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09年6期文献
  • 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网膜素的mRNA表达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和体重人群脂肪组织网膜素表达差异及其与血清网膜素、体脂参数、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等的相关性.方法 36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分为正常糖调节正常体重(NGR-NW)组,正常糖调节超重/肥胖(NGR-OW/OB)组和2型糖尿病超重/肥胖(T2DM-OW/OB)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 测定腹部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网膜素mRNA水平.用ELISA法检测空腹血清网膜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a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项指标及-腹胰岛素(FINS),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值(WHR),并以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网膜脂肪组织网膜素mRNA水平显著高于皮下脂防组织[1.52±0.32比0.019±0.006,P<0.01(均以网膜素/β-肌动蛋白来定量)];男性和女性网膜素mRNA水平无差异(1.46±0.31比1.58±0.29,P=0.416);NGR-OW/OB组网膜素mRNA水平显著低于NGR-NW组(1.18±0.29比1.52±0.32,P<0.05),T2DM-OW/OB组网膜素mRNA水平显著低于NGR-NW组和NGR-OW/OB组(分别为0.98±0.37比1.52±0.32和0.98±0.37比1.18±0.29,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网膜脂肪组织网膜素mRNA水平与HOMA-IR、腰围、WHR、甘油三酯、BMI、FINS呈显著负相关(r=-0.196~-0.283,均P<0.05),与血清网膜素、HDL-C呈显著正相关(r=0.588、0.242,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网膜素、HOMA-IR和腰围是网膜素mRNA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关系数r2=0.145、0.190、0.224,均P<0.05).结论 网膜素在不同个体的差异表达可能参与构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蔡润策;魏丽;狄建忠;于浩泳;包玉倩;贾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上腺囊肿15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上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5-2005年我院收治的15例肾上腺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2岁,2例患者因腰背酸胀不适检查发现,4例因上腹胀满不适等其他症状就诊,9例患者体检发现囊肿.囊肿位于左侧9例,右侧6例;囊肿直径2.5~8.5 cm,平均为5.3 cm.B超检查正确率为73.3%(11/15);CT检查正确率为86.7%(13/15);MR检查4例,皆诊断为肾上腺囊肿.1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9例行后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或切除术,1例行经由腹腔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3例行开放手术囊肿切除术.结果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44±11)min;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平均手术时间(75±40)min,开放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腹腔镜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1±1.1)d;开放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3±1.5)d,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P<0.05).病理报告提示内皮性囊肿4例,假性囊肿6例,上皮性囊肿3例.结论 MR是检查肾上腺囊肿有效的方法.囊肿直径较大,明显压迫临近器官,伴有局部症状;假性囊肿,怀疑恶性病变以及伴有内分泌异常等均可选择手术治疗.腹腔镜肾上腺囊肿去顶减压或切除术是治疗肾上腺囊肿的有效方法,在怀疑有恶性可能时可考虑行开放手术.

    作者:林国兵;许明;王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FcγRⅢA多态性与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人FcγRⅢA-158V/F多态性与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关系.方法 入组病人均为经病理诊断,CD20(+)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所有病人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化疗,用PCR方法 检测其Fcγ/RⅢA表型.前瞻性观察6个疗程后初治疗效,分析不同FcγRIIIA表型的缓解率.结果 共入组34例DLBCL病人,其FcγRⅢA表型VV型11例,FF型5例,VF型18例.接受平均6个疗程(4~8疗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近期缓解率为79%.其中VV型有效9例(32%),FF型3例(60%)有效;VF型15例(83%)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DLBCL病人FcγRⅢA表型以VF型多见,其次为VV型和FF型.表达VV、VF型病人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FF型.

    作者:张薇;汪玄;段明辉;李剑;周道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分析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分析155从事贸易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总结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结果 (1)随访3--60个月.总体疗效44.5%,40例伤后残余光感以上视力患者疗效87.5%,115例伤后无光感患者疗效29.6%.(2)伤后是否残余视力、手术时机与患者总体疗效相关(OR=0.04、4.62,P<0.01),伤后视力丧失缓急、手术时机与无光感患者疗效相关(OR=0.22、6.34,P<0.05).(3)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同期手术修补成功;术后发生视力短暂下降2例,终视力提高.结论 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安全、有效,但对于外伤后立即失明患者疗效较差.手术对象宜选择外伤后残余视力或外伤后视力延迟丧失患者,手术时机应力争在外伤后7 d以内.

