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我国法布里病患者多器官病变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01-2014年依据病理改变、α-半乳糖苷酶活性A测定和GLA基因突变检查确诊的31个法布里病家系发病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神经痛、肾脏病变、心脏病变、高血压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和起病时间,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男女患者不同器官损害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比较男女患者上述病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1个法布里病家系中共151例发病(男∶女=82∶ 69),其中出现神经痛91例(60.26%)、肾脏病变62例(41.06%)、心脏病变33例(21.85%)、高血压病33例(21.85%)、脑卒中21例(13.91%).神经痛的发病高峰期在10 ~ 20岁、肾病为30~40岁,心脏病和脑卒中均为40 ~ 50岁,高血压无发病高峰年龄.女性患者在肾脏病变的发生率低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与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法布里病的多器官损害发生率和起病时间具有一定规律性,仅在肾脏病变发生率方面具有性别差异.
作者:张巍;康曼德;赵亚雯;李凡;舒俊龙;左越焕;刘靖;黄一宁;袁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 D-pcASL)灌注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炎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2例临床卒中样起病的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行颅脑常规磁共振MR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基于快速自旋回波的3D-pcASL技术检查,42例临床卒中样起病患者中,纳入20例患者病灶位于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供血区且范围主要累及大脑灰质区作为病例组,其中急性脑梗死12例、急性脑炎8例,同时以20例健康对照的影像学表现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病变感兴趣区及对照组颈内动脉供血脑灰质区脑血流量(CBF)值,取其平均CB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病例组中,在DWI序列上19例病灶呈高信号,其中急性脑梗死12例,急性脑炎7例,1例病灶呈等信号、为急性脑炎患者.在3 D-pcASL序列上20例患者病灶均显示异常灌注,其诊断能力与DWI对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x2=0.565,P=0.01).在3D-pcASL序列上,12例急性脑梗死病灶中,11例表现为灌注缺损或低灌注,1例表现为高灌注;8例急性脑炎病灶表现为等、高混杂的灌注.12例急性脑梗死病灶的平均CBF值为(17±6) ml·min-1·100 g-1,8例急性脑炎病灶的平均CBF值为(136±69) ml·min-1·100g-1,健康对照组相应脑区脑组织平均CBF值为(68±12)ml·min-1·100 g-1,急性脑梗死、急性脑炎与健康对照组三组病灶平均CBF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3D-pcASL序列,急性脑梗死病灶表现为低灌注,急性脑炎病灶表现为不均匀的等、高灌注.3 D-pcASL成像在鉴别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炎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毛传万;付玉川;叶信健;吴爱琴;严志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新型连续联合复方制剂安今益(雌二醇屈螺酮片)治疗女性绝经后症状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对血脂代谢影响.方法 采用配对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朝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接受安今益(1 mg 17β-雌二醇和2 mg屈螺酮/片,隔日1片)治疗绝经症状女性27例,和同时期同年龄段接受利维爱(tibolone 2.5 mg/片,隔日1片)治疗26例对照,收集临床资料,服药前、服药12周和停药2个月血清激素、血脂、空腹血糖水平,以及盆腔、乳腺和颈动脉血管超声数据.结果 两组对象年龄、绝经时间、体质量指数和临床患病情况具有可比性.服药前安今益组E2水平(12±10) ng/L,甘油三酯(TG) (2.0±1.1) mmol/L,脂蛋白a(LPa) (47±43) mmol/L;利维爱组E2水平(23 ±12) ng/L,TG(1.3±0.7)mmol/L,LPa(28±14) mmol/L.服药12周后安今益组E2水平(30 ±18) ng/L,TG (1.6±1.1) mmol/L,LPa(37±36) mmol/L;利维爱组E2水平(23 ±9) ng/L,TG(1.1±0.6) mmol/L,LPa(18±12) mmol/L.安今益组服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增加,23例服药中发生阴道出血.结论 安今益作为绝经后女性MHT连续联合治疗新型药物,能很好缓解绝经后相关症状,调节血脂代谢和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强于利维爱,阴道出血发生率高、子宫内膜增厚和乳腺胀痛不适降低了使用者依从性.
