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FGF3)基因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FGF3在10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3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扩增情况,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全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均呈FGF3蛋白阴性反应;在89例有效检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有20例(22%)出现FGF3阳性表达,而且明显多见于分化程度低(G3级)、浸润中晚期(T2-4期)或瘤体直径≥3 cm的肿瘤(均P<0.05).本组FISH检测发现,在63例有效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有10例(16%)被检测到FGF3基因扩增,而且与肿瘤的大小和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另外,10例FGF3基因扩增的膀胱癌均呈FGF3蛋白阳性表达;而剩下的53例无FGF3扩增的肿瘤中,只有3例(6%)出现FGF3蛋白阳性反应.结论 FGF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上调与该肿瘤的恶性临床病理学表型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部分肿瘤的恶性发展进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GF3基因扩增是其编码的FGF3蛋白表达上调的主要机制.
作者:张永海;谢丹;罗俊航;陈炜;陈凌武;徐庆春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6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年龄65.7岁(50~91岁)的资料,并对其疗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评估.结果 手术时间45~158 min,平均87min,切除的标本组织重量31~128 g,平均61 g.术中视野清晰,出血极少,均无输血;且整个手术经过平稳,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和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留置尿管1~4 d,平均2.8 d;术后住院2~5 d,平均3.6d.术后随访1~13个月,平均7.6个月,排尿梗阻症状明显改善,IPSS由术前的25.7±6.9减至7.7±4.3(P<0.01),平均大尿流率由术前的(8.1±4.2)ml/s升至(18.8±4.6)ml/s(P<0.01).2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经过括约肌功能锻炼,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1例术后发生轻度后尿道狭窄,经尿道扩张后恢复.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高效、微创、安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吴忠;丁强;姜昊文;陈志新;张华魏;历春军;张元芳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研究大黄素对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胰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胰管内注射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用不同剂量(20、40、80 mg/kg)的大黄素鼻饲干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水平;观察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应用Van Gieson染色分析胰腺胶原纤维含量;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含量.结果 (1)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大黄素处理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分别为87μg/L±22μg/L、78μg/L±25μg/L、62μg/L±19μg/L,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113μg/L±27μg/L,均P<0.05);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分别为67μg/L±14μg/L、57μg/L±12μg/L和44μg/L±10μg/L,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86μg/L±17μg/L,均P<0.05);(2)大黄素处理组胰腺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组,且随大黄素剂量的增加纤维化程度呈减轻趋势,大剂量大黄素组纤维化减轻程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胶原纤维阳性染色所占面积,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大黄素组分别为39%±7%、38%±4%、36%±5%,大剂量大黄素组纤维化程度轻于模型对照组(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GF-β1蛋白表达量,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大黄素组分别为44.3%±2.1%、39.2%±1.8%、28.8%±1.6%,与模型对照组(60.7%±1.7%)相比,大剂量大黄素组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大剂量大黄素组与中、小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黄素具有抗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的胰腺纤维化作用,此作用与TGF-β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王彩花;高志强;叶斌;谢传高;钱可大;蔡建庭;杜勤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评价水飞蓟素对实验性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Wistar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61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DMN模型组23只,DMN 10mg/kg,腹腔注射,1周2次,连续8周;水飞蓟素组23只,同样方法造模,造模之日起,即给予水飞蓟素(利加隆)50 mg·kg-1·d-1灌胃,1次/d,连续8周.实验8周,断颈处死大鼠,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取肝组织,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病理组织Masson染色,肝纤维化分级、积分.结果 水飞蓟素组血清ALT(128 U/L±25 U/L vs59 U/L±19 U/L,P<0.01);AST(246 U/L±61 U/L vs 159 U/L±39 U/L,P=0.001);总胆红素(平均秩次:37 vs 23,P=0.003)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水飞蓟素组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42.6%,肝组织纤维化分级和积分显著改善(12.8±4.4 vs 6.2±2.4,P=0.001).结论 水飞蓟素可抑制肝脏炎症,保护肝脏功能,可部分阻断和逆转DMN诱导肝纤维化.
