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2年24期文献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8+HLA-DR+效应T细胞调控因素的研究

    目的 体外研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骨髓CD8+ HLA-DR+T细胞的调控因素,进一步探讨该群细胞在SAA免疫发病中的地位.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3例初治SAA患者.免疫磁珠分选SAA患者骨髓CD8+ HLA-DR+T细胞后分为3组:白细胞介素2(IL-2)组(加入IL-2终浓度分别为0、0.1、1、10、100、1000 U/L);环孢素A(CsA)组(在IL-2浓度基础上每孔加入终浓度为400ng/ml的CsA);IL-2受体拮抗剂组(在IL-2浓度基础上每孔加入终浓度为8 μg/ml IL-2受体拮抗剂),孵育72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Ficoil法分离SAA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分为3组:CsA组(加入终浓度为400 ng/ml的CsA)、IL-2组(加入终浓度为100 U/ml的IL-2)和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物),孵育18 h后加入佛波酯等活化4h,流式细胞仪检测CD8+ HLA-DR+T细胞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L-2浓度为10、100、1000 U/L时IL-2组CD8+ HLA-DR+T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分别为0.36 ±0.12、0.41±0.12、0.46±0.14,明显高于未加IL-2的空白对照(0.23±0.11),亦高于同等IL-2浓度下的CsA组(0.18±0.05、0.19±0.00、0.20±0.04)和IL-2受体拮抗剂组(0.18±0.05、0.17±0.04、0.18±0.03,均P<0.05);而CsA组和IL-2受体拮抗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组CD8+ HLA-DR+T细胞胞内TNF-β蛋白表达(64%±25%)明显高于对照组(46%±22%);CsA组(27%±20%)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IL-2不仅显著刺激SAA患者CD8+ HLA-DR+T细胞体外增殖,还可促进该群细胞分泌高水平的TNF-β,而CsA和IL-2受体拮抗剂不仅能抑制此增殖作用,同时CsA亦能显著抑制CD8+ HLA-DR+T细胞分泌TNF-β.

    作者:刘晓;付蓉;王化泉;刘春燕;阮二宝;瞿文;梁勇;王国锦;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邢莉民;关晶;李丽娟;邵宗鸿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经典Wnt信号传导通路在盆腔器官脱垂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经典Wnt信号传导通路对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的影响,从分子水平解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5例,按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分度,5例均≥Ⅲ度.选择无POP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5例作为对照组.标本取白宫骶韧带,以1%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采用差时贴壁法对成纤维细胞进行纯化;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进行鉴定;以四唑盐比色实验检测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活性、蛋白印迹检测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Wnt16、FZD5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鉴定:>90%的细胞,波形蛋白(+),角蛋白(-).(2)四唑盐结果证实:POP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活性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3)蛋白印迹证实:POP组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的MMP-2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POP组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的Wnt16、β-连环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ZD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OP患者宫骶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经典Wnt16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受到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活性被抑制,分泌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升高的MMP-2又促使胶原的降解增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并诱导POP的发生.

    作者:王真;史宏晖;陈娟;朱兰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多西紫杉醇与替吉奥联合铂类治疗晚期胃癌的Ⅱ期临床观察

    目的 探索多西紫杉醇、替吉奥联合顺铂(DCS方案)或奥沙利铂(DOS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其在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共入组初治、经细胞病理学证实的45例晚期胃癌.化疗药物及用法:多西紫杉醇60 mg/m2,d1;替吉奥,前16例患者为每天60 mg/m2,后续患者为80~120mg/d(按体表面积决定),d1~ 14; DCS方案中顺铂30mg/m2,d1,2;DOS方案中,奥沙利铂111~127 mg/m2(中位117 mg/m2),d2;21 d为1周期.结果 43例完成≥1周期DCS或DOS化疗,中位周期数5个(1-8个).42例可评价疗效:部分缓解(PR)28例(66.7%),疾病稳定(SD)9例,疾病进展(PD)5例.32例单纯化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7.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达到.常见的Ⅲ/Ⅳ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6.5%,血小板减少9.3%,呕吐9.3%、恶心7.0%和腹泻4.7%.14例临床根治性切除困难而无远处转移且完成≥2周期DCS/DOS化疗的患者,10例获得手术切除机会,9例(64.3%)R0切除.结论 DCS/DOS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较高,对根治性切除困难但无远处转移的晚期胃癌可起到良好的降期作用,且不良反应可控制.

    作者:周爱萍;李玉升;杨林;宋岩;孙永琨;张雯;崔成旭;依荷巴丽·迟;袁兴华;吕宁;王金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与预后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6月至2011年8月治疗的4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无瘤生存率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集中于降部(26例,63.4%)和水平部(10例,24.4%);常见的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18例,43.9%),体检发现者占29.3%(12例);8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7例患者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肿瘤直径为0.6 ~30.0 cm,平均直径8.4 cm.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1、2和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1% 、77.5%和65.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分裂象>10个/50高倍镜视野(HP)的患者复发的危险性高于核分裂象≤10个/50HP的患者(HR =3.7,95% CI 1.0~ 13.7,P =0.049),调整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核分裂象对预后的影响更为显著(P=0.024).未发现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恶性程度等因素与十二指肠间质瘤复发的显著性关系(均P>0.05).结论 高核分裂象是十二指肠间质瘤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外科根治性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手段.