作者:程艽;张震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分析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以病理及随访等结果作为金标准判定67例微腺瘤、20例大腺瘤和15例正常垂体,对其行常规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图像特征并测量正常垂体、微腺瘤以及大腺瘤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数值大小.对微腺瘤、大腺瘤和正常垂体间及微腺瘤中的泌乳素瘤和生长激素瘤间各定量参数值进行比较,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67例微腺瘤通过常规检查可诊断61例,诊断准确率为91.1%.正常垂体的Ktrans、Kep、Ve均值分别为(0.90±0.23)/min,(1.14±0.58)/min,1.02±0.51;垂体微腺瘤分别为(0.46±0.23)/min,(0.80 ±0.27)/min,0.73 ±0.32;垂体大腺瘤分别为(0.41 ±0.25)/min,(0.71 ±0.48)/min,0.66±0.40.正常垂体Ktrans值分别高于微腺瘤和大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正常垂体Kep值也分别高于微腺瘤和大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泌乳素瘤Ktrans值高于生长激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Kep和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检出微腺瘤时Ktrans、Ke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38,二者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分别为92.3%、53.8%,特异性分别为85%、100%.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有助于垂体腺瘤的检出,且Ktrans诊断效能更高,Ktrans的诊断价值高于MRI常规方法;同时Ktrans对不同分泌类型的垂体微腺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郑文强;翟建;陈远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NCAVF)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例NCAVF患者(其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14例,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NCAVF患者16例,采用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弹簧圈辅助Onyx胶栓塞10例,术后即刻造影示一次完全栓塞瘘口12例,分期完全栓塞2例,近全栓塞2例.术后通过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复发行二次栓塞治疗1例.临床随访3 ~48个月,16例患者症状和体征都得到缓解.结论 弹簧圈或弹簧圈辅助Onyx栓塞治疗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可行,预防并发症,效果良好.对于高流量瘘,弹簧圈可降低血流,辅助Onyx栓塞瘘口.
作者:纪文军;康慧斌;刘爱华;吴中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探讨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行运动纤维束的完整性与运动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卒中组);匹配健康志愿者20名(健康对照组).采集DTI数据,重建双侧下行运动纤维束,包括皮质脊髓束(CST)及辅助运动纤维束(aMF),并评估卒中组患侧与健侧CST及全部下行运动纤维束(CST+ aMF)数量,观察该值及其偏侧性指数(LI)与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的相关性.并根据下行纤维束损伤形态将卒中组分为CST+ aMF(组1),无CST及aMF(组2),CST(组3)和aMF(组4)四个亚组,观察各组FMA变化.结果 卒中组患侧CST及(CST+ aMF)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CST:26±30,CST+ aMF:37±37).组1、2、3间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12、16±10、34±15,F=24.2,P<0.01).CSTLI、(CST+ aMF)LI与FMA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均P<0.01,r=-0.653;r=-0.692),(CST+ aMF)LI与FMA相关性较CSTLI更显著.结论 相较于CST,CST+ aMF能更好地评估卒中患者运动预后情况.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过程中,要重视aMF的补偿作用,从而指导临床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治疗.
作者:杨亚茹;杨明;李慧君;陈婷;刘玉婷;刘斌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明确视黄酸诱导基因-Ⅰ (RIG-Ⅰ)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s)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其在IIM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肌活检检查的20例皮肌炎(DM)和20例多发性肌炎(PM)患者的肌肉活检标本,同时选取4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和4例正常肌组织作为对照.所有肌肉标本均进行HE染色及RIG-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Western印迹定量检测RIG-Ⅰ的表达含量,并用双重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M/PM肌肉标本中RIG-Ⅰ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异性表面标记分子CD303的共表达.结果 RIG-Ⅰ在正常肌肉组织中无阳性表达,而在DM和PM中可见明显阳性表达,以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阳性表达以及坏死和再生肌纤维胞质处的非特异性弱阳性表达为主,另外在伴有束周萎缩的DM中尚可见RIG-Ⅰ在束周肌纤维胞质中的强阳性表达,而在FSHD中则仅见坏死和再生肌纤维胞质处RIG-Ⅰ的非特异性表达.在DM/PM肌肉标本中,未检测到RIG-Ⅰ与CD303的共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包括FSHD和正常对照)DM/PM组肌肉组织中的RIG-Ⅰ表达含量显著上调(平均灰度值:正常对照组0.003±0.003;FSHD组0.019±0.013;DM组0.901±0.470;PM组0.630±0.44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G-Ⅰ可能参与了调节Th1细胞因子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IIMs免疫病理机制过程,但其在Ⅰ型干扰素介导的固有免疫病理机制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吕晶玮;戴廷军;李玲;李伟;纪坤乾;焉传祝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急诊科处理自杀未遂患者时很少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北京市2所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的急诊科和精神心理科以及1所三甲精神专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门诊医生及联络会诊科医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医生对于自杀未遂患者的态度及其工作可能存在的障碍.结果 问卷回收率分别为68.7%(急诊科医生)和87.0%(精神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在态度量表上多项评分低于精神科医生(P <0.001),但两组都认为患者应当得到精神卫生服务(两组中位数均为10分,P=0.059).医生们对工作中障碍的评价可以归纳出某些共识.结论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生已能普遍认可自杀未遂患者应该得到精神卫生服务.现存障碍复杂但仍有望解决.