作者:赵新颜;王宝恩;王泰龄;李新民 刊期: 2006年第36期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近年来在肥胖及糖尿病(DM)发病机制研究中被逐渐重视的一种促进脂肪酸合成的酶,其处于脂肪和糖代谢的一个交汇点,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ACC有可能成为将来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ACC在体内的调节及其与糖尿病治疗的关系及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李宏亮;萧建中;杨文英 刊期: 2006年第36期
患者女,15岁,因全身多发痛性结节14 d收治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右腋下可及约3 cm×4 cm肿大淋巴结,活动,质中,轻触痛.右侧颞顶部约2 cm×2 cm大小的囊性结节,有触痛.躯干部、大腿背面可见多发结节,结节分为两类:一类表面为红色,突出表皮,大小约为0.5 cm×1 cm,触痛明显;另一类为皮下或肌肉间的结节,大小约为2 cm×4cm,有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3.3~15.5×109/L,中性分叶核77%,中性杆状核3%~6%,淋巴10%~23%,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315~422)×109/L;血沉84 mm/1 h;肝肾功能正常,HIV-Ab阴性.B超提示:脾肿大(厚4.26 cm),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体表可探及多处淋巴结肿大,左腿肌层、脂肪层与肌层之间可探及多个大小不一低回声结节,内有血流.胸部CT提示肺内多发高密度结节.
作者:王一红;袁键群;杜华平;黄金文;张瑾;姜浩 刊期: 2006年第36期
患者女,17岁,右耳听力进行性下降半年,偶有耳鸣,无搏动性.临床检查:鼓膜后见红色肿块.CT横断面和冠状面高分辨率CT(HRCT)显示:颈内动脉水平段明显迂曲、膨胀性扩大,鼓室内见软组织影,经下鼓室管与颅底外颈内动脉相连,下鼓室管扩大(图1).增强横断位CT因部分容积效应鼓室内肿块强化显示欠清.MRI扫描:T1WI(图2A)和T2WI(图2B)在耳蜗外下方鼓室区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病变,呈低信号(或无信号)流空征象;增强后T1WI显示颈动脉水平段、升段、鞍旁颈内动脉明显增粗扭曲(图3);MRA显示颅底外颈内动脉在鼓室内迂曲绕圈后进入颈内动脉水平段,与颈内动脉水平段相连,颈内动脉水平段、鞍旁颈内动脉亦见迂曲增粗扩张(图4).
作者:黄文虎;沙炎;罗道天;迟放鲁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糖尿病的快速增长已使其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导致的眼、肾、神经及血管等病变是人类致丧、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对1991-2000年我国30个省、市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者占24.3%,肾脏病变者占33.6%,神经病变者占60.3%,冠心病者占14.9%[1].根据我们近期进行的一项上海社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分别达12.9%、20.0%、25.3%及9.0%,而在糖调节受损的人群中,也分别达8.0%、10.5%、24.6%和7.7%[2].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迫在眉睫.
作者:贾伟平 刊期: 2006年第36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为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关键因素,与之相应,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也为战胜2型糖尿病的关键治疗策略.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作为睫状神经节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是gp130受体细胞因子家族成员.近有报道CNTF可用于啮齿类动物与人类减肥治疗.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度相关,对肥胖小鼠给予CNTF治疗后可以显著改善代谢状态(如降低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提高糖耐量).
作者:曹贵方 刊期: 2006年第36期
尽管许多卒中的二级预防已经被应用于临床,但是患者仍然有较高的再发卒中的危险.
作者:陈晨;乔晓媛;王慧聪 刊期: 2006年第36期
Rh血型系统的部分D表型(或不完全D表型,partial D phenotype)可以分成DⅡ(D category Ⅱ,DⅡ)~DⅦ(D categoryⅦ,DⅦ)6个表型(DⅠ已经被废除),其中DⅥ(D categoryⅥ,DⅥ)表型临床意义显著[1].DⅥ表型女性妊娠RhD阳性胎儿可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2],如果DⅥ表型患者被误检为RhD阳性而接受RhD阳性血液,产生抗RhD的风险也很高[3].Wagner等[4]研究发现欧洲人群中的DⅥ可以分为3个类型,它们的分子结构各不相同,国内尚未有此表型的分子结构研究.我们对7例中国汉族人群的DⅥ表型Ⅲ型(D categoryⅥ phenotype type Ⅲ)进行了分子结构研究.
作者:吴俊杰;洪小珍;许先国;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前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方法都是外源性的,心肌保护效果有限,对一些重症心脏病尤为如此.近年研究发现,缺血预处理(IP)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强有力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机制,具有长时间可靠的心肌保护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诸多不便,且会造成新的损伤.本研究根据IP作用原理,探讨腺苷预处理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效果及其机制.
