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初步分析初发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为临床上采取相应的干预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简明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6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生活方式等一般情况以及病程、病变侧、脑卒中性质、病变部位、病灶特点、合并症等疾病特征.采用Logistic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述13种相关因素中,仅初发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病灶特点、有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变侧、合并症、教育程度、年龄等7种相关因素可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0.84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721,即表中7个变量能联合预测MMSE量表评定得分72.1%的变异量.结论 大脑前部病变、多部位/大面积病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左侧大脑半球病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等因素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影响较大.
作者:胡昔权;兰月;郑海清;郑金利;陈颖蓓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以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介入治疗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PTBD治疗的72例OLT术后胆道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19例、肝门区狭窄16例、多发性狭窄31例、吻合口瘘6例.治疗方式包括VTBD合并多次更换引流管、球囊扩张、胆道内涵管/金属支架置入,比较PTBD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及胆道形态改变情况,评价疗效;比较不同部位放置引流管胆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72例患者PTBD均成功,66例症状改善或治愈,有效率为91.7%.26例治疗后症状消失给予拔除引流管,拔管率为36.1%;8例置人胆道内支架56~153 d后再阻塞,再次行PTBD治疗;38例长期带管并每隔1~3个月更换引流管.66例胆道梗阻患者PTBD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45±106)μmol/L及(76±59)μmol/L,明显下降(t=3.78,P<0.001).引流管前端位于胆(总)管内与引流管前端位于十二指肠内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及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6,P=0.027).结论 PTBD是治疗OLT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引流管前端置于胆(总)管内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名安;姜在波;黄明声;单鸿;李征然;钱结胜;庞鹏飞;朱康顺;关守海;吴春;陈规划;陆敏强;杨扬;汪根树;易述红;李华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特点与PAH发生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从1892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筛选出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79例,对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并发PAH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治疗、不同原发病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4.2%.其中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为18.1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次之12.00%,显著高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P<0.01).临床伴有雷诺现象者肺动脉压力显著高于无雷诺现象者(P<0.01).高球蛋白血症、抗U1RNP(+)、ACA-IgG(+)、心包积液、肺问质病变的结缔组织病患者更易出现PAH,且与严重程度呈相关性(P<0.05).结论 结缔组织病中PAH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在SSc和MCTD发生率高.雷诺现象、抗U1RNP阳性、ACA-IgG(+)提示结缔组织病患者有更易发生PAH的可能.
作者:雷云霞;张晓;崔阳;董光富;罗日强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肢体骨肉瘤经动脉新辅助化疗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化疗泵皮下埋置术前经动脉化疗、局部肿瘤广泛切除加术后辅助化疗治疗111例Ⅱ B期肢体骨肉瘤患者.结果 标准治疗组中77例(89.53%)接受保肢治疗,非标准治疗组中9例(37.5%)接受保肢治疗.Kaplan-Meyer生存曲线分析,111例骨肉瘤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68.3%,无瘤生存率为65.9%.非标准动脉化疗组与标准动脉化疗组随访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9%、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无瘤牛存率分别为30.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标准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较非标准经动脉诱导化疗对ⅡB期肢体骨肉瘤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刘耀升;李鼎锋;刘蜀彬;崔秋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比较分析局部晚期食管癌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CS组)与单纯手术治疗(S组)5年生存率、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评价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自2003年8月至2009年3月局部晚期食管癌(cT3-4N1M0)患者117例,其中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42例,单纯手术治疗75例.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将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率达11.9%,部分缓解率达47.6%,总有效率为59.5%.CS组手术切除率为100%,S组为8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S组术后病死率为0,S组为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声音嘶哑、乳糜胸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组术后第1、2、5年生存率分别为83.2%、57.4%、31.7%,S组为81.3%、49.4%、26.4%,CS组总生存率稍高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进一步分层分析,化疗有效患者(CR+PR)第1、2、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71.1%、51.8%,相对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及化疗有效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并且不增加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解明然;张旭;林鹏;林勇斌;戎铁华;张兰军;温浙盛;李小东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以患者延迟出院原因为线索,分析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方法 选择子宫切除术后住院时间超过95%百分位(称为延迟出院)的患者资料,对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在3722例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162例因手术相关原因延迟出院.114例有术后发热(占所有3722例子宫切除术的30.6‰),其中82例(71.9%)可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解释.(2)常见并发症包括:盆腔血肿/阴道残端出血(46例,12.4‰)、伤口裂开/伤口感染(24例,6.4‰)、邻近脏器损伤(20例,5.4‰)、术后尿潴留(20例,5.4‰)、术后感染(20例,5.4‰)和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2.7‰).(3)开腹子宫切除术的邻近脏器损伤率高于腹腔镜子宫切除和阴式子宫切除(分别为7.6‰、2.1‰和0),腹腔镜子宫切除和阴式子宫切除发生盆腔血肿/阴道残端出血的比例高于开腹子宫切除(分别为16.5‰,30.8‰和7.6‰).(4)伤口裂开/感染仅发生于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主要与某些并存疾病或状态有关.结论 以延迟出院原因为线索能较准确地对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与手术途径、疾病特点和手术医师的经验有关.