    作者:解亦斌;杜佳;李倩;刘骞;赵东兵;王成锋;蔡建强;代敏;赵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匹伐他汀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

    目的 评价广泛使用条件下匹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我国12个城市的33个研究中心,纳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29例.以多中心、非盲、不设同类药物平等对照的方式开展为期12周的匹伐他汀Ⅳ期临床试验.结果 符合方案集330例受试者,治疗12周时全人群和无入组前调脂治疗组的hsCRP水平分别比基线时下降26.4%(1.20 mg/L比1.68 mg/L)和27.5%(1.21 mg/L比1.97 mg/L,均P<0.05).多水平模型分析表明,hsCRP的平均水平随治疗时间推移而下降(P<0.05),每次访视的平均变化率为0.97 mg/L(95%CI 0.96~0.98).控制协变量后,基线脉压差和基线白细胞计数对hsCRP值有正效应(P<0.01).结论 匹伐他汀具有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sCRP的效应,主要影响因素是基线脉压差和基线白细胞计数.

    作者:毛勇;余金明;战义强;胡大一;丁荣晶;张芬;李社昌;孔群钰;林凡礼;贾贡献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62例MHD患者25(OH)D水平,行前瞻性研究,分为3组:维生素D缺乏组:25(OH)D水平≤15 μg/L,维生素D不足组:25(OH)D水平≤30μg/L,维生素D正常组:25(OH)D水平>30 μg/L.比较3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关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差异.25(OH)D与各变量的相关性用单因素相关分析,25(OH)D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血25(OH)D水平4.0~43.5μg/L,中位数为10.3 μg/L,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的发生率为88.9% (144/162),3组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脂蛋白(a)、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对数值、胰岛素抵抗指数(R1)的对数值、25(OH)D的对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血白蛋白、肌酐、钙与25(OH)D显著正相关,白细胞、总胆固醇、LDL、脂蛋白(a)、年龄、RI、hsCRP与25(OH)D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sCRP、RI、LDL、年龄是25(OH)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HD患者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的发生率高,微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与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密切相关,hsCRP、RI、LDL、年龄是血25(OH)D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张春华;申坤;王世相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大鼠腹腔内心脏移植模型的构建和体会

    目的 总结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建立大鼠腹腔内心脏移植模型的经验,探讨手术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以80只Dark Agouti大鼠为供体,70只Brown Norway大鼠为受体,制作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以连续20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5%且无明显合并症为手术合格标准.结果 为达到合格标准,共施行了10例大鼠供体手术,70例大鼠移植手术.后20例移植手术成功率为95%,平均手术时间为55 min,供心平均缺血时间为35 min.结论 精准的显微外科技术,加上标准化手术训练和严格的动物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陈浩;梅运清;Michael A Solomon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透明质酸对复合移植皮肤组织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外用透明质酸(HA)对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 PADM)复合移植皮肤组织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10只日本大耳兔作为实验动物,每只大耳兔背部对称分4个区域,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其中A、B、C组造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组:HA+ PADM+自体薄厚皮移植;B组:PADM+自体薄厚皮移植;C组:自体薄厚皮移植;D组:不作处理.术后第56天取各组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应力-松弛和应力-应变力学测试.结果 A、B组标本组织学观察见真皮基质基本完整.A组标本有大量成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长入真皮基质,周围有炎性细胞散在分布,纤维细胞排列均匀;B组标本真皮基质聚集成团,有少量纤维细胞长入,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应力-松弛力学实验结果显示:A组松弛曲线与D组接近,B组与D组远,C组在A组与B组之间.在一定应变下,A、B、C、D组的应力值分别为(87±8)、(115±9)、(63±7)、(81±4) kPa,A组与D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8);B、C组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9).结论 外源性HA可提高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皮肤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赵京玉;柴家科;宋慧锋;许明火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脂多糖诱导的CD11b+Gr-1+髓源抑制性细胞对小鼠脾脏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脂多糖诱导的CD11b+Gr-1+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对小鼠脾脏T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免疫调控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10只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脂多糖组和对照组各5只,分别予脂多糖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采用CD11b磁珠从脾脏组织中分选MDSCs,通过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特征分子表达情况;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与MDSCs在体外共培养后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脂多糖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11b+ Gr-1+ MDSCs比例为27.4%±6.6%,较对照组(5.1%±3.8%)明显增多(t=5.06,P=0.007);采用CD11b磁珠从注射脂多糖的小鼠脾脏中分离出的CD11b+ Gr-1+ MDSCs纯度高达84.0%±4.2%:MTT法显示在MDSCs共培养后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此作用与MDSCs的数量呈正相关(F=46.26,P=0.000).结论 CD11b磁珠可分离提取出纯度较高的脂多糖来源的MDSCs,且脂多糖诱导的MDSCs对脾脏T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

    作者:郑燕妮;于化鹏;陈新;邓火金;樊慧珍;龚雨新;刘俊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干细胞治疗后继发或转化肿瘤的风险性

    干细胞用于再生医学起始于1968年,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近年来,干细胞研究迅速发展,用于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治疗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1-2];但对应用干细胞存在的风险,特别是继发或转化肿瘤的风险尚存不同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作者:卢世璧;袁玫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干燥综合征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男,27岁,主因心前区疼痛2个月,加重5d于2009年6月25日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2个月前休息时出现心前区疼痛,性质为闷痛,难以忍受,伴双上肢酸痛,约20 min后症状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药物治疗(具体不详).5d前患者自觉上次症状加重,稍活动即出现心前区不适,伴左上肢无力,自服“消心痛”后好转,为系统诊治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作者:王军;隋欣桐;孙英贤;关启刚;徐峰;张月兰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临床注册研究:临床研究和临床学科发展的机遇

    临床研究是针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临床工作平台上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的一类科学研究的总称.临床研究与实验室研究大的区别是研究条件受临床工作平台限制.临床研究方案不但要满足研究和回答科学问题需要,而且要符合临床工作要求,即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符合伦理、可行等条件下全盘考虑,科学性与可行性矛盾突出,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比较困难.

    作者:赵一鸣;曾琳;李楠 刊期: 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