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2年45期文献
  • 不同治疗时期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对比超早期、早期、中期及晚期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患者,共119例.其中Ⅳ级73例,Ⅴ级46例.男51例,女68例,年龄平均55.2岁.手术夹闭57例,其中超早期2例,早期14例,中期28例,晚期13例;介入栓塞40例,超早期14例,早期16例,中期8例,晚期2例;保守治疗22例.术后3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超早期治疗中,手术夹闭预后好0例,介入栓塞预后好13例;两者预后差分别为2例,0例;死亡分别为0例,1例.早期治疗两者分别为:预后好5例,13例;预后差9例,0例;死亡0例,3例;中期:预后好17例,0例;预后差10例,0例;死亡1例,8例;晚期:预后好0例,0例;预后差9例,1例;死亡4例,1例.结论 Ⅳ级患者治疗时期越早效果越好;Ⅴ级患者超早期和早期治疗结果好于中晚期;中期治疗死亡率高,晚期治疗总体预后差;保守治疗治疗各时期预后均差.

    作者:丁璇;王志刚;王成伟;王益华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网络游戏成瘾患者基于体素的脑灰质结构研究

    目的 采用基于体素脑形态学测量法探索网络游戏成瘾(OGA)患者脑灰质结构特点,从脑形态学角度解释网络游戏成瘾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理科2011年2至12月门诊就诊的网络游戏成瘾者(OGA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各17例,利用网络成瘾自评量表测评被试网络游戏成瘾程度;静息状态下采集被试磁共振数据,应用FSL软件进行基于体素脑形态学分析,确定OGA组灰质结构异常脑区的位置,并将异常脑区灰质容积率与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GA组左侧眶额叶(OFC-L)、双侧岛叶(INS-L&R)、左侧前扣带回中份(mPFC-L)、左侧后扣带回(PCC-L)及左侧辅助运动区(SMA-L)灰质体积明显下降,且OFC-L、INS-L&R灰质容积率与网络游戏成瘾程度呈负相关性(r=-0.65,r=-0.78,P<0.05).结论 网络游戏成瘾者眶额叶、岛叶、后扣带回及前扣带回等脑区存在脑形态学异常,可能与成瘾行为产生及维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翁传波;钱若兵;傅先明;林彬;季学兵;牛朝诗;汪业汉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检测MTA1表达用于判断pN0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

    目的 检测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蛋白在pN0食管鳞癌患者手术清扫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用于评估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心外科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组织及其术中相应清扫的淋巴结组织共241例.术后病理证实全部为鳞癌;剔除淋巴结转移病例,pN0患者为8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MTA1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年龄及组织学分化程度组间:淋巴结转移与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分期间:淋巴结转移与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x2=13.29).(2)不同性别、年龄组间:MTA1蛋白无/低表达与高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食管癌患者较高/中分化患者,MTA1蛋白呈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x2=18.61).MTA1蛋白在T1b及T3患者淋巴结中均呈现较高表达,与T1a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2=25.54).(3)淋巴结转移曲线显示MTA1蛋白无/低表达者术后短期淋巴结转移率较MTA1蛋白高表达者明显为低(P <0.05;x2 =16.63).(4)Cox比例回归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MTA1蛋白表达水平是pN0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检测淋巴结MTA1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pN0食管鳞癌术后淋巴结转移,进而指导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郭旭峰;杨文涛;施立;桑永华;朱蓉英;陈勇兵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荟萃分析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探讨全脑放疗(WBRT)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Medline、EMBASE、Cochrane、CBM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文献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WBRT+ TMZ、对照组为单纯WBRT的NSCLC脑转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上述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主要对客观缓解及不良反应进行荟萃分析,其次是总生存(0S).结果 共纳入4个RCT.WBRT+ TMZ与单纯WBRT相比,前者客观缓解率是后者的1.55倍(P =0.003);在不良反应方面,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相当(P=O.14),而血液学不良反应(3/4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前者是后者的2.47倍(P=0.008);在远期疗效方面,两组间生存获益的可能性相当(P=0.69).结论 现有证据提示对于NSCLC脑转移的治疗,WBRT+ TMZ与单纯WBRT相比,改善了客观缓解,但增加了血液学不良反应,未能将近期的局控获益转化为远期的生存获益.因此,对于WBRT+ TMZ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高质量、前瞻性的Ⅲ期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作者:廖恺;毕卓菲;何艳;刘宜敏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致肺动脉栓塞诱因分析

    目的 分析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的诱发因素.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临床肺栓塞患者(118例),其中多层CT肺血管造影(CTPA)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45例,我们对其临床表现及血栓脱落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肺动脉栓塞(PE)患者中,有5例患者无明显PE临床表现,较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胸闷、憋气9例(20%),咳嗽8例(18%).造成血栓脱落的主要诱因:术后早期下床活动11例(24%),术后功能锻炼9例(20%),床上翻身、排便7例(16%),打喷嚏等一过性腹压增加2例(4.5%),另有14例(31%)无确切诱因.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不稳定期血栓脱落风险较大,尽管在足量抗凝条件下,早期下地活动及肢体功能锻炼等诱因容易导致血栓脱落诱发肺动脉栓塞.

