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3年29期文献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SH临床资料,共17例.17例中男6例,女11例,年龄平均48.5岁.结果 17例中全切14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切病例未见肿瘤复发;大部切除者经放疗后残留肿瘤无进展.术中颅神经解剖保留情况:动眼神经均解剖保留,外展神经12例,三叉神经15例;部分神经解剖保留病例在术后3~6个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体积和生长方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恰当的切除方法,可以大限度的减少术中出血并全切肿瘤,降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提高远期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别黎;佟倩;于洪泉;许海洋;赵刚;张显峰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椎旁骨转移瘤患者顽固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行射频消融缓解椎旁骨转移瘤患者疼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骨科应用椎间孔镜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椎旁骨转移瘤患者手术后疼痛缓解的疗效的18例资料.通过VAS评分观察该手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2 ~76岁,中位年龄52.1岁.乳腺癌5例,前列腺癌3例,消化道肿瘤4例,甲状腺癌2例,肺癌4例.病程2~20个月,平均7.8个月.肿瘤侵犯单个节段椎体周围10例,2个及3个节段周围8例.Tomita分型:5型8例,6型4例,7型6例.合并病理性骨折2例.结果 手术时间90~ 180 min,平均118 min;术中出血量10~ 60 ml,平均30.6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例患者并发肺炎,经抗炎治疗后缓解.术后疼痛的VAS评分:术后1d,1、2、4周的VAS评分分别为(2.4±0.4)、(2.6±0.6)、(3.0±0.3)、(2.8±0.7)分.手术前与手术后1d,1、2、4周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椎间孔镜下转移性肿瘤的射频毁损可使患者疼痛得到缓解,并且该手术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对患者整体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内患者疼痛缓解效果确切.

    作者:王东;聂远;蒋代国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浙江省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浙江省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浙江省死亡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为病例组,符合配比条件(单胎、年龄、分娩医院、妊娠周数)的流动人口非死亡孕产妇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孕产期保健情况、分娩情况等.结果 共收集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病例72例,符合匹配条件的对照288例.两组在社会人口学、孕期保健,妊娠并发症等因素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无检查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产前检查次数是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产前检查加强流动孕产妇孕产期保健水平是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马袁英;邱丽倩;徐键;张敬旭;庞汝彦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高胆固醇血症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及其对骨质疏松症(OP)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就诊的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 qd).观察两组患者半年、1年后腰椎BMD、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骨合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N-端肽(PINP)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腰椎BMD及PINP在半年及1年后均有上升的趋势.治疗组腰椎BM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8 ±0.14)比(0.74 ±0.12),(P<0.05).治疗组PINP值在1年后明显改善,(38.8±8.9)比(40.2±8.6),(P<0.05),该差值高于对照组的差值,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38.4±8.6)比(42.1±8.3),(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或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绝经后妇女骨量有一定帮助,它是通过促进骨合成代谢来实现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赵晨;毕擎;胡劲涛;夏冰;应奇峰;朱丹杰;章水均;顾海峰;洪剑飞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X线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目的 探讨术中X线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可行性、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在术中X线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术前复位良好且不需要减压的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术中观察寰枢椎复位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情况.术后CT将螺钉分为3类,判断螺钉置入精确性.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对患者颈部局部症状(VAS评分)及神经状况改善情况(Nurick脊髓功能分级)进行评估,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行开放手术,7例患者行经皮微创手术.共置入经寰枢关节螺钉111枚,其中5例患者仅单侧置入螺钉.平均手术时间(202.2±54.2)min、平均出血量(412.6±281.2)ml.术中X线三维导航手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同传统透视徒手手术相似.微创手术同开放手术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未完全复位的患者其手术效果与完全复位患者无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颈部局部症状均有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4.5±1.3)分降低至(0.7±0.8)分;Nurick脊髓功能分级由术前(2.4±1.1)级改善至(0.6±1.0)级;植骨已融合.结论 术中X线三维导航辅助经寰枢关节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安全可行,结合微创手术能够在保证螺钉精确性的同时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

