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1年46期文献
  • 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与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为MDS的治疗寻找有意义的靶点.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59例MDS病例,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为低危和高危两组,分别为33例和26例,以10份正常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采集骨髓标本,检测骨髓血浆中SDF-1的含量、CD34+细胞CXCR4的表达率、CD34+细胞的凋亡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髓血浆中的表达.结果 SDF-1在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骨髓血浆中的含量[(2301±413)、(1173 ±50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689±190)ng/L,P<0.05],低危组显著高于高危组(P<0.05).CD34+细胞CXCR4的表达在高危组(68.1%±18.8%)显著高于低危组(21.0%±9.7%)和对照组(19.4%±5.3%)(P<0.05),在后两组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的凋亡率在低危组、高危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4.8%±10.2%,24.3%±7.9%,l8.5%±8.7%,前组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骨髓血浆中VEGF的含量在低危组、高危组、对照组分别为(286±97)、(407±168)、(157±4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低危组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骨髓血浆SDF-1的含量呈正相关(r =0.805,P<0.05);高危组血浆VEGF的含量与CD34+细胞CXCR4的表达呈正相关(r=0.683,P<0.05).结论 SDF-1/CXCR4在MDS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骨髓细胞的凋亡和血管新成具有相关性,针对该生物轴的干预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张翼鷟;达万明;赵丹丹;赵海丰;吴晓雄;王卉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女性膀胱颈硬化症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对照观察

    目的 通过对女性膀胱颈硬化症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观察,期望发现影响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 30例女性膀胱颈硬化症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治疗,每例患者均进行6次尿动力学检查,即术前、术后l、2、3、6个月、1年.结果 手术治疗有效27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大尿流率增大、平均尿流率增大、残余尿量减少、大逼尿肌压降低(P<0.05).无效患者的尿动力学参数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大逼尿肌收缩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是治疗女性膀胱颈硬化症的有效方法,术后仍有排尿梗阻症状患者,虽然手术解决了解剖性梗阻,但此类患者可能合并有功能性梗阻,需进一步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

    作者:谢平;张旭;盛畅;沈旭华;付强;杨震宇;瞿庆华;黄莺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省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和相关因素.方法 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89家三级和二级医院收集T1DM患者的血标本和临床资料.通过分析临床资料,了解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评价血糖控制水平,HbA1c统一在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检测.结果 2010年8月6日至2011年5月25日共调查纳入广东省851例T1DM患者.其中男408例,女443例.患者年龄的中位数为29.6岁(20.3 ~41.3岁);发病年龄为25.3岁(15.7 ~35.5岁);病程为3.3年(1.0~7.3年);体质指数(BMI)为19.9 kg/m2(17.9 ~21.8 kg/m2).HbA1c为8.6%(6.9% ~11.0%),234例(27.50%)患者达到相应年龄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13 ~ 19岁患者、家庭年收入低、未控制饮食和未接受糖尿病教育、病程短的患者血糖控制差.结论 广东省大多数T1DM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现况.

