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初步探讨64排螺旋CT在健康人群中进行冠心病筛查的意义和方法.方法 对286例40岁以上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进行64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检查.使用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机扫描,应用TCOT算法得到容积数据,对数据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URVE)和三维(3D)后处理,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部分阳性患者与导管对照.结果 286例中发现239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其中狭窄程度小于50%的138支血管,50%~75%的82支血管,大于75%的19支血管.进行导管检查的28例,并有12例做了支架手术.结论 64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检查,是一种早期发现冠心病的快速、有效、安全、可靠、微创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尤其对那些貌似健康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64排螺旋CT可以替代冠状动脉造影,将成为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滨;李海波;郭来敬;严冬;刘京山;那彦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作者:闫世鑫;杨天昊;范一木;田超;靳松;尹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硬化皮肤组织中Ⅰ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11例PSS患者硬化皮损及11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Ⅰ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以及不同类型SMAD(SMAD2、SMAD3、SMAD4、SMAD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Ⅰ型前胶原基因α1、Ⅲ型前胶原基因α1、SMAD4及SMAD7的mRNA在硬化皮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MAD4 mRNA的表达与Ⅰ型、Ⅲ型前胶原基因α1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8和0.678,均P<0.05).SMAD3 mRNA的表达与Ⅰ型前胶原基因α1 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859,P<0.01).结论 PSS硬化皮肤组织中存在有SMAD4mRNA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Ⅰ型、Ⅲ型胶原在硬化组织中过度堆积的原因之一.
作者:虞海燕;李华;陈大方;程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腺外周性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细胞和导管内癌的克隆性,寻找较为特异性有效的早期诊断辅助性方法.方法 收集外周型乳头状瘤26例、外周型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25例、导管内癌27例、癌变至导管内癌的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用2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采用基于女性X染色体AR基因多态性的克隆性分析技术检测,根据带型不同判断各种样本的克隆性.结果 26例外周型乳头状瘤中24例(92.3%)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显示为多克隆性增生;27例导管内癌均显示单克隆性增生;在25例外周型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样本中10例(40%)显示AR位点长度多态性丢失,属于单克隆性增生;16例癌变至导管内癌标本中癌灶与伴不典型增生部分均显示单克隆性增生.结论 正常乳腺组织和外周型乳头状瘤具有多克隆性,而伴不典型增生的外周型乳头状瘤部分病例为单克隆性增生.外周型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属于乳腺癌前病变.克隆性分析可有助于筛选高危病例及鉴别诊断.
作者:牛昀;于琦;于泳;丁秀敏;史玉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肾脏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探讨雷帕霉素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动态观察梗阻侧肾脏及假手术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于第7、14天观察雷帕霉素对CTGF和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作用.结果 模型组及雷帕霉素组梗阻侧肾脏CTGF均明显增加(均P<0.01),雷帕霉素组比模型组的CTGF mRNA在第7天表达减少(P<0.05),CTGF蛋白在第7天(P<0.05)、14天(P<0.01)表达下调并且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在第7天也下调(P<0.05).结论 输尿管梗阻后肾脏CTGF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在UUO早期雷帕霉素对CTGF、FN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孙彬;邢昌赢;何伟春;王宁宁;俞香宝;赵秀芬;钱军;杨俊伟;刘佳;王笑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我国属感染性疾病高发国家,发病人数多,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多样,难培养和不能培养的微生物是感染的重要病原.重视前沿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提高疑难病原确诊率,将成为减少病原微生物漏诊的有力保证.
作者:鲁辛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近年来,国际外科文献检索资料中,Fast-track surgery一词频繁出现,也有不少以此为题的文章,涉及到各个区域的手术,效果甚佳,明显的加快了病人的康复,缩短了手术后住院日.
作者:黎介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近年国内外的临床工作者都发现,大部分白血病存在某种染色体易位,易位可以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利用这些标志可以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
作者:朱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在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与不发生VAP的患者比较,发生VAP的患者病死率高,住ICU的时间长,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
作者:沈宁;贺蓓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医学界常推荐低蛋白、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以控制体重,而当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仍较普遍,并拥有一定的支持意见,根据近的研究成果,美国也制定了一项关于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建议,但这类饮食长期的安全性仍不明确,即是否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与冠心病相关.
作者:刘宇鹏;姜建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帕金森病是当前导致老年人致残的常见疾病之一,可导致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针对帕金森病的化学病理以及多巴胺的合成和代谢,目前已经开发了针对各个环节的治疗药物:多巴替代治疗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金刚烷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的疗效长仅能持续数年.
