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1年25期文献
  • 64层螺旋CT对椎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目的 对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椎动脉狭窄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等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符合纳人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诊断优势比(DROC)评价64层螺旋CT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纳入4篇中文文献,1篇A级,3篇B级.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中对椎动脉狭窄≥50%的汇总敏感性、特异性、DROC和SROC AUC分别为0.98(0.94~1.00)、0.93(0.89~0.96),526.33和0 9899;对椎动脉狭窄≥70%分别为0.98(0 91~1.00)、0.97(0.94~0.99),838.40和0.9932.结论 64层螺旋CTA诊断椎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还需要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更准确地评价其临床价值.

    作者:吴莉娅;秦超;叶子明;梅育嘉;周宏;胡榜利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的微生物学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病例的细菌学特点及药敏特性,为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自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外科收治行翻修治疗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患者共62例,选取术中可疑组织做细菌培养,对获得的细菌学种类、数量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共62例,术中培养阳性48例,革兰氏阳性菌共占74.06%,革兰阴性菌共占18.50%,真菌占7.4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5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96%;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检出比率达41.18%.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的细菌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引起,耐药菌株的比例较高,应当根据药敏结果针对用药,万古霉素可作为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

    作者:刘相成;周勇刚;王岩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相关因素及内镜下表现.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因消化道出血急诊就诊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及用药史、镜下表现,分析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特征.结果 (1)4年间因急性消化道出血急诊就诊的患者共1415例,男女比例为2: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女性[(51±20)岁比(61±17)岁,P=0.000)].4个季度的发病例数依次为399、361、242、413例.(2)1030例患者行内镜检查,其中上消化道出血897例(87 1%),下消化道出血133例(12.9%);两组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20)岁比(57±18)岁,P=0 000];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241比65/68,P=0.000);非甾体抗炎药(NSAID)用药史者比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22.1%(198例)比12.0%(16例),P<0 01].(3)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疾病依次为消化性溃疡546例(60.8%),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130例(14.5%),胃癌40例(4.6%);根据行胃镜的时间窗分为<12 h,12~24 h,24~48 h,48~72 h,≥72 h 5组,各组镜下活动出血阳性的比例分别为24.1%(20/83)、14 9%(24/161)、9.6%(16/166)、7.5%(8/106)、7.6%(29/381),x2=18.400,P=0.000;对消化性溃疡Forrest分级观察,随时间延长Ⅰ a~Ⅱc级的例数呈减少趋势,Ⅲ级呈增加趋势(x2=80.414,P=0.040).(4)下消化道出血中常见疾病为缺血性结肠炎44例(33 1%)、小肠出血26例(19.5%)、结肠息肉18例(13.5%).(5)>65岁组(277例)胃溃疡及胃癌比例均高于≤65岁组(620例),分别为23.5%(65例)比8.9%(55例)和9.7%(27例)比2.1%(13例),均P<0.01;而十二指肠溃疡比例低于后者,为22.4%(62例)比49.7%(308例),P<0.01;下消化道出血中,前者小肠出血的比例高于后者(P<0.01).结论 急性消化道出血第3季度发病例数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低于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年龄低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多见;下消化道出血以缺血性结肠炎多见;老年组中胃溃疡和胃癌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建议尽早行急诊胃镜.

    作者:索宝军;周丽雅;丁士刚;郭长吉;顾芳;郑亚安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

    目的 探讨脑梗死伴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2009年3-12月男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2例,根据呼吸暂停加低通气指数(AHI)值将病例为无OSA组(AHI<5/h)与伴OSA组(AHI≥5/h)两组,在脑梗死发病后第(14±2)天检查多导睡眠图与血Hey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伴OSA组患者的血Hcy水平为(17±5)μmol/L,显著高于无OSA组(11±3)μmol/L(P<0 01).根据AHI值,将所有病例分为无OSA组(AHI 5~14/h)、轻度OSA组(AHI 5~14/h)、中度OSA组(AHI 15~30/h)和重度OSA(AHI>30/h),四组的血Hcy分别为(11±3)μmol/L、(14±3)μmol/L、(17±5)μmol/L和(21±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组问两两比较,无OSA组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 05).将血Hcy与AHI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cy与AHI呈现正相关(r=0 482,P<0 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其他因素后,仍显示AHI(β=0 671,P=0.001)是血Hcy 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R2=0.539,P<0.0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合并OSA时Hcy具有升高趋势,且随着阻塞程度的进展而加重.