    作者:邓洪容;武革;罗国春;郎江明;林少达;张秀薇;梁干雄;许美伦;林健才;袁琳;李绍清;吴建能;吴永新;曾龙驿;方懿珊;蔡德鸿;欧文新;钟可荣;谢乃强;李路;陈定宇;谭国据;杨华章;翁建平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典型模式B细胞受体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我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典型模式B细胞受体(stereotyped BCR)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992年4月至201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116例CL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片段使用情况及突变状态,应用多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W2明确我国典型模式BCR的表达情况,并与CLL患者IGHV突变状态、细胞遗传学异常、生存和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检测初诊CLL患者116例,102例成功测序,检出率87.9%.测序反应共得到73例患者的IGHV互补决定区3(CDR3)序列,19.2%(14例)CLL患者BCR为典型模式.与IGHV突变组相比,未突变组患者中典型模式BCR的发生率更高(40.9%比11.8%,P=0.005).BCR为典型模式的CLL患者中17q-的发生率更高(33.3%比10.7%,P=0.045).BCR为典型模式的C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较其他组为短(39个月比84个月,p =0.002).结论 BCR为典型模式的CLL患者预后较差.典型模式BCR的存在表明肿瘤细胞曾面临同样的抗原选择过程,提示抗原选择与CLL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于珍;李增军;易树华;周可树;郝牧;李长虹;齐军元;邱录贵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体外膜式氧合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指征.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北京及天津地区5家医院5个ICU收治的18例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统一表格,由具有ECMO操作经验的医师采集资料并填写表格,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ECMO前一般情况、ECMO疗效及并发症、机械通气应用情况和临床转归.以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有1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ARDS接受ECMO治疗,男性及女性各9例(女性均为孕产妇),平均年龄(33±11)岁,其中8例并发有气压伤(6例为气胸).接受ECMO前,平均应用无创正压通气ld,有创通气60h.ECMO前2~6h生理学指标:平均氧合指数为(53±14)mm Hg,呼气末正压(PEEP)为(17±5)cm H20,Murray急性肺损伤评分3.80±0.29,pH值7.38±0.10,血乳酸(3.3±2.3)mmol/L,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16±8.均采用静脉-静脉ECMO(VV-ECMO)方式,ECMO前、ECMO后2h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分别为:呼吸道峰压(31±7)、(25±6)cm H2O,呼吸频率(15±4)、(22±6)次/min,吸入气氧浓度0.8~1.0、0.35~0.50,PEEP(16±5)、(12±4)cm H20.与ECMO前6h相比,ECMO后2h及24h动脉血气指标(pH,PaO2及PaCO2)均显著改善(P<0.05).ECMO支持时间2~168 d,平均为8d.11例成功脱离ECMO(其中8例存活出院,1例仍在ICU接受治疗,2例在ICU内死亡),7例ECMO治疗过程中死亡.结论 对于常规机械通气难于支持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ARDS,ECMO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氧合与通气状况,使肺充分休息,为治疗原发病争取足够时间.

    作者:詹庆元;孙兵;童朝晖;郭利民;徐磊;朱曦;贾晓君;王辰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尿道下裂矫治术支架引流方式的改良

    目的 探索尿道下裂矫治术的尿液转流及成形尿道分泌物支架引流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64例尿道下裂矫治术中采用5种不同引流方法(单管法,传统法,三管法,何氏法,改良法),对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法组:膀胱痉挛2.86%,切口感染3.33%,尿道皮肤瘘1.90%;三管法组:膀胱痉挛10.77%,切口感染11.54%,尿道皮肤瘘8.46%;何氏法组:膀胱痉挛20.89%,切口感染15.04%,尿道皮肤瘘9.75%;传统法组:膀胱痉挛36.25%,切口感染41.25%,尿道皮肤瘘37.50%,单管法组:膀胱痉挛56.47%,切口感染58.82%,尿道皮肤瘘48.23%.改良法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法是尿道下裂修复术中较为理想的尿液及成形尿道分泌物引流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尿道下裂手术成功率.

    作者:吕军;金玉明;聂海波;肖远松;沈文;淡明江;童亮;胡卫列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与老年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中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的水平,以及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男性共204名,年龄60~92岁,分为对照组(n=40)、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 =80)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n =84),检测血清CXCL16、生化指标等.结果与对照组(1.87 mg/L)和SAP(2.01 mg/L)患者相比较,ASC患者血清可溶性CXCL16水平(2.35mg/L)显著增高(P =0.001,0.026);CXCL16与年龄(r=0.152,P=0.03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r =0.270,P<0.001)呈显著相关;将CXCL16水平四分位间距分为Q1~ Q4组,经年龄和hs-CRP校正后,CXCL16水平越高组中ACS的患病风险越大,Q4组(2.270~8.432 mg/L)的OR(95%CI)为7.91(2.41~21.54),而SAP的患病风险无显著性增加,Q4组的OR(95% CI)为1.72(0.90~3.18).结论老年男性ACS患者血清CXCL16水平较对照组和SAP患者升高,CXCL16水平与老年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诸葛欣;王丽莉;孙宁;张蕴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雷帕霉素纳米粒局部处理兔离体静脉对防治其移植后狭窄的作用

