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甘露醇有效的每日使用剂量及方法.方法 选择118例脑出血颅内高压患者,应用NIP-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每日颅压平均值,计算当日颅压平均值与前一日颅压平均值的差值(每日降颅压效果),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每日降颅压效果与年龄、出血量以及每日甘露醇用量的关系.再将影响每日降颅压效果之间的各因素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甘露醇的饱和剂量为750~6000(3504±1085)ml;达到饱和剂量的时间为1~8(4.5±1.5)d.患者入院时的初始颅压为330~698(486±93)mm H2O(1 mm H2O=0.0098 kPa);达到饱和剂量时的颅压为160~378(253±52)mm H2O.每日降颅压效果不受年龄的影响(P>0.05);第1、2、3、4天每日降颅压效果受出血量以及甘露醇的用量的影响(P<0.01).而在第5天以后每日降颅压效果不受出血量以及甘露醇的用量的影响(均P>0.05).结论 脑出血后第1、2、3、4天20%甘露醇125 ml按照每4小时给药1次使用可以获得好的降颅压效果.在第5天以后根据患者颅内压情况临时应用,甘露醇使用时间长不应该超过8 d.
作者:谭戈;周冀英;毛元潮;刘博文;廖绮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临床常用腹腔镜肌瘤剔除术中止血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寻找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方法 将有手术指征的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28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70例,分别采用肌瘤蒂部套扎、肌瘤周围肌层注射12 IU垂体后叶素、肌瘤周围肌层注射20 IU缩宫素加蒂部套扎及合用垂体后叶素和蒂部套扎4种止血方法.结果 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1±146)、(115±70)、(184±140)和(106±73)ml,使用垂体后叶素12 IU局部注射的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单独套扎或注射缩宫素组(P<0.01).合用垂体后叶素和蒂部套扎法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2.9±0.5)d比(3.1±0.7)d、(3.6±0.8)d和(3.3±0.7)d,P<0.05].合用垂体后叶素和蒂部套扎法组比缩宫素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19.7±5.8)h比(25.9±8.6)h,P<0.05],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较少[(1.1±0.9)g/L比(1.5±1.0)g/L,P<0.05].结论 12 IU垂体后叶素肌瘤蒂部注射联合肌瘤蒂部套扎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加快术后恢复,无明显全身副作用,是简单有效的腹腔镜下肌壁间肌瘤剔除术辅助止血方法.
作者:林小娜;张松英;方素华;王敏珍;楼红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前入路跨骶髂钢板固定方法在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9例(30侧)采用前入路跨骶髂钢板固定方法治疗的骨盆后环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分型:Tile B型16例,C型13例,后环损伤平均移位18 mm(5~35 mm);手术跨骶髂双钢板固定20侧,单钢板固定10侧;前环损伤钢板固定22例.结果 手术平均耗时3 h,平均输血1200 ml;手术损伤腰骶干神经3侧(10%),股外侧皮神经7侧(23%),术中大出血2侧(7%);骨折复位优23侧(77%),好6侧(20%),可1侧(3%);术后后环平均移位3 mm(0~18 mm);21例获得平均35个月(9~65个月)随访,Majeed评分平均93分(75~100分),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结论 前路跨骶髂钢板固定,对于骶髂关节脱位或经髂骨的骨折脱位,能获得满意复位及稳定固定,感染率低,但手术出血多,有较高神经损伤并发症.