作者:赵晓晖;李涛;洪霞;姜忆南;熊娜娜;曹锦亚;魏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重楼皂苷Ⅶ联合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对于卵巢癌的耐药性.方法 应用MTT法测定重楼皂苷Ⅶ联合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对人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DDP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重楼皂苷Ⅶ联合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对人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DDP的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 重楼皂苷Ⅶ对SKOV3/DDP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高,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重楼皂苷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对SKOV3/DDP细胞作用48、24 h组比较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明显提高(P<0.05).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50及100μmol/L的重楼皂苷Ⅶ作用SKOV3/DDP细胞24 h后,不同剂量均能引起细胞出现凋亡的典型表现,即细胞核的深染、凝集和固缩.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蛋白灰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24 h重楼皂苷Ⅶ处理SKOV3/DDP细胞,50和100 μmol/L剂量组组裂解caspase 3分别增高了5.71倍和11.06倍,Bcl-2表达分别下降了33.3%和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楼皂苷Ⅶ、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对SKOV3/DDP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与时间有相关性,它可引起早期凋亡SKOV3/DDP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作者:杨瑞琦;戚洁;张嘉玲;王飞;范丽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高脂血症叠加抑郁症大鼠open-field行为学特征.方法 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组(CON)、正常饮食+慢性应激组(CON+ CUMS)、高脂饮食组(HFD)、高脂饮食+慢性应激组(HFD+ CUMS),每组各10只.CON+ CUMS组正常饮食9周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4周建立抑郁症模型;HFD+ CUMS组高脂饮食9周时,在此基础上叠加CUMS4周,建立高脂血症与抑郁症叠加模型.基线、9周、13周不同时点予血脂、open-field行为学测定.结果 (1)血脂:9周时HFD、HFD+ CUMS两组大鼠血脂异常,如血清总胆固醇[(2.67±0.04)mmoL/L,(2.68 ±0.0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08±0.03) mmol/L,(1.06±0.01) mmol/L]明显高于CON、CON+ CUMS组[(1.78±0.12) mmol/L,(0.79±0.04) mmol/L;(1.76±0.09) mmol/L,(0.76±0.06) mmol/L,均P<0.01],形成典型高脂血症模型.(2)open-field实验:13周时,CON+CUMS组大鼠与CON组大鼠相比,前者第1分钟内运动格子的总数目增多,5 min内运动的中间格子数目、后肢直立次数均减少,且明显增加修饰次数及大便粒数(均P<0.05);HFD组大鼠仅在5 min内运动总格子、中间及周边格子数目与CON组大鼠有差异(均P<0.05).HFD+ CUMS组大鼠13周时该实验所有指标均较基线、9周显著减少(均P <0.001).13周时,HFD +CUMS组大鼠5 min内运动总格子、中间格子及周边格子数目比其他对照组大鼠均减少,后肢直立次数减少,第1分钟内运动格子的总数目、修饰次数、大便粒数明显增加(均P <0.001).结论 高脂血症未加控制基础之上,一旦接触慢性应激因子会出现严重抑郁症状,并伴明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作者:胡华;张迎春;许烨勍;刘春风;王立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人类间充质干细胞与卵巢癌细胞共培养方式,研究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方法 用携带荧光基因第三代失活慢病毒载体感染干细胞和卵巢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记录干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过程,用流式细胞术研究共培养后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运用分子水平microarray技术,进一步提供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的基因水平依据.结果 人脐带成功获取间充质干细胞(MSC),成功标记的MSC和卵巢癌细胞SK-OV-3、NIH:OVCAR-3、SCCOHT-1经5~6d共培养后发现MSC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表达干细胞特有标志物CD90、部分CD73和CD105.发现在干细胞上有肿瘤细胞特有的CD326(EpCAM)表达.基因微阵列结果表明共培养导致不论肿瘤细胞亦或是干细胞都有大量相关基因的上调和下调.结论 人类间充质干细胞在与卵巢癌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明显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并导致卵巢癌细胞CD90及部分CD73、CD105表达升高,同时基因水平进一步支持MSC升高表达EpCAM.
