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7年21期文献
  • 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患者的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993年4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56例施行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贲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71.4%(40/56),其中19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其16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1.6%(6/19);肿瘤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以及食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21.4%(12/5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6%(2/56);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7.7%、37.1%,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类型、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侵犯食管对患者生存均有显著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63.3%,阳性组5年生存率为25.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2).结论 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贲门癌的安全有效术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贲门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涛;万远廉;戎龙;潘义生;汪欣;刘玉村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低骨量及异常生长模式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64例AIS女性患者进行人体形态学测量,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臂长、月经情况、Cobb角、Risser征等指标,并收集其静脉血标本.经体检收集122名健康女性青少年静脉血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分析AIS组及正常青少年组VDR基因型,比较2组间及AIS组内各亚组VDR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 AIS组Bb基因型及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IS组内体重指数(BMI)≥18 kg/m2组Aa频率明显高于BMI<18 kg/m2组(P<0.05),BMI<18 kg/m2组、臂长<160 cm组及初潮年龄≥12岁组Bb型频率明显高于BMI≥18 kg/m2组、臂长≥160 cm组及初潮年龄<12岁组(P<0.05).结论 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分布可能与AIS女性患者低骨量及异常生长模式有关.

    作者:夏才伟;邱勇;孙旭;邱旭升;王守丰;朱泽章;朱锋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胎儿多囊泡肾的超声诊断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期多囊泡肾的诊断、临床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24 858例孕妇通过B超声检查进行产前诊断,其中41例胎儿为多囊泡肾,单侧35例,双侧6例,检出时平均胎龄29.8周.对41例多囊泡肾胎儿进行追踪观察和出生后随访.结果 41例中引产17例,13例活产患儿中1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9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超声检查能在产前对胎儿多囊泡肾作出诊断,胎儿期多囊泡肾处理的关键是对围产儿预后进行评估,单侧性的自然病程呈良性,部分出生后可自行缓解.而双侧性常伴有严重肾功能损害、染色体异常或其他系统畸形,预后不良.

    作者:胡文胜;贺晶;沈源明;蔡淑萍;鲁红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心肺联合移植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二例

    目的 总结心肺联合移植术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围术期经验.方法 对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艾森曼格氏综合征患者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肺联合移植术.采用改良St.Thomas心脏停搏液和改良LPD液保护供体心肺.小心去除患者心、肺,胸腔及纵隔彻底止血后,置入供体心肺,采用双腔静脉术式,依次吻合气管,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积极防治排斥反应和感染,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气管吻合口狭窄,经气管袖式切除后改善.目前2名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 良好的心肺保护,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术后处理是心肺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唐滔;胡建国;尹邦良;周新民;刘立明;李建明;杨进福;刘锋;宋逢林;张伟;宋国宝;唐浩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腹胸两切口加两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胃食管交界部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胃食管交界部癌(EGJ癌)的佳手术方式及Siewert分型下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 26例EGJ癌患者中,12例采取腹胸两切口+腹腔胸腔两野淋巴结清扫术(两切口组),14例采用常规左开胸EGJ癌切除+肿大淋巴结摘除术(常规组).结果 (1)两切口组和常规组平均清扫淋巴结组数(分别为7.3组和3.5组,P<0.01)及平均检出转移淋巴结组数(分别为1.9组和0.9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切除腹腔淋巴结个数(分别为20.5个和13.3个,P<0.01)及胸腔淋巴结个数(分别为8个和4.9个,P<0.0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两切口组食管切缘距肿瘤5.8 cm多于常规组的5.1 cm;两切口未损伤膈肌,减少了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2)Siewert分型:Ⅰ型腹腔转移不严重,Ⅱ型胸腹腔双向转移,Ⅲ型腹腔转移为主,3个亚型的淋巴结转移有差别.结论 腹胸两切口+腹腔胸腔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有助于提高EGJ癌手术的根治性,有助于研究EGJ癌的转移规律.

