;17)(wcp11+;wcp17+);46,XX,del(5)(q13q33),r(11)(p15q25),+r(11)(p15q25).ishr(11)(wcp11+,MLL+),+r(11)(wcp11+,MLL+);46,XY,del(11)(q23)[2]/46,idem,add(16)(p13.1)[8]/46,XY[10].ishadd(16)(wcp16+),rea(11)(wcp11+);55,XY,+markers.ish 11q23(MLL×3),+21(wcp21+);46,XY,add(11)(q23)[6]/46,idem,t(15;17)(q22;q21)[12]/46,XY[2].ish dup(11)(MLL++),t(15;17)(PML+,RARa+;RARa-)[24].结论 急性髓性白血病常合并有MLL基因重排,本实验组的阳性率超过10%.由于MLL基因重排的患者具有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及预后不良的特点,对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应常规进行MLL基因重排的检查.

    作者:张丽君;卢香兰;何娟;李艳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发育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 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STI571)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树突状细胞(DC)发育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CML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培养(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再加入STI571培养(实验组),于第8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d(rhTNF-α)进一步刺激成熟.观察培养后细胞形态、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指标,检测培养上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 2组均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实验组CD80、CD86、CD83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VEGF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NF-κB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I571可促进CML骨髓来源DC的活化,这可能与其解除了CML来源VEGF对DCNF-κB活性的抑制有关.

    作者:郑水儿;金洁;童向民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小檗胺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的诱导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新型p210 bcr/abl抑制剂小檗胺诱导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分子的机制.方法 培养表达内源性p210 bcr/abl蛋白的Ph+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小檗胺按指定时间和剂量干预细胞.应用膜联蛋白荧光素(Annexin-V-Fluos)/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凋亡细胞百分比;用cytoperm/cytofix和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McAb-PE定量检测含活化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细胞百分比;以免疫共沉淀技术(c-abl抗体)和Western印迹[p-Tyr(pY99)抗体]定量分析p210 bcr/abl蛋白磷酸化;p210 bcr/abl蛋白总量直接用Western印迹(c-abl抗体)检测;Hsp90和Hsp70等分子伴侣蛋白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印迹(Hsp90和Hsp70抗体).结果 48 h IC50浓度小檗胺(8μg/ml)作用48 h后,45.69% K562白血病细胞表达活化的Caspase-3凋亡分子和48.43%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免疫印迹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低剂量小檗胺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内p210 bcr/abl磷酸化:8μg/ml浓度小檗胺处理6 h后,白血病细胞磷酸化p210 bcr/abl蛋白含量仅为对照组的8.41%,而p210 bcr/abl蛋白总量并无变化.小檗胺还能直接下调p210 bcr/abl分子伴侣Hsp90蛋白水平:白血病细胞经8μg/ml浓度小檗胺处理24h时的Hsp90水平只有对照组的18.37%,而且对能诱导白血病细胞产生凋亡抵抗的Hsp70蛋白水平影响不明显.结论 (1)小檗胺是一种新型p210 bcr/abl蛋白磷酸化抑制剂,能通过抑制p210 bcr/abl蛋白磷酸化和诱导Caspase-3通路介导的Ph+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2)与已知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GA)不同,小檗胺能直接下调Hsp90蛋白水平,而对与肿瘤细胞凋亡抵抗有关的Hsp70蛋白表达影响不大,这提示小檗胺可能还是一种新型蛋白分子伴侣Hsp90抑制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建荣;张晓红;何智文;古莹;虞瑛姿;方永明;吕庆华;董庆华;徐荣臻 刊期: 200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