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7年37期文献
  • 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治疗及分子病理学特点

    目的 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了解在慢性炎症状态下肿瘤相关蛋白p53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方法 收集并分析7例叶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模式及病理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隔离症组织p53和CEA的表达.结果 本组7例叶内型肺隔离症主要症状为肺部感染.患者均在术前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主要为叶切除术.异常体循环血管均发自胸主动脉.病变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囊性扩张,部分上皮增生.6例囊肿上皮全部呈p53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黏膜上皮的顶层.CEA在6例上皮中呈弥漫性表达.而叶支气管断端黏膜上皮p53和CEA均表达阴性.结论 叶内型肺隔离症可通过增强CT并三维重建技术确诊,多采用叶切除术治疗.肺隔离症的囊肿上皮,特别是增生上皮的顶层可以出现p53蛋白异常积聚和CEA的表达,可能与局部慢性炎性刺激有关.

    作者:吴楠;孙宇;郑庆锋;吕超;阎石;张力建;杨跃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与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目前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病理特点及其与前列腺癌临床诊治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99年1月至2005年8月间所有术前未诊断前列腺癌的全部前列腺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并对其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进行评价.结果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99年1月至2005年8月间1483例前列腺标本中共检出前列腺偶发癌53例,其发病率为3.6%;病理分级为Gleason评分2(1+1)到9(4+5);体积为0.18 mm3到1440.00 mm3.其中体积小于0.5cm3的无意义癌47例(占88.7%);体积大于0.5 cm3的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6例(占11.3%).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仅见于TURP标本中.TURP标本中20%的偶发癌为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主要分布于前列腺移行区及中央区,其病理分级为Gleason评分3+4(2例),4+2(1例)及4+5(3例),肿瘤呈弥漫性分布,术前临床特点均为触诊和/或影象学检查(-),血PSA升高,穿刺(-).结论 现阶段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3.6%,比20世纪80年代略有下降.前列腺偶发癌中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占11.3%.导致这些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术前未被临床诊断的原因与肿瘤的病理特征有关.

    作者:杨新宇;夏同礼;何群;李文;王静华;苏晋伟;李峻;那彦群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肺泡复张后不同通气模式和自主呼吸对防止肺泡再萎陷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肺泡复张后不同通气模式和自主呼吸在防止肺泡再萎陷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杂种犬18只,建立油酸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行容积控制通气(VCV),呼气末正压(PEEP)16 cm H2O,潮气量(VT)10 ml/kg,通气频率30次/min,稳定后作为基础状态.以压力控制通气(PCV,PEEP 35 cm H2O,PCV 15 cm H2O,持续60 s)行肺泡复张(RM),分为3组:VCV组(VCV通气,VT 15 ml/kg),PCV组(PCV通气,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使VT保持在15 ml/kg)和SB组(PCV通气,保留一定程度的自主呼吸,调节压力控制水平使VT保持在15 ml/kg).3组通气频率(20次/min)、PEEP(10 cm H2O)和吸/呼比(1∶2)均相同.观察4 h后处死动物.结果 VCV组、PCV组及SB组低位拐点分别为(16.1±1.9)cm H2O,(17.4±1.5)cm H2O和(17.1±1.6)cm H2O.在使用肺泡复张后,VCV组PaO2维持在与基础状态相近的水平,而PCV组和SB组PaO2显著高于基础状态.与VCV组相比,SB组PaO2在第30 min明显增高(P<0.05),肺内分流在第5、30与60 min有明显降低趋势(P值分别为0.077、0.058、0.076).(3)与基础状态相比,肺泡复张后各组平台压及平均气道压均明显降低,其中SB组平台压明显低于VCV组(P<0.05),平均气道压从第120 min直至实验结束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在肺泡复张后选用PCV并保留一定程度的自主呼吸,能弥补较低PEEP在防止肺泡再萎陷方面的不足,较VCV更有效、安全.