    作者:熊宏超;吴楠;陈晋峰;张力建;季加孚;杨跃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和Miyoshi肌病dysferlin表达分析

    目的 探讨dysferlinopathy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 对4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和Miyoshi肌病(MM)患者的冰冻肌肉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IHC)观察dysferlin、α-肌聚糖和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进一步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WB)测定肌肉组织中dysferlin含量.结果 在39例LGMD和6例MM患者肌肉标本中发现5例dysferlin完全缺失,另有3例dysferlin表达量在正常对照值的15%以下,这8例患者符合dysferlinopathy的诊断,其中LGMD 3例,MM 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18.8岁,2例LGMD患者为同胞兄妹,1例MM患者的父母为姑表兄妹,提示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血清CK585~21 280 IU/L,平均6240 IU/L,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为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3例有炎细胞浸润.结论 dysferlinopathy临床和普通肌肉病理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肌组织中伴有炎细胞浸润,容易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应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方法对dysferlin的表达进行分析是诊断本病以及与炎症性肌病鉴别的必要手段.

    作者:任守臣;焉传祝;李茂绪;刘淑萍;吴金玲;赵玉英;李伟;李大年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shRNA介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类受体基因沉默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体内外研究

    目的 评价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人肺癌A549细胞系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类受体(IGF-IR)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体内外抑瘤效应.方法 将IGF-IR特异shRNA转染人肺癌A549细胞株,检测IGF-IR表达水平和bcl-2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Western印迹法分析Akt和ERK磷酸化程度;荷瘤裸鼠肺癌模型中观察瘤内注射的抑瘤效应及凋亡情况.结果 IGF-IR表达抑制率达89.8%,bcl-2表达为对照组的46%±6%,caspase-3激活为对照组的156%±8%,Akt、ERK磷酸化分别为对照组的20%和36%±3%;肿瘤细胞活力明显下降;直接瘤内注射后肿瘤体积减少至对照组的40%~50%,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 运用RNAi技术能有效抑制A549细胞IGF-IR的表达,使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凋亡增加,瘤体生长受抑.

    作者:董爱强;孔敏坚;马志原;钱建芳;范军强;徐小红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降钙素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钙素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及骨保护素(OPG)/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出生24 h内的小鼠30只,无菌的条件下取出颅骨,应用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的培养,在培养成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降钙素,首先应用MTT法检测这种药物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应用RT-PCR法检测其对OPG/RANKL mRNA的表达及ELISA法检测OPG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 降钙素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降钙素能增强成骨细胞中OPG mRNA的表达同时抑制成骨细胞中RANKL mRNA的表达,并能促进OPG蛋白的分泌.结论 降钙素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细胞中OPG mRNA的表达,同时抑制RANKL的mRNA的表达.

    作者:田庆显;黄公怡;周君琳;刘清和;杜心如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激活可逆转动物的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AH)是心脏外科的重要难题,目前对于PAH的处理多采用前列环素、一氧化氮等药物治疗以期降低肺动脉的压力.近期《循环》杂志(Circulation,2007,115:1275-1284)刊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小儿心脏中心Hansmann等的文章,题为《PAH和胰岛素抵抗(IR)相关,可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激活所逆转》,使医学工作者对PAH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李晓锋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研究发现枸橼酸氯米芬是优于二甲双胍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育的首选药物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占育年妇女的5%~10%,是女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排卵,早期流产,妊娠后期并发症多是PCOS女性生殖力下降的主要表现.目前,有许多药物用于诱导PCOS患者排卵和受孕,其中枸橼酸氯米芬(克罗米芬)是一个口服、抵抗雌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从而促进卵泡发育并排卵的简单而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勇;边崇安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后外科治疗的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从1981年6月至2005年11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切除的结果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75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其中原发肿瘤位于结肠39例,原发瘤位于直肠36例,同时性肝转移59例,异时性肝转移16例,45例与原发瘤行同期手术,29例为异时手术,1例原发的直肠癌未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12/75),手术死亡率为1.33%(1/75),术后体内仍有肿瘤残留者35例,无残留40例.全组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35.5%,22.2%,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体内无肿瘤残留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58.1%,34.9%,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有残留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5.4%,5.4%,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组在生存时间上经Log Rank检验差异显著,P=0.000.结论 肝切除能显著延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生存期,完整切除所有肝转移及肝外病变的根治性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根本保证.

