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15期文献
  • 宫颈冷刀锥切术后宫颈癌56例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冷刀锥切术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及锥切术后宫颈癌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2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宫颈锥切术后诊断宫颈癌的患者56例的临床诊疗情况,并与阴道镜下进行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学比较.结果 (1)56例锥切术后确诊的宫颈癌中,Ⅰ a1期39例,Ⅰa2期2例,Ⅰ b1期15例.与术前阴道镜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比较,诊断不一致46例(82.1%);(2)39例Ⅰ a1期宫颈癌患者中,23例接受了再次手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宫颈仍然有病灶残余12例(52.2%),残余病灶分别为CIN15例、CIN Ⅱ3例、CIN Ⅲ3例;16例未行再次手术患者,随访未发现异常;(3)Ⅰ a2期、Ⅰ b1期患者均行2次手术,8例予术前化疗,其中Ⅰa2期1例,Ⅰ b1期7例.结论 宫颈锥切术在宫颈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锥切后诊断宫颈癌的临床处理,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变程度、切缘状态、生育要求等制定个体化、综合考虑以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莎;王志启;王建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生存分析及M1分期细化研究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M1分期细化,以更加准确的指导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随访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666例,分析转移部位,转移灶的数目,转移瘤的大小及其相应治疗方式等因素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相关性,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肝转移与非肝转移者的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7个月比22.9个月(P=0.082).单器官转移、双器官转移和多器官转移的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8个月比15.6个月比10.9个月,(P<0.01).手术或消融治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的结直肠肝转移患者的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较单纯化疗者长(49.6个月比22.3个月,P<0.01).结论 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不同,根据其转移特征,进行M1分期细化,区分其中具有较好预后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有望通过积极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吴方明;李旺;黄职妹;赵明;黄子林;高飞;顾仰葵;吴沛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改良困难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优越性及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改良困难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优越性、安全性及可行性.为拓展阴式全子宫切除术适应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妇科因良性病变(非脱垂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共237例,其中腹式全子宫切除术70例(TAH组),困难阴式全子宫切除术167例(TVH组).TVH组分为3个亚组:大子宫组(宫体>孕12周)100例、既往盆腔手术史和(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史组25例、多种困难因素并存组42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TVH组分别为(71±5)min、(228±25)ml及7例;TAH组分别为(104±10) min、(363 ±66) ml及11例,两组比较均P<0.05.手术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H组无中转开腹.TVH组术后发热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AH组(均P<0.05),两组住院费用、术后1及6个月并发症、性生活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H 3亚组手术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多种困难因素并存组、大子宫组及既往盆腔手术史和(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史(P<0.05),与手术时间相符,多种困难因素并存组术中出血大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改良困难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体现出微创、安全、将操作化繁为简的手术特点,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实用术式.

    作者:李叶;杨晓科;崔颖;黄帅;孟庆伟;申桂华;魏风华;吕秋波;张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11000蛋白特异性T细胞反应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重组结核分枝杆菌(MTB)相对分子质量11 000蛋白特异性T细胞反应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0年1至6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中疑诊活动性结核病的HIV-Ab阴性患者,分别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重组MTB-11 kD蛋白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ESAT-6与CFP10肽段库特异性T细胞反应(T-SPOT.TB),与患者终临床诊断进行比较,计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和似然比.结果 151例疑诊患者终诊断活动性结核病33例;除外活动性结核病107例;诊断不明11例.重组MTB-11 kD-ELISPOT和T-SPOT.TB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0.6%和81.8% (P =0.057),特异性分别为84.1%和72.9%(P=0.046).联合应用重组MTB-11 kD-ELISPOT和T-SPOT.TB,可使敏感性提高至84.9%,特异性提高至86.9%.结论 重组MTB-11 kD-ELISPOT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特异性优于T-SPOT.TB,与T-SPOT.TB联合,有助于辅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

