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9年19期文献
  • 妊娠及产褥期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妊娠及产褥期出血性脑卒中(HSP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7例HSPP的发病时间、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SPP在妊娠早期无发病,妊娠中期发病3例,妊娠晚期发病2例,产褥期发病2例.病因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AVM)破裂的4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妊娠中期3例、产褥期1例.2例患者在妊娠前已经确诊有脑血管AVM,1例患者妊娠期有子痫.头部影像学检查提示基底节区出血2例,脑叶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病因为脑血管AVM破裂4例.7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2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例、保守治疗3例.经治疗终1例痊愈,4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症状有所改善,1例死亡.结论 HSPP发病时间集中在妊娠中、晚期及产褥期;病因为脑血管AVM破裂的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妊娠中期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能明确病变性质及病因.

    作者:马英;喻博;丛树艳;尚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在复杂先心病Hybri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在部分缺氧型复杂先心病外科与介入镶嵌治疗(Hybri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9月至2008年2月,我院共有10例患者接受了BAS术,包括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婴儿(年龄2 ~50 d),2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伴限制性房间交通的患者(年龄分别为60 d和39岁).8例患者在导管室于X线引导下接受BAS术、两例患者于监护室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完成BAS术,所有患者于BAS术当日或择期行外科根治术,跟踪随访至患者出院.结果 所有患者行BAS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BAS术后患者房间隔缺损直径平均增加6.5 mm(4~12 mm);术后患儿右房-左房平均压差由造口前的5.9 mm Hg下降至1.3 mm Hg;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由造口前的70.2%上升到81.4%.患者缺氧状况获得不同程度缓解,均存活至外科手术期.10例患者随后均成功行外科根治术,9例顺利出院,1例术后死于术后电解质紊乱.结论 BAS术具有安全、快速、即刻有效等特点,能明显缓解缺氧症状.作为缺氧型复杂先心病Hybri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迅速稳定患者的危重状况,为外科手术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条件.

    作者:胡海波;徐仲英;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李守军;张浩;李永清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技术在臀部联体儿分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相关技术在臀部联体儿分离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臀部联体患儿的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三维数据模型,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造出联体儿的脊柱和皮肤的三维实体模型;使用AutoCAD软件对连接部MRI图像资料进行硬膜囊面积和周长的测量.结果 三维实体模型真实的反映了联体儿的皮肤和脊柱的情况,其被应用于术前讨论、皮瓣设计、模拟手术、术前谈话过程中;连接部位的硬膜囊周径和面积大于连接近端两分离的硬膜囊周径和面积之和,预计硬膜囊可直接缝合,术中的情况与软件计算结果 完全相符.结论 将CAD和CAM技术用于联体儿分离手术的术前计划,为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分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作者:张志成;孙天胜;李放;唐果林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学龄期儿童认知发展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学龄期儿童静息态fMRI的特征,研究学龄期儿童认知功能发展变化特点.方法 将29名正常学龄期儿童根据年龄分为3组(8岁组10名、10岁组10名、12岁组9名)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作为测量指标.结果 10岁组与8岁组、12岁组与10岁组及12岁组与8岁组比较发现颞上回(Z=2.83、Z=3.21)、颞中回(Z=3.74、Z=3.19、Z=4.26)、颞下回(Z=3.01)以及豆状核(Z=3.31)等区域的ReHo值增高;12岁组与10岁组、12岁组与8岁组比较发现额上回(Z=3.21)额中回(Z=3.19、Z=3.22)及额内侧回(Z=3.15)、舌回(Z=3.43)以及小脑(Z=3.11、Z=2.97)等区域ReHo值均增高;12岁组与10岁组比较发现扣带回区域(Z=3.45)以及12岁组与8岁组比较发现楔前叶(Z=2.95)、后扣带回(Z=2.64)等区域的ReHo值增高.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正常儿童的执行控制功能、注意调节、视觉空间整合以及静息态时的默认网络功能逐渐完善.

    作者:庞高峰;王苏弘;任艳玲;马岭;陈杰;邢伟;董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脐血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新生儿共150例,分为正常新生儿组(90名)及胎儿窘迫组(60例).再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5组,各30例,分别为阴道分娩组、分娩镇痛组、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助产组(施行低位产钳助产术)和急诊剖宫产组.于胎儿娩出断脐后立即采集脐动、静脉血各3 ml,分别置于抗凝管中,即刻离心,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分别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水平.结果 (1)各组脐动脉血NE及肾上腺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阴道助产组高[(73±6) ng/L,(37.8±1.8)ng/L],其次为急诊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及分娩镇痛组,择期剖宫产组低[(35±5)ng/L,(27.2±1.2) ng/L].多巴胺水平阴道助产组[(33.7±4.5) ng/L]及急诊剖宫产组[(32.9±4.5) ng/L]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各组脐静脉血NE及肾上腺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高低顺序与脐动脉一致.阴道助产组及急诊剖宫产组多巴胺水平比其他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无论脐动、静脉,胎儿窘迫组NE、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均高于正常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儿窘迫组生后1、5 及10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无剖宫产指征的个体,阴道分娩可提高新生儿脐血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水平,分娩期自控硬膜外镇痛可抑制新生儿应激反应;与正常新生儿相比,胎儿窘迫者脐血儿茶酚胺水平较高,既是新生儿提高自身对缺氧耐受力的表现,也是其缺氧状态的客观反映.

