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降期治疗后,实施二期肝切除和肝脏移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58例首次诊断为切除困难的大肝癌患者(直径>5 cm),实施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降期治疗后,分别实施肝移植术(36例),二期肝切除(22例).利用Kaplan-Meier法和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累积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8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2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23.57±1.54)个月.肝移植组(36例)1、2、3年总体生存率(OS)、无瘤生存率(RFS)分别是94%、84%、73%和88%、75%、64%.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12.3±6.4)个月(3~23个月).其中28例患者降期至Milan标准,1、2、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优于非降期组(OS%%、88%、75%vs 92%、48%、48%P=0.067;RFS95%、95%、79%vs 76%、40%、40%P=0.002).肝切除组1、2、3年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64%、52%和72%、49%、49%,平均复发时间为(9.3±4.5)个月.经TACE肝移植组患者远期预后优于肝切除组(OS,P=0.178;RFS,P=0.139).多因素分析只有病理肿瘤总直径≥7 cm(P=0.002,RR=6.578)、微血管侵犯(P=0.001,RR=5.737)、低分化(P=0.048,RR=4.335)因素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结论 部分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降期后可以成功实施根治性肝切除和肝移植,并获得满意的远期预后.
作者:金鑫;史宪杰;王茂强;韦立新;叶慧义;梁雨荣;罗英;董家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中国线粒体脑肌病患儿的线粒体DNA(mtDNA)3271T>C、8356T>C、9176T>C/G和13513G>A位点的突变情况.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500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提取外周血DNA,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进行mtDNA 3271T>C、8356T>C、9176T>C/G和13513G>A位点的突变筛查分析;用DNA直接测序方法验证PCR-RFLP的结果.结果 在500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中未发现3271T>C、8356T>C、9176T>C/G和13513G>A位点的突变.结论 在中国线粒体脑肌病患儿中线粒体3271T>C、8356T>C、9176T>C/G和13513G>A位点不是常见突变.
作者:徐建彪;马祎楠;潘虹;郑雪飞;张英;王松涛;卜定方;戚豫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分析升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右心室心尖起搏伴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的患者更换三腔起搏器,观察术后12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6、12个月行超声检查,对心功能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死亡2例,临床症状改善7例,存活的8例患者平均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B型利钠肽下降[(184±73)ng/L比(545±286)ng/L],左房直径缩小[(43±5)mm比(46±7)mm],肺动脉压力下降[(42±6)mm Hg比(54±13)mm Hg],平均左心室EF提高[(32±4)%比(35±5)%],组织多普勒显示12节段达峰时间大差[(136±28)比(97±18)ms]和室间收缩时间差[(52±5)ms比(31±6)ms)]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 CRT能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NYHA心功能分级,对于右心室心尖起搏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是可靠的治疗手段.
作者:卢凤民;吴冬燕;付乃宽;关欣;许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和手术切口<4 cm的全麻患者共1620例,分别在麻醉恢复室(PACU)、术后4 h及24 h记录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痛觉过敏可能有关的6个因素,即年龄、性别、麻醉维持方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 1620例患者共发生痛觉过敏261例(16.1%).年龄<16岁的痛觉过敏发生率为25.9%,≥16岁为15.6%;男性痛觉过敏发生率为20.8%,女性为13.0%;手术时间>2 h痛觉过敏发生率为32.7%,≤2 h为9.9%;瑞芬太尼用量>30μg/kg痛觉过敏发生率为41.8%,≤30 μg/kg为4.8%,不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痛觉过敏各标准中肢体保护性动作存在及触、冷诱发痛两项发生率高(39.0%,34.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6岁、男性、手术时间>2 h和瑞芬太尼用量>30 μg/kg与痛觉过敏的发生存在相关(均P<0.05).结论 年龄<16岁、手术时间较长和瑞芬太尼用量偏多会增加痛觉过敏的发生,麻醉方法和手术部位不会影响痛觉过敏的发生.