    作者:陈茂刚;朱武生;殷勤;吴波娜;王启章;马敏敏;刘德志;李永坤;刘朝来;黄显军;陈兆耀;王万相;徐格林;刘新峰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兔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细胞增生与凋亡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兔甲状旁腺细胞增殖与凋亡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HPT)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中国白兔80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只以正常饮食(Ca:P,1:0.7)喂养,实验组40只以高磷饮食(Ca:P,1:7)喂养诱发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动物模型.在第3、4、5、6个月动物死亡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行甲状旁腺细胞计数,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腺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表达及采用DNA片段末端标记作细胞凋亡的定量检测,并与对照组正常腺体作对照研究.结果 PHPT组腺体细胞计数(个/高倍视野)是正常对照组的1.61倍(分别为673±151与418±25,t=12.112,P<0 01);PHPT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2±125.6与11.0±3.0,t=-10 193,P<0.01);PHPT组腺体细胞PCNA阳性率(50.5‰±11.6‰)显著高于对照组(26 7‰±2.8‰)(t=-13 120,P<0 01),Bcl-2表达(460‰±190‰)显著高于对照组(67‰±4‰)(t=-14.120,P<0.01);PCNA和Bcl-2表达与腺体细胞凋亡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1和0.871,P<0.05).结论 甲状旁腺细胞增生与凋亡失衡可能是导致PHPT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马国林;白荣杰;闫东;程晓光;屈辉;吴振华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淋巴引流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干预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Ⅰ/R)损伤时肠淋巴液引流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炎症因子和内毒素的影响以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干预的效果.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单纯引流组、Ⅰ/R组、Ⅰ/R+引流组(每组8只)和胃造口组[正常饮食(N)组、普通肠内营养(EN)组、普通肠内营养加ω-3 PUFA(PUFA)3大组,每大组再根据是否行Ⅰ/R 和引流分为2组,每组8只].单纯引流组只引流180 mⅠn淋巴液不行Ⅰ/R损伤;Ⅰ/R、VR+引流组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60 mⅠn再灌注120 mⅠn;Ⅰ/R+引流组同时行肠淋巴液引流180 mⅠn.胃造口组大鼠均先行胃造口手术,分别给予不同营养5 d后造模,各引流组同前进行肠淋巴液引流180 mⅠn.手术完毕后分别取血清和淋巴液,定量检测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定量检测炎症因子以及HMGB1.结果 Ⅰ/R+引流组淋巴液中内毒素、炎症因子以及HMGBl均高于单纯引流组[均P<0.05,白细胞介素(ⅠL)-6(30±8)pg/ml比(20±6)pg/ml,内毒素(0 029±0.011)U/ml比(0 008±0 005)U/ml];Ⅰ/R+引流组血清中内毒素、炎症因子均低于Ⅰ/R组(均P<0 05).在胃造口组中,N 组和EN组的淋巴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HMGBl均高于PUFA组[(46±17)pg/ml、(54±16)pg/ml比(28±9)pg/ml,(4.8±1.6)ng/ml、(5.3±1.8)ns/ml比(3.0±1.0)ng/ml,均P<0.05].PUFA(Ⅰ/R)组血清中内毒素、炎症因子以及HMGBl均低于N(Ⅰ/R)组(均P<0.05),PUFA(Ⅰ/R+引流)组血清中TNF-α与HMGBl均低于N(Ⅰ/R+引流)组(均P<0 05).结论 引流肠淋巴液能够降低肠道Ⅰ/R损伤时内毒素、炎症因子和HMGB1的水平,减轻大鼠肠道Ⅰ/R引起的损伤.ω-3PUFA的干预对于肠道Ⅰ/R引起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减轻炎症反应有积极作用.

