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CT导向下射频消融技术在治疗骨盆肿瘤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影像与介入中心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治疗的19例骨盆肿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5~49岁,中位年龄37岁.骨巨细胞瘤2例,尤文氏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肺癌骨盆转移4例,鼻咽癌骨盆转移4例,肝癌骨瓮转移2例,乳腺癌骨盆转移2例.肿瘤大长径为5.4~9.0 cm,平均6.2 cm.肿瘤生长部位按Enneking等提出的骨盆肿瘤分类方法,TypeⅠ型9例,Type Ⅲ型4例,Type Ⅳ型6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按患者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分级,轻度疼痛3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8例.根据肿瘤组织的情况,选用单极或多极消融设备.治疗时采用CT引导定位,穿刺前常规扫描定位,根据肿瘤的大小及位置,选定佳层面进针.根据患者肿瘤大小决定消融时间,治疗时间为5~15 min,必要时行叠加治疗.结果 疼痛完全缓解10例(10/19),部分缓解8例(8/19),轻度缓解1例(1/19).影像学评价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2例.结论 CT导向下射频消融技术是治疗骨盆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亮;范卫君;赵明;王立刚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并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人路对42例儿童下丘脑星形细胞瘤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放疗.并对以上病例进行随访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和下丘脑损害.42例患者均伴有脑积水,手术入路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近全切除17例和大部分切除25例,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行术后放疗.随访29例,其中25例能正常生活和学习,4例生活能自理.结论 儿童原发于下丘脑的星形细胞瘤同原发于其他部位的视交叉下丘脑星形细胞瘤相比其临床表现及神经放射学检查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是切除此类肿瘤主要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不要求全切肿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邸飞;马振宇;甲戈;罗世祺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Ⅲ期肺癌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远期疗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自1995-2004年10年间1921例不同病理类型的Ⅲ期肺癌患者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远期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不同治疗模式下,以手术为主(辅以化、放疗)的综合治疗组606例、单纯手术组317例和非手术组998例,其1、3、5年生存率比较分别为66.0%、62.7%、51.2%;32.3%、21.4%、8.2%和19.3%、13.2%、4.2%.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组1、3、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其中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1、3、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根治性肿瘤切除,同时辅以化、放疗的综合治疗是Ⅲ期肺癌有效的治疗模式.
作者:于大平;段勇;王子彤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与宫腔造影(2D-HSG)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7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接受阴道超声枪查.用3D-TVS测量子宫内膜容积.经2D-TVS测量内膜厚度≥5 mm者32例行2D-HSG.以子宫内膜病理学结果为标准评价3D-TVS、2D-HSG诊断符合率.结果 3D-TVS以子宫内膜容积10 ml为临界值诊断子宫内膜病理性改变的敏感性、假阳性率分别为95.4%、21.2%;预测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分别为100%、18.2%;2D-HSG诊断子宫内膜病变及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6.8%和100%.造影剂注入宫腔子宫内膜变化和子宫肌壁顺应性在内膜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VS和2D-HSG是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可靠方法.2D-HSG是诊断和鉴别绝经后不规则出血原因的有效方法,造影剂注入宫腔时子宫内膜变化和子宫肌壁顺应性是鉴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指标.
作者:侯东敏;谢莹;何文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评价国产替莫唑胺(TMZ)胶囊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将恶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MZ组)和环已亚硝脲对照组(CCNU)组.试验组于第1~5天给予TMZ胶囊150 mg/m2口服,第1天需同时口服CCNU安慰剂130 mg/m2;对照组于第1天口服CCNU胶囊130 mg/m2,第1~5天口服TMZ安慰剂150 mg/m2.两组均每28天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结果 共入组97例,可评价疗效者86例:TMZ组42例,CCNU组44例.治疗12周后,TMZ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23例,进展(PD)4例;CCNU组:CR 3例,PR 1例,SD 29例,PD 11例.TMZ组和CCNU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35.71%和9.09%(P<0.01),临床受益率(CR+PR+SD)分别为90.48%和75.00%(P<0.05).TMZ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多为轻、中度.结论 国产TMZ胶囊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优于CCNU,耐受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化疗药.