    作者:张丽帆;刘晓清;高微微;都伟欣;王国治;邓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急性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前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炎性因子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炎性因子水平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无前壁导联ST段压低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9月急诊危重症中心因急性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360例,所有患者均急诊行PCI治疗,并观察罪犯血管以外冠脉病变的情况.所有患者根据有无前壁导联ST压低分为对照组180例和前壁ST段压低组18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即刻取静脉血8ml,分离血浆,通过生物化学和ELISA方法检测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过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变化,并分析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有无前壁ST段压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前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双支病变、3支病变的比例更高(P<0.01);血浆Hs-CRP、Fib、IL-6、TNF-α水平升高更显著(P<0.01),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更高(P<0.01),抗氧化物质SOD含量更低(P<0.01).结论 血浆炎症因子及脂质过氧化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的程度,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叶明;曾玉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贝伐株单抗治疗国人复发恶性胶质瘤的初步临床分析与评估

    目的 了解贝伐株单抗(BEV)治疗国人复发恶性胶质瘤(HGG)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使用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BEV(10 mg/kg,每2周)联合替莫唑胺(TMZ,150 mg/m2,5 d/28 d)治疗的15例复发HGG患者,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1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3例,判断其影像学和临床获益,行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分析,评估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使用后出现高血压2例,切口愈合不良并发颅内感染1例,恶心呕吐2例,脑脊液漏1例,经积极治疗以上不良反应均治愈.按照RANO标准,15例中,短期(<3个月)明显影像学和临床获利的11例(73.3%),使用6个月后仍无肿瘤进展8例(53.3%),平均PFS时间(8±5)个月.长期随访(>6个月),8例肿瘤再进展,其中5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24±10)个月.结论 对比西方人种,BEV化疗对国人复发HGG有更好的短期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但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西方人种低,临床耐受性良好.对再次手术患者,应推迟至术后1个月左右使用,以减少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

    作者:陆云涛;漆松涛;欧阳辉;李志勇;殷延毅;石瑾;邱晓喻;莫益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不明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筛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对不明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进行血清学肿瘤指标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注册采集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的急性VTE患者,选择其中VTE为主要症状,初诊时没有其他明确VTE致病原因的患者总计167例,其中北京协和医院113例,浙江大学附属一院54例.男106例,女61例,平均年龄(52±15)岁.对上述患者均进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对于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超声、CT等全面的辅助检查,以探索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记录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及肿瘤发生率.结果 确诊恶性肿瘤患病率共18例(10.78%),肿瘤标记物阳线似然比:联合筛查为6.70,癌胚抗原(CEA)为24.83,糖蛋白抗原(CA) 199为22.07,CA242为16.56,CA153为13.24,CA125为10.54,CA724为4.97,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06,0.34,0.57,0.68,0.57,0.24和0.86.CEA的阳线似然比高,CA125的阴性似然比低.6、12和24个月的无恶性肿瘤患者和恶性肿瘤组的生存率分别为99.3%,98.6%,98.6%和61.1%,50.0%,31.3%.结论 为原发性VTE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筛查是相当重要的,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是筛查的好方法.若条件所限也可筛查CA125和(或)CEA.CA50可不用于筛查VTE患者.

    作者:叶炜;陈跃鑫;李鸣;蒋超;李东林;刘昌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与非增强螺旋CT对泌尿系统结石诊断的价值

    目的 通过与非增强螺旋CT (UMDCT)检查对比,探讨普通静脉尿路造影(IVU)基础上的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75例临床疑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行IVU,在此基础上行DTS成像,所有患者同时进行了UMDCT检查.这3种影像模式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获得3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x2检验,观察3种成像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 75例疑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中60例手术证实为结石.IVU,IVU联合DTS,UMDCT诊断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73.3%、70.7%、91.3%、37.9%;91.7%、86.7%、90.7%、96.5%、72.2%;96.7%、86.7%、94.7%、96.7%、86.7%. IVU联合DTS与UMDCT相比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诊断能力均高于IVU.结论 IVU基础上的DTS成像与UMDCT在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能力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作为该疾病诊断的常规影像学技术.

    作者:巴图尔·吐尔地;王辉;火忠;古丽皮艳·阿不拉;别克木拉提·马合木提;买合木提·阿不里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膝关节骨关节炎内翻畸形对髌骨位置的影响

    目的 观察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对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至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19例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患者,共27个膝关节,分别进行正侧位膝关节X线片和屈膝30°、45°、60°时的髌骨轴位片的拍摄,对X线片进行测量.结果 髌骨长度同髌腱长度比值的均值为1.08(P <0.05);髌骨下缘到胫骨平台的垂直距离同髌骨关节高度的比值的均值为0.78(P <0.05);髌骨内侧关节面下极到胫骨前角的距离同髌骨关节高度的比值的均值为0.92(P<0.05).在屈膝30°~60°的过程中,髌骨存在向内侧倾斜的趋势.结论 内翻畸形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髌骨出现下移的同时伴随内倾.

