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74例脑浅表大静脉损伤按术中发现分为3组:1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2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损伤区颅骨骨折.3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损伤区颅骨骨折、急性硬模下血肿,无明显脑挫伤、脑内血肿,并按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分组.结果 1组28例,2组39例,3组7例,各组的损伤静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有37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3组有2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与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均无关.结论 脑浅表大静脉损伤主要南局部颅骨骨折或对冲伤、剪切伤所致,合并有脑挫伤时脑梗死多见,术中应注意保护受损腩浅表大静脉及周围的静脉网,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必要时大骨瓣充分减压,降低颅高压,术后注意稀释血液,防止受损静脉栓塞.
作者:裘天仑;金国良;王晓明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卵巢癌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卵巢癌患者63例.按术前有无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N组)33例;直接手术组(D组)30例.患者术前行临床周围神经病变评分(TNSe评分)、术后行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状况、Karnofsky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者术后2、4、8 h的VAS评分、Bolus需求次数及有效次数、镇痛疗程所需镇痛药物总量均显著低于D组(P<0.05);恶心、呕吐评分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8、12 h布氏舒适度评分、头晕评分、瘙痒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总药量与TNSc评分呈负直线相关(r=-0.881,P=0.048);恶心评分与TNSc评分呈正直线相关(r=0.920,P=0.027).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病变程度越重,术后PCIA药物需求量越少,恶心反应发生增多.
作者:方军;解康杰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中国成年女性混合性尿失禁(MUI)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以及高危人群等.方法 2006年2月至7月对中国6大地区(西北、西南、华北、华东、东北、中南)具有当地户籍或固定居住在当地10年以上的成年女性19 024人,使用问卷对于个体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下尿路症状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中国成年女性MUI患病率是9.4%,随着年龄的增长,MUI患病率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阴道分娩、便秘、盆腔器官膨出、慢性盆腔疼痛、呼吸系统疾病、月经紊乱、泌尿系统疾病、饮酒、盆腔手术、肥胖和文化程度高是中国成年女性MU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中国成年女性MUI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是老年女性健康的常见问题.阴道分娩、便秘和盆腔器官膨出等是中国成年女性MUI患病的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是其保护性因素.
作者:李琳;朱兰;郎景和;韩少梅;刘春燕;徐涛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韩氏仪,HANS)对强制脱毒后的海洛因成瘾者发生复吸的影响.方法 对上海地区164例经历3个月到3年强制和劳教脱毒的海洛因成瘾者,给予3个月以上的韩氏仪治疗,并进行12个月的尿液吗啡检测及防复吸效果随访.结果 接受韩氏仪治疗的164例脱毒者,1年后有53例尿检全部呈现阴性(未复吸),35例在此过程中尿检转为阳性(复吸),76例脱失(视为复吸),总复吸率为67.7%,1年防复吸成功率为32.3%.同时显示,强制脱毒的期限长短与复吸率没有显著性关系.结论 与以往文献记载的强制脱毒后不给予干预措施的海洛因脱毒者其1年复吸率为95%以上比较,韩氏仪能够显著降低强制脱毒后处于康复期的海洛因脱毒者的复吸率.
作者:方俊;马达;钟军;朱斌;丁光宏;傅鹂鸣;崔彩莲;韩济生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对比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技术与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骨科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作棘突旁微创皮肤切口骶脊肌剥离,置入GSSⅡ型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并与同期收治20例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就嗣手术期参数与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68.0±6.4 min)比(76.0±9.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切口长度[(8.1±2.0)cm比(14.2±2.5)cm]、手术出血量[(70.0±8.6)ml比(350.0±30.2)ml]、术中骶脊肌剥离长度[(5.4±0.8)cm比(16.5±2.1)cm]、术后引流量[0 ml比(110.0±20.5)ml]、术后住院时间[(5.6±1.2)d比(10.4±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慢性腰痛发生率微创组明显低于传统组.结论 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慢性腰痛发生率低等治疗效果.