    作者:郎昭;田伟;刘波;袁强;何达;王永庆;刘亚军;张宁;安岩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MRI对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9例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并与临床对照.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行超声检查及MRI平扫,1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39例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3例;宫角8例;子宫瘢痕妊娠28例.MRI的定位诊断正确率94.9%,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2.1%,均高于同期超声诊断.根据临床病史及结果分为:妊娠型(22例)及流产型(17例).妊娠型:囊中囊征9例,完整胎儿孕囊13例.流产型:不规则蜂窝征7例,环征6例,包块征4例.11例行Gd-DTPA增强,其中呈明显强化4例,斑片、条索状强化5例,边缘少许强化1例,无强化1例.本组伴蜕膜组织22例,卵巢囊肿8例,盆腔积液6例,子宫腺肌症3例,子宫肌瘤2例,盆腔及腹壁瘢痕区子宫内膜异位1例,右肾及输尿管轻度积水1例.结论 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MRI表现具有特征.MRI能清晰显示妊娠囊位置及植入情况,对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方必东;陈梅魁;姚庆东;许崇永;严志汉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北京市HIV-1 B'/C重组型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HIV-1 B’/C重组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采集北京市2006-2010年新发现B'/C重组型HIV-1感染者的抗凝全血标本,分离血浆和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gag基因,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了159例标本,CRF07_BC 147例,CRF08_BC 12例,CRF07_BC系统进化树中存在3个主要的亚簇,IDU-Max亚簇包含89例样本,静脉吸毒传播占71.9%,同参考株97CN001组间离散率为2.8%;IDU-Min亚簇包含22例样本,静脉吸毒传播占77.3%,组间离散率为2.8%;MSM亚簇包含34例样本,男男同性传播占67.6%,组间离散率为3.1%;3个亚簇内均无其他国家的序列,只有IDU-Max亚簇包含1条来自中国台湾的序列;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以IDU-Max亚簇为参照,IDU-Min和MSM亚簇分别有32和41个位点的核苷酸组成存在著性差异.结论 首次观察到北京市流行的CRF07_BC病毒株中存在3个独立的亚簇,异性传播和静脉吸毒传播序列混杂分布,而男同传播病例则聚集成1个亚簇,应当继续对B’/C重组型分子流行特征进行监测.

    作者:叶景荣;董晓根;卢红艳;郝明强;苏雪丽;辛若雷;余双庆;冯霞;闫红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骨髓基质细胞对SOD1转基因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研究脑脊液内移植小鼠骨髓基质细胞(MSCs)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转基因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105 MSCs经枕大池移植(8、10和12周龄时)到SOD1转基因小鼠的脑脊液中.通过悬线试验和运动神经元计数来评估小鼠的疾病进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15周龄SOD1小鼠脊髓前角胶质细胞的活化.应用反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MSCs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鞘内移植MSCs能够改善SOD1小鼠的运动行为,并保护运动神经元.MSCs鞘内移植明显减轻SOD1小鼠脊髓前角小胶质细胞(52±7比38 ±7;F =69.3,P=0.02)和星形胶质细胞(79±9比63 ±9;F=40.7,P=0.03)的活化.另外,在炎症环境中,MSCs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 鞘内移植MSCs对SOD1转基因小鼠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减轻神经炎症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周畅;张晨;姚倩倩;赵翠萍;张成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颈椎邻近节段病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成功、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之一[1],对于颈椎退化性疾病以及神经根病有非常显著的疗效,但其并发症也非常明显,包括移植物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以及相邻节段的退化等.其中邻近节段退化及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ASD是颈椎融合术后邻近活动节段新发的神经根病或脊髓病,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开展超过20万例初次ACDF手术,10年内ASD发生率约为25%,因ASD需要行再次手术的患者超过15%,每年约有超过3万人因为ASD需要进行再次手术治疗[2-3],而翻修手术常常受到手术入路、方式,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4-5],因此对于ASD的佳手术策略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近有不少新研究报道.现将对颈椎融合术后ASD的预防及处理做一综述,以加深对其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汤译博;黄轩;沈洪兴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额后半卵圆中心梗死致偏侧舞蹈症一例

    患者男,61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舞动4d入院.患者于2012年7月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肢体不自主舞动,舞动形式无规律,以左侧肘关节下不自主运动为主.2d后逐渐发展至下肢,伴有踢腿,蹬踏等动作,不敢行走易跌倒.清醒时运动状态下舞动症状显著,言语时左侧面部口角、眼角亦有轻微不自主收缩,安静休息时舞动症状减轻,夜间睡眠中舞动动作可消失.既往有糖尿病病史5年,平素血糖控制较好.既往未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高级智能活动正常.血压:左上肢13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右上肢110/70mm Hg.颅神经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面部时有轻微不自主收缩.

    作者:宋东东;董秦雯;张凤群;戚晓昆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Castleman's病合并周围神经病二例

    Castleman's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局灶型CD(localized Castleman's disease,LCD)和多中心型CD(multifocal Castleman's disease,MCD).患者1,男,46岁,因发现右腹股沟肿块1年于2007年进入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患者1年前发现右腹股沟肿块,伴皮肤色素沉着、性功能减退、双下肢麻木及行走不利,来我院行淋巴结活检.查体:全身皮肤颜色加深,以四肢皮肤明显.右颈部可及一1 cm×2 cm大小结节,质韧,固定.双腋下及双腹股沟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度好,无触痛.双下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Ⅲ-级,双膝以下痛觉减退,双膝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

    作者:李蓓蓓;杨晓东;王波;岑志栋;曹进;罗巍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神经外科手术风险和(或)受益的分析与度之把握

