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48期文献
  • 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失败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翻修术的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内失败病例215例.将失败原因分为感染,无菌性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问题、异位骨化、内衬磨损.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的原因,依次为感染(50.7%、109/215),松动(31.6%、68/215)、脱位(8.8%、19/215)、假体周围骨折(3.7%、8/215)、假体问题(2.3%、5/215)、异位骨化(1.4%、3/215)、内衬磨损(0.9%、2/215).结论 髋关节初次置换早期失败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感染和无菌性松动和脱位.

    作者:张倜;郑充;马海洋;孙长鲛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微创接骨板与皮外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微创接骨板(MIPO)技术和皮外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采用MIPO技术和皮外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48例.MIPO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36(20 ~57)岁.骨折类型A型15例,B型6例,C型3例.皮外钢板固定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37(23 ~59)岁.骨折类型A型15例,B型6例,C型3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5(12 ~2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皮外钢板固定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MI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O组有3例伤口浅部感染及1例延迟愈合,而皮外钢板固定组无上述并发症,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PO组15例(62.5%)患者因内置物激惹要求拆除内固定,15.6%的螺钉在拆除过程中发生滑丝,而皮外钢板固定组患者无内置物激惹并发症,并且所有患者均在门诊无麻醉下顺利取出内固定.踝关节功能评定按照AOFAS评分MIPO组和皮外钢板固定组分别为(90.7±3.8)分和(88.9±4.1)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PO技术和皮外钢板固定技术在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都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皮外钢板固定技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置物激惹及内固定取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何贤峰;朱李梅;张经纬;李明;俞怡辉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外周血游离DNA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游离DNA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状态在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自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照肠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结直肠癌组(80例)与未见异常的对照组(52例),采用单盲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外周血游离DNA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并通过胶体金免疫化学法进行粪隐血检测,对比Septin9甲基化与粪隐血检测在筛查结直肠癌中的优越性.结果 Septin9基因甲基化筛查结直肠癌的敏感度为75.0% (95% CI:64.7% ~ 83.6%),特异度为98.1%(95% CI:90.9% ~99.9%);优于粪隐血检测筛查结直肠癌(敏感度:79.5%比53.8%,P<0.05).结论 检测血浆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方法.

    作者:康倩;金鹏;杨浪;王昕;安贺娟;刘丽丽;李娜;盛剑秋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清HIF-1α、HO-1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加氧酶1(HO-1)作为肝硬化无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34例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其中HIF-1α、HO-1表达水平,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IF-1 α及HO-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99 ±0.24)比(5.79±0.84) μg/L,(63.04±1.87)比(16.35 ±2.07) μg/L,均P<0.01].但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C3级之间,HIF-1α、HO-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IF-1 α与HO-1表达水平呈线性关系(P<0.01).在有无再出血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肝硬化患者中HIF-1α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有无再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中H0-1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F-1α和HO-1诊断早期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和0.994.将HIF-1 α临界值定为9.45 μ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2%和90.0%.以31.86 μg/L作为HO-1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和100%.结论 外周血清HIF-1 α、HO-1水平是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的独立预测因子,可联合或单独用于肝硬化无创诊断.

    作者:李娜;马桂芬;刘以梅;李玲;潘独伊;缪青;曾晓清;陈世耀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自然杀伤细胞体外杀伤功能研究

    目的 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体外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探讨NK细胞在S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分选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例SAA患者(SAA组)及1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NK细胞(CD3-CD56+ CD16+)作为效应细胞,以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按照不同的效靶细胞比(1∶1、5∶1、10∶1)混合培养,培养后应用膜联蛋白V (Annexin-V)和碘化丙啶(PI)双标法标记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率,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人与SAA患者外周血NK细胞分别与K562细胞以相同效靶比(1∶1)培养,SAA组K562细胞凋亡率(10.30%±6.08%)高于健康对照组(6.30%±3.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患者NK细胞分别与K562细胞以不同效靶比(1∶1、5∶1、10∶1)共培养后,K56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30%±6.08%、16.47%±8.29%、25.45%±9.88%),效靶比越高,K562细胞凋亡比例越高,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患者外周血NK细胞体外杀伤功能增强,可能在SAA免疫耐受机制异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丁少雪;付蓉;张江勃;李丽娟;刘惠;刘春燕;王红蕾;张田;丁凯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青少年慢性疼痛与学习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高中生头痛、腹痛、颈肩痛和腰背痛等慢性疼痛发病情况及其与青少年学习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1至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就相关问题,随机问卷调查上海市全日制普通高中3 000名学生,对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完成问卷的学生2 849名,重测信度在0.69 ~ 0.81之间,头痛、腹痛、颈肩痛和腰背痛的整体发病率分别为30.3%、20.9%、32.8%和41.1%,女生均高于男生(头痛为35.00%比24.60%,腹痛为21.50%比18.50%,颈肩痛为44.10%比36.80%,腰背痛为35.40%比2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普遍存在着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睡眠不足等现象,与4种慢性疼痛密切相关.结论 慢性疼痛为青少年常见疾病,女生高于男生,与学习压力密切相关.

