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0年24期文献
  • 散发性甲状旁腺癌一例分子遗传学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一例散发性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基因突变分析研究和免疫组化分析研究,初步探讨散发性甲状旁腺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病理标本及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的DNA,PCR扩增HRPT2基因的17个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的边界,测序确定HRPT2基因的突变位点,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表达.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内分泌功能检查及病理特点均符合甲状旁腺癌,以其血液和肿瘤组织基因组DNA为模板的PCR产物测序发现,患者携带-HRPT2基因杂合性胚系突变,其HRPT2基因第222位密码子从CGA变成TGA终止密码子,导致其编码的蛋白成为一个只包含221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免疫组化结果示HRPT2编码的蛋白(parafibromin)表达完全缺失.结论 HRPT2基凶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不能正常表达,为散发性甲状旁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王春艳;王鸥;聂敏;赵大春;夏维波;李梅;管珩;孟迅吾;邢小平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全自动银增强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状态

    目的 评价银增强原位杂交(SISH)用于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状态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9年5-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32~64岁),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取手术切除乳腺癌标本行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ER2蛋白表达、SISH检测HER2基因状态,其中43例同时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基因状态.根据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美国病理家协会制定的标准评估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符合率.结果 61例患者SISH检测结果满意,其中HER2蛋白表达阳性(3+)的30例中SISH检测29例(97%)为HER2基因扩增;蛋白表达不确定(2+)的11例中SISH检测2例(18%)为基因扩增,2例(18%)为基因扩增不确定;蛋白表达阴性(1+/0)的20例SISH检测均为基因无扩增.43例行FISH检测者,HER2蛋白表达阳性(3+)的21例中20例(95%)FISH检测为HER2基因扩增;蛋白表达不确定(2+)的10例中1例FISH检测为基因扩增,3例为不确定;蛋白表达阴性(1+/0)的12例FISH检测均为基因无扩增.43例患者的FISH与SISH检测结果比较,42例相符(基因扩增21例,基因扩增不确定2例,基因无扩增19例),1例FISH检测为HER2基因扩增不确定而SISH检测为基因无扩增,总体符合率为98%.结论 SISH技术用于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检测结果与FISH相当,具有可行性和实际使用价值.

    作者:应建明;郭蕾;刘秀云;邱田;吕宁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应用体脂测量代替简易人体参数评估福州成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度

    目的 筛选出较适合福州成人的代谢综合征(MS)定义,进一步评价体脂测量对MS患病危险的估测是否优于简易人体参数.方法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成人818名,男472名,女346名,测量简易人体参数,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等,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总体脂肪含量(BF)、躯干脂肪含量(TF).BF、TF不同取值下MS的检出率分析用四分位法,疾病危险度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BF、TF和简易人体参数临界点及诊断可靠性估测用ROC工作曲线.结果 (1)按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定义,BF、TF≥P50时MS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对应的BMI为24 kg/m2;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 2001)定义,BF、TF≥P75时MS检出率亦显著增高(P<0.01),对应的BMI均为26 kg/m2.IDF2005定义的MS患者BF、TF低于ATPⅢ2001定义(均P<0.05).(2)按IDF2005定义,BF、TF为MS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MS患病OR值分别为1.952和3.276,女性为2.644和3.085,BMI、WHR未进入方程.(3)BF、TF估测MS存在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BMI和WHR;MS佳的BF切点为25%(男)、35%(女),TF为30%(男)、38%(女).结论 ATPⅢ2001定义易漏诊体脂肪含量已明显增加或存在脂肪分布异常的MS高危患者,IDF2005定义在本研究人群中适用性较好.与简易体脂参数相比,人体脂含量增加及分布异常是MS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体脂测量可作为MS评估更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严孙杰;李毅敏;沈喜妹;杨立勇;张松菁;易如海;颜晓芳;YAN Xiao-fang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62例直肠NE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直肠NET的临床特点.根据组织学分化程度不同将直肠NET分为3种类型,探索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直肠NET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排便习惯改变为主占43例(69.4%),有10例(16.1%)无症状,9例在体检肛门指诊时发现.57例(91,9%)肿物距离肛缘8 cm以内.所有患者病灶均为单发,无类癌综合征表现.25.8%(16/62)的患者伴发结肠息肉,16.1%(10/62)的患者伴发结直肠腺癌.除10例伴发结直肠腺癌的患者外,其余52例中,肿瘤直径<1 cm者39例,以l型为主,直径>2 cm者7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直径<1 cm、1~2 cm、>2 cm各组发牛转移率分别为0、33.3%、71.4%.结论 直肠NE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单发为主,常无类癌综合征表现.肛门指诊是发现直肠NET简单有效的方法,肠镜检杏对发现第二原发肿瘤和随访至关重要.