作者:马剑锋;黄志莲;李军;胡社军;连庆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与白细胞介素5(IL-5)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化学变色酸2R特殊染色法标记45例肺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嗜酸细胞,观察嗜酸细胞浸润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IL-5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及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 45例患者肺癌组织中17例(37.8%)存在嗜酸细胞的高浸润,在嗜酸细胞高浸润病例肺癌组织中的嗜酸细胞计数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P<0.05),NSCLC较SCLC癌组织中嗜酸细胞高浸润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45例肺癌组织中41例(91.1%)IL-5强阳性表达,4例(8.9%)阳性表达,且均为癌细胞胞质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阴性或低表达,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IL-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织中嗜酸细胞浸润的数量与癌细胞中IL-5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26,P>0.05).结论 部分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内存在嗜酸细胞高浸润,在NSGLC更为多见.肺癌细胞内普遍存在IL-5高表达,肺癌细胞内IL-5高表达与肺癌组织中嗜酸细胞的浸润量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韩翔;张培;王娟;贺蓓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基于线粒体DNA(mtDNA)的全基因组信息研究体细胞突变与乳腺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科2009年8-12月收治的4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外周血mtDNA全基因组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测序,比较其突变分布差异,揭示可能存在的肿瘤组织特有的体细胞突变.结果 研究获得了患者肿瘤组织mtDNA全基因组的突变图谱,并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树,结果揭示,4例患者的mtDNA分别归属为单倍型类群D4i、G1、R9b及N9a.通过在外周血mtDNA中检测肿瘤样本中发现的私有突变,研究显示仅在单倍型类群归属为R9b的患者中存在16292位置的体细胞变异.结论 基于4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的mtDNA全基因组信息,仅发现1个mtDNA控制区体细胞变异,未能发现存在于mtDNA编码区中的可能具有功能性的体细胞突变.
作者:杨越;贺军栋;郭学君;车艳华;张勇;李立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至2009年,120例手术治疗的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皆行近端胃癌根治术,其中包括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食管胃前壁吻合组50例,间置空肠组26例,管状胃组44例,比较并分析3组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管状胃组烧心症状、反流性食管炎评分高于其他两组(Ⅲ级评分分别为6、3、27和6、6、27),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8.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4.0%、3.8%),而患者血红蛋白增加值、体重增加值小于其他两组(P<0.05);在实验中120 min以及180 min胃排空百分数,管状胃组与食管胃前壁吻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间置空肠组(P<0.05);食管胃前壁吻合组与间置空肠组各个指标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近端胃癌手术中胃前壁食管侧端吻合对于近端胃癌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可以使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李林浩;马雷;肖永来;毛伟征;李扬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阴茎弯曲的白膜整形术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共采用白膜整形术治疗不同类型阴茎弯曲患者8例,平均(34±9)岁,术前弯曲度为(58±10)°,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为15±5.其中运用白膜16点折叠术治疗阴茎下弯3例、阴茎侧弯1例;白膜V-Y改形术治疗阴茎侧弯合并白膜束窄环2例;自体大隐静脉游离移植白膜修补术治疗阴茎硬结症合并阴茎弯曲1例、白膜损伤后瘢痕收缩所致阴茎弯曲1例.手术前后采用IIEF-5评分系统对性功能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 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阴茎静息态及勃起后外形良好,弯曲矫正至(11±4)°.IIEF-5评分为21±3,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无术后血肿、感染、阴茎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阴茎弯曲,针对性选择不同的白膜整形术进行矫治,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毅东;叶惟靖;李铮;黄翼然;平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内源性雄激素及雄激素受体(AR)水平与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237例,对照组59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中7种内源性性激素水平,包括游离睾酮(FT)、总睾酮(TT)、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及脱氢表雄酮(DHEA),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AR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FT水平低于对照组[(24.1±22.2)×10-9mmol/L比(34.1±31.8)× 10-9mmol/L,P=0.06],其余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R阳性率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3%±24.0%比57.1%±20.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OR=0.98,95%CI0.973~0.997,P=0.0049).FT与AR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而年龄与FT和AR阳性率呈负相关.结论 内源性雄激素水平减低在老年男性人群的冠心病发病中有独立作用.FT和AR水平下降,可能与老年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速进展有关.
