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7年20期文献
  • 腹腔镜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症三例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巨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症的方法,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先天性梗阻性巨输尿管患儿3例,男3例,年龄7~24个月,行腹腔镜巨输尿管成形术.腹腔镜下先游离扩张输尿管,在进入膀胱处切断,置入双J管,与导尿管末端以7-0丝线连接,腹腔镜下吻合输尿管与膀胱.结果 手术时间80~200 min,出血30~50 ml,无并发症,术后10 d拔除双J管,无发热及腰痛,术后随访4个月至2年,3例成形输尿管均无梗阻、积水等情况.结论 腹腔镜巨输尿管成形术治疗儿童巨输尿管症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高振利;张鹏;杨典东;门昌平;王琳;孙德康;石磊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唐氏综合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在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采用家庭环境问卷,图片词汇测试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36例52~167个月的唐氏综合征儿童以及30名年龄20~65个月智龄匹配对照组、40名年龄43~144个月年龄匹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试.两组儿童的性别、家庭一般环境状况匹配.结果 在测试过程中,三组儿童的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唐氏综合征儿童在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能力得分与智龄匹配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业、自我管理得分均高于智龄匹配对照组儿童(20.0±4.8)分,(13.3±4.7)分,t=5.72,P=0.000;(7.5±1.4)分,(6.4±1.6)分,t=3.10,P=0.003;(8.2±2.4)分,(6.2±2.0)分,t=3.68,P=0.000;(5.9±2.6)分,(4.6±2.0)分,t=2.28,P=0.026.唐氏综合征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年龄匹配对照组儿童,其中独立生活能力为(20.0±4.8)分vs(26.5 ±4.9)分(t=5.84,P=0.000);运动能力为(7.5±1.4)分vs(11.4±3.3)分(t=6.76,P=0.000);作业为(8.2±2.4)分vs(14.4±3.9)分(t=8.55,P=0.000);交往为(8.3±3.6)分vs(18.3±4.8)分(t=10.38,P=0.000);参加集体活动(9.6±2.3)分vs(17.1±4.2)分(t=9.76,P=0.000);自我管理为(5.9±2.6)分vs(13.8±4.6)分(t=9.25,P=0.000).②相关分析显示,图片词汇测试初分与生活能力各维度明显相关.即使在控制年龄因素后,各维度与图片词汇测试初分的相关性仍然有统计学意义.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维度独立生活能力选人家庭结构进入回归方程;维度运动能力有家庭结构和母亲文化水平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维度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有家庭结构和新生儿患病史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唐氏综合征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落后于同年龄儿童但优于同智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家庭环境因素和新生儿期病史对其有不同影响提示合理的干预方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王艳霞;李荣;邵洁;毛姗姗;解春红;詹建英;秦玉峰;竺智伟;赵正言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肝总管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

    目的 介绍一种能有效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方法.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0月,我们采用此方法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29例,每例病人切断胆囊管前常规行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肝总管,明确肝总管和胆总管后再离断胆囊管.结果 本组病人无胆道损伤发生;7例转开腹手术,5例因为严重的腹腔粘连,1例因为胆肠内瘘形成,1例因为术中冰冻报告胆囊癌而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肝总管能效防止术中胆道损伤,这种方法简单易学,易于推广.

    作者:蔡秀军;顾晓静;王一帆;虞洪;梁霄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中国东北部延边地区丙型肝炎病毒1a型感染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东北部延边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和1a型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44例来自延边地区的HCV RNA阳性样本进行HCV5'非编码区(5'NCR)复合酶切分型分析.将分型结果为1a型的4例样品(分别为Y2、Y4、Y6、Y8)进行5'NCR和NS5B区的扩增,测序,然后与27个HCV全基因参考序列(均来自GenBank)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 44例样品中1a/1b混合型19例(43.1%),1b型12例(27.3%),2a/1b混合型8例(18.2%),1a型4例(9.1%),2a型1例(2.3%),2b型以及3~6型未检出.其中,1a型的4例样品Y2、Y4、Y6、Y8分别与各基因型的全基因参考序列相比较,在5'NCR与1a型参考序列HC-J1的同源性高,分别为0.990、0.990、0.990、0.990,进化树分析也证实为1a型;在NSSB区与1b型参考序列HC-J4的同源性高,分别为0.936、0.957、0.936、0.936,进化树分析表明为1b型.结论 延边地区以1a/1b型混合感染为主,1b型和1b/2a型感染次之,与中国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对4例1a型HCV病毒株的分析发现,存在HCV5'NCR与NS5B分型结果不一致现象.分析推测可能是HCV基因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重组的表现,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刘丽君;张瑞;李俊强;杜绍财;金丹;魏来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胃癌根治术后乳糜漏的治疗

