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早期脂溶性他汀药物(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315例,比较患者初次入院期间应用他汀药物组(辛伐他汀20 mg/d或阿托伐他汀10~20 mg/d)和未应用他汀药物治疗组随访全因病死率,中位随访时间为45.1个月.结果 他汀组58例,未用他汀组257例,单因素分析,应用他汀组随访病死率为17.2%,显著低于未应用他汀治疗组37.4%(P=0.003);心功能NYHA Ⅲ~Ⅳ患者中,他汀组的病死率为17.2%,非他汀组病死率高达4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心功能NYHA Ⅰ~Ⅱ级患者中,两组随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当前吸烟、血脂、左室射血分数、NYHA心功能分级及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其他利尿剂、地高辛和钙离子拮抗剂,总研究人群中他汀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RR)为0.352(95% CI0.135~0.920,P=0.033),心功能NYHA Ⅲ~Ⅳ患者中他汀组的死亡RR为0.250(95% CI 0.081~0.778,P=0.017).结论 早期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与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密切相关,特别是中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死率降低,而这种相关是独立于他汀药物的降脂作用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等目前心衰治疗基石作用的.
作者:黎旭;刘兴鹏;刘小慧;杜昕;康俊萍;吕强;王海云;徐霞;梁翠;闫倩;雷涛;耿丽丽;刘百球;马长生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大小、数目及其生长部位、术后维持灌注用药及既往复发情况等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数目及既往复发情况间肿瘤复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入COX回归模型后得提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肿瘤分期(RR=3.810,P=0.001)、肿瘤分级(RR=2.416,P=0.009)、既往复发情况(RR=1.810,P=0.010)、肿瘤数目(RR=1.736,P=0.036).结论 肿瘤分期分级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影响大,既往复发情况及肿瘤数目也是复发的相关因素.
作者:陈俊星;邓楠;陈凌武;丘少鹏;李晓飞;陈炜;戴宇平;梁月有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细菌在慢性前列腺炎(CP)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前列腺标本取自2002-2008年192例猝死于非前列腺疾病的器官捐献者,年龄20~38岁.取周围带组织并分两块,一块前列腺组织行病理检查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IgA)的免疫组化分析;另一块行细菌16S rRNA基因(16S rDNA)PCR分析.结果 33.3%(64/192)的前列腺组织病理呈CP改变.细菌16S rDNA总阳性率为19.8%(38/192),而在CP标本中16S rDNA阳性率为50.0%(32/64),非CP标本中16S rDNA阳性率为4.6%(6/128),CP组16S rDNA阳性率高于非CP组(x2=55.185,P<0.001).IL-1β、TNF-α和IgA的表达在CP组中明显高于非CP标本(P<0.01),且三者表达呈正相关(P<0.01);在64例CP组织标本中,16S rDNA阳性者IL-1β、TNF-α和IgA的表达明显高于16S rDNA阴性者(P<0.01).结论 前列腺组织中细菌16S rDNA、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A的表达增加和前列腺组织病理炎症改变相关,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是CP的重要病因.