    作者:蒋鹏;刘建龙;贾伟;田轩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个体化生物加量靶区探讨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生物加量靶区(BBTV)的检测定义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9至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10例,综合常规照射中原发肿瘤体积的颅底欠量区、照射36 Gy后99mTc-HL91 SPET/CT显像乏氧区和同一治疗体位CT图像对比评估肿瘤负荷区来勾画BBTV.结果 BBTV体积为(17 ±7)cm3,占原发肿瘤体积的51%±19%;颅底欠量区、乏氧区和肿瘤负荷区的体积与其占BBTV体积百分比分别为(5.8±2.5)cm3、(7.7±3.6)cm3、(9.0±5.8)cm3和34.4%、45.7%、53.3%,交叠体积仅占BBTV的33.1%.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由颅底欠量区、照射36 Gy时的乏氧区和肿瘤负荷区整合组成BBTV是可考虑的,BBTV的建立为实施个体化放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作者:温戈;黄晓波;张卫东;林晓平;何智纯;夏云飞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UBIAD1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探讨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疾病的遗传学改变.方法 对3例临床诊断为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患者、2名表型正常成员及健康人进行详细眼科检查,提取外周血DNA,根据UBIAD1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与Genebank数据库中UBIAD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5′、3′非翻译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该家系共调查4代15人,家系中其他患病者与先证者症状及临床表现类似,所有患者均见角膜周边老年环样脂质环,角膜中央区前基质层内有一环形、边缘不规则、类盘状黄白色细小针状结晶样混浊.共焦显微镜检查示角膜浅基质层内大量散在或成簇分布的方形、针状胆固醇结晶物.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前部基质高信号强度的致密物.所有临床确诊患者UBIAD1基因第一外显子均发现c.305A>G改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第102位天冬酰胺(Asn)被丝氨酸(Ser)取代,其他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均无UBIAD1基因突变.结论 UBIAD1基因错义突变c.305A> G(p.Asn102Ser)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通过基因筛查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并进行症状前诊断及产前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作者:陶思羽;王丽娅;余晓菲;牛超;庞辰久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Neuregulin-1β1对星形胶质细胞营养和氧气剥夺后分化抗原簇蛋白44,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对于营养和氧气剥夺(OGD)的应激反应和Neuregulin-1β1(NRG-1β1)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1)通过新生SD大鼠的大脑皮质细胞原代培养,获得高纯度星形胶质细胞.实验组分为对照组、营养和氧气剥夺组以及10、20 ng/ml NRG-1β1保护组.(2)利用免疫荧光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和分化抗原簇蛋白44(CD44),了解它们在不同组别实验前后的变化.(3)通过ELISA测定星形胶质细胞OGD前后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探究不同组别炎性因子的分泌量.(4)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0和20 ng/ml的NRG-1β1对于OGD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维持的保护作用不明显.(2)GFAP和S100β在星形胶质细胞OGD前后始终存在,表达与分布均无变化,而CD44始终不显色.(3)与OGD组[TNF-α:(14.3 ±0.4)ng/L;IL-1β:(24.8 ±0.1)ng/L]比较,OGD+ 20 ng/ml NRG-1β1组星形胶质细胞TNF-α[(13.0 ±0.5)ng/L]和IL-1β[(23.9 ±0.3)ng/L]的表达量均显著较低(P<0.05).结论(1)星形胶质细胞在单纯营养剥夺及OGD时都可出现应激反应,历经体积膨胀的代偿阶段和体积缩小的失代偿阶段,但NRG-1β1对OGD细胞形态的保护作用不显著.(2)20 ng/ml NRG-1β1可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d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分泌,提示NRG-1β1的神经保护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星形胶质细胞在缺氧缺血损伤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1β的分泌.