    作者:赵庆华;张永兴;邓国英;蒋文斌;张琳娜;狄黎卿;栗扬阳;杜小宇;吴欣菀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以睡眠打鼾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129例成年患者均接受同步多导睡眠监测(PSG)和SpO2监测.PSG结果进行人工分析,SpO2监测结果由软件自动分析.根据PSG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单纯打鼾轻度OSAS患者组(AHI<15次/h)与中重度OSAS患者组(AHI≥15次/h),比较其SpO2参数并对SpO2参数与AHI相关性进行分析.年龄、体质指数(BMI)和SpO2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pO2参数对中重度OSAS的诊断效率.结果 129例患者中男115例,女14例;年龄(41.8±10.4)岁;BMI:(27.7 ±3.6)kg/m2;AHI:(42.9±28.0)次/h.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27例(20.9%),中重度OSAS组102例(79.1%).单纯打鼾轻度OSAS组SpO2下降幅度≥2%、≥3%、≥4%的减低指数(ODI2、ODI3、ODI4)均显著低于中重度OSAS组[(8.4±5.6)、(4.6±4.1)、(3.2±3.3)比(42.1±22.1)、(36.0±23.0)、(31.8±23.0)次/h],平均SpO2、低SpO2均显著高于中重度OSAS组[(96.7±0.8)%、(85.7±5.6)%比(94.5±2.4)%、(72.5±l3.6)%)](均P <0.001).各项SpO2参数均与AHI显著相关(均P<0.001),其中ODI2与AHI相关系数为0.949.ODI2是中重度OSAS的独立预测因子[OR=1.450(95% CI:1.205 ~1.745),P<0.001],中重度OSAS诊断效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6.分别以ODI2为6.7次/h和23.8次/h作为界值,ODI2≥23.8次/h的74例(57.4%)均为中重度OSAS,ODI2<6.7次/h的14例(10.9%)均为单纯打鼾及轻度OSAS,6.7次/h≤ODI2<23.8次/h的41例的病情严重程度则较难确定.结论 通过合理地设定界值,SpO2监测能够判断大部分OSA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其有效的筛查工具.

    作者:丁秀;张俊波;边秋丽;王小轶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磷酸化流式技术评估肝移植后P70S6激酶活性的意义