    作者:王静璇;张为远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连续62例无死亡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8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治疗62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临床病理分型分为中央型组(46例)、外周型组(16例).全组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结果 围术期全组无死亡,围术期残余肺动脉高压15例,肺再灌注损伤23例,后者均经延长辅助呼吸支持治疗及体外膜肺治疗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外周型CTEPH是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子,中央型CTEPH是术后肺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子(P<0.05).62例围术期生存患者术后72 h Swan-Ganz导管及血气指标较术前显著改善,肺动脉收缩压从(91 ±38) mm Hg 降至(53±21) mm Hg, 而肺循环阻力从(916±548) dyn·s·cm-5降至(368±302) dyn·s·cm-5(t=6.896,P=0.0001), 动脉血氧分压从 (51±7) mm Hg 升至(90±7) mm Hg, 动脉血氧饱和度从87.0%±3.9% 升至96.1%±3.3%,P<0.01.随访期间无死亡.46例术后复查核素血流灌注通气扫描结果 显示,原灌注缺损部位恢复显像,或(及)肺动脉CT造影提示原不显影区充盈造影剂.2例患者于术后2年、3年再发双下肢静脉血栓,但因有下腔静脉滤网而未发肺动脉栓塞,全组术后3年免除再次栓塞率为96.7%±2.8%.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全组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2.47%患者年,再发下肢静脉栓塞线性发生率为1.64%患者年.术后长期生存62例患者中,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8例、Ⅱ级20例、Ⅲ级2例、Ⅳ组2例.结论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术后有较好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率,口服华法令抗凝相关的再发肺动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率、出血并发症线性发生率均在可接受范围.

    作者:甘辉立;张健群;刘双;高原明;张向峰;朱光发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应用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筛选上皮性卵巢癌及预测肿瘤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 建立卵巢癌蛋白质组诊断模型,并经过盲法验证.在此基础之上,比较分析多药耐药基因糖蛋白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阳性和阴性组的血清蛋白质指纹.方法 应用蛋白质芯片SELDI-TOF MS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比较36例上皮性卵巢癌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用30例包括良恶性卵巢瘤病人和正常人的血清作盲筛验证.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验MDR1和MRP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进而分析耐药蛋白阳性和阴性组的血清蛋白质谱.结果 卵巢癌和正常血清比较,值P<0.01的差异峰有29个,15个峰上调,14个峰下调.用其中的3个标志蛋白建立诊断模型(相对分子质量为5486、6463及8575),该诊断模型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3.33%.盲筛验证表明阳性预测值90%.卵巢癌组织MDR1阳性率69.4%.阳性与阴性组血清蛋白质谱比较,P<0.01的差异蛋白质峰有20个.MRP阳性率63.8%.P<0.01的差异蛋白质峰有1个.结论 应用SELDI方法 建立卵巢癌血清蛋白质谱诊断模型是实现卵巢癌筛查的理想途径;并且能够明确的将多药耐药的病例筛选出来,MDR1免疫组化结果 可以做为筛选卵巢癌耐药病例的建模依据.

    作者:张文颖;朱丽荣;郑燕华;周玲;张建中;吴久鸿;廖秦平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巨大淋巴结增生43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总结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至2006年4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临床资料,单中心型肿瘤分布:颈部10例,胸部20例,腹部9例;多中心型4例.结果 皆通过手术或手术配合放化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结增生,其中浆细胞型16例,占37.2%,透明血管型26例,占60.5%,混合型1例,占2.3%;单中心39例,占90.7%,多中心4例,占9.3%.单中心39例经手术切除后38例无复发,皆存活,1例失随访;多中心4例经手术+放或化疗后,3例复发,其中2例死亡,1例带瘤存活至今,1例无瘤存活.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病较为罕见,术前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单中心患者手术切除为彻底治疗,术后无复发,预后好;多中心患者手术切除后常有复发,疾病呈进行性发展,预后差,尚无较好治疗手段.

    作者:叶波;李望;杨龙海;马可;刘向阳;孙克林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 2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0) g,随机分为5组(n=8):NS组(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2次,间隔30 min;M组(慢性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30 min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kg;MF1、MF2、MF3组:吗啡用药同M组,注射吗啡30 min后分别皮下注射芬太尼3、6、12 μg /kg.各实验组每日给药2次,连续9 d,给药后进行痛阈测定.断头处死大鼠,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组织(PAG),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测定μ受体、β-arrestin2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 测定μ受体、β-arrestin2的蛋白表达.结果 注射吗啡后,M组大鼠痛阈值明显高于NS组(P<0.01),连续给药9天后,痛阈值降至给药前水平.与M组比较,MF2组与MF3组大鼠痛阈值下降趋缓,第7、9天,MF2组与MF3组痛阈值均高于M组(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M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M组比较,MF2组和MF3组μ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β-arrestin2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S组(P< 0.01);MF2组和MF3组β-arrestin2 mRNA及其蛋白表达高于M组(P<0.05或0.01),而M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6、12 μg/kg通过上调慢性吗啡耐受大鼠PAG 部位μ受体与β-arrestin2表达,可增强吗啡镇痛作用,部分延缓慢性吗啡耐受产生.