作者:李跃华;郭峰;巩性军;庞昕焱 刊期: 2006年第36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在体内和体外支持造血的功能,因此联合MS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增强移植效果,近研究结果证实联合MS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和造血恢复[1,2].既往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病理改变,包括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改变.但是,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SC是否受到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此外,MSC的来源有限,而且异基因MSC存在归巢效率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获取急性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骨髓MSC,采用低血清培养基培养和扩增,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多向分化和支持造血功能,以明确其生物学性状并为自体MSC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详尽的实验依据.
作者:赵智刚;袁文素;葛薇;唐晓琼;王红祥;李秋柏;吕建;陈智超;邹萍 刊期: 2006年第36期
听力损伤是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国内外研究显示,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因此对这部分新生儿进行听力检查尤为重要.发生于新生儿期的听力障碍可影响患儿的言语-语言、认知及情感的发育,但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早干预治疗,则可使该部分患儿获得与其发育年龄相当的言语能力.探讨高危儿的听力障碍发生情况及相关病因,有助于为防治新生儿听力障碍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
作者:胡劲涛;谢宗德;陈平洋;曹甜;王涛;贺晓日;吴丽元;薄涛;刘嘉 刊期: 2006年第36期
如何诱导供体特异性低反应性,来减少甚至停用免疫抑制剂,降低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长期存活是目前器官移植研究的热点.国外有报道[1]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诱导治疗下供体特异性骨髓细胞(DBMC)输入成功诱导了供体特异性低反应和显著提高了移植肾的长期生存率,但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存在加重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以及增加治疗费用.我们[2]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肾移植受者常规免疫抑制剂应用下,输注DBMC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低反应性的临床研究,目前长已随访6年余,现对随访两年以上的肾移植联合DBMC输注受者与同期非DBMC输注的肾移植受者的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何强;吴建永;姜睿;王逸民;黄洪锋;吴东波;王仁定;陈江华 刊期: 2006年第36期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安全、有效,在国外已成为脾脏切除的首选术式.但由于腹腔镜手术费用高,限制了其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将二级脾蒂离断技术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在取得满意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手术费用.报道如下.
作者:沈波;周景琳;虞洪;梁霄;朱玲华;王一帆;戴益;杨瑾;蔡秀军 刊期: 2006年第36期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RE)就是将实物变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相关的数字化技术、几何模型重建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的总称,是将已有产品或实物模型转化为工程设计模型和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已有产品进行解剖、深化和再创造的过程[1].
作者:张海林;曾昂;李仁举;乔群 刊期: 2006年第36期
患者女,41岁.因反复头晕伴颈部酸痛3个月余就诊,腱反射(++).
作者:王丽华;章士正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观察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CD4+CD25+T细胞和CD4+ T细胞的FOXP3 mRNA表达,探讨其免疫学的发病机制.方法 LADA患者67例,2型糖尿病30例,正常对照30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CD4+ CD25+ T细胞阳性细胞百分率.采用磁珠分离CD4+T细胞,用实时-PCR方法,半定量检测CD4+T细胞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LADA患者比正常对照组,CD4+CD25+T细胞升高(4.1±1.9 vs 2.8±1.5,P<0.01),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11.9±5.0 vs 8.2±3.7,P<0.01).LADA患者CD4+T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2-fold,P<0.01,n=10).结论 LADA患者存在调节性T细胞抑制功能缺陷.
作者:杨治芳;周智广;唐炜立;黄干;彭健;李霞;何凌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慢性肾脏并发症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社区已建立的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队列人群进行筛查,收集空腹血和3~6个月内不同日期3次晨尿进行检测,以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30~299.9μg/mg范围内判断为微量白蛋白尿,并以血肌酐浓度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共完成筛查406例,其中糖尿病者244例;糖调节受损者162例,平均年龄67.5岁±13.8岁.(1)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20.9%和10.5%;(2)糖尿病人群中肾小球滤过率轻、中、重度下降的比例分别为41.6%、37.0%、1.2%,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为34.2%、47.2%、1.9%.按肾小球滤过率分类计算的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在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为38.2%和49.1%;(3)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心血管病史及高龄的糖尿病病人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显著升高.收缩压、腰围、空腹血糖及心血管病史分别与高血糖人群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独立相关;(4)随年龄增高,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按肾小球滤过率分类计算的肾功能不全在高血压病人中比例较高(48.5%).排除年龄影响后在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300μg/mg范围内肾小球滤过率与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正相关.血肌酐、年龄及收缩压分别与高血糖人群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1.73 m2)-1独立相关.结论 上海社区高血糖人群慢性肾脏并发症患病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高血糖病人慢性肾脏并发症的检测除了检查尿白蛋白的排泄外,还应该对肾小球滤过率进行评价.