作者:曹奇勇;王满宜;吴新宝;朱仕文;吴宏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死亡原因和预后.方法 基于华西医院卒中登记,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缺血性卒中亚型是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类原则.分析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死亡原因和1年末结局.结果 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共纳入1913例资料完整的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599例(31.3%);缺血性脑卒中1314例(68.7%).后者中完全前循环梗死209例(15.9%),部分前循环梗死417例(31.7%),后循环梗死186例(14.2%),腔隙性梗死502例(38.2%).校正年龄和性别,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是完全前循环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OR=1.42,95% CI=1.25~2.31);高血压和饮酒是腔隙性梗死(OR=1.24,95% CI=1.02~2.18;OR=1.12,95% CI=1.03~3.04)和脑出血(OR=1.84,95% CI=1.31~3.02;OR=1.04,95% CI=1.01~4.13)的独立预测因素.完全前循环梗死与高血压呈负相关(OR=0.62,95% CI=0.34~0.72),腔隙性梗死与房颤呈负相关(OR=0.46,95% CI=0.26~0.82),脑出血与糖尿病亦呈负相关(OR=0.56,95% CI=0.42~0.76).以腔隙性梗死为参照,完全前循环梗死(OR=6.21,95% CI=2.86~8.42)和脑出血(OR=5.86,95% CI=2.46~8.52)明显增加患者1年死亡风险.结论 不同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和结局不同.确定卒中亚型对于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伟;刘鸣;冯社军;李卫征;吴波;方媛;王丽春;赵松耀;赵美英;张舒婷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左心室功能与心肌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的关系以及左旋精氨酸(L-Arg)对其影响,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心脏的损伤及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失血性休克复苏组(HS组)和左旋精氨酸治疗组(L-Arg组),通过生理记录仪观察左心功能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心肌组织P-选择素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P-选择素蛋白表达.结果 休克大鼠复苏后3 h,HS组和L-Arg组血浆、心肌的P-选择素含量明显高于NC组;左心室内压大变化速率、左心室内收缩压明显低于NC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高于NC组.但L-Arg组血浆、心肌组织中的P-选择素含量低于HS组,上述心功能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P-选择素参与心脏损伤过程,L-Arg对P-选择素表达有抑制作用,对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潘景业;陈洁;金可可;王卫;许益笑;董缪武 刊期: 2008年第13期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骨质疏松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好发于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等部位[1-2].
作者:富灵杰;汤亭亭;戴尅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RA)在17世纪即为人们所认识,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遗传、性别、感染、免疫紊乱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饮食、职业暴露等也与发病相关.
作者:张婷;唐福林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19岁,因关节肿痛2个月、蝶形红斑7 d、发热1 d于2006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关节肿痛伴晨僵.并出现心悸,双下肢对称性可凹性水肿.
作者:黄晓明;曾学军;沙悦;文煜冰;李洁;师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胸胃呼吸道瘘是食管癌术后一种病死率很高的并发症[1].由于临床上对该并发症认识不足,常造成诊断上的延误,即使诊断确立,治疗起来也极为棘手.
作者:李进东;王文光;何山宏;李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手术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患者的病情、合并疾病情况、术中药物、术后护理水平等,麻醉方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但是麻醉医师一直都在关注麻醉方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许幸;吴新民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否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氯胺酮所致损伤.方法 原代培养神经元,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氯胺酮、EPO后培养24 h.噻唑蓝(MTT)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神经元,荧光法测定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结果 1、10、30 μmol/L氯胺酮处理组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1±5)%、(42±6)%和(23±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10 μmol/L氯胺酮分别加0.3、1、3、10 U/mlEPO处理组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73±6)%、(86±9)%、(78±8)%和(71±10)%,明显高于10 μmol/L氯胺酮组(P<0.05或0.01).10 μmol/L氯胺酮组神经元凋亡增加,caspase-3相对活性为(280±60)%,明显高于对照组[(97±15)%,P<0.01],而pAkt的表达减少.10 μmol/L氯胺酮+1 U/mlEPO组caspase-3相对活性为(130±30)%,明显低于10 μmol/L氯胺酮组,而pAkt表达增加.磷酸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拮抗了EPO的作用.结论 EPO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氯胺酮导致的损伤,其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pAkt表达实现的.