    作者:周开国;何桂珍;张睿;陈雪峰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不同牵伸载荷对体外培养人肌腱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牵伸载荷条件对体外人肌腱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ln)的影响,分析不同载荷条件与人肌腱细胞F-actin的变化关系.方法 取5~7代人肌腱细胞加载不同牵伸载荷,其中牵伸强度分别为4%、8%、12%;时间:2、4、8、12、24 h;频率:0.5 H、1.0 Hz.采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rhodamine-phalloidin)及DAPI免疫荧光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actin的变化、细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形成;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单个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设定牵伸频率为0 5 Hz、牵伸强度4%,牵伸时间2 h时,人肌腱细胞微丝排列紊乱、模糊;牵伸时间4 h时,微丝增粗、减少,出现断裂呈细颗粒状.设定牵伸频率为0 5 Hz、牵伸时间4 h时,牵伸强度8%微丝解聚、断裂明显,F-actin总体分布减少;牵伸强度12%胞质微丝全部断裂,仅有部分胞膜微丝完整.设定牵伸频率为1.0 Hz,牵伸强度为12%,加载时间分别为2…4 8 12、24 h时,微丝断裂呈递增趋势,牵伸24 h肌动蛋白微丝全部断裂.空白对照组细胞微丝完整荧光强度整体水平高.牵伸频率固定时,随着牵伸强度递增,微丝的荧光强度呈梯度降低(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伸时间为8 h时,各实验组微丝荧光强度增加,但低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F-actin表达量逐渐降低,24 h时低,其中,牵伸频率为0 5l-Iz、牵伸强度4%、牵伸时间4 h时,细胞核固缩明显,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不同牵伸载荷条件可引起体外培养的人肌腱细胞F-aetin发生断裂、解聚,F-actin的断裂、解聚与载荷时问及应力强度呈正相关,F-aetin的断裂、解聚诱导了人肌腱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

    作者:邓银栓;唐康来;谢美明;曹洪辉;陈磊;常德海;董世武;陶旭;李辉;杨会峰;许建中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可穿越血脑屏障的新型神经生长因子TAT-BDNF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合成的新型神经生长因子TAT-BDNF融合蛋白兼具穿越血脑屏障及神经保护双重活性,为使用功能蛋白质治疗中枢神经损伤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表达载体胡AT.HA-BDNF,原核表达获得TAT-BDNF融合蛋白.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损伤模型,通过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AT-BDNF的神经保护作用.尾静脉注射TAT-BDNF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其穿透血脑屏障的活性;Nissl染色验证TAT.BDNF急性脊髓压迫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TAT·BDNF融合蛋白由重组质粒能有效表达.在神经元谷氨酸损伤模型中,使用TAT-BDNF后各组间培养液中LDH的漏出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 27,P<0 05).形态学观察显示,TAT.BDNF可改善神经元的存活状态,减少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坏死比例(t=4.59,P:0 001).大鼠体内实验显示TAT-BDNF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分布于脑与脊髓组织.脊髓损伤7 d后Nissl染色显示TAT-BDNF注射组髓内神经元存活状态优于对照组.结论 合成的新型神经生长因子TAT-BDNF具有穿透血脑屏障活性及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蒋晖;金卫林;金大地;陈建庭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内镜神经外科的发展与挑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强有力的推动着神经外科快速发展.我国神经外科经过近60余年的创建、起步、发展壮大已经走向了世界,其中每前进一步都是由于几代医学科学家在开拓创业中将时代高科技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开发新技术、创造新成果.