    目的 分析和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乳糜漏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治疗预防方法 .方法 前瞻性地对161例胃癌患者行D2~D4胃癌根治术,术中常规每一例患者于腹腔动脉及腹主动脉膈肌角附近放置双套管引流一根.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中乳糜液的情况,行乳糜液的微生物涂片和培养,对有感染的乳糜液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乳糜漏的发生发展规律,明确引流管拔除的时机.结果 161例进行D2~D4胃癌根治术患者,19例发生乳糜漏,引流量小于250 ml/24 h 8例,250~500 mL/24h 7例,500~1500 ml/24 h 4例.8例引流液中有大量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其中5例合并细菌生长.乳糜漏均于术后10~90 d痊愈.乳糜漏的引流管在引流量几乎为零;感染乳糜液治疗后乳糜液为乳白色,无菌生长;B超腹腔无积液,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表现,即可拔管.结论 胃癌D2~D4术后发生乳糜漏后,如及时发现,充分引流,合并真菌或细菌感染时抗感染治疗及局部持续冲洗,乳糜漏可痊愈.

    作者:杜建军;李纪鹏;丁振若;郑建勇;季刚;高志清;王为忠;窦科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8例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对其中24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MSCT图像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结果 58例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均清楚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其分支,38例患者的115支冠脉上见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斑块的类型和狭窄的程度.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人和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清楚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结论 64层MSCT是有效可靠冠心病诊断方法,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作者:郑穗生;周勇;陈坚;刘斌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肠镜下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 应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寻找平坦型病变,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与平坦型病变肿瘤情况.方法 16 457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平坦型病变.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1)共检出腺瘤和癌变2218例,平坦型170例(7.67%).(2)隆起型肿瘤平均直径为(29±9)mm,平坦型肿瘤平均直径为(17±14)mm.(3)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发生在左侧结肠分别为1630例(79.59%)和140例(82.35%).(4)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性病变中发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状腺瘤的例数分别为1051例(51.34%)和95例(55.55%),87例(4.25%)和29例(19.96%),180例(8.79%)和30例(17.54%).(5)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中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例数分别为638例(31.15%)和44例(25.88%),337例(16.46%)和34例(20.00%),45例(2.20%)和16例(9.41%).结论 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率的发现率平坦型病变明显高于隆起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平坦型病变与隆起型病变相比,恶性程度更高.

    作者:陶珊;卢青;姜泊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热卡限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SIRT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热卡限制(C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治疗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2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2组,一组给予正常普通饲料喂养(NC组,7只),一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HFM组,18只).喂养2个月后,再将HFM组大鼠随机分为继续高脂饲料喂养组(HF组,9只)和60%热卡限制喂养组(CR组,9只).1个月后将大鼠处死,观察大鼠体重、内脏脂肪含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的改变,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变化,应用RT-PCR方法检测长寿基因SIRT1 mRNA的表达,Westerm印迹法检测SIRT1的蛋白表达.结果 HF组大鼠发生明显NAFL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内脏脂肪含量(15.1 g±4.1 g vs 9.0 g±0.4 g)、血脂(总胆固醇2.61 mmol/L±0.29 mmol/L vs 1.41 mmol/L±0.28 mmol/L;甘油三酯1.35 mmol/L±0.21 mmol/L vs0.67 mmol/L±0.10 mmol/L)、血糖(6.2 mmol/L±1.46 mmol/L vs 4.4 mmoL/L±0.57 mmol/L),血胰岛素水平(29.22 mU/L±7.28 mU/L vs 13.09 mU/L±1.18 mU/L)明显增高,其肝脏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异常,SIRT1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低于正常组显著(P<0.01).相比较HF组,限制热卡后的CR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内脏脂肪含量、血脂、血糖、血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SIRT1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同时肝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亦显著改善.结论 CR对大鼠NAFLD具有显著的逆转效应,其导致的肝脏SIRT1表达增加可能是改善NAFLD的重要分子作用机制.

