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鉴定和分析解脲支原体(Uu)候选致病岛(PAI) Uu146~Uu170基因,并探讨其与不孕不育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女性健康组Uu 51株、不育女性疾病组Uu 57株 ;男性健康组Uu 42株、不育男性疾病组Uu 38株.对Uu进行生物分群,PCR扩增PAI.用Fisher精确检验法比较临床表现型、生物群分布和PAI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女性健康组和疾病组的生物1群分别占68.6%(35/51)和73.7%(42/57),PAI的阳性率分别为15.7% (8/51)和12.3%(7/57),健康组与疾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男性健康组和疾病组的生物1群分别占71.4%(30/42)和65.8%(25/38),PAI的阳性率分别为21.4% (9/42)和18.4%(7/3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女性和男性疾病组的生物2群中PAI的阳性率(5/15和5/13)显著高于生物1群中PAI的阳性率(2/42和2/25) ;而女性和男性健康组中的生物1群与生物2群中PAI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此PAI单独存在不能改变Uu对不孕不育的致病力,但可能为与Uu生物2群相关的致病因子.
作者:黄珺;张钧;潘建平;宋铁军;谢鑫友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探索心肺运动试验(CPET)应用于评估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49例HFNEF,NYHA分级为Ⅱ级的患者.于入院后第3天行CPET及心脏多普勒超声(UCG)检查.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研究CPET与UCG各项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CPET与UCG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E’,10.14 ±2.05)与峰值摄氧量[VO2peak,(24.15 ±8.31)ml·kg-1·min-1,r=-0.287,P=0.046]、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1.63±0.51) L/min,r=-0.429,P=0.002]、通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39.50±7.77) mm Hg,r=-0.282,P=0.050]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通气斜率(VE/VCO2,31.69±5.32)呈正相关(r=0.411,P=0.003).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6.46±1.60) cm/s]与VO2 peak(r=0.351,P=0.013)、VCO2(r=0.452,P=0.001)、PET CO2(r=0.310,P=0.030)、呼吸交换率(RER,1.18±0.13,r=0.350,P=0.014)呈正相关,与VE/VCO2呈负相关(r=-0.434,P=0.002).偏相关校正后显示,VCO2与E/E’(r=-0.369,P=0.019)及E’(r=0.393,P=0.010)相关,VE/VCO2与E/E'(r=0.414,P=0.006)及E'(r=-0.334,P=0.031)相关.结论 CPET应用于HFNFE患者,有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任雅琦;王宁夫;潘浩;汪莉莉;钟益刚;周占林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在肝胆外科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5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患者行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6例患者行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将同期我院行开腹胰体尾切除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拔除胃管时间(1.5±0.9)h,平均术中出血量(256±188) ml,平均切口长度(4.6±0.9)cm,术后住院时间(7.1±1.9)d ;开腹组拔除胃管时间(2.7±0.7)h,平均术中出血量(305 ±288) ml,平均切口长度(20.1 ±4.2)cm,术后住院时间(11.2±3.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4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A级3例、B级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临床死亡患者.结论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吕少诚;史宪杰;王宏光;纪文斌;万涛;徐明月;张雯雯;刘同友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探讨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中琥珀酸脱氢酶B(SDHB)突变和内皮PAS区域蛋白1(EPAS1)的过度表达与其恶性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诊断的16例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做成组织芯片,行SDHB、EPAS1、嗜铬素A(CgA)和核增殖抗原MIB-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SDHB、EPAS1和CgA阳性确定为颗粒状染色,>50%为强阳性(+++),1%~10%为弱阳性(+).MIB-1核增殖指数≥3%预示分化较差.结果 7份SDHB阳性的肿瘤标本中,EPAS1均阳性 ;9份SDHB阴性肿瘤标本中,6份EPAS1阳性,SDHB阳性标本中EPAS1阳性率高于SDHB阴性标本(P<0.05).12份良性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中,有9份EPAS1阳性,11份CgA阳性,12份MIB-1均<1% ;而在4份恶性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中,4份EPAS1均为强阳性,4份CgA均为强阳性,4份MIB-1均>3%,恶性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中EPAS1、CgA与MIB-1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均P<0.05).结论 SDHB突变引起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EPAS1的过度表达,EPAS1阳性表达与CgA、MIB-1呈正相关,这与恶性Zuckerkandl体副神经节瘤侵袭和转移有关.
作者:邓建华;李汉忠;张玉石;徐维锋;崔全才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观察镍钛记忆合金全覆膜超口可回收食管支架(简称超口支架)对支架上口再狭窄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因食管狭窄、食管瘘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患者380例,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两组:普通支架组193例(男137例,女56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全覆膜可回收食管支架,超口支架组187例(男125例,女62例)置入超口支架.回顾 性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1个月时支架上口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和再狭窄发生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情况,疼痛、出血、穿孔、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100%),治疗后普通支架组和超口支架组吞咽困难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中位数(四分位间距):0(1)比3(1)级、0(1)比4(1)级,均P<0.01].术后1个月时重度肉芽组织增生率和再狭窄率,超口支架组均低于普通支架组[0(0/187)比4.7% (9/193)、2.7%(5/187)比7.3%(14/193),P=0.004、0.041].两组间术前、术后吞咽困难评分,疼痛、出血、穿孔、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超口全覆膜食管支架可明显减少支架上口肉芽组织增生,大大降低再狭窄率,取出简便,是食管良恶性狭窄等疾病治疗的较好选择.