作者:谢辉;陈洪德;黄慧聪;杨亦荣;吴建波;何秋香;朱启建;陈建欧;李澄棣;夏鹏;沈龙捷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血尿酸(UA)等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拟诊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13例,入选对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造影结果是否有冠状动脉狭窄≥50%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对冠心病组进一步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分为1~4支病变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s-CRP、脂蛋白a、血尿酸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754例,对照组59名.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hs-CRP:(7.12±4.48比1.71±1.42)mg/L、脂蛋白a:(0.45±0.42比0.18±0.03)mmol/L、血尿酸:(402±103比327±88)μmol/L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支病变组和4支病变组比较分别为hs-CRP:(3.59±2.93比13.11±3.00)mg/L、脂蛋白a:(0.37±0.25比0.58±0.17)mmol/L、血尿酸:(384±126比444+9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s-CRP、脂蛋白a、血尿酸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s-CRP、脂蛋白a、血尿酸增高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联合检测hs-CRP、脂蛋白a、血尿酸水平对评价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病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平;谢贤和;丁毅鹏;陈晓玲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测定不同胎龄新生儿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ROP的关系.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入院新生儿184例,根据胎龄分为3组:<32周早产儿组、32~36周早产儿组、足月儿组,各组根据是否吸氧再分为未吸氧和吸氧2个亚组;ROP组为出生体重<2 kg,且在眼科筛查中确诊为ROP的早产儿.各组新生儿分别在生后第1、3、5、7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 未吸氧早产儿组血清VEGF水平随着日龄增加而下降,足月组血清VEGF水平较平稳.32~36周早产儿组血清VEGF水平(ng/L)在第1、3周显著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2±224比247±123,P=0.000;393±220比247±177,P=0.022).<32周早产儿组血清VEGF水平在第1周稍高于早产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32~36周早产儿组中,吸氧和未吸氧亚组血清VEGF水平(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周:324±148比522±224,P=0.000;第3周:264 ±106比393±220,P=0.005).ROP组血清VEGF水平在第5周反常性升高,与<32周早产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P组血清VEGF水平(ng/L)在纠正胎龄31周高于非ROP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154比347±161,P=0.047).结论 早产儿血清VEGF水平异常增高时,可能与ROP的发生有关.动态监测早产儿血清VEGF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ROP的发生.
作者:杜鹃;陈超;石文静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以腹膜后神经、淋巴结及软组织廓清为重点的胰头癌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浙江省人民医院1995年2月至2000年2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例胰头癌患者(常规组)和2000年2月至2005年2月施行以腹膜后神经、淋巴结及软组织廓清为重点的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的25例胰头癌患者(后腹膜廓清组)进行比较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病理资料、生存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而后腹膜廓清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率和神经浸润转移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后腹膜廓清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2%,高于常规组.后腹膜廓清组中神经浸润阳性与阴性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胰头癌根治术中后腹膜神经、淋巴结及软组织廓清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清除癌组织浸润的神经、淋巴组织,减少术后局部复发的发生率,使远期生存率得到提高.
作者:邵钦树;叶再元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细胞水平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湖南省1型糖尿病协作中心2005年1至6月就诊的LADA患者17例,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28例,健康者(对照)16名;放射配体法检测胰岛自身抗体;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GAD65)反应性、Th1、Th2细胞,两者比值示为Th1/Th2平衡.结果 LADA组较T2DM、对照组具有更多Th1细胞,LADA、T2DM及对照组的Th1细胞数分别为4.0,2.0及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Th2细胞分别为2.0,3.3及1.0个(P>0.05);3组的Th1/Th2比值分别为3.0.0.4及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的Th1细胞及Th1/Th2比值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对植物血凝素非特异性刺激的Th1、Th2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ADA患者体内存在高频率的Th1细胞以及Th1/Th2平衡向Th1偏移是其细胞水平的免疫发病机制.
作者:张翼;周智广;杨琳;林健;李霞;何伟民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尿液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成为慢性移植性肾病(CAN)的分子标记的可能性.方法 改良Kamada法建立雄性F344→Lewis大鼠原位同种异体CAN模型,同时设定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测定移植后4、8、12和16周的血清肌酐和移植肾的Banff评分;Western印迹测定移植肾CTGF的表达变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液和尿液中CTGF的表达变化;每个时间点,模型组6只大鼠,假手术组3只大鼠.对尿CTGF变化与CAN的进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8、12和16周模型组大鼠血清肌酐和移植肾的Banff评分逐渐升高,具有时间依赖性.模型组移植后肾组织中CTGF蛋白表达在术后4、8、12、16周分别为0.55±0.02、0.80±0.03、0.90±0.03和1.14±0.11.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33±0.05,均P<0.01).模型组尿液和血清中CTGF表达从术后4周开始出现,高水平的表达保持到术后16周;尿液中CTGF在术后4、8、12和16周分别是(2.9±0.7)、(12.9±3.6)、(32.3±11.4)和(31.0±8.9)ng/mg肌酐,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7±0.3)ng/mg肌酐,均P<0.01].尿CTGF与血清肌酐(r=0.848)、Banff评分(r=0.874)和移植肾中CTGF表达(r=0.747)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均P<0.01).结论 CTGF在CAN的的进程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尿CTGF可以成为CAN的分子标记.