    作者:陈璐璐;邓向群;李凝旭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以胰腺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CP),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4].AIP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不需要手术干预,而以往多被误诊为胰腺癌而行手术切除.AIP占所有胰腺切除术的2.2%~2.4%,占良性胰腺病手术的19.5%~28%[2].

    作者:刘全达;周宁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白血病干细胞的靶向治疗

    现今,白血病的治疗已经由单纯的传统细胞毒药物发展到干细胞移植、靶点药物的应用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的综合治疗,使白血病缓解率大大提高.尽管如此,难治、残留、复发仍然是白血病治疗的巨大障碍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者:杨纯正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活性小分子化合物和白血病:化学生物学研究

    近10年来,以靶标特异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为探针研究重要细胞生命活动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得到快速发展,也大大地推动了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分子发病学研究和靶向治疗的进步[1-2].白血病是一类获得性体细胞突变所致的造血细胞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据恶性肿瘤的前10位.

    作者:陈国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过量摄入碘有可能导致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升高

    碘缺乏可以造成胎儿和婴儿不可逆的脑损伤,以及儿童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碘缺乏是可预防的智力障碍的常见原因,它还影响生殖功能和阻碍儿童听力.国外在1920年开始用食盐加碘的方法防治碘缺乏,多年来,这种方法被证明是佳、有效、安全的方法,1994年起我国开始施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0年来我国消除碘缺乏工作已走上了正轨,去年中国政府已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已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作者:宋晋秋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一种有特殊基因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北京市道培医院在白血病诊治中发现一例有特殊基因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是一位34岁的男性,因发热10 d于2006年2月份入院.发病时血常规:白细胞254×109/L,血色素86 g/L,血小板59 ×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考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免疫分型发现骨髓有髓系和B淋巴细胞两群原始细胞,染色体有特殊的t(9;22)和t(7;14)易位.

    作者:刘红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美国学者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天冬酰胺酶耐药的新机制

    天冬酰胺酶(asparaginase)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在ALL的诱导及诱导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报道证实,接受大剂量天冬酰胺酶治疗的ALL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情况均显著优于未接受该药治疗者.然而,耐药问题限制了该药在ALL中发挥更好疗效,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作者:李秋柏;陈智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疼痛患者的治疗与管理高级培训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的影响.方法 309例发生感染的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细菌感染149例(A组),无喹诺酮预防感染160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菌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敏感性、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2×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11(0~43)d.中位发热天数为8(1~46)d.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应用使正常菌群显著减少(P=0.00),大肠杆菌的比例明显增加(P=0.00),其他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无明显区别.喹诺酮预防病区和非喹诺酮预防病区的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无明显区别(分别为31.9%、35.4%,P=0.61).两组间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区别.喹诺酮预防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的发生率(10.7%)减少,消化道感染相对比例(14.4%)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4.0%、14.7%,P=0.86).A、B两组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初步有效率分别为65.8%、60.6%(P=0.35),终有效率分别为96.0%、91.9%(P=0.14),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抗感染治疗没有负面作用.结论 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预防性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影响菌群分布,正常菌群比例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菌群比例无明显变化.常规的抗生素预防没有增加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预防性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不能减少消化道感染及败血症发生.