作者:赵峻;谭先杰;郎景和;赵青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胎儿出生体重与胎盘组织细胞中p~(70)S6K关系及在胎盘组织细胞中胰岛素是否可通过磷酸肌醇三激酶/苏氨酸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P~(70)S6激酶)[P13K/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调节p~(70)S6K,进而调节胎儿出生体重.方法 (1)60例足月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孕妇剖宫产后胎盘组织按胎儿出生体重分3组,1组:出生体重≥4000 g,2组:3000 g≤出生体重<4000 g,3组:出生体重<3000 g.(2)10例足月剖宫产后胎盘组织及20例早孕绒毛组织,按刺激因素分成3组,胰岛素组,雷帕霉素组及对照组,采用免疫沉淀、[r-32P]ATP掺入、组织细胞培养、Wester印迹技术对P~(70)S6K活性及胰岛素通过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1)在足月胎盘组织中p~(70)S6K活性分别为(2546±357)、(2333±318)及(2111±315)cpm/mg,1组>2组>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胰岛素作用足月胎盘组织细胞的P70S6K使其活性增强,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作用后p~(70)S6K活性下降,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胰岛素作用后使早孕滋养细胞p~(70)S6K活性增强及蛋白表达增加,雷帕霉素作用后使早孕滋养细胞p~(70)S6K活性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P~(70)S6K活性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加,因此在胎盘组织细胞中P~(70)S6K活性与胎儿出生体重相关,胰岛素可调节早孕滋养细胞及足月胎盘组织中P~(70)S6K.
作者:李冬梅;宋薇薇;王阳;付景丽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替代新鲜胚胎移植作为超促排卵体外受精周期首次移植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促排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1341例次的临床资料,其中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169个、冻融胚胎移植作为首次移植周期172个.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临床相关因素与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冻融胚胎移植替代新鲜胚胎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新鲜胚胎移植组(63.4%vs 49.4%,P<0.01).年龄、移植优质胚胎数、移植时机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与临床妊娠率密切相关.将移植优质胚胎数和年龄因素校正后显示冻融胚胎替代新鲜胚胎首次移植妊娠优势比为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35岁或获卵数≥15个分别分层分析显示,冻融胚胎替代新鲜胚胎移植均优于新鲜胚胎移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冻融胚胎移植替代新鲜胚胎移植作为超促排卵周期首次移植可获得较常规移植方案更高的临床妊娠率.
作者:宋韬;刘柳;周枫;林小娜;张松英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处理是否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250-30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12);缺血再灌注组(n=12),动物建立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七氟烷预处理组(n=12),动物接受七氟烷预处理后建立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缺血再灌注脑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计数神经元凋亡密度、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缺血脑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及活化.结果 HE染色、电镜的结果均提示七氟烷预处理组神经元凋亡比缺血再灌注组少、凋亡程度轻;神经元凋亡密度对照组为(13.0±1.4)个/0.1 mm~2、缺血再灌注组为(189.8±6.8)个/0.1 mm~2、七氟烷预处理组为(110.5±4.3)个/0.1 mm~2,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脑区Caspase-3前体及其20 000切割片段含量的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6.7±3.0、76.1±3.4、51.2±3.1及8.2±2.3、59.0±6.3、31.2±5.4.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可通过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而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林红妃;朱智瑞;胡智勇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在维医沙疗中,沙疗前后股骨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 把兔子随机分为沙疗组、对照组两组,沙疗组和对照组的兔子都有退化犁关节炎,对照组兔子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治疗,仅对沙疗组兔子进行沙疗实验,在沙疗完成后,取出兔子股骨做成试件并进行分组.采用NJ-100B型实验机对股骨进行拉伸和压缩强度的测定,将实验数据有限元进行分析.结果 沙疗组的平均拉伸强度比对照组的平均拉伸强度要高4.54 MPa,沙疗组的平均压缩强度比对照组的平均压缩强度要高22.76 MPa,有关节炎病变的兔子通过沙疗其骨骼的综合强度有一定的改善(23.21 MPa).有限元分析显示,在载荷从0-924 kg·m·s~(-2)之间变化时,长半轴的应力值总比短半轴应力值大(6.08MPα).结论 在体外不同温度加热后对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股骨离体静拉伸强度无明显下降,压缩强度比正常组有所提高.
