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左结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蔡氏套管器经肛门自然腔道取标本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连续实施123例腹腔镜辅助左结直肠癌根治术,分别经蔡氏套管器和腹壁切口取标本为29例(研究组)和94例(对照组).用倾向值匹配法匹配23对病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在组间分布平衡,在远、近切缘距肿瘤距离、环周切缘阴性率、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第2天C-反应蛋白、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和术后肛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237.8±68.1)min比(168.9±47.5) min,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较少[(12.4±5.4)个比(16.4±7.2)个,P<0.05]、术后第2天白细胞较高[(11.7±3.4)×109/L比(9.4±2.6)×109/L,P<0.05],但术后排气时间较短[(2.6±0.7)d比(3.4 ±0.7)d,P<0.05]、下床时间较短[(2.3±0.6)d比(3.6±0.7)d,P<0.05]、术后总并发症率较低(0/23比6/23,P<0.05)及术后除镇痛泵外止痛药使用率较低(1/20比9/23,P<0.05).结论 采用蔡氏套管器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辅助左结直肠癌根治术可获得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同样的效果,且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腹壁美感度佳.
作者:许淑镇;丁志杰;张诗峰;邱兴烽;闫峰;袁思波;蔡建春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CD40对烟草烟雾暴露肺气肿小鼠肺部CD8+T细胞毒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C57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CI40+/+对照组、CD40+/+烟熏组、CD40-/-对照组、CD40-/-烟熏组4组,烟熏组采用烟草烟雾暴露24周建立小鼠肺气肿模型.各组肺组织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改变并计算肺泡平均内衬间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8+T细胞和穿孔素+、颗粒酶B+细胞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白细胞介素(IL)-2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IL-27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CD40+/+烟熏组肺组织明显破坏,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CD40-/-烟熏组肺组织破坏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CD40+/+烟熏组轻.CD40+/+烟熏组肺泡平均内衬间隔显著高于CD40+/+对照组、CD40-/-对照组和CD40-/-烟熏组[(37.2±3.6)比(24.0±3.4)、(22.5±2.4)、(29.9±1.7) μm](均P<0.05);CD40-/-烟熏组高于CD40+/+对照组及CD40-/-对照组(均P<0.05).CD40+/+烟熏组CD8+、穿孔素+、颗粒酶B+细胞百分比[(16.3±2.3)%、(11.4±2.1)%、(10.7±1.9)%]均显著高于CD40+/+对照组[(8.3±1.6)%、(5.1±1.2)%、(4.6±1.0)%]、CD40-/-对照组[(6.4±1.5)%、(4.3±1.0)%、(4.2±1.0)%]、CD40-/-烟熏组[(8.6±1.7)%、(5.6±1.3)%、(5.5±1.3)%](均P<0.05).CD40+/+烟熏组穿孔素、颗粒酶B、IL-27 mRNA相对表达量[(20.3±7.3)、(18.3±12.3)、(2.2±0.7)]均显著高于CD40+/+对照组[(9.4±4.8)、(10.6±3.8)、(1.3±0.6)]、CD40-/-对照组[(8.1±3.1)、(7.7±3.5)、(1.1±0.5)]、CI40-/-烟熏组[(12.9±6.2)、(10.4±4.6)、(1.5±0.4)](均P<0.05).CI40+/+烟熏组细胞因子IL-27水平显著高于CID40+/+对照组、CD40-/-对照组、CD40-/-烟熏组[(3 242 ±754)比(1 627 ±710)、(1 600±680)、(1 850±583)ng/L](均P<0.05).结论 CD40基因敲除可以抑制烟草烟雾暴露肺气肿小鼠肺部CD8+T细胞毒性功能,减轻肺气肿程度.
