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原则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2001至2008年收治并外科处理的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初治病例232例,术前后凸角度(Cobb 角)<30°者65例,30~60°者147例,>60°者20例.术前Frankel B级13例,C级12例,D级41例,E级166例.手术方法 :48例行单切口双入路手术;184例行经胸或经胸腹一期前入路手术.术中清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测和结核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术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实行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治疗1~1.5年.随访内容包括复发率、植骨融合率、截瘫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 232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48例行单切口双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2例术后伤口不愈,形成窦道,经局部换药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手术并发症包括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135例,气胸或胸腔积液13例,均无需特殊处理.随访时间1.0~4.5年,平均2.6年,术后随访时间内结核未见复发,所有66例出现神经损害的患者,神经症状得到改善或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7.5°,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平均丢失4.2°.所有病例病理检测确诊脊柱结核,107例培养出结核杆菌,阳性率46.1%,40例结核杆菌耐药,耐药率37.4%,其中8例结核杆菌耐多药,耐多药率7.5%.结论 对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首选的手术方式是经胸或经胸腹一期前方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或钛笼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完善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抗痨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
作者:余方圆;马远征;陈兴;李宏伟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眼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应激激素的影响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2009年6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100例ASA Ⅰ~Ⅱ级行眼科义眼植入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研究组(帕瑞昔布钠)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30 min单次肌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和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2 ml.两组患者分别在注射帕瑞昔布钠或生理盐水前10 min(T1)、手术开始后30 min(12)、60 min(T3)、术毕即刻(T4)及术后6 h(T5)、12 h(T6)、24 h(T7)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同时分别在T1~T6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ur)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水平.于手术结束24 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1、2、6、12、24 h的镇痛效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T4、T5、T6时点血浆IL-6、IL-8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3、T4、T5、T6 时点血浆IL-1RA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浆TNF、IL-1β浓度在各时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T2、T3 时点血浆E、NE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T3、T4 时点血浆Cor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2、13、T4、T5时点血浆ACTH浓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术后1、2、6、12、24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科手术术前预先给予帕瑞昔布钠可产生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减少眼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的产生,降低神经系统敏感性,提高术后镇痛质量,同时可减少眼科手术围术期应激性激素的释放,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徐丽丽;沈建军;周海燕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30名健康志愿者和50例AS患者的彩色多普勒高频声像和血流情况及AS患者病变部位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质治疗前后的高频声像和血流的改变,并与治疗前后的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毕氏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等作对比分析.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比较AS患者骶髂关节、跟腱附着端、髌韧带附着端、股直肌肌腱附着端超声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4的患者在外周肌腱端阳性率较BASDAI<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Bath AS功能指数、患者总体评价VAS、夜间背痛和总体背痛VAS、晨僵时间、ESR、CRP均较BASDAI<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质治疗后12和24周后超声检查骶髂关节、跟腱附着端、髌韧带附着端、股直肌肌腱附着端阳性率均较治疗前亦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治疗后12和24周比较,患者BASDAI、Bath AS疾病功能指数(BASFI)、ESR、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超声能敏感地发现关节滑膜和肌腱端病变的变化情况,可作为常规监测手段用于AS患者病情的追踪和临床疗效的评价.
作者:薛勤;朱家安;汪年松;张晓光;高许萍;王锋;范瑛;俞岗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比较可视性气管插管型喉罩通气道(LMA CTrachTM)与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福建泉州市儿童医院2009年1-8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妇科手术患者60例,数字随机法分为Ctrach(C)组和喉镜(D)组,每组30例,经常规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监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和气管插管后3 min内的血压(BP)和心率(HR)变化.结果 C组的平均气管插管操作时间较D组明显延长.气管插管后两组的BP和HR均比麻醉诱导后明显升高.D组在气管插管即刻和插管后HR较基础值显著升高;C组在气管插管即刻和气管插管后的BP和HR与基础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管插管即刻和气管插管后,D组的BP、HR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采用LMA CTrachTM气管插管比喉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为平稳.