    作者:张海增;董淑晓;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HFL方案(羟基喜树碱+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中羟基喜树碱(喜素)的大耐受剂量、剂量限制性毒性,确定喜素佳应用剂量,同时观察该方案的疗效.方法 共入选晚期大肠癌患者18例,喜素剂量分为6级,从4 mg/m2开始向上爬坡,各组分别静脉滴注喜素4,6,8,10,12,14 mg/m2,第1~5天.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5-FU 425 mg/m2第1~5天,LV 20 mg/m2第1~5天)于喜素静脉点滴完毕后,静脉注射.每4周为1个周期.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和疗效.结果 10,12,14 mg/m2组各有两例出现Ⅳ度骨髓抑制,HFL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毒性与剂量相关.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该方案中喜素的大耐受剂量(MTD)为10 mg/m2第1~5天.结论 HFL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推荐剂量8 mg/m2.

    作者:张弘纲;蔡锐钢;陈闪闪;吴芳;储大同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修订Bethseda标准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队列研究

    目的 研究修订Bethseda标准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价值及在结直肠癌中的构成比.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连续110例患者建立队列、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对于MSI结直肠癌患者检测hMSH2、hMLH1和hMSH6基因种系突变.结果 110例患者中共检出MSI结直肠癌患者23例(20.9%).在23例MSI结直肠癌患者中,共发现病理性突变7个(30.4%),占所有结直肠癌6.4%;其中hMSH6基因种系突变3个,hMSH2基因突变3个,hMLH1基因突变1个.结论 以修订Bethesda标准,MSI结直肠癌检出率为20.9%,HNPCC检出率6.4%;在中国人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中hMSH2和hMSH6错义突变比较多见.

    作者:金黑鹰;丁义江;刘秀芳;杨柏林;赖仁胜;倪敏;葛永盛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TP53基因多态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TP53基因C-8343G、C-1863T及第72密码子(CGC/CCC,其编码氨基酸分别为精氨酸R和脯氨酸P,R72P)单核苷酸多态(SNP)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CR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345例CRC患者与670名对照SNP的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C-8343G和C-1863T基因型分布在CRC、对照两组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72P在两组人群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R纯合子相比,RP杂合子和PP纯合子的CRC风险分别增加至1.60倍(95%CI=1.17~2.18,P<0.01)和2.37倍(95% CI=1.61~3.47,P<0.01).饮酒可进一步增加R72P多态的CRC风险效应:以RR饮酒者为参照,RP和PP饮酒者的CRC风险分别为3.01倍(95% CI=1.48~6.12)和4.71倍(95% CI=1.90~11.68).结论 TP53基因C-8343G和C-1863T多态与CRC风险无关;R72P多态增加中国人群,特别是饮酒人群的CRC发病风险.

    作者:贾杭若;何向蕾;朱忠政;金夏祥;王爱忠;黄海燕;褚炯;俞国冰;朱冠山 刊期: 2007年第21期

  • 套扎器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直肠类癌患者三年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套扎器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MRL)治疗直肠类癌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45例直径≤2 cm直肠类癌患者,均行ESMRL,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58±18)岁.分析本组患者切除根治性、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占同期内镜中心肠镜检查患者的1.8%(45/24600),病灶距离肛缘从2~15 cm,直径从0.3~2.0 cm,平均(1.4±0.3)cm.超声内镜提示本组中24例(53%)患者的病灶为仅位于黏膜下层(第3层)的无回声占位,后方不伴有声影,肌层完整,平均病灶直径(0.8±0.2)cm,另21例(47%)患者的病灶同时位于黏膜层(第2层)和黏膜下层(第3层),平均病灶直径(1.5±0.2)cm,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ESMRL术,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5±4)min,有34例(75.6%)患者切除后切缘有动脉性出血,予止血夹夹闭止血或硬化剂注射止血.有7例(15.6%)患者于术后2~7 d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中3例(43%)为创面底部肌层渗血,另4例(57%)为切缘渗血或动脉性出血,需再次内镜检查进行止血处理.无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病理检查切除标本直径从1~3 cm,平均(2.2±0.6)cm,厚度从0.3~1.5 cm,平均(0.5±0.3)cm.切缘阴性率86.7%(39/45),另有6例患者镜检下肿瘤周边无法见到正常黏膜下层结构,无法判断切缘有无受累,但肿瘤包膜完整,边界清晰,重新活检无肿瘤依据,选择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6~52)个月,随访率100%,无转移、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ESMRL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安全、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张轶群;陈巍峰;马丽黎;姚礼庆 刊期: 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