作者:罗光恒;孙兆林;夏术阶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在细胞水平研究大蒜新素对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鼠胚肺成纤维细胞(MEF)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异常扩增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MEF和T淋巴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采用MEF对大蒜新素的大耐受浓度(MTC)处理MCMV感染的MEF 3 d后,再用实时定量PCR检测T细胞中叉头蛋白3(Foxp3)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效应性T细胞哑群杀伤性T细胞Ⅰ型(Tc1)、杀伤性T细胞Ⅱ型(Tc2)、辅助性T细胞Ⅰ型(Th1)和辅助性T细胞Ⅱ型(Th2)的百分比,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自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蛋白表达,标准蚀斑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的病毒负荷量,并与安慰剂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MEF对大蒜新素的MTC浓度为9.83μg/ml.MTC浓度的大蒜新素可部分拮抗MCMV诱导的Foxp3基因表达上调(87±5比114±8,P<0.01);分别上调Tc1、Tc2和Th1百分比至(12.42±1.23)%、(4.28±0.56)%、(13.25±0.68)%,与安慰剂组[(6.85±0.92)%、(2.34±0.42)%、(9.32±0.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使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至(29.98±3.15)pg/ml和(3.48±0.23)ng/ml,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水平[(38.21±4.02)pg/ml和(5.31±0.59)ng/ml,均P<0.05];同时将体系中的病毒负荷量由(6.79±0.39)降至(5.03±0.08)(均P<0.01).结论 大蒜新素在体外可通过抑制Treg途径来增强抗病毒免疫.
作者:李亚男;王慧;刘兴楼;董永绥;方峰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S模型组和n-3PUFA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n-3PUFA组,一次性给予维生素D3 60万U/kg腹腔注射,以后高脂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及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喂养6周后,n-3PUFA组给予n-3PUFA 250 nag·kg-1·d-1灌胃治疗6周.喂养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脂、主动脉形态、血液流变性、凝血功能、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模型组大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红细胞变形指数(DI)、血浆NO和T-AOC低于对照组(均P<0.05).n-3PUFA组TCV和LDL-C水平低于模型组(均P<0.05);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黏度)、FIB浓度、MD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1.58±0.23)mPa·s比(1.81±0.16)mPa·s、(4.76±0.42)mPa·s比(5.47±0.41)mPa·s、(4.24±0.32)mPa·s比(4.91±0.39)mPa·s、(4.04±0.29)mPa·s比(4.58±0.33)mPa·s、(2.45 ±0.12)g/L比(2.65±0.13)g/L、(10.1±0.7)μmol/ml比(11.2±0.6)μmoL/ml,均P<0.05],而APTT、PT、TT、红细胞DI、NO、T-AOC均高于模型组[(29.04±0.49)s比(26.46±0.25)s、(13.86±0.55)s比(10.71±0.34)s、(23.05±0.24)s比(20.90±0.68)s、0.35±0.01比0.31±0.02、(3.9±0.7)nmol/ml比(2.8±0.7)nmol/ml、(8.0±0.6)U/ml比(6.7±0.6)U/ml,均P<0.05].结论 n-3PUFA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和内皮功能,改善其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杨亚兵;李培;刘梅林 刊期: 2010年第28期
患者女,43岁.因发现腹腔肿块半年伴增大1个月,于2008年12月30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意中于右下腹部扪及一约7 cm×8 cm大小肿块,未予重视,1个月前发现肿块逐渐增大致右下腹膨隆.
作者:汪长健;陈静贵;吴江宏;蔡宏;王坚;赵广法 刊期: 2010年第28期
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手术已成为标准手术方式.肝切除术一直是整个腹部外科手术中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之一,腹腔镜肝切除术早在1991年由美国妇科医生Reich等[1]报道,共报道3例,手术方式为肝脏浅表小肿瘤的局部切除;国内由周伟平等[2]于1994年报道了腹腔镜左肝切除术.