    作者:王智超;李冰;孙燕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低氧诱导因子1a在大鼠下肢急性缺血中的表达

    目的 了解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在急性大鼠下肢缺血肌组织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以SD成年大鼠建立下肢缺血模型,根据阻断左骼总动脉的时间分别设假手术组(0h组)、4h组、8h组、12 h组和24h组,切取下肢腓肠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缺血腓肠肌中HIF-1a的表达.结果 HIF-1a在大鼠正常腓肠肌中呈低水平表达,而在各缺血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并且在缺血早中期(4h和8h),其表达达到高峰,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HIF-1a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HIF-1a在大鼠急性下肢缺血过程中存在特征性的变化趋势,推测HIF-1a可能是急性缺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适应性调节.

    作者:李晰;辛世杰;杨栋;丁奎;汪颖厚;曹辉;张健;段志泉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快速细孔钻颅术研发及临床应用50年回顾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凡急需钻颅探查、脑室造影、脑室体外引流的患者,均采用Dandy氏1918年首创的颅骨钻颅技术.但该手术必须在手术室实施,手术过程至少20道操作程序,并费时,使不少濒危患者因错过佳抢救时间而失去生命.1963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张庆林等提出原始构思和设计,并于1964年研制出完全不同于Dandy氏钻颅器的手枪式快速细孔钻颅器样品[1].该钻颅器仅3道操作程序、无需切开头皮、不用吸引器、无需电凝和无影灯;可在急诊室、治疗室或病房在3 ~5 min内完成.20 世纪70年代将其命名为快速细孔钻颅器,单独包装供应,1993年又配入战伤外科甲种器械包内,使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该钻颅器于 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省已普及到县医院和部分乡镇医院.现将该器械50年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邓林;李刚;李新钢;庞琦;王成伟;张庆林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自发颅内出血后持续眼球凝视麻痹提示预后不良

    急性卒中,特别是脑出血发生之后,患者常可出现眼球凝视麻痹(CED),其机制为额叶凝视中枢和(或)其皮质下白质受损.日本学者Shoichiro Sato博士等带领的团队针对脑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一个成果就是发现了眼球凝视麻痹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11月的《卒中》杂志上(Stroke,2012,43:2898-2903).

    作者:陈晨;王金桃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神经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策略

    近年来国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多有不规范.神经外科是外科系统较为特殊的科室之一,围手术期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将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神经外科更强调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和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1-2],制定了神经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策略,以规范和指导神经外科专科化的抗菌药物使用,使临床工作既要有效预防和治疗神经外科感染,更要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该原则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微生物学以及重症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定.

    作者:魏俊吉;柴文昭;任祖渊;马文斌;杨义;彭斌;李桂林;高俊;窦万臣;李子榕;姚勇;幸兵;冯铭;周炯;梅丹;刘大为;崔丽英;徐英春;马小军;王任直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肝脏切除手术的肝功能保护

    我国是一个肝癌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大概有55%的肝癌病人发生在中国;而每年新增的肝癌例数中有一半在我们国家[1].这种现象主要是归结于我国有为数众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2008年4月卫生部颁布的数据表明[2],国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虽比以前有明显下降,但是还是维持在7.18%的水平.在这些乙肝携带者中将近有10%的人在一生中终会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其中一部分患者进展到肝癌.

    作者:毛一雷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重视重症感染的免疫调节治疗

    重症感染是以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美国,严重感染是第10位的致死原因,每小时有25人死于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我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重症感染发生率与国外相似,为8.68%[1].尽管液体复苏、抗感染等治疗措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重症感染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2].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重症感染发展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重要原因.并且研究显示,这种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固有免疫的高度活跃以及获得性免疫的抑制.因此,重视重症感染的免疫调节治疗,可能为改善重症感染患者预后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谢剑锋;邱海波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治疗,我们忽视了什么

    急性胰腺炎是以胰腺组织的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临床急症.临床上约80%的急性胰腺炎为轻症或水肿性,一般可在1周内痊愈;其余约20%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出现持续的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目前SAP伴多器官功能障碍者死亡率仍然高达40%.SAP患者早期的主要死因为炎症因子释放引起的休克、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

    作者:贲其稳;袁耀宗 刊期: 2012年第4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高压时的循环功能支持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人常常合并腹腔高压,其发生率可高达60% ~ 80%[1].通常认为其发生的原因包括:胰腺和后腹膜炎症导致的胰腺和后腹膜组织的水肿、渗出甚至出血;胃肠道麻痹,胃肠高度胀气,肠壁水肿,腹腔积液等可导致腹腔压力急剧增高,同时,不适当的液体复苏也往往加重腹腔脏器的水肿,进一步增加腹腔压力.SAP患者合并腹腔高压或腹腔间室综合征时,往往迅速加重给这些病人的器官功能维护带来特殊的困难.

    作者:李维勤;倪海滨;柯路;孙加魁;童智慧;黎介寿 刊期: 2012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