    目的 研究用纳米缓释技术处理的雷帕霉素(RPM-NP)对移植静脉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取家兔40只,建立兔颈外静脉间位移植至颈总动脉的移植静脉模型,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4组:药物纳米局部干预组(RPM-NP局部处理颈外静脉,n=10,A组)、药物纳米全身干预组(RPMNP周围静脉滴注,n=10,B组)、空白纳米局部干预组(空白纳米粒局部处理颈外静脉,n=10,C组)和未干预组(不做上述处理,n=10,D组).术后28 d,切取各组移植静脉和对侧正常静脉,病理学检测移植静脉内膜厚度、内径、内膜/中膜厚度比以及胶原容积指数.结果 移植静脉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A、B、C、D组移植静脉和对侧正常静脉的内膜/中膜厚度比分别为0.26±0.02、0.73±0.05、0.71 ±0.04、0.69±0.03、0.24±0.01,胶原容积指数比分别为0.24±0.03、0.56±0.06、0.53±0.07、0.49±0.08、0.21 ±0.01.B、C、D组的组织病理学(移植静脉内膜厚度、内径、内膜/中膜厚度比以及胶原容积指数)与对侧正常静脉组比较,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之间移植静脉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移植静脉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与对侧正常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纳米缓释技术处理的雷帕霉素,对离体的移植静脉行管腔内局部处理,能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防治移植静脉狭窄.

    作者:巩性军;曹广庆;张希全;吴树明;张供;李跃华;周敏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氧化应激对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体外诱导脐血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铁过载,检测参与氧化应激的活性氧物质(ROS)的水平以及对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的过程中添加枸橼酸铁铵(FAC),建立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FAC组、FAC+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FAC+谷胱甘肽(GSH)组.检测各组细胞内ROS水平,并用抗氧化剂处理,检验这一过程中ROS、细胞内可变铁池(LIP)、凋亡水平、造血集落形成和脐血各系造血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1)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FAC(50、100、200、400μmol/L)培养不同时间(6、12、24 h),发现ROS水平随着FAC的浓度和培养时间变化,且在200μmol/L FAC的培养液中培养24h时ROS水平达到高.(2)用抗氧化剂(NAC、GSH)联合FAC处理细胞发现,抗氧化剂处理组细胞内总的ROS以及髓系细胞和红系细胞内的ROS明显低于FAC组(均P<0.05).(3)在200 μmol/LFAC的浓度下,培养脐血MNC 24 h后细胞内总的LIP、髓系细胞和红系细胞内LI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抗氧化剂NAC和GSH对铁过载细胞内LIP没有明显影响.(4)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检测发现:FAC组细胞凋亡比例[(20.90±3.45)%]明显高于对照组[(9.20±1.29)%](P<0.05);造血集落形成单位(CFU-E、BFU-E、CFU-GM、CFU-mix)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前3项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34+、CD33+、GlyA+细胞比例及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些损伤都可以通过NAC或GSH处理部分恢复.结论 氧化应激在铁过载造血干祖细胞的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通过升高细胞内ROS水平抑制其造血功能,清除细胞内多余的ROS能减轻这些损伤.研究结果可为治疗铁过载患者因氧化应激诱导的造血功能低下提供新的靶点和研究思路.

    作者:谢芳;赵明峰;朱海波;卢文艺;徐新女;肖霞;穆娟;刘鹏江;李玉明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急性缺氧对豚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缺氧对豚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直径<100 μm的豚鼠肠系膜动脉进一步去除结缔组织后,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急性缺氧对微动脉段上平滑肌细胞膜电流、膜电位、膜电容、膜电导或膜电阻的影响.结果当钳制电压为-40 mV时,急性缺氧引起一个反应幅度(76 ±23)pA的外向电流,细胞静息膜电位从(-22.5±1.2)mV超级化到(-42.0 ±2.8)mV(P <0.01).急性缺氧可以电压依赖地增强细胞外向电流,且主要增强0~+40 mV电压区间的电流,激活电流幅度0 mV时从(140±18)pA增加到(660±124)pA(P <0.01),+20 mV时从(282±23)pA增加到(1120±186)pA(P <0.01),+40 mV时从(423±40)pA增加到(1800±275)pA(P <0.01).背景灌流1 mmol/L大电导Ca2+激活K+通道(BKca)阻断剂四乙胺后,这一增强作用显著减弱.急性缺氧使细胞膜电阻从(446 ±55)MΩ增加到(2187±290)MΩ(P<0.01),膜电容从(184.3±75.0)pF减少至(17.6±2.2)pF(P<0.01).联合应用30 μmoL/L缝隙连接阻断剂18β-甘草次酸和10 mmol/L四乙胺后,急性缺氧对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基本消失.结论 急性缺氧通过激活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膜上BKca通道,引起K+外流,细胞超极化,血管舒张,保证肠系膜微循环的血液供应.同时通过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使其产生的伤害信息局限化.