作者:钱正子;王华庆;刘贤明;杨树源;傅震;常义;刘秀英;于浩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孕期心理干预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2月间在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登记建卡的孕妇中随机抽取的800名符合入组条件,没有排除标准的孕妇.根据孕妇门诊号及入组日期,按DOLL随机分配卡将符合要求、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的孕妇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86例)和常规随访组(414例).心理干预组的孕妇将在孕期中接受6次每次1.5 h的孕期心理干预.母亲在产后3个月时填写早期婴儿气质问卷.结果 心理干预组中婴儿气质为易养型的比例(87.9%)明显高于常规随访组(81.7%),χ2=4.530,ν=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心理干预对婴儿气质维度中的趋避性和反应阈两个维度产生了影响.结论 孕期心理干预可以增加易养型婴儿气质的比例,并且对婴儿气质中的趋避性和反应阈维度产生影响.
作者:杨杰;施慎逊;陈焱;余文;朱雍雍;汤月芬;陆雯;王青青;罗剑锋;程利南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移植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髓鞘及轴突的修复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转染嗅鞘细胞(OEC),将其移植入EAE侧脑室,荧光标记后观察其在体内的迁徙、分布特点;运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CSEP)、超微结构观察、功能评分;RT-PCR方法检测NT-3mRNA转录水平,并与对照组、OEC移植组相比较等方法对髓鞘及轴突修复进行评价.结果 (1)OEC-NT-3在EAE体内存活,可广泛迁徙至病灶远端且至少可以持续存活4周.(2)超微结构发现转基因治疗组4周后,轴索结构完整,周围髓鞘板层结构清楚,明显优于另外二组.(3)4周后,转基因组C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加,明显优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转基因组NT-3mRNA转录水平为(212.32±16.14)×10-2,明显高于OEC组(1.23±0.13)×10-2及对照组(1.98±0.1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T-3基因修饰的OEC在持续表达神经营养因子,且可促进EAE的神经修复.
作者:郭守刚;屈传强;杜怡峰;王敏忠;唐洲平;张苏明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建立大鼠黑质-纹状体脑片,探讨中脑黑质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IR-DIC)技术在直视下对黑质-纹状体脑片中100个黑质细胞动作电位及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Ih)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可视法脑片膜片钳术可对脑片中黑质细胞进行准确定位和功能状态的筛选.记录的100个细胞中94个可见自发动作电位,其中频率<10 Hz的85个(A类细胞),平均为(5.0±2.7)Hz;>10 Hz的9个(B类细胞),平均为(14.0±2.6)Hz.后者电位变化过程与前者相比缺少明显的超极化.92.9%(79/85)的A类细胞诱发出明显的,Ih电流(-120 mV,47.5pA±5.8 pA),提示为多巴胺能细胞;B类细胞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Ih电流(-120 mV,4.9 pA±1.5pA),提示为γ-氨基丁酸能细胞.两者比较P<0.001.结论 通过在可视条件下对黑质-纹状体脑片黑质细胞进行基本电学特征观察,可有效地识别黑质细胞的类型,为深入研究黑质-纹状体通路电信号的发生和传递提供了基础.
作者:孔岩;徐耑;董万利;曹碧茵;刘春风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与胫骨端Rigid Fix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交叉韧带损伤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岁(20~45岁),运动损伤24例,交通伤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个月(2.5~6个月).术前均行膝关节MRI和X线检查.关节镜检查发现ACL在股骨止点断裂19例,胫骨止点13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股骨内侧软骨损伤4例.取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移植,肌腱预张力后编织缝合为5股18例,4股14例.肌腱直径为7~8 mm.在胫骨髁间定位并建立胫骨隧道,于股骨髁间窝10:30~11:00点处定位,打入导针并钻取股骨隧道,深度30 mm.在Rigid Fix导向器的引导下,钻取股骨横钉孔,并留置2枚导管.将导向杆顶置入胫骨隧道内口平软骨下骨,钻取胫骨横钉孔,留置导管2枚.将肌腱牵入骨隧道,由近向远分别击入股骨端横钉2枚.伸直膝关节拉紧肌腱击入胫骨端横钉2枚,肌腱尾端缝线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膝关节稳定,功能良好.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2.5分,终末随访平均达94.5分,术后提高32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2 mm 28例,4 mm 4例;Lachman试验阴性30例,弱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30例,良2例.结论 腘绳肌腱移植股骨与胫骨端均采用Rigid Fix横钉固定重建ACL,避免了肌腱切割和隧道扩大,肌腱与隧道全方位紧密接触,有利于腱骨愈合,方法可行.