    作者:詹庆元;孙兵;庞宝森;王辰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反义整合素β6基因对结肠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反义整合素β6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方法 先构建反义β6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转染结肠癌细胞,使其稳定表达.应用RT-PCR检测细胞中β6mRNA的表达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β6蛋白的表达量;检测分析各组细胞与纤连蛋白结合力的改变;检测分析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将转染细胞及正常细胞分别种植于裸鼠皮下,观察细胞的成瘤能力.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转染了反义β6基因的结肠癌细胞,其β6mRNA的量及细胞表面β6蛋白的表达量(30%)均明显减少(P<0.01);其与纤连蛋白的结合力降低;其生长及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减弱;其在裸鼠皮下的成瘤能力明显减弱(P<0.01).结论 反义β6基因可以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明显抑制β6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证实了整合素β6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张朝阳;徐克森;杨广运;王金申;高颖;刘炎峰;帅晶;王家勇;李少燕;寿楠海;牛军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采用供体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异位心脏移植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心脏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 SPC和CP预处理后,移植心脏中ICAM-1、V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而ICAM-1和V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CsA)治疗组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急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AM-1和VCAM-1的表达水平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赵鑫;宋光民;徐巨林;王绪键;宋惠民;曲迅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脊髓组织胍丁胺含量的测定及脊髓损伤后内源性胍丁胺含量的变化

    目的 测定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内源性胍丁胺的浓度.方法 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损伤后1、4、8、24、48、72 h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实验模型.将各时段损伤部位的脊髓组织OPA-MCE柱前衍生处理后,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荧光检测,并以外标法计算样品浓度.结果 损伤前大鼠脊髓组织内源性胍丁胺含量为(0.64±0.11)μg/g;脊髓损伤后1 h,胍丁胺浓度轻度下降,损伤后4 h胍丁胺浓度开始升高,8~24 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回落,至3d时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胍丁胺浓度的大致范围应在0.2~1.1 μg/g之间.脊髓损伤后内源性胍丁胺浓度虽有明显升高,但尚未达到离体实验中阻断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有效浓度,从而也就难以发挥其神经功能保护效应.

    作者:宋滇文;邢旺兴;贾连顺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西罗莫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西罗莫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以及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胞质α-肌动蛋白染色鉴定,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实验细胞依据西罗莫司不同作用浓度分为5组,西罗莫司终浓度分别为100、10、1、0.1、0 ng/ml(对照组).每组细胞接种后经同步化,按实验设计进行药物干预,作用24 h后加入3H标记的左旋脯氨酸共同培养12 h,收取细胞,加入闪烁液,于液体闪烁计数器中测定L-3H脯氨酸的掺入量(cpm值).并用RT-PCR法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GAPDH作为内参照,产物明胶电泳后紫外光下成像,用校正后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西罗莫司能够显著抑制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呈浓度依赖性,L-3H脯氨酸掺入值经方差分析各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36,P<0.001.两两比较单侧t检验1 ng/ml以上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T-PCR产物电泳图像分析结果显示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各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44,P<0.001),但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各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09,P=0.070).结论 西罗莫司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平滑肌细胞胶原合成以及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但对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影响不显著.

    作者:李家平;杨建勇;陈伟;庄文权;王建波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客观认识和评价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技术,稳步推进临床应用研究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近来正日益成为国内外骨科学术研究的热点,我国的很多医院目前已经应用CAOS手术系统开展了相当数量的骨科手术,CAOS能够在术前进行手术路径的规划、在术中进行手术部位及手术器械和骨科内植物的实时示踪和导航、在术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这些不同于传统骨科手术的先进治疗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认同和掌握;但随着CAOS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在应用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相应增多.

    作者:王满宜;王军强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科学家揭开肝癌性别差异的奥秘

    肝细胞癌(HCC)是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约3~5∶1.Naugler等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HCC小鼠模型研究发现,DEN可明显增加雄性小鼠血清IL-6浓度,去除IL-6的小鼠形成肝癌则无明显性别差异;DEN通过Toll样受体(TLR)衔接蛋白-MyD88增加肝Kupffer细胞IL-6的产量,而雌激素可抑制Kupffer细胞IL-6的分泌,减少雄鼠循环中IL-6的量,敲除MyD88可较大程度阻止雄鼠HCC形成.