作者:李师阳;李群杰;姚伟瑜;肖全胜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对解放军总医院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的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3~75岁,胰腺癌8例,胰腺囊腺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胰腺炎4例.所用介入治疗方法 包括脾动脉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栓塞、肝动脉栓塞、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加压素灌注、肝动脉覆膜支架置入.结果 所有患者共行介入治疗29次,16例患者末次介入治疗后均未再发出血,其余2例患者血管造影未发现明确出血征象亦未行假定出血血管栓塞治疗,再次开腹后证实为消化道溃疡出血,经手术切除溃疡部位后未再发出血.18例患者生存时间为1周~50个月,其中5例患者末次介入治疗后1~7周内死于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患者8~17个月后死于肿瘤进展,其余患者均健在.结论 介入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应作为内科治疗无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
作者:段峰;王茂强;刘凤永;王志军;宋鹏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研究初发型翼状胬肉组织p53的表达及DNA指数(DNA index,DI)和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探讨以上因素在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84例(96眼)初发型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组织进行p53表达检测,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翼状胬肉组织细胞DNA指数(DNA index,DI)和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并与32眼正常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p53在翼状胬肉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膜(P<0.01);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组织相比,DI、SPF值均增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P53的高表达及DI值、SPF值的轻度增高,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增殖异常及凋亡失衡引起.
作者:桑爱民;陆宏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NMS)的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北京医院门诊就诊的111例PD患者及46名健康对照,对其进行NMS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各项NMS的分布,并结合临床特征等因素分析NMS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PD组的NMS-T(NMS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每例PD患者有12项NMS,并且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多.UPDRS-Ⅲ(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左旋多巴剂量、年龄与NMS.T正相关,对NMS-T的决定作用占26.9%.左旋多巴剂量、Hoehn.Yahr分级、UPDRS-Ⅲ、NMS.T与UPDRS-II(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二部分)正相关,对UPDRS-Ⅱ的决定作用占70.3%.结论 PD患者的NMS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MS分布于各期PD患者,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多;NMS对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
作者:贾树红;陈海波;张玮玮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梅尼埃病(MD)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自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入院的梅尼埃病伴BPPV患者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6~69岁.通过临床表现并结合甘油试验及耳蜗电图诊断为梅尼埃病,经Dix-Hallpike试验或Roll teat翻滚试验诊断为BPPV.所有病例按照BPPV类型,进行了Epley手法复位或Barbecue翻滚手法治疗,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1)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发病(93.3%)高于男性(6.7%);(2)BPPV均继发于梅尼埃病后发作,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13例(同侧9例,对侧2例,双侧2例),水平半规管2例(1例为同侧嵴帽结石,1例为同侧管石);(3)本组患者经3~4次体位治疗后治愈者10例(66.7%),经>5次治疗治愈者4例(26.7%),1例治疗后膜迷路积水情况及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终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改善膜迷路积水后,BPPV获得治愈.结论 (1)BPPV可继发于梅尼埃病发病,膜迷路积水导致耳石脱落是BPPV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2)其中大部分类型为同侧后半规管BPPV,发病人群中以女性发病为主,可能存在性别倾向;(3)耳石复位是治疗继发梅尼埃病的BPPV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较单纯BPPV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需反复多次复位治疗,这可能与膜迷路反复积水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鹏;曾祥丽;李永奇;张革化;叶进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评价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的准确性,评估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1中漏诊CIN2+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74例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1且无法按计划随访的患者实施宫颈电环切术(LEEP),并对术前各项流行病学指标、宫颈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Ⅱ代检测、阴道镜检查结果 、病理结果 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上述因素与漏诊CIN2+的相关性.结果 274例中漏诊CIN2+85例,漏诊率31.0%.单因素分析显示阴道镜检查前宫颈细胞学结果 、阴道镜检查满意状况和宫颈分泌物高危型HPV检测结果 阳性是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1患者漏诊CIN2+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镜检查前宫颈细胞学结果 和阴道镜检查满意状况是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1患者漏诊CIN2+的独立影响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4.67和2.06.结论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CIN1漏诊CIN2+概率较高,阴道镜检查前宫颈细胞学结果 和阴道镜检查满意状况是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1患者漏诊CIN2+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程易凡;王新宇;吕卫国;程晓东;谢幸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在肺癌手术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对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此项前瞻性研究入选自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收治的90例肺癌手术切除病例,分别进行肺门(10组)、叶间(11组)、肺叶(12组)、肺段(13组)及亚段(14组)淋巴结分站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全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29(11~50)枚,纵隔淋巴结清扫中位数17(6~35)枚,10~14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12(2~26)枚,13~14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4(1~17)枚.全组中10组、11组、12组、13+14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2%、6.7%、23.3%和38.9%.(2)全组中无淋巴结转移(NO)患者42例,肺门及肺内淋巴结转移(N1)27例(其中12例仅出现13~14组转移,15例为10~12组转移或与13~14组转移并存).如果13~14组淋巴结漏检,NO期诊断准确率仅77.8%(42/54),而N1期漏诊率达44.4%(12/27).(3)33例≤3 cm的外周型肺癌中,如果仅行肿瘤所在段的肺段切除术,12~13组漏检率达12.1%(4/33).如果行更小范围的楔形切除术,12~14组淋巴结漏检率达到18.2%(6/33).结论 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需要进行这两组淋巴结的分检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局限性的肺切除术应严格指征,并规范第一站淋巴结的清扫工作.