作者:杨园园;樊伯珍;童晓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悬液及移植瘤组织块分别建立裸鼠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方法 雌性BALB/C裸鼠12只,5周龄,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细胞悬液组,共7只裸鼠,B组为移植瘤组织块组,共5只裸鼠.将MDA-MB-231细胞悬液各0.1 ml分别注射于A组裸鼠的右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下,成瘤2周后,切取2只裸鼠的原位肿瘤种植于B组裸鼠的右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下,A组其余5只裸鼠继续饲养.A、B两组均于接种后第6周处死,解剖裸鼠后切取原位肿瘤及腋窝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①A组裸鼠种植后第7天,成瘤率为7/7只,B组裸鼠种植后第5天,成瘤率为5/5只;②两组裸鼠原位肿瘤的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移植瘤组织块组的肿瘤体积>细胞悬液组;③解剖后,A组有3只裸鼠右侧腋窝各检出1枚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率为3/5只,B组有1只裸鼠右侧腋窝检出1枚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率为1/5只,两组裸鼠腋窝淋巴结肿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④病理学检查,两组裸鼠原位肿瘤均为浸润性导管癌,A组肿大淋巴结均为反应增生性,B组为转移性.结论 原位种植MDA-MB-231移植瘤组织块建立裸鼠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为研究乳腺癌淋巴转移机制提供可行工具.
作者:王乐;米成嵘;王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细胞(TC)融合疫苗[1]和肽链疫苗[2]二种,都可以有效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免疫应答,使荷瘤鼠肿瘤缩小,甚至消失,但临床疗效还没有达到期望值,正在探索之中.1.疫苗开发:(1)DC的制备:动物DC,从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中分离,为了促使DC成熟,在培养液中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人DC,取患者或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用重组人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人白细胞介素4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第6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其成熟,第8天收获未贴壁的悬浮细胞,即成熟DC.
作者:王德林;王爱东;董军;黄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是腕关节尺侧以及远端桡尺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学功能,它能分解和吸收尺骨与腕骨尺侧的应力,使得腕关节可以进行平稳地运动以及前臂的旋转运动[1-2].TFCC的损伤是引起腕关节尺侧疼痛的常见原因[3],由于该处解剖结构复杂,一些早期的损伤经常被忽视和误诊,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均受到影响.关于TFCC损伤的正确认识和诊断,对手外科医生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TFCC的正常解剖、损伤分型以及各种相关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詹惠荔;钱占华;叶薇;白荣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患者女,50岁,2013年4月因左眼胀痛1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视力、视野未见异常,头颅MRI示鞍区23 mm×22 mm×17 mm不规则稍长T1/T2信号结节灶,压迫视交叉,均匀强化,考虑垂体腺瘤,图1.血人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催乳激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2013年4月7日于全麻下行经鼻蝶鞍区病变切除术,术中见垂体色灰白,质韧,血供丰富,予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学诊断鞍区不典型垂体腺瘤(无功能性),免疫组化:ACTH(-),FSH(-),GH(-),黄体生成素(LH)(-),PRL(-),Ki-67index 40%,P53(+),图2.2013年5月对鞍区行立体定向放疗,剂量54 Gy/27 F.
作者:吴昊;肖建齐;姚勇;邓侃;冯铭;冯逢;钟定荣;马文斌;王任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患者男,47岁,因“不能言语、右侧肢体乏力2h”于2014年10月3日入院.8h前,患者在农地里干活,不慎被大群黄蜂蛰伤,回家自行擦洗处理.2h前,患者洗澡时突发右侧肢体乏力,右手持握不稳,伴言语含糊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服药欠规则.体查:体温37.2℃,脉搏96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42/87 mmHg(1 mmHg =0.133 kPa),痛苦面容,左脸颊肿胀,面部、后背及小腿见散在多发咬伤痕迹,局部红肿,烧灼感,轻触痛,无瘀点及瘀斑.
作者:陶希;刘光勇;邓景贵;蔡华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传统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简单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方法,但长期随访存在术后颈椎曲度不良、颈椎僵硬、“再关门”等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的长期疗效.近几年来陆续出现了诸多改良术式,现就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术式的应用作一探讨.