    作者:王化冰;王连鹏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烧伤、冲击伤及烧冲复合伤后大鼠早期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大鼠烧伤、冲击伤与烧冲复合伤后早期血清中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176只,随机分为对照(C)组、烫伤(BU)组、冲击伤(BL)组与烧冲复合伤(BB)组.C组不致伤;BU组背部脱毛置人94 ℃水中12 s,致25%体表面积(TBSA)Ⅲ°烫伤;BL组以5 g 8701压缩炸药柱为爆炸源,以左侧胸壁距爆炸源75 cm距离进行爆炸,致中度冲击伤;BB组同BL、BU组伤情先致冲击伤后立即烫伤.伤后24 h内,BU、BB组按照50 ml/kg,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抗休克治疗,1次/12 h.致伤组分为伤后3 h、6 h、12 h、1 d、2 d、3 d、7 d共7个时相点.测定各时相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浓度(BCA法)、肺组织含水率(称重法)及血清NE浓度(ELISA法).结果 各致伤组SD大鼠的BALF总蛋白浓度、肺组织含水率及血清NE浓度伤后各时相点均高于C组(P<0.01或P<0.05),其伤后峰值均出现在2 d以内,尤其是伤后2 d,BU组、BL组及BB组血清NE浓度分别为(319.85±19.50)ng/ml,(467.43±31.64)ng/ml,(626.00±26.38)ng/ml;C组(78.53±25.10)ng/ml.组间比较,总体伤情水平BB组>BU组及BL组(P<0.01或P<0.05).相关分析表明,伤后3d内,BU组血清NE浓度与BALF总蛋白浓度、肺组织含水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7910,0.8078,P<0.05),BB组血清NE浓度与BALF总蛋白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8672,P<0.05).结论 NE可能在烧伤、冲击伤,尤其是烧冲复合伤的早期肺损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蔡建华;柴家科;申传安;尹会男;邹晓防;刘伟;胡清刚;迟云飞;马丽;邓虎平;张西波;孙天骏;韩焱福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载脂蛋白A-I半胱氨酸突变体结合脂质后抗炎性能的变化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I半胱氨酸突变体重组高密度脂蛋白抗炎能力.方法 应用脂多糖诱导构建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选取3种半胱氨酸突变体[A-I(S52C)、A-I(K107C)、A-I(R173C)]及野生型载脂蛋白A-I结合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构建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HDL52、rHDL107、rHDL173、rHDLwt)注射小鼠作为干预组(每组10只小鼠),以脂多糖组(9只小鼠)、生理盐水组(5只小鼠)作为对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种重组高密度脂蛋白干预后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影响.病理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结果 小鼠注射后24 h,rHDL52组血清中TNF-α和IL-1β明显低于rHDLwt组[(39.66±2.44)pg/ml比(135.28±12.84)pg/ml;(66.83 ±6.24)pg/ml比(82.00±8.19)pg/ml,均P<0.05].常规病理分析显示,rHDL52比rHDL107、rHDL173及rHDLwt更能够降低炎症细胞的浸润,保护肺器官免受损伤.结论 rHDL52拥有较野生型载脂蛋白更强的抗炎能力.