作者:陈卓;赵俊强;付俊伟;杨旭敏;陈琼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调查膝关节疼痛给农民带来的功能障碍负担和当地医疗诊治情况.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12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利用扩大免疫规划整体抽样的方法,以内蒙古武川县当地50岁以上农业人口1030名为对象.参与调查者在完成已设计好的骨关节炎问卷后接受双膝负重半屈曲后前位X线检查.结果 在接受膝关节X线检查的1027名中,513名(50%)反映其膝关节在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有1个月出现过疼痛,其中109名(21%)患者有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Kellgren/Lawrence分度≥2).通过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及腰疼情况的校正,可以看出膝关节疼痛与完成行走、爬10层楼、弯腰、做保洁工作和下厨等活动的困难程度关系密切.在513名有膝关节疼痛的参与者中,在影像学上是否出现疾病改变与有无无法忍受的疼痛(36%相对于59%),是否活动受限(39%相对于64%),是否使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78%相对于88%)以及在过去的12个月中是否就医(33%相对于59%)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 农业人口重体力劳动者的膝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明显相关.有疼痛症状者十分依赖非甾体类抗炎药而较少诉求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林剑浩;康晓征;Marlerie Fransen;李虎;柯岩;王志强;Yuqing Zhang;Steve Su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辅助下治疗急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左侧8例,右侧4例.平均年龄38岁(27~45岁).患者均为单纯急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超过5 mm.术后采用X光片和Constant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1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因骨块较大,均采用3枚空心螺钉加垫圈固定.平均随访18个月(14~33个月),术后骨折固定良好,骨折均得到愈合,术后终末随访Constant评分92分(86~100分).结论 肩关节镜下可有效治疗急性单纯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
作者:何耀华;赵金忠;皇甫小桥;刘闻欣;朱越;杨星光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腹腔镜技术行山羊椎体间融合,研究新型多孔自固化磷酸钙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骨性融合情况.方法 选择14只体重均匀、成年山羊随机分为3组,行L4~L5椎间盘摘除+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术.A组:切开自体骨钛网组;B组:镜下合成骨钛网组(CPC组);C组:镜下含rhBMP-2的合成骨钛网组(CPC/rhBMP-2组)(6只).于术后6、12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影像学检查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腹腔镜下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平均切除率与切开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3组均获得骨性融合,但镜下CPC/rhBMP-2组的骨痂出现较前两组早,骨痂量多.结论 新型多孔自同化磷酸钙复合rh-BMP2在腹腔镜技术下能够达到山羊椎体间骨性融合,可作为一种合适的修复材料复合物,以期临床应用.
作者:朱志海;曹鹏;梁裕;龚耀成;郑涛;张兴凯;吴文坚 刊期: 2010年第21期
患者男,83岁,因确诊骨髓纤维化11年,头晕、乏力6个月入院.患者1995年自己发现脾大,外院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定期监测血常规,白细胞(WBC)(3.0~4.0)×109/L、血红蛋白(Hb)80~100 g/L、血小板(PLT)(200~400)×109/L.
作者:张雪晗;邹农 刊期: 2010年第21期
大脑功能活动的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和研究:一是功能分化(functional segmentation),即寻找对应各脑功能的具体脑区,主要手段是功能定位研究,任务刺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已得到了广泛应用[1];二是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认为脑功能活动是由多个脑区协同作用完成,主要手段则通过脑连接分析技术研究脑区间的联系.近十年来出现的静息态fMRI技术,更倾向于对脑功能整合网络进行研究.
作者:卢光明;张志强 刊期: 2010年第21期
黄体囊肿可发生于妊娠期或非妊娠期,而卵巢黄体囊肿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因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腔内出血,且有些病例是输卵管妊娠和黄体囊肿并存,或宫内妊娠黄体破裂,故易误诊,需仔细鉴别.
作者:王桢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联合分析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外周血胃黏膜保护及损伤因子相关指标和功能磁共振(fMRI)信号的变化,探索针刺调节胃黏膜的中枢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真穴组和假穴组;1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均为同济大学在校学生)于2008年9-11月期间参加了两组实验,同一名受试者进行两次实验间隔2周以上.真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实验前5 min及电针刺激停止后的5、15、25、30 min分别5次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检测胃黏膜相关指标;针刺时进行fMRI扫描.用SPM2分析fMRI数据,检验P值<0.00l.结果 真穴组电针针刺停止后的5、15、25、30 min外周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较针刺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同时内皮素(ET)、胃泌素(GAS)的含量均较针刺前明显下降(P<0.01),各项指标于电针针刺后25 min达峰值.假穴组外周血中各时间点CGRP、PGE2、ET、GAS的含量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主要激活双侧额中回、尾状核,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下回、下丘脑,右侧岛叶、海马、小脑半球.假穴组电针刺激后只激活了右侧旁中央小叶及小脑半球.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对胃黏膜的影响作用可能需要通过中枢特定脑区的介导作用于靶器官而实现.
作者:江虹;王培军;曾洪武;赵小虎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7.0T MR系统对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单细胞进行体外成像,并对成像参数进行探讨.方法 3D-FLASH序列对磁标记单细胞计数,对比梯度回波序列与自旋回波序列成像差异,对比梯度回波序列不同回波时间、不同分辨率成像差异.结果 7.0T MR能对磁标记单细胞进行成像,MR图像对细胞浓度为2×103/ml的琼脂糖模型进行细胞计数为1.7×103/ml,与实际浓度一致.2D-FLASH较SE序列对磁标记单细胞导致的T2*WI信号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FLASH序列随TE时间延长T2*效应增强,但图像伪影逐渐明显;分辨率降低单细胞导致的信号缺失明显降低,在200 μm时单细胞导致的信号波动已基本接近琼脂糖背景的内源性波动.结论 7.0T MR系统可对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的单细胞进行探测,选择适合的序列、优化序列内参数可有效提高磁标记细胞的探测敏感性.