作者:费琦;杨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导航及传统手术方式在下腰椎术中不同节段螺钉置入精确性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所有接受开放性腰椎手术共188例,并在L4、L5节段均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病例.按照1∶3的比例随机分为导航组及对照组.采用术后CT三维重建图像判断L4及L5螺钉的位置,根据螺钉穿出椎弓根是否超过2 mm将螺钉位置分为侵害椎弓根和未侵害椎弓根两组.结果 共有18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导航组47例,对照组141例.两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航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4椎弓根,导航组94枚螺钉中93枚(98.9%)未侵害椎弓根,对照组282枚螺钉中273枚(96.8%)未侵害椎弓根,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5椎弓根,导航组94枚螺钉中93枚(98.9%)未侵害椎弓根,对照组282枚螺钉中260枚(92.2%)未侵害椎弓根,在L5椎弓根导航组的置钉准确性更高(P<0.05).结论 在L5椎弓根,尤其是术前CT显示腰椎滑脱或小关节增生造成解剖标志缺失、或髂骨内聚、或低年资操作者的情况下建议应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以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韩骁;田伟;刘波;何达;李楠;吕艳伟;阎凯;靳培浩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椎板间隙入路下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省中西结合医院、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脊柱外科共计27例放射学表现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通过椎板间隙入路行经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术后3、6、12个月进行详细的随访问卷调查,包括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1(26~83) min,平均住院日为5(2~7)d,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平均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25例患者下肢疼痛不再发作,但仍有7.4%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其中1例患者经再次手术(显微镜下椎间盘摘除术),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椎板间隙入路下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降低再次突出、并发症、手术创伤、医疗费用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作者:马超;刘光旺;谢林;杨惠林;高娟;韩猛;姜效韦;王栋;刘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SAD)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4年7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HSAD的15例连续TCS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尿流动力学检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下肢肌电图、专科体格检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等,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包括膀胱功能、下肢感觉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下腰或下肢痛等术前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1.5个月.平均脊柱缩短长度为(17.2±2.9)mm.11例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在术后都有显著提高.9例腰痛和下肢疼痛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缓解.9例有疼痛主诉的患者VAS疼痛评分在术后都有显著下降.15例患者在后一次随访中都达到了截骨处完全的骨性融合.术后不能完全恢复的症状为足下垂(2例)、膀胱功能障碍(9例)和下肢感觉功能障碍(4例).尽管膀胱功能未得到完全恢复,但在术后5例患者(55.6%)膀胱顺应性增高,安全容量增加,4例(44.4%)患者括约肌肌电图结果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HSAD通过均匀短缩脊柱达到对受栓系的神经组织直接的轴性减压.切断终丝是导致症状加重的原因之一.TCS占位组织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不是导致症状加重的原因,传统的终丝切断马尾松解手术应慎重选择.
作者:王海波;孙璟川;王元;吴钊;徐涛;陈可夫;史国栋;袁文;贾连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后路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6.4(11 ~23)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得到影像学检查并且由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证实并行后路一期松解多次转棒去旋转钉棒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为GSS系统.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RS-22)患者量表调查表评价术后终末随访时的疗效.观察术前术后的站立位Cobb's角度数;术前弯曲应力位Cobb's角,脊柱柔韧性测定;术前术后的顶椎偏移距离、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肺功能检测,生化指标;术后是否出现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有无切口感染、迟发性感染和螺钉断裂.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3~5.5(4.1±0.7)年,均骨性融合,无感染和内固定断裂.固定节段9~13(11.2± 1.2)个椎体.术前脊柱的柔韧度0% ~ 30%,(12.7%±9.0%).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冠状位主弯的Cobb角术前65 ~110°(90.3±13.5)°,应力位片50 ~91°(78.3±12.3)°;术后矫正至10 ~41°,(30.8±9.8)°,终末随访时15~48°(35.5±9.5)°,冠状面平衡由术前(3.2±1.1) cm矫正至术后(0.9±1.0)cm,随访时(1.2±1.1)cm,矢状面平衡由术前(2.3±1.1) cm矫正至术后(0.40±0.51) cm,随访时(0.55±0.51)cm.顶椎偏移由术前(6.4±1.7) cm矫正至术后(2.4±1.2) cm,随访时(2.6±1.4) cm.胸椎后凸(T5-T12)的Cobb角术前(31.1±12.4)°,术后矫正至(25.6±5.5)°,终末随访时(28.6±6.1)°;腰椎前凸(L1-L5)的Cobb角术前(45.5±10.5)°,术后矫正至(33.4±5.5)°,终末随访时(35.3±4.2)°.主弯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59.8%,Cobb角丢失3.6°.14例患者矢状面平衡良好,出现冠状面不平衡2例.随访期末14例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1例切口皮缘愈合不良,经过换药处理瘢痕愈合,1例有短期胸1神经损伤出现左上肢上臂内侧疼痛伴有轻度麻木,2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降低术中装棒的困难,有效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
作者:张之栋;刘艺明;杜怡斌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