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以提高直肠癌根治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257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两分类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前进法)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8.7%,中位时间14.6(2~63)个月;术后2年内复发率75.0%(36/48),3年内复发率95.8%(45/48).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癌胚抗原水平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有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重要的因素,加强早期诊断和科学、规范的治疗有望改善直肠癌预后.
作者:赵为民;杨新辉;王海江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常规化疗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的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效果不佳,该研究评价了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国人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使用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的20例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结果,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价.结果 截至2009年5月,中位随访17(4~36)个月.20例患者共完成62周期A方案,29周期B方案化疗.共17例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88.2%,7例达完全缓解(CR)(41.2%).15例患者采用改良Hyper-CVAD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75.0%),一线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CR率为50.0%(7/14).解救治疗的有效率为33%,没有患者达到CR.晚期病变、合并结外受侵是影响Hyper-CVAD方案取得CR的不利因素(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0%、75.0%和40.0%.全组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中国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较好,毒性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
作者:施薇;石远凯;何小慧;周生余;董梅;张长弓;杨建良;刘鹏;秦燕;杨晟;桂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加速超分割(CAF)同步卡培他滨再程放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局部控制率、生存期和毒副作用.方法 从2004年6月至2008年1月对53例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应用CAF再程放疗同步卡培他滨化疗.放疗3D-CRTCAF,1.2 Gy/f,2次/d,2次间隔6 h.同步行卡培他滨850 mg/m~2,2次/d,d_(1~14),d_(22~35).36 Gy/30 f/3 w后CT复查,评价能否手术,不能手术切除者根据肿瘤退缩情况重新勾画靶区,总Dt52.8~57.6 Gy.放疗期间化疗2周期,结束后化疗2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率9.8%,部分缓解率45.1%,有效率54.9%,无变化29.4%,进展15.7%.对部分缓解的23例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其中23.5%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R0、R1切除率分别为21.6%和1.9%.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0.5个月,全组1年生存率84.3%,2年生存率61.1%.结论 CAF再程放疗同步卡培他滨治疗直肠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增加手术切除率和R0切除率,延长生存期,生活质量提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建东;戴勇;于金明;邵震宇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血钾血钠和尿钾尿钠的综合指数(SUSPUP指数和SUSPPUP指数)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杳中的作用.方法 对39例PA患者、2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58名健康者进行立位1 h醛固酮浓度(PAC)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钾、血钠、24 h尿钾和24 h尿钠的检测,计算出血钠/血钾、SUSPUP指数(血钠与尿钠的比值除以血钾与尿钾的比值)、SUSPPUP指数(血钠与尿钠的比值除以血钾平方与尿钾的比值)和PAC/PRA比值(Aaa),比较3组人群中以上指标的差异.构建和比较血钠/血钾、SUSPUP、SUSPPUP、PAC和ARR对诊断PA的ROC曲线.结果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钾和尿钠水平均低于健康者,而血钠水平则高于健康者.PA患者[(3.3±0.6)mmol/L]较健康者[(4.14±0.39)mmol/L]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0.5)mmol/L]具有更低水平的血钾;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者比较,PA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血钠[(141.7±2.7)mmol/L比(140.2±2.3)mmol/L比(139.6 ±2.1)mmol/L]和尿钾[(74 ±41)mmol/24 h比(36±17)mmol/24 h比(36±16)mmol/24 h]以及更高水平的SUSPUP(在PA、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者分别为27±13、12±9、9±4)和SUSPPUP指数(分别为9.0±6.4、3.3±2.8、2.1±1.1)mmol/L.(2)SUSPUP、SUSPPUP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和0.840,与PAC相当(0.875),但低于ARR(0.991).SUSPUP的佳切点为14.4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1.58%和75.56%;SUSPPUP的佳切点为4.0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1.58%和80.00%.结论 SUSPUP和SUSPPUP也可以作为PA筛查的辅助指标,诊断效率达80%以上.
作者:鄞国书;张少玲;严励;黎锋;戚以勤;陈宗存;程桦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老年与非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脏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要求T2DM患者共1351例,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ER<30 mg/24 h)、微量白蛋白尿组(30≤AER<300 ms/24 h)和大量白蛋白尿组(AER≥300 ms/24 h);采用改良的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老年(≥60岁)与非老年T2DM患者的肾脏损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T2DM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伴eGFR下降的比例在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6.7%比15.8%,P<0.01;30.5%比21.3%,P<0.05);(2)正常白蛋白尿伴eGFR下降的T2DM患者中,老年患者糖尿病平均病程(7.7年比3.8年)、收缩压[(146±24)mm Hg比(134±23)mm Hg]、舒张压[(84±13)mm Hg比(80±11)mm Hg]、合并高血压(37.8%比21.1%)、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4.1%比23.9%)、发生心、脑血管病变(31.6%比11.3%及24.4%比9.9%)均明显高于非老年(P<0.05或0.01);(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046,P=0.013)和收缩压(OR=1.014,P=0.002)是影响老年T2DM正常白蛋白尿组eGFR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收缩压(OR=1.042,P=0.000)和餐后2 h血糖(OR=1.048,P=0.002)则是影响非老年T2DM正常白蛋白尿组eGFR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T2DM患者较非老年T2DM患者更易出现以eGFR下降为早期表现的肾脏损害;收缩压是老年和非老年T2DM患者正常白蛋白尿期eGFR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能延缓肾功能损害.