作者:汪勇 刊期: 2010年第28期
患者男,18岁.患者6年前反复出现牙龈出血,平时间断自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1个月来牙龈出血症状加重,乏力明显,于2009年9月1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为第1胎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怀孕时21岁,孕期无服药史;否认腮腺炎及特殊服药史.
作者:孙逊;徐潮;肖烨;王爱丽;马修云 刊期: 2010年第28期
患者男,47岁,因腹痛6年,腹泻2年,于2009年10月19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6年来反复中上腹痛,伴反酸,外院胃镜示多发胃溃疡,服用奥美拉唑后好转.2年前开始水样腹泻,进食后加重,体重下降9 kg.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78次Ymin,呼吸14次/min,血压115/6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吴东;朱峰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胰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和技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10年2月施行腹腔镜胰腺切除手术共49例,其中男18例,女31例,平均年龄(42±14)(21~77)岁,术前诊断为胰岛素瘤38例,胰腺囊腺瘤4例,胰腺囊腺癌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5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结果 39例于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另有8例中转开腹完成手术,2例未找到病灶终止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45±146)(90~960)min,出血量(191±306)(20~1500)ml.二次手术3例,B级以上胰瘘7例.术后住院日(10±7)(4~31)d.结论 在一定的条件下,腹腔镜胰腺切除术是治疗胰腺良性疾病和部分恶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明根;赵国栋;罗英;刘荣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对T1a期肾癌(小肾癌)行肾部分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我院59例小肾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并对临床疗效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 59例小肾癌施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均顺利完成.经腹腔途径27例,腹膜后途径32例,手术时间60~95 min,平均72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5~32 min,平均19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均未输血.术中需缝合集合系统2例.无大出血、尿漏等并发症发生.应用Hemo-lok钛夹替代缝线打结13例,其肾动脉阻断时间10~18 min,平均13 min,与传统缝线打结比较热缺血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病理:肾透明细胞癌55例,颗粒细胞癌3例,嗜酸性细胞癌1例,切缘均阴性.术后住院时间5~10 d,平均6.2 d.术后复查双肾肾小球滤过率核素扫描及肌酐均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24.6个月,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肾癌安全有效,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有助于此术式的开展.应用Hemo-lok钛夹替代缝线打结可明显缩短肾脏热缺血时间,减少肾脏损伤.
作者:王琳;王辉;高振利;王科;奉友刚;孙德康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腹腔镜下膀胱尿道连续吻合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于2008-2009年对10例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施行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采用分别置入的双针连续缝合法行膀胱尿道吻合.首先在膀胱颈后壁4点处做全层缝合并打结固定,相应尿道端做由内向外的缝合,5~8点之间每点做连续缝合,以后每2点做顺时针连续缝合,在12点钟处做一锁边缝合,收紧缝线后将缝针置于吻合口左侧.置入另一枚同样缝针,缝合膀胱颈与尿道端3点处并打结后,同样方法每隔一点做逆时针连续缝合,两根缝线在12点处打结.如果出现吻合口漏,加用单纯缝合修补.结果 所有吻合均顺利完成.吻合时间25~45 min,平均30 min.手术时间200~300 min,平均220 min.尿管留置14 d,10例随访3~24个月,未见生化复发,无尿道狭窄病例.结论 分别置入的双针连续吻合法简单易学,缝合严密,并发症少,利于初学者的学习.
作者:殷民;杨燮樵;李如兵;杨明;俞振华;林宁殊 刊期: 2010年第28期
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因腹痛、便血1个月于2009年11月20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脐周剧烈弥漫性绞痛,腹痛持续不缓解.约2 h后排鲜血便,共10余次,每次约100~200 ml,无发热、呕吐.就诊于外院急诊,查体腹软,无压痛,腹膜刺激征(-).
作者:邱波;吴东;姜英;孙晓红;朱丽明;朱峰 刊期: 2010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