作者:王琴;邓婷婷;邝良鉴;邱诗林;梁毅;钟小宁;何志义;张建全;白晶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线粒体凋亡通路在严重烧伤大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A组)、烧伤组(B组)、烧伤12周康复组(C组)及烧伤12周康复+二次烧伤组(D组)各8只.肺组织标本采集时间为:A组和B组于致伤后第4天;C组和D组则为接受为期12周的康复期后,再次分别接受第二次假伤和烫伤,并同样于伤后第4天搜集标本.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质(Bax)、剪切体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表达水平,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水平,Masson三色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用于检测肺组织胶原表达水平.结果 Masson三色染色和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病理均显示C组和D组肺组织纤维化明显.B、C、D组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剪切体Caspase-3和Bax/Bcl-2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15.50±3.30)%、(7.88±3.10)%、(15.88±3.23)%比(2.10±1.07)%,(0.59±0.11)、(0.33±0.08)、(0.73 ±0.13)比(0.16±0.05)和(2.08±0.30)、(0.83±0.09)、(1.54±0.12)比(0.64±0.05)(均P<0.05).结论 线粒体凋亡可能是促进烧伤后肺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张旭龙;柴家科;李百玲;马丽;尹会男;张东海;冯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肺部纤维化疾病,其病程不可逆,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常见也是严重的类型[1].据欧美、日本等统计,IPF的发病率为(0.22 ~17.40)/10万[2].该病好发于50 ~70岁的人群,男性比女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明确诊断需除外继发于已知病因的肺纤维化,并综合临床表现、肺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时需借助于病理.IPF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3].目前认为该病是由反复的上皮细胞损伤和修复过程失调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和过量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肺实质正常结构消失、肺顺应性下降且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其中首要环节可能为肺泡上皮细胞(AEC)受损和异常激活.现就AEC在IPF发病中的有关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陈茹萱;胡立星;徐作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胃肠道急症,该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是早产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已成为新生儿科较为棘手的疾病.随着早产儿数量增多,存活时间延长,NEC发病率随之升高,美国一些多中心研究表明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NEC发病率为7% ~ 11%[1-2],在加拿大和某些欧洲国家则低一些[3-5].NEC病死率达20% ~ 40%[1,6-7].即使幸存,也可能发生肠狭窄、短肠综合征、反复败血症、依赖肠外营养等并发症,重症病例病死率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发生率更高[8].因此,预防早产儿NEC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母乳喂养、预防和控制感染、科学肠内喂养等对预防NEC有较好效果.肠道菌群失衡是发生NEC的重要原因[9],早产儿口服益生菌对预防NEC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书庆;陈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患者女,26岁,3岁时脸部鼻部两侧出现淡红色丘疹,小学时有不自主发笑,17岁出现癫痫症状,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后定期服用丙戊酸钠治疗,0.4g每日3次,自诉癫痫症状仍有不定期发作.2008年发现多囊肾,2008年4月9日在我院行右侧多囊肾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示(右侧多囊肾)镜下为纤维脂肪组织及平滑肌束,部分区呈囊壁样改变,并见立方上皮被覆,可符合良性囊肿性病变,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不能完全除外.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结蛋白(DES)(+),CD68阴性(-),S-100(-),CD117(-),CD34血管(+),波形蛋白(VIM)(+).术后定期随访,1年半前肌酐升高至800μmol/L,考虑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当地医院每周二、四、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2013年血透前肌酐维持800 μmol/L左右,无尿,为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入院.
作者:王宣传;戎瑞明;许明;朱同玉 刊期: 2016年第20期
患儿男,19个月,在外院因“阴囊左侧无痛性包块1个月”入院,B超提示左睾丸占位,右睾丸囊实性占位,核磁共振图像(MRI)提示左睾丸占位性病变,考虑生殖源性肿瘤(图1A).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为2 122.3 μg/L(正常范围:0 ~5.3 μg/L),术前诊断为“左睾丸卵黄囊瘤,右睾丸占位”.家长要求仅进行左侧手术,右侧观察治疗.
作者:李晓溪;谢华;陈方;李守林;黄轶晨;吕逸清;陈艳;孙会振;奚政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种器官终末期疾病为有效的手段.然而近几年供移植器官的短缺日趋严重,使得扩展标准供体(expanded criteria donor,ECD)器官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临床.ECD器官热缺血损伤较严重、器官存活能力降低,移植后发生器官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的概率显著升高.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能通过成熟的体外循环支持措施有效缩短器官热缺血的时间,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1].目前,ECMO技术被用于ECD器官保护过程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有效地扩大了供体使用率,提高了移植成功率和移植术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作者:石炳毅;陈文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对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检测标准物质进行评价和定值.方法 按照《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和《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3个批号(F0I ~ F03)不同浓度水平的FⅧ和FⅨ活性检测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并以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研究所凝血标准品为溯源标准,选择8家实验室采用一期法对标准物质联合定值.