作者:钱丽娟;于莲珍;王斌;丁静;陈莉;徐顺福;赵靖;施瑞华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分析22例行肺切除术同期联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肺部肿瘤合并严重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同期手术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胸外科共完成同期手术22例,其中男20例,女2例,平均年龄(65±4)岁.临床肿瘤分期大部分为Ⅰ、Ⅱ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两支或三支血管狭窄为主,心肺功能基本正常.正中开胸后先行肺肿瘤活检,OPCAB后根据病理结果行肺局部切除或肺癌根治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完成同期肺切除及OPCAB,平均搭桥2.3根.搭桥后11例患者经正中切口完成同期手术(肺癌根治7例,局部切除4例),9例经后外侧切口完成肺癌手术,另2例经后外侧切口完成单支乳内动脉至左前降支搭桥及肺癌根治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新发心肌梗死情况.平均住院时间(17 ±7)d.平均手术时间(233±41) min.术后18例患者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4例为良性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肺不张、肺部感染.随访自术后10个月至5年,4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结论 同期肺切除术联合OPCAB治疗肺部肿瘤合并冠心病安全、有效.
作者:马旭晨;区颂雷;张志泰;胡燕生;宋飞强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血尿酸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在发病后12 h内行PCI治疗的276例STEMI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0~2级)和复流正常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尿酸水平与急诊PCI后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性.结果 无复流组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组.无复流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血流正常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尿酸水平预测无复流的佳切点值为345 mmol/L,其预测无复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2%和77.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尿酸(OR 1.01,95% CI 1.01~1.01,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OR 1.02,95%CI 1.00~1.06,P<0.01)、入院时血糖水平(OR 1.14,95% CI 1.08 ~ 1.21,P<0.01)、术前Killip分级≥4级(OR 2.01,95% CI 1.01 ~3.94,P=0.042)、再灌注时间(OR 1.67,95% CI 0.46~ 5.97,P=0.012)、PCI前血栓评分≥4级(OR 2.67,95%CI 1.29 ~5.13,P=0.008)、侧支循环分级≤1级(OR 1.86,95%CI 1.27 ~2.73,P=0.008)是直接PCI术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STEMI患者急诊PCI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STEMI患者PCI后无复流并进行危险分层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王锦纹;陈韵岱;王长华;朱小玲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探讨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改良式Mollard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临床明确诊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172例患儿术后肛门控制排便的效果,其中行改良式Mollard术(改良组)68例,行Pena手术(Pena组)64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腹会阴组)40例.通过肛门指检了解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的张力,排便造影了解肛周污粪程度.结果 改良组术后男性患儿良好控制排便的有28例,女性患儿有18例(P=0.004).改良组和Pena组术后肛门外扩约肌强的比率均高于腹会阴组[73.5(50/68)、85.9% (55/64)比55.0%(22/40),均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 ;改良组术后便秘发生率较Pena组少[13.2% (9/68)比31.3%(20/64),P=0.012].结论 直肠盲袋肌鞘内拖出前矢状入路(改良式Mollard术)治疗婴儿先天性高位肛门直肠畸形可避免多次手术,有良好的控制排便功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了患儿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禚保彪;张宏伟;刘丰丽;马同胜;孙邡;方允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观察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86例左侧大肠癌伴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行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的患者,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试验组关闭腹腔时在手术创面和切口下放置改性壳聚糖膜,对照组不放置并常规关腹.观察术后胃肠道恢复情况、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随访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例数,并在术后3~6个月内行二期造瘘还纳时评估腹腔粘连程度,取部分后腹膜及粘连组织测定羟脯氨酸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腹痛症状较对照组明显轻,术后肠道运动功能恢复更快,进食时间更早[(3.3±1.0)比(4.2±1.1)d,P<0.05],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2.3%)比4(9.3%),P<0.05].试验组粘连分级和粘连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轻,试验组粘连组织羟脯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32±0.071)比(1.375±0.108) μg/mg蛋白,P<0.05].结论 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可以有效地防止腹部手术后的腹腔粘连,降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作者:刘健;周晓磊;张鹏;赵战朝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16例肝肿瘤患者,因肝脏肿瘤行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断肝方式为超声刀+LigaSure联合分离法,结合腔镜下切割缝合器.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PLC)7例,肝血管瘤6例,结肠癌肝转移2例,胰腺无功能神经内分泌癌肝转移1例.平均手术耗时310 (260 ~450) min,术中出血量约550(220 ~ 1550) ml.3例术后发生胆漏,经充分引流2~3周治愈.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5~14)d.对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5(12 ~52)个月,肿瘤复发4例,其中2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 腹腔镜下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其不但适用于良性肿瘤,也适用于恶性肿瘤,能达到根治要求.