    作者:秦铁军;秘营昌;冯四洲;李大鹏;魏嘉璘;杨栋林;韩明哲;王建祥;卞寿庚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MDR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学疗法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12外显子C1236T、21外显子G2677T/A、26外显子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预后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44位AML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以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了患者MDR1第12、21、26位点基因型,并在诱导化疗第一疗程结束后进行骨髓形态学检查,结合临床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完全缓解.x2分析MDR1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完全缓解(CR)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使用x2分析或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中国人C1236T、G2677T/A和C3435T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与其他种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健康人以上三个位点基因型发生频率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发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CR率有显著相关性(x2=7.207,P=0.007);MDR1 C1236T及C3435T基因多态性与CR率无显著相关性(P=0.349,P=0.074);MDR1 G2677T/A多态性与CR率有显著相关性(x2=6.214,P=0.045),携带G/G基因型患者与非G/G基因型患者相比CR率较低(x2=6.142,P=0.013);携带MDR1 C3435TC/T基因型患者与携带非C/T基因型患者相比CR率较低(x2=3.991,P=0.046),同时显著低于T/T基因型患者(x2=5.134,P=0.023).结论 MDR1外显子12、21、26基因型发生频率存在种族差异,AML患者以上三个位点基因型发生频率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677T/A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预测AML患者第一疗程是否CR的预测因素,为个体化给药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丹;克晓燕;王晶;徐芳;胡永芳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强脉冲光嫩肤疗效评价及病理变化的研究

    目的 比较强脉冲光嫩肤治疗前后照片、组织学检查及皮肤纹理数字化图像分析等变化,为研究强脉冲光改善皮肤纹理质地的机制和建立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对58例强脉冲光嫩肤患者治疗前后照片行主观评价;4例行病理检查及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查,并对弹力、胶原纤维特殊染色病理片行图像定量分析;2例行透射电镜研究;34例行皮肤纹理数字化图像分析.结果 皮肤纹理质地改善有效率62.1%,色素性病变改善有效率84.60%,血管性病变改善有效率81.25%.组织学示真皮Ⅰ、Ⅲ型胶原纤维增多,弹力纤维总量减少,排列均较前整齐;电镜示幼稚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分泌活性增强,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致密编织成网状.皮肤纹理的数字化图像分析示治疗前后皮肤纹理深度及宽度改善,皮肤平均粗糙度、皮肤算术平均粗糙度及皮肤平均光滑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强脉冲光嫩肤技术对改善皮肤纹理质地的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成纤维细胞活性增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增生与重排有关.

    作者:冯育洁;赵俊英 刊期: 2007年第20期

  • EGCG对中长波紫外线引起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及光突变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绿茶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对经多次长、中波紫外线(UVA、UVB)照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光老化及突变情况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新生儿包皮HSF,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EGCG干预组、UVA组、UVA+EGCG组、UVB组、UVB+EGCG组;UVB照射剂量为30 mJ/cm2,UVA照射剂量为10 J/cm2,每天照射HSF共持续2周.预实验选定EGCG浓度25μg/ml.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量,观察细胞老化情况;采用克隆法检测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观察紫外线照射的致突变力以及加入EGCG干预后的情况.结果 (1)正常对照组及EGCG组均只见少量的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其他几组阳性细胞比率为UVB组:43%±4%;UVA组:54%±4%;EGCG+UVB组:64%±5%;EGCG+UVA组:75%±5%,4组细胞间阳性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与EGCG处理组的HPRT自发突变率很低.单纯UVB及UVA照射诱导的突变分别是自发突变的72倍及241倍,而UVB+EGCG组和UVA+EGCG组分别较单纯UVB组和UVA组降低了52.78%和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2、2.7042,均P<0.05).结论 UVA、UVB多次照射后均可上调HSF老化概率,加入EGCG可进一步上调其老化概率.UVA、UVB多次照射后均可增加HSF的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加入EGCG可显著减少H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提示EGCG对UVA、UVB多次照射HSF后的保护干预作用可能与诱导突变细胞老化从而减少细胞突变频率有关.

    作者:朱洁;骆丹;沈春花;徐晶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