结果 FⅧ各批号标准物质均匀性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3.9%、3.3%和3.4%,FⅨ各批号标准物质均匀性CV分别为3.7%,3.0%和1.8%,均匀性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P>0.05,表明标准物质均匀性良好;FⅧ和FⅨ活性瓶间均匀性不确定度(ubb)分别为0.5%~2.9%和0.1% ~3.9%.将标准物质置于-80℃保存条件下,在评价期限内(9个月)FⅧ和FⅨ活性检测结果无趋势性变化,表明标准物质稳定性良好;其长期稳定性不确定度(ults)分别为0.5% ~5.1%和1.3%~4.4%.定值过程不确定度(uchat)分别为0.9%~2.4%和1.1% ~2.4%.合成并扩展不确定度后(扩展因子k=2),3个批号标准物质FⅧ活性定值结果分别为(85±13)%、(36.0±3.4)%和(20.5±2.3)%,FⅨ活性定值结果分别为(102±13)%、(47.8±6.9)%和(29.3±3.8)%.结论 FⅧ和FⅨ活性检测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张海鹏;周文宾;李臣宾;杜忠礼;彭明婷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系统评价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是否可以降低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系统性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网从建库至2015年11月18日相关文献,严格筛选关于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对比低浓度吸氧对于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结直肠与非结直肠手术、术中及术后吸氧时间和吸氧混合气体种类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去除低质量研究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终点为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 系统地检索出989篇相关文献,经严格筛选,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有9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包含3 281例患者.1 644例80%浓度的高氧组,切口感染率15.1%(248/1 644),l 637例30%浓度的低氧组,切口感染率17.5%(286/1 637),纳入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I2=54%),荟萃分析应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0.80,95% CI:0.60 ~ 1.08,P=0.15,对于腹部手术来说围手术期高浓度与低浓度吸氧对于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是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结直肠手术和术中及术后6h吸氧患者,高浓度吸氧可以显著性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高浓度吸氧在腹部手术中并不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但是对于结直肠手术的术中及术后6h吸氧患者,高浓度吸氧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红雨;赵春临;叶延伟;赵红超;孙楠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受者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5和CD62L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在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142例受者的血液样本,其中男95例,女47例;选取2009年9月至2015年1月在解放军第三○九医院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男22名、女9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外周血CMV-pp65抗原检测将肾移植受者分为CMV高活动性感染组、CMV活动性感染组和CMV阴性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5和CD62L的平均荧光强度,并进行比较.绘制CD11b、CD15和CD62L在诊断肾移植受者CMV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肾移植受者中CMV高活动性感染组(n=17)和CMV活动性感染组(n=65)的中性粒细胞CD15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76.31±89.53和554.39±67.89,高于CMV阴性对照组(n=60)的334.92±44.69和健康对照组(n=31)的310.56±3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V高活动性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和CD62L的比例为42.31%±6.11%和40.35%±6.47%,低于CMV活动性感染组(62.45%±5.67%和65.65%±5.33%)、CMV阴性对照组(70.74%±6.55%和70.37%±6.71%)和健康对照组(72.52%±6.48%和72.43%±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1b和CD62L表达率在诊断CMV活动性感染时的佳临界值分别为56.61%和44.35%,敏感度均为100.00%,特异度为76.67%和58.06%,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和0.628;CD11b和CD62L表达率在诊断CMV高活动性感染时的佳临界值分别为66.57%和69.56%,敏感度为81.54%和87.69%,特异度为100.00%和98.33%,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和0.991.CD15荧光强度在诊断CMV高活动性感染和CMV活动性感染时的佳临界值分别为542.71和408.03,敏感度为100.00%和98.46%,特异度均为100.00%,ROC曲线下面积为1.000和0.999.结论 肾移植受者CMV感染后中性粒细胞CD15表达上调,CD11b和CD62L表达下调,可以作为辅助诊断CMV活动性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肖漓;白剑;何秀云;韩永;许晓光;樊文梅;毕丽丽;高钰;孔祥瑞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老龄活体供肾肾移植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九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行后腹腔镜活体供肾肾移植术的供者年龄≥55岁的44例供者及对应受者(老龄供肾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供者年龄<55岁的79例供者及对应受者作为对照(中青年供肾组).比较两组供、受者术后并发症,供者保留肾肾功能恢复情况及移植肾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供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老龄供肾组肾小球滤过率(GFR)较中青年组低(P=0.04).123例供者均顺利完成后腹腔镜供肾切取,两组供、受者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P=1.00).老龄供肾组供者术后3天平均血肌酐值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供者[(115.8±22.3)比(102.5±16.3)μmol/L,P<0.01];相应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53.0±9.1)比(59.6 ±8.3)ml·min-1·(1.73 m2)-1,P<0.01];术后1周及半年两组血肌酐及eGF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龄供肾组受者术后4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中青年组受者8例发生DGF,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1.00).