    目的 探讨应用流式磷酸化技术检测肝移植受体外周血CD3+细胞的mTOR通路下游P70S6激酶的磷酸化水平及价值.方法 选取自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移植患者84例,其中以西罗莫司为主要免疫抑制剂方案的26例(西罗莫司组),以他克莫司为主要免疫抑制剂方案的35例(他克莫司组),以环孢素A为主要免疫抑制剂方案的23例(环孢素A组).检测各组患者CD3+细胞P70S6激酶磷酸化水平,分析西罗莫司组P70S6激酶磷酸化水平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同时检测3例健康人P70S6激酸磷酸化程度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结果 健康人P70S6激酶磷酸化个体内差异的变异度范围为3.5% ~ 5.6%,个体间差异变异度为18.9% ~22.5%.西罗莫司组CD3+细胞P70S6激酶磷酸化(28.9±10.5)显著性低于健康对照组(57.2±8.4,P<0.001),他克莫司组(42.5±14.1,P<0.001)和环孢素A组(51.4±10.9,P<0.00l).健康对照组的P70S6激酶活性(57.2±8.4)显著性高于他克莫司组(42.5±14.1,P<0.01)和环孢素A组(51.4±10.9,P<0.05).在西罗莫司组,P70S6激酶磷酸化与血药浓度无关(r=-0.18,P=0.39).结论 磷酸流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P70S6激酶磷酸化评估mTOR的抑制程度,检测P70S6激酶磷酸化水平可以为个性化免疫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作者:王军宇;樊华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差异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差异.方法 根据2011年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及2012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共识标准,人选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南方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受试者中健康不吸烟、健康吸烟、哮喘、慢阻肺及重叠综合征各20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Zigmond小室观察中性粒细胞在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酰(fMLP)浓度梯度刺激下的自发极性化率、任意极性化率和定向极性化率.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钙库操纵性钙内流(SOCE)的重要组分基质相互作用因子(STIM)1、2及Orai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哮喘组、慢阻肺组、重叠综合征组中性粒细胞自发极性化率显著高于健康不吸烟组、健康吸烟组[(25.05±4.06)%、(16.20 ±4.46)%、(29.43±5.53)%比(7.27±0.99)%、(7.06±3.12%),均P<0.01],哮喘组、重叠综合征组中性粒细胞定向极性化率显著高于健康不吸烟组、健康吸烟组[(14.62 ±2.26)%、(8.00±1.75)%比(5.12±1.28)%、(5.24±1.34%),均P<0.05],而慢阻肺组中性粒细胞定向极性化率[(2.45±0.54)%]显著低于健康不吸烟组、健康吸烟组(均P<0.01).哮喘组、慢阻肺组、重叠综合征组中性粒细胞STIM1、2和Orai1蛋白表达灰度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不吸烟组、健康吸烟组(STIM1:1.63 ±0.14、0.88±0.41、1.29±0.22比0.26±0.14、0.38 ±0.12;STIM2:0.52 ±0.19、0.22 ±0.13、0.24 ±0.10比0.05 ±0.03、0.10±0.06;Orai1:0.56 ±0.04、0.39±0.05、0.48±0.05比0.13 ±0.04、0.13 ±0.03)(均P<0.01).结论 哮喘、慢阻肺及其重叠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极性化存在明显异常和差异,且其SOCE的组分表达上调.

    作者:邓帆;董航明;邹梦晨;赵海金;蔡春青;蔡绍曦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甾体类激素影响骨内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谱与转录组的初探

    目的 探讨对甾体类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Ⅰ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人股骨头松质骨内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抗体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用双标的lncRNAs+mRNAs表达谱芯片和单标microRNAs芯片进行差异性转录本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并参考数据库信息,分析出lncRNAs-microRNAs-mRNAs的空间位置和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体外培养的股骨头内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甾体类激素损伤情况下出现mRNAs、microRNAs(其中miR-339上调,miR-100、miR-222、miR-23、miR-933下调)和lncRNAs(其中73种表达上调,166种表达下调)等分子特异性的变化,利用靶基因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工具,构建出了转录本模块间的共表达调控网络模型.结论 甾体类激素导致骨内微血管内皮细胞miR-100、miR-222、miR-933、miR-339和miR-23等转录本发生明显变化,它们直接攻击过氧化氢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等关键酶和细胞因子,对松质骨内的骨组织和循环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俞庆声;郭万首;程立明;路玉峰;李平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水溶性膳食纤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果胶作为重要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 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选取慢传输型便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治疗组(40例,给予水溶性膳食纤维,含果胶8 g,每日3次)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结肠传输时间、便秘症状评分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结肠传输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60.2±11.2)h比(80.3 ±9.5)h和(79.4±11.7)h,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便秘症状评分也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经实时PCR方法检测,治疗后治疗组粪便中的梭菌属数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g拷贝数/样本湿重(g):9.07 ±0.63比9.74 ±0.81和9.66±0.43,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多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g拷贝数/样本湿重(g):8.26±0.83比6.42±1.07和6.48±0.82,6.83±0.77比5.85±0.64和5.91±0.73;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副作用.结论 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安全有效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明显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和改善便秘症状,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和维护肠道微生态的效果.