作者:吴楠;阎石;郑庆锋;吕超;王宇昭;王嘉;杨跃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分析雌激素受体(ER)-α在子宫腺肌病(ADS)内膜肌层交界区(EMI)子宫肌层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收集北京妇产医院2009年5月至1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标本共41例,分为ADS组20例和子宫肌瘤组(对照组)21例,结合组织解剖和免疫组化定位并获取EMI肌层,对其EMI平滑肌细胞进行分离及原代培养;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 ,检测Erα在两组EMI肌层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EMI平滑肌细胞于培养后48~72 h即贴壁生长,细胞群呈长梭形、束状或栅栏状排列,细胞生存力良好;(2)Erα在ADS组EMI肌层中的表达无明显周期性变化,在对照组EMI肌层中的表达存在周期性变化,其中在子宫内膜的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3)Erα在增生期ADS组(0.180±0.023)与对照组(0.190±0.02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分泌期ADS组(0.17±0.03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12±0.0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α在ADS子宫的EMI中失去周期性表达,与ADS的雌激素调节异常有关.
作者:王珺;张恒辉;段华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探讨羊膜细胞I型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用于修复胎膜破口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羊膜间质细胞接种在I型胶原蛋白三维基质中,人羊膜上皮细胞接种在基质的表面,构建羊膜细胞/Ⅰ型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以模拟人体羊膜组织结构.DAPI标记三维基质中的细胞核以计数羊膜细胞在三维培养第2,8天的细胞数量.动态测定羊膜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复合物体积.培养含有不同数量羊膜间质细胞的羊膜细胞/I型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15 d后检测抗张强度.结果 第2天和第8天的细胞数目分别是(121±5)/cm2和(124±4)/cm2(P>0.05).第5天时,I型胶蛋白的面积为原体积的45%,第10天时约为15%,第15天时约为原14%,羊膜间质细胞的存在对于Ⅰ型胶原蛋白基质具有重新塑形的作用(P<0.01),羊膜间质细胞可以导致I型胶原蛋白的收缩,抑肽酶和GM6001也不能抑制这种收缩.羊膜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复合物抗张强度随人羊膜间质细胞数量的增多而增强(P<0.01).结论 羊膜细胞/Ⅰ型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物有望成为修复胎膜破口的材料.
作者:刘芳;漆洪波 刊期: 2010年第27期
目的 观察雌二醇和氟西汀对经历强迫游泳应激去卵巢大鼠中缝核色氨酸羟化酶(TPH)与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方法 手术切除28只成年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后饲养3周,随机分成4组(n=7):非应激组、应激组、雌二醇组、氟西汀组.各组慢性给药14 d,第14天,非应激组除外,其他3组进行15 min强迫游泳实验(FST),FST结束后2 h,各组大鼠麻醉后经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固定、取脑,制备冰冻脑组织切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中缝核TPH和5-HT含量.结果 (1)应激组中缝背核和中缝正中核,TPH与5-HT阳性区域积分光密度值显著低于非应激组[TPH:(2418±272)比(4623±689),(2153±555)比(3749±848);5-HT:(1276±118)比(3747±1206),(478±161)比(2085±643),均P<0.01].(2)雌二醇组、氟西汀组中缝背核及中缝正中核TPH和5-HT阳性区域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应激组[TPH:(5407±231)、(6075±600)比(2418±272),均P<0.01;(3760±796)、(3456±1008)比(2153±555),均P<0.05;5-HT:(4428±839)、(5013±1134)比(1276±118);(2451±669)、(3388±682)比(478±161),均P<0.001].结论 强迫游泳应激可导致大鼠中缝核5-HT合成减少,而预先给予雌二醇、氟西汀可阻止这种变化,这为理解雌激素、应激与5-HT递质系统的关系及它们在部分女性抑郁症患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福中;吴彦;张伟国;蔡亦蕴;施慎逊 刊期: 2010年第27期
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患者一般采用的代替肾脏清除毒素功能、维持患者生命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基础疾病、免疫力降低以及经常与血液接触、输血或血液制品及其他各种医源性因素,使得此类人群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是慢性肾衰竭维持性透析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1].而这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也与普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不同,本文主要是对慢性肾衰竭长期进行透析治疗患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范晓红;徐小元 刊期: 2010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