    作者:刘浏;杨冬华;何海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神经梅毒的误诊、漏诊分析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可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当神经系统受累时称为神经梅毒.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本研究对本院2000至2006年收治的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首诊漏诊的神经梅毒共11例,占61.1%,其中院外9例,院内2例.现就误诊、漏诊的原因作出如下分析.

    作者:张丽芳;杨晓苏;肖波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计算机导航精确度及其在骨科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导航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骨科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辅助手术的目标总体上来说主要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减少手术中放射线的照射量、达到微创的目的以及使手术简单化.然而,由于不同的导航系统有不同的操作程序、系统需要不同的影像支持以及医生的操作习惯不同,因此找到一种适合骨科医生自己需要的导航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孙业青;Musa Citak;Tobias Hufner;Christian Krettek;Daniel Kendoff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骨科计算机导航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杂志》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骨科承办的骨科计算机导航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3月31日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如期举行.

    作者:王军强;张志诚;任大江;孙天胜;王满宜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三维C形臂导航系统与CT导航系统引导下腰椎弓根穿刺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三维C形臂导航系统与CT导航系统在腰椎弓根穿刺中的准确性与操作特点.方法 按照各导航系统操作要求,在同一腰椎标本上,同时在三维C形臂与CT导航引导下进行了L3、L4和L5的椎弓根穿刺,穿刺过程中同时用C形臂X线透视机进行实时检测,判断导航的准确性.总结两种导航系统的在各个环节的操作特点及其优缺点.结果 两种导航系统在引导椎弓根穿刺上均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但操作过程各有其特点.结论 两种导航系统均具有其独到的优势,三维C形臂导航操作比较便捷迅速,尤其适合于经皮穿刺操作.CT导航设备要求相对较少,图像清晰,更适合骨质疏松的椎体.

    作者:姜建元;马昕;林玉江;吕飞舟;顾士欣;黄煌渊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加压塑形钢板治疗复杂性跟骨骨折

    目的 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跟骨骨折.方法 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复杂性跟骨骨折110例,130侧,术前根据跟骨X线片及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进行分型,其中Sander'sⅡ型57例,Ⅲ型45例,Ⅳ型28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6~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B(o)lhor's角,Gissane's角均恢复,无一例切口感染.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130侧中,优(90~100分)63侧(48.46%),良(75~89分)57侧(43.85%),可(50~74)10侧(7.69%),优良率92.31%.结论 计算机导航治疗复杂性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英泽;宋朝辉;李西成;潘进社;彭阿钦;吴春生;赵昌平;李志 刊期: 2007年第37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计算机导航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计算机导航对46例(54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术中数字化三维骨模显示的下肢力线、关节间隙和韧带均衡情况进行截骨、调整软组织平衡和假体旋转摆位.术后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 h引流量、并发症.观察手术前后的HISS评分膝关节的功能、膝关节的活动度;摄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观察手术前后KNA角(髋膝踝角)、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和拉力下关节间隙的分离变量.术后CT测量胫、股骨假体的旋转摆位角,摄髌骨X线片切线位,了解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观察术后3个月近期疗效.结果 在计算机导航下成功完成54个全膝关节置换,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脂肪栓塞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80±15)min/膝,48 h出血引流量为(550±60)ml/膝.术后2周HISS评分为(92±4)分,与术前的(46±6)分有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有高度、手术前后示KNA角、手术前后内侧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外侧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和拉力下关节间隙的分离变量有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测量胫、股骨假体的旋转摆位角(4.2±0.4)°.术后髌骨X线片切线位显示髌骨关节的对合良好,无脱位和不稳.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屈曲为(120±9)°,无异常的膝关节松弛度.结论 术中计算机导航可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可重复性,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作者:喻忠;王黎明;桂鉴超;蒋纯志;侯明夫;徐燕 刊期: 2007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