    作者:张亚卓;李储忠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疑难病例析评第245例咳嗽-发热-胸闷-突发晕厥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年,反复咳嗽半年,胸闷晕厥1 d于2009年8月28日入院.患者人院前3年因突发晕厥于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慢达30~40次/min,根据医生建议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心率在60次/min,以自主心律为主.2007年患者就诊北京阜外医院,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葛瑛;王澎;范洪伟;刘正印;苗齐;李太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的鞍底及前颅底手术修补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及颅底重建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的鞍底和前颅底手术修补26例患者的临床特性、手术治疗特点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31.5岁,包括筛窦型6例,蝶窦型14例,混合型6例,无额窦型.结果 本组脑脊液鼻漏包括外伤性17例,鞍区术后6例,鼻内镜术后2例,垂体瘤伽马刀术后1例.全部经单鼻孔神经内镜下手术修补治愈,其中1次手术修补成功22例,占84%,2次手术者4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年,未出现复发脑脊液鼻漏和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漏口,牢靠颅底重建和修补材料的固定及术后持续腰池引流的选择应用.经鼻神经内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是一个可靠、有效、微创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田新华;黄延林;陈锷;张峰林;陈陆馗;孙瑾;康俊龙;林晓宁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神经内镜在颅底脊索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进一步探索神经内镜在颅底脊索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指征和预后.方法 自2000年5月至2010年4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收治颅底脊索瘤患者101例,其中男59例,女42例.l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颅神经损伤、呼吸困难等.按肿瘤生长方式分型,Ⅰ型:肿瘤侵袭单个颅底腔隙13例,Ⅱ型:肿瘤侵袭两个以上结构,未侵入硬脑膜56例,Ⅲ型:肿瘤侵袭多个颅底结构,长入硬脑膜内,压迫脑干等重要结构32例.依据肿瘤不同分型,采用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内镜下经颞下窝,或联合应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并分期手术.结果 全切19例,次全切58例,部分切除24例,部分切除的病例中16例实行了二期联合入路手术,术后均达到次全切.术后多数病例的临床症状获得明显改善.术后1周恢复生活自理占58.4%,2周占30.69%,1个月6 9%,>1个月占1.9%.手术并发症发生13例(12.87%),以脑脊液漏(4例)和经鼻术后创面出血(3例)较多,经适当处理多获得好转.结论 颅底脊索瘤的治疗应当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在颅底脊索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广泛生长、颅内外沟通的脊索瘤,应当提倡多种技术、多种人路联合,必要时分期手术,保证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张亚卓;王忠诚;宗绪毅;王新生;桂松柏;赵澎;李储忠;何乐;王红云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TSCS)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至2010年山西省人民医院对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平均12.5岁)经MRI确诊为TSCS的患者在神经内镜下进行了脊髓栓系松解手术,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术后随访0.5~3年,18例原有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但也无神经功能障碍和下肢畸形的加重,总有效率85.71%.结论 神经内镜下治疗TSCS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创伤小、疗效满意.

    作者:张世渊;郭建忠;沈波;姚晓辉;胡涛;吉宏明;张汉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分型与神经内镜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不同类型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的方法、策略和疗效.方法 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1月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了12例四叠体池蛛网膜囊肿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并进行了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对手术方式、并发症和疗效进行探讨和分析.12例患者平均年龄3岁7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Ⅱ型7例,Ⅲ型5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且手术前后均行脑脊液电影成像检查.结果 本组1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颅神经进一步损伤症状,无脑脊液漏,无感染及死亡.术后3例硬膜下积液患者随访6个月后自行消失,间断发热7例,经对症治疗痊愈.囊肿及脑室形态明显缩小8例,轻微缩小3例.结论 根据我们对四叠体池囊肿患者的分型,应用神经内镜实施不同手术方案,囊肿得到有效治疗,重建了脑脊液循环,神经导航使内镜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作者:胡志强;戴缤;黄辉;朱广通;关峰;毛贝贝;王劭恒;康庄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神经内镜造瘘术治疗颅内病变372例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造瘘术在治疗颅内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998年5月至2010年5月使用神经内镜造瘘术治疗的颅内病变的临床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手术方式的病例共372例,手术包括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98例、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加病变活检或切除术69例、透明隔造瘘术55例、脑室囊肿造瘘术50例.总结并分析其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及手术效果.结果 成功行造瘘术369例,2例改行其他手术,活检术未成功1例.短期内症状缓解347例(93 3%),症状无缓解23例(6.2%),死亡2例(0.5%).术后半年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手术无效22例(9.5%),透明隔囊肿造瘘术无效23例(69.7%),脑室内囊肿造瘘术无效12例(26.7%).结论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对于梗阻性脑积水疗效显著,但对于儿童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神经内镜造瘘术对于透明隔囊肿整体有效率不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詹升全;李昭杰;周东;林志俊;唐凯;林晓风;王鹏;舒航;周德祥;李炎稳;郭文龙;毛承亮 刊期: 201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