作者:由博;迪丽娜·马合木提;卡哈尔·库尔班 刊期: 2009年第41期
分娩方式包括经阴道自然分娩,经阴道助产分娩及剖宫产.不同分娩方式可对新生儿机体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引起新生儿应激状态及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1-2]).
作者:王静璇;张为远 刊期: 2009年第41期
患者女,78岁,因发热20 d、咳嗽7 d于2007年9月10日入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呈弛张热,体温波动于35.0~38.9℃,当地医院予抗生素治疗7 d,体温无明显变化,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夜间无法平卧.
作者:陈爱凤;汪慧英;吴祖群;吴丹丹;林敏;刘进 刊期: 2009年第41期
患者男,24岁,因腹痛、发热、皮下包块1个月于2008年3月12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冈突发上腹剧烈胀痛,伴恶心呕吐,排气不畅,解黑糊便,1~2次/d,量不多.间断午后发热,体温高38.3℃,无畏寒寒战,夜间出汗多.
作者:沈敏;曾学军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MRI检查中过伸位与过屈位脊髓矢状径变化幅度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11月,共53例颈椎病患者术前行高分辨率1.5 TMR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成像并量化脊髓T2信号强度值,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1个月~3年,平均14.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脊髓信号强度、颈椎活动度等不同指标.将患者按动态脊髓受压程度分为两组,分析两组间各观察指标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检验动态脊髓受压幅度与术前JOA评分及改善率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2±2.5),末次随访为(13.8±2.8),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7.02±16.23)%.经两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动态受压变化组患者在颈椎活动度、脊髓T2信号强度方面高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在术前JOA评分及病程方面小于低动态受压变化组.改善率、术前JOA评分与动态脊髓受压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P=0.643及-0.27、P=0.04.结论 在病程较短的前提下,脊髓神经动态受压变化的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关系,而与颈椎病预后的关系不密切.
作者:王林峰;申勇;张英泽;徐佳欣;丁文元;曹俊明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8年9月间55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病灶清除、TRSH固定,男29例,女26例,年龄20~77岁,平均39岁.病变节段胸椎30例,腰椎27例.胸腰联合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40±3)°,10例伴有不完全截瘫.Frank A级1例,B级7例,C级17例.所有患者术前4-8周的正规的抗结核治疗.结果 术后55例均获得随诊,术后随访0.5~9年,平均2年,术后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窦道,扩创后愈合.并发急性肺不张1例,经对症处理愈合.结论 经后路病灶清除一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以很好地清除病灶,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植骨融合稳定,矫正畸形,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顾晓峰;程力;周一逸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通过候选基因SIM2上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筛查,探索SIM2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CS)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127例中国汉族CS患者;127例对照为性别、年龄、民族与病例相匹配的非脊柱侧凸患者.用QIAampDNABlood Mini Kit法提取外周血样本的全基因组DNA,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选取SIM2的主要功能SNPs.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对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SNP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 4.1软件分析对照组SNP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 共筛选SNP1(rs2073601)、SNP2(rs2073417)和SNP3(rs2051397)3个位点,病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SNP1A=13(5%)/15(6%)、SNP1C=241(95%)/239(94%),SNP2A=49(19%)/44(17%)、SNP2G=205(81%)/210(83%),SNP3C=68(27%)/58(23%)、SNP3T=186(73%)/196(77%);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NP1AC=13(10%)/15(12%)、SNP1CC=114(90%)/112(88%),SNP2AG=49(39%)/44(35%)、SNP2GG=78(61%)/83(65%),SNP3CC=10(8%)/5(4%)、SNP3CT=48(38%)/48(38%)、SNP3TT=69(54%)/74(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NP2和SNP3间存在连锁不平衡,但单倍体型关联分析未见阳性结果.进一步与CS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没有发现阳性位点.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IM2基因遗传变异可能不是引起CS及其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费琦;吴志宏;周熹;王海;王乃国;尹若峰;王以朋;邱贵兴 刊期: 2009年第41期
目的 研究MRI显示椎间盘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和存在疼痛复制反应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特殊病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慢性下腰痛且行腰椎间盘造影术病人288例.其中腰椎MRIT2加权显示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术显示纤维环撕裂和腰痛复制的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44岁,平均29.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8年.应用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纤维环撕裂程度.结果 12例慢性腰痛但MRI显示正常信号强度的病人中,共行腰椎间盘造影33个椎间盘.12个病人12个椎间盘显示疼痛复制和纤维环撕裂,其中显示2级撕裂者3个,3级撕裂者9个.结论 对一些顽同性腰痛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提示是椎间盘源性的,但MRI检查正常需要行进一步治疗时,如行腰椎微创手术或腰椎融合术时,仍需考虑行腰椎间盘造影术,以确定疼痛的椎间盘.
作者:彭宝淦;庞晓东;李端明;匡正迭;张新宇;杜明奎;高春华 刊期: 2009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