作者:刘玉杰;李海峰;王俊良;王志刚;李众利;魏民;蔡谞;朱娟丽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利用关节镜再观察研究保留的前交叉韧带(ACL)残余组织对重建ACL的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物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ACL患者28例,依据ACL残存纤维束量采用两两配对分为两组,A组清理残存ACL纤维,B组保留残存纤维.术后6个月行关节镜检查,探查中松开止血带后连续拍摄移植物数码照片直至10 min,利用Photoshop软件分析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值,计算三级红色色度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制作曲线以了解表面血供.结果 A组有14例患者接受再次关节镜探查,B组13例,Photoshop色度法发现B组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在松开止血带后各时段均优于A组,B组曲线出现两次明显血供增加的峰值.结论 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治疗ACL部分损伤,术中保留残余纤维束,术后6个月异体移植物再血管化明显优于未保留残存纤维束的病例;异体移植物表面在术后6个月可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生成.
作者:郭林;杨柳;段小军;徐崎;陈加荣;陈光兴;戴刚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对应用相关解剖结果进行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四骨道双束重建手术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对22个25~45岁的男性健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的股骨和胫骨止点的足印(footprint)大小和分布、位置及AMB和PLB的纤维走行方向进行了解剖测量.将解剖测量结果用在411例患者的413个膝关节的关节镜下ACL四骨道双束重建中,并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左膝222个,右膝191个.平均年龄(27.6±7.2)岁.结果 每例AMB和PLB的股骨和胫骨足印的分布和尺寸都不同.定位AMB股骨骨道可以使用距离髁间窝后拱门12:00向外侧壁下方(7.9±1.4)mm、保留1 mm骨道后壁的方法.PLB股骨骨道中心点在屈膝90°下距离髁间窝外侧壁下软骨缘(5.0±0.8)mm、距离前软骨缘(8.6±1.5)mm、后软骨缘(8.6±1.5)mm的位置.还对两个股骨骨道和两个胫骨骨道的钻取方向进行了解剖测量.将这些解剖结果用在关节镜下ACL双束苇建中,移植物从双束2股到双束9股不等,移植物的股骨端固定以Endo-Button为主,胫骨端固定以可吸收介面螺钉加门形钉固定为主.在使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患者中,95.9%的患者的PLB骨道卣径为5~6 mm,72.8%患者的AMB骨道直径为5~7 mm.对75例患者随访28个月以上的结果显示重建的膝关节稳定.结论 ACL四骨道双束重建的手术技术在骨道定位和骨道方向都应该建立在对膝关节的解剖测量的基础上.在使用自体肌腱时,因为95.9%的PLB股骨和胫骨骨道直径≤6 mm,从翻修手术考虑,ACL双束重建技术是安全的.关节镜下ACL四骨道双束解剖蘑建术可以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余家阔;敖英芳;于长隆;罗浩;龚熹;陈连旭;王永健;江东;苗羽 刊期: 2009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及重建手术后步态特点及变化.方法 应用三维运动捕捉步态分析系统,对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四股胴绳肌腱进行重建的29例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自受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6个月(2周~1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6、9、12个月采集步态数据,同期采集58名健康人的步态数据并与之比较.受试对象按恒定速度(1.9 km/h)在运动平板上行走120 s,测量0°和15°时的步态数据,时空参数包括:步长、步宽;运动学数据包括:膝关节运动角度、膝关节角加速度、前交叉韧带移动数据(以胫骨沿前交叉韧带方向的位移表示).结果 本组29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出现股四头肌逃避步态,术后3个月0°运动平板的时空参数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6个月15°倾斜运动平板的时空参数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9个月15°倾斜运动平板的运动学指标与正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四股腘绳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正常的步态模式并表现出与时间相关趋势.运用步态分析的运动学数据对膝关节ACL损伤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的了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为评定术后疗效、制定康复方案及评定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王卫明;赵德伟;崔大平;李端欣;刘宇鹏;杨圣 刊期: 200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