作者:原春辉;修典荣;贾易木;熊经伟;陶明;张同琳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目的 探讨脂多糖诱导的髓源抑制性细胞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雌性BALB/c小鼠34只,其中4只接受脂多糖注射以诱导髓源抑制性细胞募集,采用CD11b磁珠从脾脏中分选该群细胞,其余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治疗组.哮喘组和治疗组给予卵白蛋白致敏并雾化吸入建立哮喘模型.治疗组在诱导哮喘第14天及第21天分别注入体外磁珠分离的髓源抑制性细胞.各组在末次激发24h内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并分类,结合病理切片分析气道炎症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BALF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3 (IL-13)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简称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治疗组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7.0 ±8.3) ×104/ml、11.1%±2.0%、9.8%±2.9%]显著低于哮喘组[(36.0±15.9)×104/ml、20.8%±4.0%、14.1%±4.2%] (P =0.000、0.000、0.011),BALF和血清中IL-13含量[(34.7±7.1)和(34.0±4.7) ng/L]显著低于哮喘组[(105.0±9.0)和(48.1 ±6.1) ng/L](均P=0.000),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8.0%±1.3%)高于哮喘组(5.1%±2.1%)(P=0.002) ;治疗组气道炎症较哮喘组轻.结论 脂多糖来源的髓源抑制性细胞可能通过抑制Th2过度免疫应答和上调小鼠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从而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作者:郑燕妮;于化鹏;陈新;邓火金;樊慧珍;龚雨新;方泽葵 刊期: 2012年第44期
患者女,14岁.因突发左侧腰部剧烈胀痛3d于2011年9月8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等症状.体格检查:左上腹扪及一直径约7.0 cm肿块,左肾区无叩击痛.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左肾一约11.2 cm×5.3 cm巨大实性团块,内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可见液性暗区,血供丰富.左肾动脉内径4.0 mm,血流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肾动脉狭窄征象.下腔静脉左肾内血流呈回心方向,呼吸对血流速度影响存在.CT示:左肾巨大占位,不均匀强化,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及髂外动脉、双肾动脉、双肾静脉全程显示良好.考虑肾母细胞瘤,于9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弥漫性肿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界不清.钝性分离粘连处,探查肝、肠、大网膜等未见有转移结节.完整切除左肾及输尿管,部分左肾上腺及区域淋巴结送病理检查.大体检查:左侧肾标本切面见9.5 cm ×6.0 cm肿块,边界不清,灰褐色(部分暗红色),质稍软.
作者:魏建国;孙爱静;刘喜波;王宁 刊期: 2012年第44期
患者男,24岁,因反复咳嗽伴皮肤瘙痒1年余于2011年12月8 日收住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可见多发风团,伴瘙痒,躯干部可见散在点状皮疹及皮肤抓痕,双侧腋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0 cm×1.5 cm,质韧,活动可,无触痛.查血嗜酸粒细胞0.451(绝对计数5.54×109/L),IgE 1949 U/ml.骨髓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示骨髓组织增生明显活跃,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查融合基因JAK2、BCR/ABL、FIP1L1/PDGFRα、ETV6-PDGFβ阴性.查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激发试验后行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左腋下淋巴结切除病理检查结果为嗜酸性淋巴样肉芽肿.诊断为:木村病,支气管哮喘.静脉给予甲泼尼龙60 mg,1次/d,治疗1 周后皮肤瘙痒症状好转,腋下淋巴结迅速缩小.因患者间断咳嗽,吸入冷空气后加重,加用孟鲁司特片10 mg,1次/晚,同时复查血嗜酸粒细胞0.002(绝对计数0.02×109/L),IgE 2086 U/ml.
作者:梁黎;吴晓虹;马国峰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生命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为人们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改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但与此同时,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甚至是负面效应也相继陆续出现或暴露出来,例如代孕问题,新药临床试验,涉及人体的遗传研究、生物样本库、社会行为学研究,将人类的基因转入动物的伦理问题,人类基因组研究数据的共享和基因专利、发展基因组为主导的医学和保护人权、基因歧视,生命科技犯罪.因此,积极思索、探究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的规制和生命科学领域伦理治理机制上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鑫 刊期: 2012年第44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40岁,因发热乏力10 d、发现全血细胞减少2d于2011年6月10日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血液科就诊.既往体健.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双上肢、胸腹部可见针尖样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阳性发现,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血常规:白细胞3.5×109/L,血红蛋白50 g/L,血小板38×109/L;白蛋白41.2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6.4 U/L,血肌酐72 μmol/L,纤维蛋白原1.21 g/L.外周白细胞分类:早幼粒细胞0.42.骨髓细胞学:早幼粒细胞占78.0%.初步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完善骨髓过氧化酶染色(+);骨髓白血病免疫分型:异常表型69.37%,表达CD117、CD33、CD9、CD13,为髓系幼稚细胞;染色体核型:46,XX[10];融合基因:可见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与维甲酸受体基因(RARα)融合,PML-RARα/ABL 56.00%(长型);荧光原位杂交:可见PML-RARα融合信号.确诊为APL伴PML-RARα[1].
作者:李星;王立茹;郑义;卢锡京;江滨 刊期: 2012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