    无论任何手术,使患者获得大利益,遭受小的风险或伤害是手术的终目的.目前,神经外科已从重疾病祛除而轻功能保留或改善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强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而不强调完全彻底切除病灶,更不能只追求术后影像学上带给视觉的愉悦[1].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时常可见手术指征掌握不准,放宽手术指征过度医疗抑或该首选手术却采取放化疗,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伤害或延误了手术佳时机;术后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并发症也多有发生,虽然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有些却系术者没有认真权衡手术风险和(或)受益,度的把握不准所致.因此,对手术患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进行风险和(或)受益分析,精确把握病灶切除之度,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窗溪;熊云彪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产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妊娠期或围产期,大多数是盆腔和下肢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常见两种类型,即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国际上把DVT与PTE视为同一疾病VTE病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妊娠期VTE的发生率为0.076% ~0.172%,是非妊娠的4~5倍,43% ~60%妊娠期VTE发生在产后[1].

    作者:胡蓉;李笑天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骨科手术相关静脉血栓症的防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有1500万人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而我国每年发病人数为1000万,病死人数100万.目前,国内在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动脉血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各种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展较为广泛,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相对成熟.但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的骨科,人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此类患者采用有效方法预防VTE不但可以明显降低其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大量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预防VTE还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从而减轻社会的负担.所以VTE的防治是骨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者:邱贵兴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2012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我国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随着对DVT研究的深入,其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枝术、疗效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适应这些变化,中华医学会外科学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国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历经1年的努力,新版指南于2012年7月正式公布[1],本文就新版指南在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解读.

    作者:李晓强;段鹏飞;王深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应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治疗研究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主要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在未形成大面积完全阻塞的情况下,VTE可以是无症状的.在国外有报道统计美国VTE发病率每年为104~117/10万人次,欧洲国家为(110~183)/10万人次,而亚洲地区为13~57/10万人次[1].早期诊断治疗VTE,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预防血栓后综合征(PTS),降低疾病的死亡风险.特别是VTE的临床治疗,可选择的方法和药物都较多,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发法和药物面世,这就要求我们重视VTE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VTE的治疗水平.

    作者:王深明;张赟建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取卵术并发膀胱损伤的临床治疗

    自1985年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术开始应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1-2],因其操作简便,相对安全,患者痛苦少,成为了经典的获取卵子方式.既往有多篇文献报道,经阴道取卵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08% ~ 1.4%[3-5],大多数为盆腔出血,少数并发感染,极少见泌尿系统损伤的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生殖中心在取卵过程中发生15例膀胱损伤病例,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闻国芬;王紫莲;周枫;施珊珊;杨志壮;边叶云;韦群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导管溶栓治疗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转归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凝、系统溶栓与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及对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急性DVT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系统溶栓联合抗凝组(B组)和导管溶栓联合抗凝组(C组).随访时行静脉彩超或下肢顺行静脉造影了解患肢静脉通畅情况,用Villalta评分法调查各组患者PTS的发生率,用CIVIQ-2调查表研究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各组患者出院后抗凝时间及弹力袜使用情况.结果 (1)A、B、C3组患者静脉通畅率分别为69.1%、70.8%、85.1%,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虽然高于B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3组PTS的发生率分别为56.8%、54.2%、38.3%,C组与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B、C3组CIVIQ-2评分为20±14、20±12、17±11,C组较A、B两组分数低,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C3组出院后平均抗凝及弹力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抗凝及系统溶栓相比较,导管溶栓联合抗凝能降低急性下肢DVT转归为PTS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智辉;单臻;王文见;李晓曦;王深明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蛋白C错义突变Met406Ile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表型及蛋白结构分析

    目的 探讨l例蛋白C错义突变(Met406Ile)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表型和蛋白结构变化.方法 对1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进行家系调查.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家系成员蛋白C活性.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ROC基因9个外显子,利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位点DNA测序.利用同源模建技术重建突变体PC三维空间构象,分析突变对其三维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及4位家系成员蛋白C活性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29.7%,42.2%,42.4%,67.3%和70.7%.其中先证者与3位家系成员携带相同突变类型(c.1218G>A,Met406Ile).另1家系成员携带PROC基因多态性(rs1799810).同源模建显示:Met406Ile突变导致氨基酸残基间VDW作用半径减小,其中Gly418:C与Ile406CG2,Gly418:C与Ile406HG23,Leu419:N与Ile406:HG23间距离分别减少至2.0733(a)、1.620 45(a)和1.446 52(a).突变后PC蛋白能量由-8.504 54 kcal/mol增加至1210.04 kal/mol,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变化显著.结论 该PC突变家系的9号外显子c.1218G>A导致Met406Ile错义突变,突变后局部氨基酸互相碰撞,影响PC蛋白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作者:张岚;邓昊昱;谢君;顾怡;沈薇;张纪蔚 刊期: 2013年第29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高危因素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作者:邱天;郭曙光;方伟;苏宏斌;陈匡荣;张铠 刊期: 2013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