    作者:马洪亮;周殿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12/15-脂氧酶反义寡核苷酸对氧糖剥夺损伤皮质神经元中PPARγ核移位的影响

    目的 观察12/15-脂氧酶反义寡核苷酸(asON-12/15-LOX)在体外培养皮质神经元中对氧糖剥夺损伤(OGD)诱导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表达和核移位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氧糖剥夺损伤组、干预组,其中正常对照组5皿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组9皿神经元、干预组5皿神经元.制作体外培养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3h再灌注24 h损伤模型(OGD),干预组12/15-LOX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48 h后,给予OGD处理.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12/15-LOX和PPARγ的改变.结果 (1)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0.25 ±0.14)相比,OGD组(1.73±0.78) 12/15-LOX蛋白表达增加(t=-3.72,P=0.03).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与OGD组(1.32±0.20)相比,12/15-LOX反义寡核苷酸干预组(0.81 ±0.02) 12/15-LOX蛋白表达降低(t=5.03,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0.43 ±0.14)相比,OGD组(2.63±0.63)PPARγ总蛋白表达增加(t=-6.79,P=0.04);与正常对照组(0.41±0.17)相比,OGD组(2.60土0.93) PPARγ核蛋白表达增加(t=-4.67,P=0.02);与正常对照组(1.88±0.79)相比,OGD组(0.50±0.21) PPARγ浆蛋白表达降低(t=3.40,P=0.04)(即核移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OGD组(0.23 ±0.08)相比,12/15-LOX反义寡聚核苷酸组(0.11 ±0.03)PPARγ总蛋白水平降低(t=2.83,P=0.04).与OGD组(2.58 ±0.60)相比,12/15-LOX反义寡聚核苷酸组(0.44 ±0.10) PPARγ核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7.05,P=0.01);与OGD组(0.18±0.11)相比,12/15-LOX反义寡聚核苷酸组(2.78±0.94) PPARγ浆蛋白表达水平增加(t=-5.47,P=0.01)(即核移位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15-LOX反义寡核苷酸抑制OGD诱导的体外培养皮质神经元PPARγ表达和核移位.

    作者:韩晶;孙莉;梁浩;程焱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寡脱氧核糖核苷酸联合CA125共致敏树突状细胞对裸鼠人卵巢癌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含未甲基化“胞嘧啶-磷酸二酯键-鸟嘌呤(CpG)基序”的寡脱氧核糖核苷酸(CpG ODN)联合肿瘤表面抗原CA125共致敏树突状细胞(DC)对裸鼠人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自人外周血分离培养DC,流式细胞术鉴定DC表型特征;应用CpG ODN2006联合CA125体外冲击致敏DC,并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建立人OVCAR3卵巢癌荷瘤裸鼠模型,CTL经皮下注射免疫荷瘤裸鼠,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通过计算抑瘤率、细胞凋亡率评估其对裸鼠人OVCAR3卵巢癌移植瘤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 分离培养DC低水平表达CD83、CD86,符合未成熟DC表型特征;联合致敏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获得CTL,经皮下免疫治疗,肿瘤出现延迟生长,抑瘤率达50.71%,抑瘤效果优于单纯CpG ODN致敏组和单纯CA125致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致敏组和单纯CpG ODN致敏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6±3.0)%和(21.8±2.7)%,均显著高于未致敏组和CA125致敏组(P<0.05).结论 CpGODN联合CA125共致敏DC体外活化的CTL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移植瘤生长,促进瘤细胞凋亡.

    作者:叶明珠;李娜;黄秀敏;王达颖;商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能谱CT误诊胃底异位脾种植为胃间质瘤一例

    患者男,61岁,出现无明显诱因上腹部不适并伴有间断性隐痛3个月,于2013年2月26日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治疗.20余年前曾行脾切除术及阑尾切除术.中腹部可见一6 cm长手术瘢痕,右下腹可见一5 cm长的手术瘢痕.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胃底部低回声团块,起源于肌层(图1).能谱CT全腹部增强扫描示,胃底部后壁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为26mm×19 mm,境界清楚,包膜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均一强化,肝胃间隙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邻近组织、器官未见明显侵犯征象,考虑为:胃底部占位,间质瘤可能(图2 ~5).能谱曲线示:正常胃壁曲线与肿块曲线相交,提示肿块与胃壁不同源可能.曾行电子胃镜检查,考虑胃底间质瘤(肌层)(图4).