作者:张秀锦;李小鹰;曹甜甜;叶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测定北京地区常住中国成年居民健康志愿者血栓弹力图(TEG)数据,建立正常参考值,并与试剂厂家提供的正常值进行比较.方法 2010年6-8月采集健康成年志愿者静脉血4 ml,分别测定TEG和凝血4项.TEG检测:应用Haemoscope 5000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α-Angle)、大振幅(MA)、纤维蛋白溶解率(LY30)和凝血指数(CI).凝血4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结果 137名志愿者TEG各参数正常参考值分别为R:3.8~8.4 min,K:0.8~3.3 min,α-Angle:46.2~76.2°,MA:50.0~70.8 mm,LY30:-3.3%~4.0%,CI:-3.8~2.9.24.1%(33/137)的健康志愿者至少一项参数超出厂家提供的正常范围,约有7.3%(10/137)的健康人被诊断为凝血异常,其检测的特异性为76.0%.与西方人参考范围(厂家提供的)比较,中国人健康志愿者的α-Angle低.男女性别间分组比较,R、K、α-Angle、MA和CI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EG检测实验室有必要根据检测人群特点建立自己的正常参考值.
作者:纪宏文;马丽;高旭蓉;刘娜;张颖;王杨;马祖轩;王跃;王静;富新;熊乾;齐虹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回顾分析采用单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肱骨近端肿瘤、重建骨缺损的疗效及远期并发症,评估这一重建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后并获得随访的7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1~65岁,平均38.4岁.肿瘤类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全部7例患者均行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内固定重建术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2~8年,平均5.5年.7例均于术后随访时发现植骨萎缩吸收,此现象一般于术后 1.5年出现,6年内移植骨几乎完全吸收.依据肌肉骨骼肿瘤协会功能评估系统,关节移植病例评分为15~19分,平均17.6分(满意度58.6%);根据肌肉骨骼肿瘤协会关于异体骨移植放射线评估标准,远期优良率为0.结论 在肱骨近端的异体骨关节移植,移植骨萎缩吸收是一种主要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单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在肱骨近端的骨缺损重建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行的方法.
作者:韩岳;胡永成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颈部不遗留手术瘢痕的内镜辅助下较大甲状腺病变处理的新手术方法,评价这种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甲状腺良性肿块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内镜辅助锁骨下入路手术有42例,简称内镜组(切口取在肿瘤较大的一侧,切口长4~6 cm,位于锁骨下缘,切口内缘距胸正中线≥3 cm).同期本科行传统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块患者54例为对照,简称传统组.观察指标为肿物大小、术式、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美容效果.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瘤体大小等方面相匹配.两组中术式分布的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理结果显示均为良性病变.美容评分显示内镜组美观方面要明显好于传统组(1.6±0.9比5.8±1.2,Z=8.418,P=0.000).随访6个月至4年.内镜组:无永久性声带麻痹;有1例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1周恢复;有2例颈部皮肤有紧张感,3个月后减轻;2例发生暂时性声带麻痹,1个月恢复正常.传统组:无永久性声带麻痹,有3例暂时性低钙血症.无气道塌陷导致呼吸困难病例,无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7,P=0.459).结论 采用内镜辅助锁骨下入路可以对≥4 cm或单侧腺体体积≥30ml的甲状腺病变进行处理.
作者:黄晓明;蔡谦;郑亿庆;孙伟;陈斌;郭明明;梁发雅;韩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黄芩甙对油酸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RDS模型组和黄芩甙低剂量组(150 mg/kg)、黄芩甙中剂量组(300 mg/kg)、黄芩甙高剂量组(450 mg/kg),经股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复制ARDS模型,黄芩甙各剂量组同时腹腔注射黄芩甙溶液;在注射油酸后10 min及1、2、6 h,分别插管至颈动脉采集动脉血测血氧分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肺组织匀浆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定量检测,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大鼠在注射油酸后10 min,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开始下降,氧合指数低值平均为190 mm Hg(1 mm Hg=0.133 kPa),达到了ARDS的诊断标准(<200mm Hg);黄芩甙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氧分压和氧合指数也有下降,氧分压低值分别平均为54.9mm Hg和65.3 mm Hg,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甙高剂量组的氧分压在10 min时明显下降,均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8 mm Hg比66.7 mm Hg,P<0.05),之后略有升高,但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黄芩甙中剂量组大鼠肺组织MP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但黄芩甙中剂量组在10 min及1、2 h时均低于模型组.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黄芩甙中剂量组肺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 适宜剂量的黄芩甙可以改善油酸所致大鼠ARDS的缺氧状态,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MPO活性有关.