    作者:王云龙;卢恕来;牛兆河;苗志敏;李鑫德;张艳秋;李长贵;陈保生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3T3L1脂肪细胞对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 通过3T3L1脂肪细胞与大鼠原代胰岛细胞共培养,从细胞整体水平探讨脂肪细胞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分为两组:(1)对照组:SD大鼠原代胰岛细胞组;(2)共培养组:SD大鼠原代胰岛细胞与3T3L1脂肪细胞共培养.对各组胰岛细胞观察以下指标:(1)胰岛素释放试验和细胞内胰岛素含量;(2)用RT-PCR检测葡萄糖转体2(GLUT2)、葡萄糖激酶(GCK)及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6.2(Kit6.2)的mRNA表达水平;(3)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印迹检测胰岛素受体β(IR-β)、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结果 (1)共培养组在低糖水平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多[(0.79±0.35)ng·h-1·ml-1胰岛比(0.38±0.09)ng·h-1·ml-1胰岛,P=0.028],而高糖刺激时两组胰岛素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共培养组刺激指数较对照组降低[(1.57±0.61)比(2.84±0.92),P=0.04].两组的胞内胰岛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2)共培养组胰岛细胞GLUT2、GCK、Kil6.2的mRNA表达下调为0.27 ±0.11,(P=0.01)、0.32±0.24,(P=0.009)、0.41±0.09,(P=0.003).(3)共培养组胰岛细胞IR-β、IRS-1蛋白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均下降.结论 3T3L1脂肪细胞通过下调胰岛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的相关基因,及通过抑制其自身胰岛素信号通路,从而影响GSIS.脂肪细胞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王璠;李晓华;彭永德;丁晓颖;董维平;陈新雅;张爱芳;王煜非;余龙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国内外远程医疗的发展与现状

    从古到今医生看病,都是医患双方面对面的诊视,彼此近在咫尺,但假如遇到疑难病诊断不清、治疗方案难于确定,该医生便无可奈何,患者则千里跋涉寻求更好的医生.

    作者:张成;王共先;习海波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腹腔镜肝脏切除需关注的一些问题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已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熟练,学习曲线的缩短,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已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等特点.

    作者:蔡秀军;郑雪咏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大肝癌的对比观察

    目的 研究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大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4年来行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88例,其中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92例(前入路组),传统右半肝切除术96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生存资料.结果 本组手术死亡5例(2.7%),其中前入路组2例,传统组3例.两组的临床生化指标、肿瘤病理指标(除肿瘤平均直径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大出血(≥3000 ml)的病例数和需要输血的病例数均显著少于传统组.前入路组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6.2%、30.9%,显著高于传统组的39.1%、13.0%,P=0.043.前入路组术后1,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8%、45.9%,也明显高于传统组的52.1%和9.7%,P=0.002.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肿瘤大小[P=0.014,危险度(OD)=1.074]和手术方式(P=0.009,OD=0.468)是影响HCC右半肝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P=0.003,OD=0.369)是影响术后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均高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殷晓煜;吕明德;匡铭;黎东明;付顺军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暴露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纵向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作者:陆培新;王金兵;张启南;吴燕;孙燕;陈陶阳 刊期: 2010年第24期

  • 凋亡抑制蛋白PED/PEA-15和XIAP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PED/PEA-15和XIAP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我们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了40例肝细胞肝癌和相应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PED/PEA-15和XI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肝细胞肝癌组织中PED/PEA-15和XIAP mRNA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对吸光度比值为0.636±0.061、0.352±0.068、0.179±0.036与0.579±0.090、0.344±0.084、0.184±0.038)(P均<0.01),PED/PEA-15和XI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门静脉转移和肿瘤复发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不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PED/PEA-15和XIAP在肝细胞肝癌中呈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人肝细胞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且有望成为肝细胞肝癌靶向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孙德光;吴益峰;高振明;梁锐;王立明 刊期: 201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