术后1周及1、3、6、12个月eGFR,中青年供肾组受者均高于老龄供肾组受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7.8±12.6)个月,老龄供肾组受者1例肺部感染死亡;中青年供肾组受者2例肾失功能,两组受者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结论 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对老龄供者安全可行.术前应仔细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测跟踪随访,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罗用文;李钢;王振;范宇;柏宏伟;常京元;贺腾辉;钱叶勇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通过5年随访,探讨肾移植术后由传统的环孢素A(CsA)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转换为西罗莫司(SRL)联合小剂量CsA和泼尼松(Pred)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非随机的临床研究,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门诊规律随访的46例口服CsA+霉酚酸酯(MMF)+ Pred的肾移植受者,进行SRL+小剂量CsA+ Pred的转换治疗.其中主动转换组27例(转换前血肌酐≤140 μmol/L,无或仅轻微蛋白尿),被动转换组19例(血肌酐> 140 μmol/L,尿蛋白<++).转换后目标谷浓度:SRL为5~7 μg/L,CsA为20 ~60 μg/L.观察转换后5年的血肌酐和尿蛋白变化,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和SRL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转换后所有受者CsA平均减药63%.主动转换组转换时平均血肌酐为(110±19) μmol/L;8例退组,原因为关节痛1例、蛋白尿加重2例、慢性腹泻2例、轻度或可疑急性排斥反应2例和反复发热1例;其余19例受者平均随访5年血肌酐保持平稳,为(103±12) μmol/L,转换后5年移植肾存活率为100%.被动转换组在转换时平均血肌酐为(205±45)μmol/L,4例受者退组,原因分别为蛋白尿加重2例和人为因素2例;10例受者在转换后1~50个月移植肾失功能,其余5例受者平均随访5年血肌酐保持稳定[转换前为(218±46)μmol/L,5年随访时为(205-73)μmol/L],总体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33.3%,显著低于主动转换组(P<0.001).急性排斥反应在主动转换组发生2例,在被动转换组无发生.所有受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也未观察到口腔溃疡、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SRL联合小剂量CsA的免疫抑制方案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维持治疗方案,但需把握合适的转换治疗时机,在移植肾功能尚正常或只有早期轻度受损时进行转换能取得较为满意的长期效果,可考虑作为临床肾移植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的选择之一.
作者:朱兰;丁韬;王筱啸;林正斌;陈刚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后肾间充质干细胞(MMSC)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J雄鼠分为正常组(n=5)和实验组(n=30).正常组作为术前对照,实验组进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处理,根据股静脉注射物不同,再分为两个亚组:缺血再灌注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和细胞治疗组(注射含5 ×105个MMSC的生理盐水,10 ml/kg).实验组术后12、24、72 h和正常组各取5只小鼠全血和肾脏,检测血清肌酐(SCr)水平,分析肾组织病理染色结果和肾小管Paller评分,评估MMSC的作用.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肾组织的微小RNA-26a(miR-26a)水平,观察miR-26a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1)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术后12、24、72 h的SCr均高于正常组,且术后24 h的SCr均高于术后12、72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72 h 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间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术后12、24、72 h的肾小管Paller氏评分均高于正常组,且24 h评分>72 h评分>12h评分(均P<0.05);在术后24 h,细胞治疗组的Paller氏评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57.2±6.3)比(70.8±14.8)分](P<0.05);与正常组和细胞治疗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术后24 h可见明显的蛋白管型,肾小管萎缩、肿胀.(3)缺血再灌注组和细胞治疗组术后12、24 h的肾组织miR-26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在术后24、72 h,细胞治疗组肾组织miR-26a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416±0.139、1.152±0.239,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0.244±0.067、0.855±0.038,均P<0.05),且肾组织miR-26a的相对表达量与SCr呈负相关(r=-0.5,P<0.05).结论 MMSC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伴随着肾组织miR-26a表达量的增加.
作者:应美珂;陈芷珉;王宇成;冯时;林川;陈非飞;周芹;赵杰;王慧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性大出血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3年8月25日至2015年6月30日期间完成的91例次DCD供肾移植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真菌感染性大出血的特点、治疗及预防策略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1例次DCD肾移植,按照围手术期预防真菌感染方案分为2组:氟康唑预防组:2014年6月11日之前共完成26例,采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术后当天起至术后2周;米卡芬净预防组:2014年6月11日之后共完成65例,采用米卡芬净预防真菌感染,术后当天起维持2周.氟康唑预防组中2例发生术后大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2周,手术探查切除移植肾后2周再发大出血,行髂外动脉供肾动脉吻合部位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成功止血,血培养和术口引流液培养见白念珠菌,患者恢复血液透析,等待二次肾移植;1例发生于术后3周,行供肾切除+髂外动脉腔内带膜支架隔绝术,移植肾动脉残端镜检见大量真菌菌丝及孢子,6个月后接受二次肾移植术.米卡芬净预防组无真菌感染性大出血发生.结论 DCD供肾移植真菌感染性大出血,具有迟发性、反复性的特点,常导致供肾切除甚至危及生命.介入腔内隔绝止血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采用米卡芬净2周疗法抢先预防真菌感染可有效预防DCD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所致迟发性大出血.
作者:赵大强;黄正宇;洪良庆;廖涛;唐月娥;纳宁;李衡;缪斌;华学锋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