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3年39期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低甲基化DNA活化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低甲基化DNA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活化作用.方法 提取SLE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抽提基因组DNA,检测DNA甲基化水平;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NMT1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pDC表面CD32分子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FN-α浓度.结果 SLE患者DNA甲基化水平为(1.4±0.6)%,正常对照组为(1.8±0.7)%,两者比较P<0.01.SLE患者DNMT1mRNA相对表达量为0.06±0.03,正常对照为0.09±0.02,两者比较P<0.01.SLE患者pDC表面CD32表达为(29±19)%,正常对照组(18±8)%,两者比较P<0.01.SLE患者血清IFN-α浓度(4.5±6.7)ng/L,正常对照(2.1±2.0) ng/L,两者比较P<0.01.SLE患者DNA甲基化水平与DNMT1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 =0.257,P<0.05),而与CD32表达(r=-0.358,P<0.01)、血清IFN-α浓度(r=-0.280,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基因组DNA呈低甲基化状态,可能与DNMT1基因表达下调有关;低甲基化DNA可能由pDC表面内吞受体(CD32)转运至胞内,诱导pDC活化产生大量IFN-α,从而参与SLE的发病.

    作者:周晶晶;汪国生;李向培;厉小梅;钱龙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 利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检索中英文文献,收集所有已发表的关于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临床试验,对合格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6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本项研究,包括47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33例,对照组244例.荟萃分析显示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能够降低疼痛复发率(P<0.05),但未能提高妊娠率(P>0.05).此外,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联合GnRH-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够降低疼痛复发率,但不能提高妊娠率.

    作者:王敏;于力;周玲;张文颖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中左肾静脉切断对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中左肾静脉切断(LRVD)对患者术后肾脏功能及总体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开放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LRVD组和非LRVD组,对两组的30 d死亡率、心脑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术前和术后肌酐值及肾小球率过滤(GFR),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失血量、术后重症监护时间、需透析或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比例等指标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LRVD组患者35例,非LRVD 141例;LRVD组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比例较非LRVD组高(48.6%比27.7%,P<0.01),但30 d死亡率(14.3%比7.1%,P>0.05)和主要并发症率(20.0%比1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的患者中,两组出院或30 d肌酐和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中LRVD并不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率和近期的肾功能损伤.

    作者:王雷;辛世杰;李禄增;张健;杨栋;李光鑫;姜波;段志泉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国产阿雷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药物非洛地平缓释片对比,评价国产阿雷地平肠溶胶囊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家医院于2011年4-10月共入选315例舒张压90~109 mm Hg(1 mm Hg=0.133 kPa)且收缩压<180 mm Hg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利用SAS 9.13软件生成相应的随机数字,分为3组,分别接受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20 mg/d (n=126)、非洛地平缓释片5 ~ 10 mg/d(n=126)及安慰剂(n=63)治疗.安慰剂组随访4周,其余2组随访12周,采用SAS9.1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幅度、血压达标率、降压有效性以及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1)阿雷地平组治疗12周末谷值坐位收缩压由基线(148.8±10.7) mmHg降低至(132.8±11.2) mmHg,舒张压由基线(98.4±2.8) mmHg降低至(83.9±7.5) mmHg,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2)阿雷地平组、非洛地平组与安慰剂组治疗4周后,收缩压降低幅度分别为(12.1±11.0) mm Hg、(12.2±11.2) mm Hg、(2.3±8.4) mm Hg,舒张压降低幅度分别为(11.8±6.9) mmHg、(12.1±7.9)mmHg、(4.0±5.1)mmHg,前两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 <0.0001).(3)阿雷地平组与非洛地平组在治疗4周、8周和12周末血压及其下降幅度、降压总有效率、血压达标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mg/d阿雷地平在收缩压和收缩压、舒张压均达标率方面显著优于10 mg/d非洛地平(P<0.05).(4)阿雷地平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22%,非洛地平组为29.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05).结论 国产阿雷地平肠溶胶囊5 ~ 20 mg/d的降压疗效确切,不劣于非洛地平缓释片5~10 mg/d,20 mg/d阿雷地平的降压疗效优于10 mg/d非洛地平缓释片,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作者:焦媛;陈莉;郑家通;柯元南;王云;杨汉跃;金浩;赵秀丽;刘美霞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对严重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6%羟乙基淀粉130/0.4(HES130/0.4)对严重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CLP组),再进一步分为Ho、H1、H2、H34个小组(n=10);CLP组采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CLP)术复制严重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除不结扎穿孔盲肠外,余同.CLP术4h后H1、H2、H3组分别输注不同剂量HES130/0.4,液体复苏前、复苏后4h监测动脉血气、血常规、常规凝血、血栓弹力图(TEG).结果 与对照组比,CLP组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P组pH、PCO2、MAP显著低于对照组,La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LP组APTT 、P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Dime、FIB无明显变化(P>0.05),CLP组R、K显著短于对照组,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α、CI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P组内,与Ho比较,H1与H2中R缩短,K延长,α减小,MA、CI增大,H3中R、K延长,α、MA、CI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中小剂量(<30 ml/kg)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严重脓毒症大鼠早期液体复苏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王钰;黄长顺;陈益君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胫股关节和髌股关节失稳的研究

    膝关节假体失稳(knee prosthesis instability,KPI)是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KPI源性翻修占所有翻修病例的10% ~ 22%,是TKA翻修的第3大原因[1].多中心调查指出TKA术后翻修率为3.3%,KPI所占比例为9%[2].目前TKA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术后失稳病例并不少见[3].KPI病因复杂,临床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等综合确定失稳原因并分型.深入了解KPI不仅有利于初次TKA时预防该并发症,还可避免盲目翻修导致手术失败[4].

    作者:孙振辉;史博;刘军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麻醉操作及管理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科手术后患者具有很高的院内感染风险.常见的如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感染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菌血症、穿刺相关的血流感染.这些感染通常被认为和外科医生、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有关.但是,现在发现麻醉相关的因素也可影响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这些因素中有些可被麻醉医生的行为所改变.这些可改变的因素正是本研究的焦点.

    作者:同俏静;钟泰迪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倡导循证,更新观念,强化资质,推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化发展——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发布

    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发病率、高残死率的特点,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近1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mi Detachable Coil,GDC)进入中国,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微创、安全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临床新技术的发展都是得益于日益更新的治疗器具研发和基于影像技术对疾病的新认识.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器具经历了从球囊到微弹簧圈再到颅内支架的历程,治疗理念也逐渐从动脉瘤囊内栓塞到病变的载瘤血管重建.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新的栓塞材料不断推出,弹簧圈从单一直径到可变直径、从二维到三维形态、从铂金裸圈到生物修饰弹簧圈等,我们的目标是将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变得更加安全、简便及更好的栓塞效果和长期疗效.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2% ~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 ~ 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2.5%~3.0%[3].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 ~ 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 ~ 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 刊期: 2013年第39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对开胸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全身麻醉(全麻)患者在苏醒期出现躁动不安是麻醉苏醒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躁动的发生是麻醉管理面临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作者:杨强;常玉林;刘香阁;杨森 刊期: 2013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