    作者:马克涛;李丽;关兵才;李新芝;朱贺;赵磊;司军强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研究源于30多年前,今天,科学界已经发现和证实了HPV感染是99%以上的宫颈癌病原体[1].HPV通过破坏宿主细胞蛋白质调控及引起染色体组不稳定,引发细胞基因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进而发展成为癌症,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我们理解其他许多人类肿瘤发展的理论基础[2].

    作者:王岭;王廷;常鹏;姚青;吕勇刚;樊菁;陈江浩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转录因子FoxO4的研究现状

    自1989年Weigle等首次从果蝇中发现第一个Fox基因即Forkhead以来,对该基因家族的研究就一直进行着.目前发现Fox家族共有19个(A-S)亚家族[1-2],FoxO(forkhead box subtype O,FoxO)是其中研究深的一个亚类.在哺乳动物细胞中FoxO包括FoxO1、FoxO3a、FoxO4及FoxO6.尽管FoxO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程度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上的相似性,然而各成员在组织中表达并不均衡,提示不同FoxOs 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细胞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FoxO4通过转录调控及信号转导途径对机体的生理调节、代谢、应激抵抗和细胞凋亡、自噬等诸方面起重要作用,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黄茶花;李菊香;程晓曙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应重视体外膜式氧合技术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正压机械通气是目前呼吸衰竭为有效的常规支持治疗手段,可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通气和氧合需求.但对于病情极重的呼吸衰竭患者,以及部分需要接受肺移植的终末期肺病患者,常规正压通气常常难以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同时,由于上述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气道压力和高浓度氧支持,其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大大高于一般呼吸衰竭患者.对于已发生严重机械通气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患者,正压通气往往处于顾此失彼、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终,这些患者多因难治疗性低氧和严重CO2潴留、严重机械通气并发症等而死亡.因此,许多学者一直在寻找另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呼吸支持手段来替代传统的正压通气,以避免上述临床困境.近年来,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日益成熟,为极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1].

    作者:王辰;詹庆元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唑来膦酸可减少乳腺癌复发

    研究表明,使用唑来膦酸可减少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复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成为深入了解乳腺癌复发机制的关键,并为患者的医疗护理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唑来膦酸是双膦酸盐类的一种,双膦酸盐类是一组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然而,他们也用于癌症患者以防止继发性骨肿瘤的影响,如骨骼的疼痛和脆弱.实验室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可能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可增强其他化疗的效果,因此,由Robert Coleman教授领导,地点位于英国谢菲尔德的Weston Park医院,进行多中心AZURE试验来进行进一步调查.试验招募了来自174个中心的3360例Ⅱ期/Ⅲ期乳腺癌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使用或不用唑来膦酸.对试验进展情况的中期分析表明,患者没有看到临床治疗上的益处.说明此药物缺乏有效性,但除外一组已绝经至少5年以上的女性.这组女性的总生存率为85%,与之相比没接受唑来膦酸女性的总生存率为79%.这种效果独立于由肿瘤发展阶段、雌二醇受体状态和淋巴结累及程度显示的疾病特征之外.Coleman教授解释说:“这是一个虽小却很有意义的增长,这一发现还不足以证明自己,但在对于其他研究和预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获得的额外数据而言,它很可能会改变实践”.