    作者:吉帆;孔嶷;征锦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从汶川到芦山:地震重症患者救治理念与实践的改变

    自2008年以来,四川汶川、青海玉树、云南彝良、四川芦山等中国西部地区发生了数次高震级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重症伤员的救治是抗震救灾中核心的工作之一.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芦山地震,尽管在地震发生的地理环境、震级及交通恢复等方面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地震重症伤员医疗救援理念及实践上,出现了多方面的改进和进步.全面梳理在这几次重大地震伤员重症救治中的救治理念的改变、流程的优化及结果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必将为提高今后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重症救治行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作者:刘畅;康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重症医学与抗震救灾

    中国的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学科,近年来在不断充实、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在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在地震等灾难发生后,全国重症医学界一流专家带领大批中青年骨干医护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就紧急奔赴灾区.在废墟中、旷野里、野战医院和在基层医院,他们像一支特种部队专门针对灾难中的重症伤员展开救治,将大量徘徊于生死边缘的伤员拯救回来,并大幅度地降低伤员的致残率.我们作为非典、汶川地震、厦门BRT火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亲历者,结合自身体会及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探讨重症医学在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的任务、作用以及努力方向.

    作者:陈秀凯;王小亭;刘大为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对重症芦山地震伤员的ICU救治流程探讨

    目的 探讨芦山地震重症伤员接受重症医学科(ICU)治疗的诊治流程及救治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中转入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中的重症伤员的病例特征及救治过程.共收入18例重症地震伤员,其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23)岁,平均APACHEⅡ为(11±6)分.所有伤员中有四肢骨折16例(88.9%)、胸部创伤11例(61.1%)、颅脑外伤8例(44.4%)、9例骨盆骨折(50%).所有伤员在收入ICU后均采取以“VIPC”计划为先导的早期救治,而后采用“CRASHPLAN“方案进一步评估伤情,并由多学科专家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 在ICU治疗期间7例(38.9%)伤员发生ARDS,2例接受无创通气,5例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0例(55.6%)伤员并发全身性感染,并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6例伤员为重度颅脑损伤,ICU期间以Lund概念为指导原则进行脑保护.13例(72.2%)伤员接受20例次手术治疗.所有住院伤员中,16例(88.9%)伤员痊愈出院,2例(11.1%)昏迷伤员仍接受治疗中.结论 地震导致的重症伤员病情复杂,集中抢救制定合理的ICU救治流程,可大限度地降低伤员病死率.

    作者:黄晓波;郭清华;李春玲;王艺萍;宋连燕;尚凯茜;蒲虹;隆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目标导向重症超声在芦山地震创伤伤员应急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重症超声在芦山地震创伤伤员应急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2013年4月芦山地震伤员救治中床旁超声使用情况,分析统计超声提供的有用的信息、超声使用后对治疗方案的影响及临床效果.结果 有资料的床旁超声检查107例次,资料分析示可提供有用临床信息97例次(90.7%),包括循环评估44例次,肺部超声58例次(部分伤员同时进行循环及肺超评估);循环评估中通过对心功能的评估重启已中止的液体复苏8例次(8/44,18.2%),终止高风险液体复苏2例次.临床容量判断错误8例次(8/44 18.2%),超声检查后修正治疗方案.超声共影响循环支持方案18例次(18/44,40.9%),临床效果证实超声改变方案正确性.肺部超声检查主要用于:液体复苏中的肺水监测6例次;撤机前肺超检查17例次(指导引流胸水10例次,同时或单独肺复张8例次);使用改良BLUE方案检查32例次,其中发现肺不张、实变24例次(75.0%),均采取肺部物理治疗.其他部位检查包括发现血栓、胆道感染、颅内感染等.结论 目标导向重症超声在地震创伤伤员中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改变治疗决策,并能减少辅助检查环节,加快治疗的开展.

    作者:尹万红;周然;吴红;左艳艳;王波;胡成功;金晓东;王小亭;康焰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