    作者:徐琳;虞文魁;姜军;李宁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细胞膜骨架蛋白4.1R对光动力效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细胞膜骨架蛋白4.1R对光动力效应的影响.方法 将4.1R基因敲除型(4.1R-/-)和野生型(4.1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分别以0.25、0.50、1.00、1.50、2.00mmol/L浓度的5-氨基乙酰丙酸(5-ALA)孵育,72、96、120、180、240mJ/cm2剂量的450 nm蓝光照射进行光动力处理,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经不同浓度5-ALA孵育的细胞,以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胞内光敏剂原卟啉的荧光强度;以1.00 mmol/L的5-ALA孵育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胞内产生的原卟啉在细胞中的定位;Western印迹法检测原卟啉合成限速酶亚铁螯合酶(FECH)与胆色素原脱氨基酶(HMB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5-ALA光动力处理均能杀伤两种细胞,其杀伤作用与5-ALA的浓度、孵育时间及光照射剂量相关,但两者PDT杀伤效果不同.当1.00mmol/L的5-ALA孵育4.0h且光照射剂量为120mJ/cm2时,4.1R-/-MEF存活率显著高于4.1R+/+MEF[(46.9±7.1)%比(12.5±2.1)%,P<0.001].5-ALA孵育细胞后产生的原卟啉分布于整个胞质中,但两种细胞中原卟啉的浓度不同,在1.00 mmol/L的5-ALA孵育4.0h时,4.1R+/+MEF内原卟啉荧光值显著高于4.1R-/-MEF(124.2±3.5比34.6 ±3.8,P<0.001).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FECH与HMBS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蛋白4.1R的缺失造成细胞内原卟啉合成量降低,PDT效果下降,但并未影响ALA代谢过程,推测蛋白4.1R影响了5-ALA的跨膜转运,进而影响细胞内原卟啉的合成,终影响了PDT杀伤效应.

    作者:范丹丹;李懿;李建辉;宁姝威;禹丽娜;张立果;范天黎;杨小静;裘一兵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B细胞激活因子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以循环外周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减低及出血风险增加为特点的出血性疾病.目前研究发现,B细胞产生的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Fc 段介导的巨噬细胞活化及清除作用是ITP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B细胞激活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是新近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其可促进B淋巴细胞存活、维持生发中心反应和T细胞的活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晓璐;冯非儿;王谦明;王辰骢;张晓辉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乳腺导管内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乳腺导管内癌(DCIS)是一种局限于乳腺导管系统,未侵犯基底膜和周围间质的乳腺原位癌,部分患者可长期停留在“原位”状态,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可进展为浸润性癌[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乳腺X线摄片技术的改进与应用的普及,DCIS检出率大大提高[2-3].以美国为例,DCIS的发病率从1975年的5.8/10万人年升至2004年的32.5/10万人年,约占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的20%[4].目前有关乳腺导管内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存在较大争议,选择何种恰当的手术方式既能阻止疾病自然病程的发展,又可避免过度治疗对患者的伤害是外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故本文拟对其外科治疗领域争议较大的问题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思吉;沈坤炜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脑脊液置换成功治疗结核性脊髓炎一例

    患者男,22岁,因“发热、头痛半个月,神志不清3d”于2013年6月8日入住天津市海河医院.患者于半个月前出现发热、头痛,体温高40℃,伴恶心,无呕吐.外院予抗感染治疗,并行腰穿测颅压高500 mmH2O(1 mmH2O=9.807×10-3 kPa),考虑“病毒性脑膜炎”,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3d前出现意识障碍、躁动并昏迷,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治疗3d后成功脱机.经我院会诊后考虑“结核性脑膜炎”而转入.

    作者:韩骏锋;梅早仙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第332例 鼻衄—皮肤瘀斑—弥散性血管内溶血—腹主动脉瘤

    病历摘要患者男,85岁,因间断鼻衄5年余、全身瘀斑4年余、加重2个月余,于2014年4月2日收入院.患者自200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鼻衄,终经耳鼻喉科填塞压迫后止血.此后患者几乎每年冬天均会出现1~3次鼻衄,均需填塞止血.2009年开始,患者间断出现磕碰后皮肤瘀斑,多见于四肢,大小不一,无明显疼痛,未行诊治.2014年2月,患者左手于磕碰后出现大片瘀斑,直径约4 cm大小.

    作者:曹欣欣;韩潇;郭帆;赵永强 刊期: 2014年第48期

  • 拉帕替尼对比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荟萃分析

    目的 比较拉帕替尼或拉帕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与曲妥珠单抗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欧洲临床肿瘤协会年会(ESMO)会议论文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曲妥珠单抗或拉帕替尼用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文献,没有时间和语言限制.对符合人选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荟萃分析.结果 共有5项临床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 794例患者,其中拉帕替尼联合新辅助化疗719例,曲妥珠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714例,两药同时联合新辅助化疗361例.拉帕替尼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28.2%,低于曲妥珠单抗组的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两药联合治疗组pCR率为53.2%,显著高于曲妥珠单抗组的38.1% (P <0.001).结论 拉帕替尼不能取代曲妥珠单抗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首选,同时联合曲妥珠单抗可取得优于曲妥珠单抗的pCR率,不考虑经济负担可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首选.

    作者:姜战胜;杨艳芳;潘战宇;岳振松;李玲 刊期: 2014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