    作者:左可军;史剑波;文卫平;陈合新;张湘民;许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性粒细胞活化及蛋白酶平衡的研究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气道局部中性粒细胞活化及蛋白酶平衡状况.方法 收集符合毛支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30例,根据入院Lowell评分,≥10分为重度组(11例),<10分为轻度组(19例);20例治疗7~12 d后症状缓解采取标本作为恢复组,细菌性肺炎(肺炎)组24例,对照组15例.测定各组鼻咽吸出物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白细胞介素(IL)-8浓度、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蛋白酶抑制力.结果 毛支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E、IL-8浓度(0.528、6.39×107kg/L、13.62×109k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74、2.53×107kg/L、2.64×109kg/L,均P<0.05)和恢复组(0.306、1.23×107kg/L、5.95×109kg/L,均P<0.05).恢复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IL-8浓度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重度毛支组该两项指标均高于轻度组(均P<0.05).毛支组α1AT表达高于恢复组(0.49比0.09,P<0.05),与对照组(0.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支组出现游离NE活性为6/30,与肺炎组7/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支气道局部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和蛋白酶系统失衡,并可能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金玲;陈志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结构确认胆囊管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避免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的解剖学方法.方法 分析1992年3月至2006年5月间施行的LC 13 190例,其中在1992年3月至1996年5月间施行LC2698例,主要采用辨认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的三管法(即三管组);1996年5月至2006年5月间共施行10 492例,其中采用三管法8566例,另外1926例因胆管显露不太容易而采用在胆囊管位置解剖出的管状结构,结合分离Calot三角区中的胆囊淋巴结、胆囊壶腹、胆囊动脉以及胆囊三角区空虚这4项指标中的至少2项,帮助确认胆囊管的三结构确认胆囊管法(即三管+三结构组),分别就两组间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结果 13 19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术中误伤胆管致黄疸、胆瘘等.三管组手术时间15~92 min,平均(38±16)min,中转开腹率为8.7%;三管+三结构组手术时间15~52 min,平均(28±12)min,中转开腹率为1.8%.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率和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结构确认胆囊管法不仅可以有效帮助确认胆囊管,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而且可以缩短LC手术时间,降低中转率.

    作者:王殿臣;董永红;陈智;武书胜;毕小刚;张润福;李占科;孙彦龙;SUN Yan-long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过表达肌浆网钙ATP酶对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过表达肌浆网钙ATP酶2a(SERCA2a)对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SERCA2a cD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v-SERCA2a),以缺氧和衣霉素诱导内质网应激,随机将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组、衣霉素组、过表达SERCA2a组、SERCA2a+缺氧组和SERCA2a+衣霉素组.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及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台盼蓝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结果 过表达SERCA2a+缺氧组GRP78及CHOP蛋白表达较缺氧组分别低49.1%和52.7%,细胞凋亡率较缺氧组低66.0%,细胞存活率较缺氧组高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SERCA2a+衣霉素组GRP78及CHOP蛋白表达较衣霉素组分别低50.4%和66.1%,细胞凋亡率较衣霉素组低54.0%,细胞存活率较衣霉素组高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过表达SERCA2a通过下调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缓解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损伤.

    作者:董建军;鲁晓春;刘秀华;张振英;李小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乳腺癌T47D-tk细胞生长特性及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进一步对已经获得的稳定表达自杀基因HSV1-tk的乳腺癌细胞株T47D-tk进行鉴定,观察其生长特性,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方法 提取细胞基因组、以HSV1-tk P1和HSV1-tk P2为引物,进行PCR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基因鉴定.描绘生长曲线、镜下观察细胞形态.BALB/c nu/nu裸鼠前肢皮下接种T47D和T47D-tk细胞,并观察二者的成瘤特性.结果 T47D-tk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可见到大小约1131 bp的片段,而正常的T47D细胞基因组则无此阳性条带出现.两组平均生长细胞数,第1天T47D:(5.58±1.04)×103,T47D-tk:(6.08±1.61)×103;第3天T47D:(10.00±1.30)×103;T47D-tk:(10.25±0.90)×103;第7天T47D:(19.25±0.66)×103,T47D-tk:(19.00±1.80)×10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形态观察亦未见明显差别.接种后两组成瘤时间[T47D:(9.67±0.33)d;T47D-tk:(9.83±0.48)d]和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47D-tk细胞基因组中已整合入HSV1-tk基因,与T47D细胞相比生长特性无变化,成功建立了T47D和T47D-tk移植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基因显像与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文贵;杨昆;房娜;戴东;于津浦;魏枫;宋秀宇;朱研佳;王健;门晓媛;张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斜方体内侧核至上橄榄外侧核抑制性通路发育研究进展

    在脑发育期间,建立恰当的突触通路是一个关键.在突触通路中,突触抑制在校准神经元活动中起主要作用[1].对于声源定位抑制性突触通路的发育研究中,斜方体内侧核(MNTB)至上橄榄外侧核(LSO)抑制性通路的发育是关注的焦点[2-5].