    作者:前沿医学资讯网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

    目的 探讨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重要性和相关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288例BPPV患者病例资料,观察需要多次检查获得确诊的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39例(13.5%)需要2次以上的体位诱发试验或者需要再次就诊才能诱发出典型的眼震,其中25例初诊时重复检查获得确诊,14例在复诊时获得确诊.需要多次检查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及复位次数和总体无差别.需要多次检查者中水平半规管型BPPV比例为46.15%,明显高于总体的22.22%.另外在18例患者中观察到在第二次检查时出现潜伏期变短的现象.结论 对疑诊BPPV的患者,建议多次检查或安排复诊以观察到眼震.

    作者:王武庆;孙琴;任同力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前庭及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致眩晕的临床上特点

    目的 探讨前庭及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畸形所致眩晕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耳病门诊的5例终确诊为前庭扩大伴水平半规管畸形所致眩晕患者的病史特点、眩晕发作特点与持续时间以及听功能、前庭功能与影像学特点.结果(1)病史特点:4例幼年时有粗大运动发育延迟及潜在的平衡功能不良,1例无法提供幼时病史,成年后可长期保持听及前庭功能正常.(2)首次眩晕发作多能提供导致颅压或腹压骤然增高的诱因,如头部被撞击,用力擤鼻、便秘等.(3)发作性眩晕、渐进性听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类似梅尼埃病及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但眩晕持续时间不符合梅尼埃病特征,而听力下降程度及听力曲线类型有别于梅尼埃病及大前庭水管综合征.(4)部分患者眩晕与体位有关,但体位诱发试验结果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5)影像诊断提示前庭扩大伴水平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结论 前庭扩大伴水平半规管发育不良是耳源性眩晕的少见病因,幼年时粗大运动发育延迟及平衡功能不良病史、听功能、前庭功能及影像检查可明确诊断.

    作者:曾祥丽;李鹏;孔庆聪;李永奇;黎志成;岑锦添;王树芳;刘贤;张革化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经鼓室钆注射内耳成像技术在梅尼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经鼓室内注射造影剂钆,行内耳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核磁共振(3D-FLAIR MRI)扫描,探讨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显像的阳性率及对于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51例梅尼埃病患者经鼓膜双侧鼓室内注入钆喷酸葡胺稀释液,24h后进行内耳3D-FLAlR MRI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同时与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及甘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磁共振成像显示造影剂钆分布到内耳外淋巴间隙,使外淋巴液显影增强,从而区分出内、外淋巴间隙.对梅尼埃病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显示的阳性率为96.1%(49/51),与VEMP及甘油试验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随访未见鼓膜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鼓室钆注射内耳成像技术在梅尼埃病患者膜迷路积水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虽为有创性检查但不良反应较小,对于梅尼埃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陈曦;张晓东;顾晰;方哲明;张榕 刊期: 2011年第46期

  • 第258例 肢体活动障碍一颅内占位一肺部结节一两肺磨玻璃影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个月,发现肺部占位3d”于2008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间断发作,活动欠灵活,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未进一步检查.2周前突然发生抽搐后倒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20 min后清醒,醒后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当地医院急诊头颅CT示右侧额顶低密度影,考虑脑梗死.予降颅压及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后,下肢活动能力稍有好转.1周前行头颅MRI增强示颅脑多发肿块,考虑转移瘤(图1).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见右上肺约4 cm×4 cm片状高代谢区,标准摄取值(SUV)为2.5,左上肺约2 cm×2 cm高代谢结节影,SUV=3.5,考虑右肺癌伴脑转移.在外院门诊行头颅放疗2次后收入我科.近1个月内体重下降2 kg,大小便正常.吸烟指数500支·年,未戒烟.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冶游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体温36.3℃,心率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右侧腋窝可触及一大小约1 cm×2 cm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脏、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Babinskin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7.17×109/L,中性粒细胞73.5%,血红蛋白137g/L,血小板281×109/L;红细胞沉降率28 mm/1 h,C反应蛋白45mg/ml;肝功能示乳酸脱氢酶273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胸部增强CT示左上肺类圆形结节影,增强后似见强化,两上肺肺见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影,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图2).

    作者:焦洋;黄怡;李强;黄海东 刊期: 2011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