作者:赵赞梅;赵金垣;贺蓓;符凤英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自体刃厚皮、中厚皮及全厚皮覆盖SD大鼠深Ⅱ°烧伤创面对创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每只大鼠制作10%体表面积的深Ⅱ°烧伤模型,伤后即刻削痂并采用自体刃厚皮、中厚皮及全厚皮覆盖创面,同体相同对照创面伤后不做任何覆盖,A组于植皮后48 h取材,B组于植皮后7 d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创基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定量检测肌成纤维细胞(α-SMA阳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α-SMA阴性细胞)的数量,计算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率.结果 植皮后48 h取材组对照创面、刃厚皮移植创面、中厚皮移植创面和全厚皮移植创面创基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率分别为(76.3±3.3)%、(69.8±1.6)%、(57.5±1.6)%、(44.7±1.7)%;植皮后7 d取材组上述4种创面创基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率分别为(72.9±6.1)%、(63.6±4.7)%、(50.2±1.6)%、(32.3±1.2)%.对照创面创基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率均高于各实验创面(均P<0.01);刃厚皮、中厚皮及全厚皮移植创面两两比较,创基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D大鼠深Ⅱ°烧伤创面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率与其创面的覆盖方式直接相关,这可能对远期瘢痕收缩的程度有直接影响.
作者:马恬;贾赤宇;焦大凯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循环中活化粒、单核巨噬细胞(granulocytes and monocytes/macrophage,GM)及相关的促炎因子增加,以及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的升高,活动期UC的肠道损伤也与局部GM浸润程度相关.因此,去除部分白细胞可能对缓解病情有利.日本学者先尝试并开发白细胞分离法(leukocytapheresis,LCAP)治疗UC,之后其相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投入临床使用[1].
作者:曹晓沧;陈梦诗;王邦茂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患儿男,12岁,身高130 cm,体重25 kg.因间断无热抽搐1个月于2010年10月收入我院.抽搐均于白天清醒时出现.表现为双眼斜视、吐沫、左侧肢体发直抽动.呼之不应,持续5~10 min,缓解之后疲乏,醒后反应停,其中1次伴尿失禁.一般情况:平时精神反应尚好,易疲劳,不爱活动.新生儿状况: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新生儿期体健.发育状况:2个月可抬头,6个月可独坐,从小发育正常.
作者:吴海荣;马祎楠;戚豫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是常见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约占全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的15%~30%.成功开通CTO病变可改善闭塞远端供应区心肌缺血、复苏冬眠心肌,从而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其心功能,减少50%以上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需要,且有益于患者的长期生存[1].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尽管大量新器械和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仍有近1/3的CTO初次PCI失败.
作者:韩雅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脊髓注射BoNT/A(A型肉毒素)可持续减轻疼痛反应.研究人员应用标准的小鼠疼痛实验模型,以探讨脊髓(鞘内)注射BoNT/A的效果.在此模型中,给予小鼠足底皮下注射40%甲醛,可产生预期的两相发炎疼痛反应.对脊髓注射或未注射肉毒神经毒素的小鼠进行长达4周的疼痛行为监测.即使是单次脊髓注射肉毒神经毒素也产生疼痛缓解反应:接受注射小鼠的疼痛行为明显减少,特别是在疼痛反应的第二阶段.
作者:李玉梅;贾朝娟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随着痴呆发病率的逐年增高,痴呆的治疗受到极大关注.痴呆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及神经心理治疗等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仍是现今痴呆治疗主体.近年来针对痴呆治疗药物疗效,除改善认知功能外,更加重视对痴呆患者全面生活质量管理,以大限度的延缓痴呆的进程.为规范痴呆治疗,写作组参考了国内外近期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和系统性综述,以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写了痴呆治疗指南,以便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贾建平;王荫华;魏翠柏;李焰生;汪凯;唐牟尼;肖世富;丁新生;张振馨;张晓君;张朝东;杨莘;陈晓春;周爱红;罗本燕;徐江涛;章军建;彭丹涛;蔡晓杰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