    作者:刘锦峰;王宁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视地震伤员感染的救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在这场惊心动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笔者作为一名中国应急救灾医疗队员奔赴灾区,参加了地震灾区伤员的救治过程.

    作者:倪语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历地震灾害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救助

    自然灾害是人类不能回避的问题,研究显示,灾难不但威胁生命和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人的一生,改变性格,甚至导致自杀和暴力等极端行为[1].

    作者:郑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中国2005年吸烟所致死亡人数

    吸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危险因素.2000年,全球有约483万人的死亡与吸烟有关.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大的烟草生产者和消费者,吸烟导致的死亡也占很大比例.

    作者:沈宁;贺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消化道和口咽部净化可降低ICU患者病死率

    感染是重症患者住ICU治疗的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增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如选择性消化道净化(selective digestive trot decontamination,SDD)和选择性口咽部净化(selective oropharyngeal decontamination,SOD),已被证明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但其对于患者生存率的改善作用尚缺乏有力证据.

    作者:周庆涛;贺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左心室质量和形态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核磁共振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评价心脏形态和结构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心脏发生不良事件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牛永红;赵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08例汶川地震伤感染病例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5.12地震伤感染病例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汶川大地震中108例开放性创伤合并感染患者的139份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并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阳性的菌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共分离96株菌,大多分离自创面分泌物(79.86%),主要来自于骨科(58.33%).分离率较高的依次为不动杆菌(20株)、阴沟肠杆菌(20株)、大肠埃希菌(17株)、葡萄球菌(13株).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结论 这次地震伤病情复杂.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未发现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

    作者:杜蓉;陈慧玉;邓金华;何加宁;杨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利用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分析地震伤员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特点

    目的 分析华西医院地震伤员所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特点,并与同期非灾区患者分离MRSA进行同源性比较.方法 使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技术以及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对地震住院伤员所分离出的5株MRSA与同期非灾区的住院患者分离的6株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株MRSA的基因图谱分为5组(A-E组),地震伤员MRSA分布为A组1株、B组2株、C组1株以及E组1株,非地震伤员的MRSA分布为A组3株、B组1株、C组1株以及D组1株.结论 地震伤员的MRSA与同期部分科室的非灾区患者的MRSA呈高度同源性.

    作者:郭靓;范红;叶远馨;李囡;陈慧莉;谢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汶川大地震后伤员感染病原菌分析与研究

    目的 对华西医院入院治疗的1823例汶川地震伤员的感染病原学实验进行分析总结,为完善大型灾难诊治预案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地震伤员感染情况送检培养.细菌鉴定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厌氧菌鉴定使用半自动细菌鉴定卡.体外药敏标准以及多药耐药菌表型确证试验参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8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标准规范.结果 1823例入院地震伤员中有病原学证据的感染725例.送检培养的标本中主要包括伤口分泌物(62.1%)和血液(30.0%).地震后1个月地震伤员与地震前1个月普通患者分离的病原菌有明显不同,血培养分离的菌株中,震后1个月地震伤员分离的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6.7%)、溶血葡萄球菌(16.7%)、大肠埃希菌(12.5%)、肺炎克雷伯菌(12.5%)、热带念珠菌(8.3%);而震前1个月普通患者分离的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8.2%)、金黄色葡萄球菌(11.4%)、光滑念珠菌(11.4%)、肺炎克雷伯菌(11.4%)、表皮葡萄球菌(9.1%).地震伤员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与非地震住院患者分离出的同种病原菌相比,两者分离菌的体外药敏率有明显变化.地震后1个月地震伤员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低于震前普通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分离率高于震前普通患者(均P<0.05),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震前震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然灾害发生后伤员出现多重感染往往不可避免,加上各种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常规院内治疗提出挑战,因此总结地震灾害后病原菌谱和耐药谱的变化,可为灾害的应急处理提供依据.

    作者:谢轶;陈知行;陶传敏;康梅;陈慧莉;范红;王兰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