作者:王文霞;贾伟平;包玉倩;陆俊茜;陆惠娟;左玉华;杜颉;刘兰花;方蓉;项坤三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高脂喂养及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去β细胞处理的肥胖大鼠胰岛α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机理.方法 30只SD大鼠分为高脂饲料喂养的肥胖(HF)组和普通饲料喂养的正常对照(NC)组.喂养20周后,(1)检测空腹血胰岛素(Ins)、胰高糖素(Glc)、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水平.(2)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价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NC组7只,HF组7只).(3)NC组和HF组各8只,给予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去β细胞处理,即NC-B组,HF-B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5 d后处死动物,分离胰岛细胞.(4)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两组大鼠α细胞Glc、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的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 (1)HF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NC组(5.3 mg·min-1·kg-1±1.2 mg·min-1·kg-1vs 13.6 mg·min-1·kg-1±1.7 mg·min-1·kg-1,P<0.01),HF组血FFA、Ins及Glc水平显著高于NC组(FFA 508(394~622)μmol/L vs 325(240~410)μmol/L,Ins 23.7(14.0~33.4)mIU/L vs 11.5(3.6~19.4)mIU/L;Glc 345(298.6~391.4)pg/ml vs 256(226.4~285.6)pg/ml;P<0.05);(2)HF-B组比NC-B组α细胞Glc mRNA的表达高34.2%±2.1%,IRS-2及PI3K mRNA分别低28.5%±1.8%、21.3%±1.6%(均P<0.01),而IRS-1仅降低7.0%±1.2%(P>0.05).(3)相关分析显示,HF组血FFA水平与GIR呈负相关(r=-0.675,P<0.01);且与α细胞IRS-2 mRNA表达也呈负相关(r=-0.458,P<0.05).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的去β细胞肥胖大鼠胰岛α细胞存在胰岛信号转导分子表达降低,且与血FFA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杜瑞琴;李宏亮;杨文英;萧建中;楼大钧;王冰;白秀平;潘琳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研究早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713例病程皆在10年之内的T2DM患者,根据发病年龄是否大于40岁分为早发(EOD)和晚发组(LOD).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EO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与LOD组相比,EOD组吸烟者比例较高(29.2%vs 22.0%,P<0.01),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增高(28.6%vs 13.1%,P<0.01),血糖(FPG及HbA1c)控制不佳者比例高(分别为80.8%vs 74.6%及77.3%vs 72.7%,均P<0.05),血TG(2.5±2.4mmol/L vs 1.9±1.5 mmol/L,P<0.01)及BMI(24.4kg/m2±4.6 kg/m2 vs 23.6 kg/m2±3.7 kg/m2,P<0.01)水平高.EOD组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高于LOD组(18.9%vs 10.7%,P<0.01).(2)EOD组患者的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大血管并发症,且早发患者的疼痛(10.6%vs 7.10%,P<0.05),感觉缺失(6.20%vs 2.80%,P<0.01),腹泻(6.00%vs 3.70%,P<0.05)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肾病发生率(13.00%vs8.00%,P<0.01)高于LO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病程、高血压、吸烟、阳性家族史、高TG血症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EOD患者表现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相对易早期并发各种微血管、神经的损害,而晚发T2DM患者更易并发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大血管病变.多因素综合防治策略是防治其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敏;李红;张哲 刊期: 2006年第36期
目的 了解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方法 检测35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原,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价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胰岛素急性分泌时相(AIR)及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 糖尿病患者AUC较正常者明显减低(834.2 pmol/L vs 7934.7 pmol/L,中位数,P<0.001);AIR缺失(-33.7 pmol/L vs 6962.0 pmol/L,P<0.001).分层分析显示当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时其AIR即明显减弱(317.3 pmol/L),大于9.0 mmol/L时消失.糖尿病患者Homa β约为正常者的30%(3.7±0.9 vs 5.9±0.9,P<0.001),空腹胰岛素原(PI)及其与胰岛素比值(PI/I)显著升高(22.6 pmol/L±14.7 pmol/L vs 11.5 pmol/L±7.1 pmol/L,P<0.001;30.1%±20.5%vs12.1%±9.6%,P<0.001).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主要表现在AIR缺失和AUC显著下降,Homa β明显降低,以及胰岛素分泌质量下降.
作者:李延兵;朱大龙;田浩明;时立新;罗佐杰;严励;曾龙驿;周智广;杨立勇;刘娟;李明;翁建平 刊期: 2006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