作者:曹贵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定量检测多种白血病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了解阵列式PCR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组合使用82条引物,设立66个PCR平行管,同时定量检测37种白血病常见融合基因形成的125种剪切体和4种白血病常见的原癌基因活化.实时定量PCR采用Eva Green荧光染料法,用ABL基因做内参,用比较Ct法进行相对定量.用此方案对31例白血病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其中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做治疗前后或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对比检测,28人次与多重巢式PCR方案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我们建立的PCR阵列方案有较大的线性检测范围(102~108拷贝/μl),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232拷贝/μl)和精确性;在31例患者标本的检测中,共检测到14种融合基因类型和所有4种原癌基因活化;检测到一例同时有5种融合基因阳性和两种原癌基因活化的患者;和多重巢式PCR检测结果的对比显示本方案灵敏度略低于巢式PCR,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09);6例CML患者标本的检测显示治疗后患者标本中BCR/ABL融合基因及WTl和EVIl原癌基因表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与临床治疗情况符合;基因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本方案能够对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和癌基因活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在白血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中有应用价值.结论 PCR阵列法同时定量检测多种白血病融合基因适于白血病初诊患者融合基因的筛查及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对于检测同时有多种融合基因存在的病例及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的变异情况更为有用.
作者:刘红星;朱平;张英;王浤西;杜金伟;刘静;顾江英;欧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维甲酸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的差异蛋白表达谱,分析、筛选维甲酸耐药相关蛋白.方法 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维甲酸耐药细胞株MR2及维甲酸敏感细胞株NB4的全蛋白,经PDQuest v7.1分析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质谱分析获得差异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图谱,以此通过Mascot软件查询SWISS-PROT蛋白数据库,进行差异蛋白质的鉴定,获得候选维甲酸耐药相关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试验及半定量RT-PCR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对差异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 获得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APL细胞的双向电泳图谱,维甲酸耐药细胞株MR2及维甲酸敏感细胞株NB4的pH4-7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平均蛋白点分别为890±45和912±56.在二者间分析到57个差异蛋白点,23个蛋白点在RA耐药细胞株MR2中上调,34个蛋白点下调.25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17个获得成功鉴定,对应于13个不同分子,其中一个是未知功能的新蛋白FLJ00279,其余分属于癌蛋白(DJ-1),转录相关蛋白(MYC启动子结合蛋白1),分子伴侣[热应激蛋白(HSP)HSP70、HSP60及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代谢类蛋白(抑制素、磷酸丙糖异构酶1及钙网蛋白)和信号转导(Rho 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 beta)以及细胞骨架蛋白(ACTG1蛋白、β-5-微管蛋白抑制素及角蛋白10).癌蛋白DJ-1、calreticulin、HSP60及ACTG1在RA耐药细胞株MR2中为高表达,其余为低表达.蛋白印迹试验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且展现了DJ-1和calreticulin在多个异构体上有差异表达.但半定量RT-PCR显示HSP70和HSP60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与其mRNA水平变化无相关一致性.两种实验结果提示翻译后蛋白的修饰或剪切介导了蛋白的表达差异.结论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连接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到新蛋白FLJ00279以及功能已知的DJ-1、calreticulin、HSP70、HSP60、抑制素及MYC启动子结合蛋白1等维甲酸耐药相关蛋白,虽然它们与维甲酸耐药的直接关系还需进一步证实,但为从多因素角度上认识维甲酸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秦慧;刘霆;杨金亮;黄欣;柳斌;宋鑫;赵霞;魏于全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分离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基因水平上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Super SMART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NA消减文库;应用差异筛选技术进行差异表达片段的筛选与鉴定;测序结果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NA消减文库;克隆、筛选并鉴定了17条基因片段,与已知基因同源,11条为未知基因片段.结论 SSH技术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获得多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已知基因;获得11条新基因EST片段,并被GenBank收录.
作者:张轶文;王少元;林旭;王程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技术探讨首次持续完全缓解(CCR1)时间相差显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患者诱导治疗前及其复发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蛋白质差异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提取的17例AML-M2a患者首次诱导缓解前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按正规化疗后CDR1时间分组,大于12个月为A组(11例),小于6个月者为B组(6例),B组患者有3例在复发时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为C组.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对A、B、C3组白血病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对部分差异蛋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量光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 A组与B组比较,质谱鉴定了6个差异蛋白质,分别为微管蛋白特定分子伴侣B、髓过氧化物酶、转胶蛋白2CH结构域、谷胱苷肽S-转移酶、锌酯蛋白、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C组为3例自身对照比较,质谱鉴定了3个差异蛋白质,分别为NAD(P)H、HES1、假定蛋白.结论 AML-M2a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前的白血病细胞差异蛋白质表达水平与其预后有关,白血病复发时骨髓细胞蛋白质有变化.
作者:田帅;孟凡义;唐加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