作者:贾振宇;张洪英;陈骏;滕皋军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利用MR多回波R2*技术评估肝细胞癌(HCC)血氧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46例(46个病灶),手术前行MR多回波R2*扫描.在R2*图和T2*图上测量HCC、肝实质、脾及脊柱旁骨骼肌的T2*和R2*值,并计算该值的HCC/肝、HCC/脾及HCC/肌比值.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包膜、肝硬化、腹水、门静脉癌栓及周围子灶等情况.将HCC的T2*、R2*值及其相关参数与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CC的R2*值<肝和脾T2*值则相反(P<0.05).在AFP阳性和阴性组,HCC/肌R2*比值分别为0.81±0.26、1.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t=2.248);在有、无包膜组,HCC/肌R2*比值分别为0.83±0.24、1.2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t=2.257);在有、无肝硬化组,HCC/脾R2*比值分别为1.01±0.58、0.53±0.17,HCC/脾T2*比值分别为1.42±0.92、2.64±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5、0.036,t为2.247、2.230).在有、无周围子灶组,HCC/肌T2*比值为1.18±0.47、2.24±1.71(P=0.048,t=2.115),在有、无门静脉癌栓组,T2*值分别为(27.24±11.90)ms,(46.70±38.40)ms(P=0.049,t=2.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各测量值在Edmondson分级、有无腹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灶大小也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磁共振血氧水平参数R2*、T2*相关测量值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HCC血氧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于德新;马祥兴;张晓明;侯金文;李传福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视网膜脑图技术,对比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皮层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9年1-10月,以1.5 T MRI系统分别采集9例健康自愿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和南京东南眼科医院10例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和10例单眼斜视性弱视患者对视网膜脑图刺激和6epd空间频率、50%对比度的黑白光点刺激的视觉皮层功能数据,对正常对照组主导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及斜视件弱视组弱视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的弱视眼及健眼分别行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的初、高级视觉皮层功能区损害情况,并对两种类型弱视的初、高级皮层损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平均反应T值在V1、V2、V3、Vp、V7区低于对照组主导眼(P<0.05,P值分别为0.018、0.007、0.002、0.000、0.025),与本组健眼比较结果一致(P<0.05,P值分别为0.035、0.007、0.020、0.009、0.023);斜视性弱视眼反应T值在V1、V2、Vp区低于对照组主导眼(P<0.05,P值分别为0.010、0.007、0.003),在V2、Vp区低于本组健眼(P<0.05,P值分别为0.026、0.009),两种比较结果不一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反应T值在V7区低于斜视性弱视组患眼(P<0.05,P=0.048),其他各区两组弱视患眼反应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类型弱视高级皮层损害与初级皮层损害无因果关系(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在初级、高级视觉皮层均存在功能损害,高级视觉皮层的功能损害除因初级皮层损害导致高级皮层激活减低以外,可能还存在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斜视件弱视在初级视觉皮层除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一样具有视觉神经元的功能损害和(或)神经元之间异常的相瓦作用外,可能还存在健眼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屈光参差性弱视在高级视觉皮层对高空间频率刺激的采集和编码较斜视性弱视减少.
作者:贾传海;卢光明;张志强;汪泽;黄伟;马飞;尹婕;黄振平;邵庆 刊期: 2010年第21期
目的 运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正常人的语言功能脑区,明确性别、年龄对语言功能脑区的影响,并观察是否存在语言功能脑区的半球优势.方法 在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选择50名母语为汉语的右利手健康志愿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分为4组:年轻男性组(A组)、年轻女性组(B组)、老年男性组(C组)和老年女性组(D组).每组分别完成默读词和朗读词任务.结果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正常人,语言功能脑区激活体素和强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包括双侧额、颞、顶、枕叶和小脑半球;双侧对称激活区的体素和强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任务激活的语言功能脑区不尽相同,朗读比默读任务激活的脑区多,但不同任务激活的相同脑区的体素和强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正常国人,性别和年龄对语言功能脑区没有影响;语言功能脑区为双侧均势,未发现语言优势半球的存在,这有别于西方文字的左侧半球优势现象;默读任务并不能可靠地激活语言功能脑区,尽管二者共同激活区的体素和强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默读方式研究人类语言功能脑区的方法欠妥.
作者:马国林;尹建忠;薛永刚 刊期: 201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