    作者:刘若杉;孙莉;刘晓艳;李玄英;徐磊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不同病毒载体感染内耳组织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血清5型重组腺病毒和血清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感染大鼠内耳组织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更适合内耳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方法 一定体积的血清5型重组腺病毒液和血清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液经圆窗膜注入鼓阶外淋巴液,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化、Western免疫印迹及听性脑干反应等方法 对两种载体所携带报告基因的表达部位、表达时程以及两种病毒本身对内耳组织细胞生活状态的影响加以比较.结果 血清5型重组腺病毒和血清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所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均可在前庭膜、血管纹、基底膜、盖膜、螺旋神经节区及转染对侧耳表达.rAAV2携带的EGFP蛋白第14天表达开始明显增多,第60天仍可检测到高表达.rAd5携带的EGFP蛋白在耳蜗组织内的表达高峰维持在第1~21天,在30天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 腺病毒的优势在于其基因表达的迅速和高效,而腺相关病毒载体以其长的表达时程,低组织细胞毒性在内耳基因转染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作者:杨阳;孔维佳;胡钰娟;钟毅;赵学艳;彭炜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多西环素对脂多糖-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多西环素对脂多糖(LPS)-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LPS组和多西环素干预组;采用LPS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建立P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多西环素干预前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DOPAC(二羟苯乙酸)含量的变化;Western 印迹检测黑质小胶质细胞MHC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蛋白的表达.结果 多西环素干预后,黑质残存多巴胺神经元由LPS组的38%±5%上升到79%±4%(P<0.01);纹状体DA及DOPAC含量分别由LPS组的4.89±0.27和0.70±0.07上升到7.00±0.34和1.10±0.10(P<0.01);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动物旋转的平均圈数由LPS组的(208±14)次/30 min减少到(80±12)次/30 min(P<0.01);而黑质致密部MHCⅡ阳性细胞数量由LPS组的835±82减少到354±59(P<0.01);Western 印迹检测MHCⅡ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 多西环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它可以通过下调小胶质细胞MHCⅡ的表达来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普清;孙圣刚;乔娴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其中恶性脑胶质瘤占70%.仅2008年美国新诊断21 810例原发性脑肿瘤就导致了13 070例死亡.近30年恶性脑瘤发生率逐年上升,老年人群以1.2%的速度递增.脑胶质瘤的治疗至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胶质母细胞瘤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中位生存期分别只有12~15个月和2~5年,成为颅内肿瘤中难以治愈的肿瘤之一[1].

    作者:卢亦成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术中超声判定脑胶质瘤边界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脑胶质瘤手术中判定肿瘤边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幕上胶质瘤患者105例,择期手术患者88例,其中男42例,女46例,年龄15~67岁(平均41岁),手术中肿瘤切除前、后均进行B超探查,判定肿瘤边界并对可疑回声进行活组织检查,经病理学后诊断,术后3日内进行MRI复查,判定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88例患者均在B超检查下进行手术,肿瘤近全切除83例,大部切除5例.病理学诊断为胶质瘤Ⅱ级30例,Ⅲ级31例,Ⅳ级27例.术中B超发现可疑回声120处,经病理学证实为肿瘤101处.B超探查发现视野死角残存肿瘤17处,发现脑内挫裂伤(血肿)1例,无手术死亡,灵敏度80.1%,特异性69.8%.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确定胶质瘤边界,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低级别胶质瘤更具价值,并未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风险,可以作为术中常规应用.

    作者:田永吉;林松;刘会昭;王立淑;何文;张懋植;罗麟;秦义民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祥;于如同;徐凯;李凤朝;范月超;高文昌;郭克勤;潘昕;杨春 刊期: 2009年第19期

  • 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DNA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Pol ζ(Rev3和Rev7)、Pol η、Pol ι、和Pol κ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利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在85例原发脑胶质瘤病人和1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Rev1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为5.55±1.12,P<0.05);Rev3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5.46±1.35、5.13±1.53和6.14±1.10,均P<0.05);Rev7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5.88±0.82、5.41±1.43和5.56±0.96,均P<0.05);Pol η基因在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5.97±1.15、5.83±1.03和6.34±1.01,均P<0.05);Pol ι基因在Ⅱ~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分别为6.67±1.17、6.33±1.39和7.03±1.06,均P<0.05);Pol κ基因在Ⅳ级胶质瘤中表达上调(ΔCt为5.25±1.58,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跨损伤修复基因Rev1、Rev3、Pol η、Pol ι和Pol κ的表达量与肿瘤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DNA跨损伤修复基因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进展相关.

    作者:奚才华;胡锦;王慧博;张舒羽;卢大儒 刊期: 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