作者:尚游;姚尚龙;吴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介绍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背根节射频热凝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技术.方法 CT引导下向相应椎间孔上1/3穿刺,当针尖解剖定位于该椎间孔上1/3时,行阻抗及电刺激感觉、运动的生理功能定位和低温预热确认,后给予90 ℃、90 s、3个周期的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16例顽固性PHN患者接受了治疗,均于CT引导下选择性找到靶神经的总计45个背根节,射频热凝治疗后患者的痛、触觉过敏(触发痛)立即消失,5例仍有残余自发痛,但发作频率显著减少,疼痛程度减轻,VAS由术前7~9分降至2~3分,随访2~16个月无复发.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背根节射频热凝技术有望成为治疗顽固性PHN的有效手段.
作者:黄冰;周煦燕;陆雅萍;祝则峰;侯健;孙建良;谢国水;祝胜美;郑汉光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细胞接种建立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与大鼠腹水传代培养Walker 256细胞,种植于SD大鼠左胫骨上端.大鼠分为Hank's液对照组(N组)、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种植组(V组)和腹水肿瘤细胞种植组(A组),每组8只.通过疼痛行为学、镇痛药效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评估肿瘤及疼痛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大鼠接种后肛温无明显变化.A组与V组大鼠术后第6天开始左侧后肢活动度开始下降,X线摄片可见左胫骨上端骨小梁小缺损;第12天X线摄片示骨皮质有破坏,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见接种区反应性骨形成活跃;第14天增重开始减缓;第18天X线摄片显示大片骨质缺损,软组织肿块形成,左胫骨病理切片示骨癌细胞生长.模型大鼠接种后第6~18天,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触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左侧后肢负重进行性下降(P<0.01).术后第15天注射吗啡后,模型大鼠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呈剂量依赖性增高,而纳洛酮可拮抗此效应.结论 经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细胞均可用于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经腹水传代建模更为简便.
作者:姚明;杨建平;王丽娜;成浩;张艳兵;许期年;吴翼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NPC)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移植细胞在模型大鼠脑内的存活以及分化情况.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脑缺血对照组、INPC移植组.缺血后3 d通过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分别将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INPC悬液注射到2组大鼠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缺血再灌注后对大鼠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细胞移植后1和4周分别随机处死2组大鼠各6只,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阳性细胞和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双阳性细胞,观察INPC在移植区域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 脑缺血对照组与INPC移植组比较,细胞移植前后各时点的N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NPC移植组细胞移植后1及4周,均可在移植针道附近及缺血灶周围检测到聚集较明显的BrdU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植入细胞,并观察到BrdU染色阳性细胞扩散至全脑,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见部分细胞为BrdU、GFAP双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或BrdU、NSE双阳性神经元.结论 INPC可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作者:钱巍;姚文龙;祝畅;柳璐;桂伶俐;刘志恒;张传汉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不同核因子κB(NF-κB)二聚体在缺氧缺糖条件下对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INPC)生存的影响.方法 将含巨细胞病毒启动子的对照载体(RC/CMV)及NF-κB亚基p50、p65的真核表达载体RcCMV-p50、RcCMV-p65分别及共转染INPC.蛋白质印迹法分析不同细胞株p50及p65的表达.凝胶电泳迁移实验(EMSA)检测胞核内NF-κB的DNA结合活性.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胞质蛋白IκBα的表达.缺氧缺糖13 h后,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 转基因后,共得到5株不同细胞,分别命名为INPC、INPC/CMV、INPC/p50、INPC/p65和INPC/p50p65.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p50和p65基因均能在转染相应质粒的细胞株中高效表达.EMSA表明,INPC/p50、INPC/p65和INPC/p50p65细胞胞核中分别形成p50同源二聚体、p65同源二聚体、p50 p65异源二聚体和p50同源二聚体.INPC/p65和INPC/p50p65细胞株中,IκBα在胞质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缺氧缺糖处理13 h后,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细胞株(Games-Howell检验,均P<0.05).结论 p50、p65的高表达可直接导致胞核内不同NF-κB二聚体DNA结合活性的升高.在神经前体细胞中,具有转录活性的NF-κB二聚体减少了缺氧缺糖刺激后细胞的存活,但无转录活性的NF-κB二聚体并未发挥保护性作用.
作者:桂伶俐;张传汉;刘志恒;陈钊军;祝畅 刊期: 200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