作者:黄虹;李红;郑芬萍;卢薇娜;董雪红;阮昱 刊期: 2010年第14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炎性因子所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态~([1]),它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原发性HPS发病年龄多<2岁,大多伴有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获得性HPS可出现于任何年龄阶段,以>8岁多见,目前尚没有找到明确存在的免疫缺陷~([2]).
作者:王晓琳;王昭 刊期: 2010年第14期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研究活跃的细胞调控因子.和传统的蛋白因子不同,miRNA是一种19到22个核苷酸之间的非编码RNA,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其作用机理为:在细胞核内,miRNA基因经RNA聚合酶Ⅱ转录出具有帽子结构和多聚腺苷酸尾巴(AAAAA)的原初miRNA(pri-miRNA),pri-miRNA被核酸酶Drosha切断,生成70个核苷酸的具有茎环结构的miRNA前体(pre-miRNA).
作者:叶林;宋希双 刊期: 2010年第14期
前列腺癌(PC)骨转移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但我国内相关的研究报道并多~([1]).而近10年来,国外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合理使用双磷酸样类药物可以预防或减轻PC骨转移以及内分泌治疗导致的骨破坏、提高PC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转移性PC患者生存期.大多数PC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长,约90%的局限性低危PC患者的生存时间超过10年;PC骨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25%,中位生存时间3年~([2]).
作者:马建辉 刊期: 2010年第14期
创新能力不足是实现我国临床研究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从临床研究源头切入,提高研究者创新能力,是克服这一障碍的可能的途径.我们在梳理临床研究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对临床研究源头创新的过程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顶层设计的概念和实施方法,并在近期研究工作中应用,初步验证了顶层设计在提高研究者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一鸣;丁洁;曾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紫杉醇不同序贯用药方案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作用,以探讨两种药物可能的佳序贯用药方案.方法 用MTT法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不同序贯用药方案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 MTY法检测发现先予紫杉醇再予唑来膦酸组对DU14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44.17±5.81)%,作用强于其他两种序贯用药方案(P<0.01).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发现先予紫杉醇再予唑来膦酸组能大限度的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14.96%)和死亡(14.37%),作用强于其他用药方案(P<0.05).结论 先予紫杉醇再予唑来膦酸作用于DU145细胞可能是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佳给药方案.
作者:张仲一;周利群;丁义;杨琳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整理北京积水潭医院44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根据患者骨转移病灶影像学特点分为成骨型组、溶骨型组以及混合型组.分析血清总.PSA以及前列腺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在3组中有无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成骨型骨转移33例(75.00%),溶骨型骨转移9例(20.45%),混合型骨转移2例(4.55%).血清PSA均值在成骨型,溶骨型及混合型3组分别为(590.3±177.O)μg/L、(249.0±66.6)μg/L以及(156.5±42.1)μg/L,ANOVA分析显示3组之间血清PS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型组中Gleason评分均值为7.4(6~10分),其中高中分化(Gleason评分≤7)22例(66.7%),低分化者(Gleason评分>7)占11例(33.3%);溶骨型组中Gleason评分均值为8.0分(6~10分),其中高中分化以及低分化分别为3例(33.3%)和6例(66.7%),统计学显示两组之间Gleaso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组两例Gleason评分均为8分.结论 前列腺癌骨转移类型与血清PSA无关,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王建伟;满立波;黄广林;李贵忠;何峰;王海东;王海;刘宁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冷冻消融后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手术切除组(B组)、冷冻消融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取外周血、引流淋巴结、脾脏.ELISA法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浓度,以IFN-γ/IL-4计算Th1/Th2比值;分离引流淋巴结、脾脏淋巴细胞,ELISPOT试验检测CD4+Th肿瘤特异性IFN-γ的分泌情况,LDH释放试验检测CD8+CTL肿瘤杀伤活性.观察各组动物肿瘤转移情况.结果 治疗后7 d,A、B、C组外周血Th1/Th2比值分别为:4.97±0.31,10.07±0.62,13.71±0.57(P<0.05).引流淋巴结每10~6个CD4+Th肿瘤特异性IFN-γ~+细胞数分别为22.3±1.0、24.0±1.2、243.4±46.2(P<0.05),引流淋巴结CD8+CTL特异杀伤活性分别为:(14.6±1.1)%、(15.2±0.8)%、(62.6±2.3)%(P<0.05).但各观察时间点A、B、C组脾脏Th细胞IFN-γ分泌及CTL细胞杀伤活性均无明显变化.术后28 d A、B、C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80%、40%,肺转移率均为100%.结论 冷冻消融治疗前列腺癌可诱导机体Th1抗肿瘤免疫优势,并诱导引流淋巴结T细胞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尚需更深入研究.
作者:郭秀英;司同国;郭志;王海涛 刊期: 2010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轴CXCL16/CXCR6在人前列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CXCL16/CXCR6蛋白在人前列腺癌和骨组织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CXCR6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LNCap中的表达;迁移、侵袭试验分析外源性CXCL16对Pc3和LNCap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 人前列腺癌组织表达CXCR6蛋白,不表达CXCL16蛋白;正常骨组织表达CXCL16蛋白;PC3和LNCap细胞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CXCR6,其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38±0.054、0.41±0.019;经过外源性CXCL16处理后,PC3和LNCap的体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提高(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11.50±5.60、89.25±3.31).且CXCL12或CXCR4中和抗体不能阻断CXCL16的促侵袭作用.结论 CXCL16/CXCR6可能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另一种独立趋化因子轴.
作者:周雯慧;胡卫东;吴洲清;郑新民;汪必成 刊期: 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