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影响因子:1.47
  • 创刊:1915
  • 周期:周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88
  • 全年订价:15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24期文献
  • 手术后脐尿管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索手术后泌尿生殖道来源的少见肿瘤脐尿管癌的临床特征、病理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山东淄博万杰肿瘤医院收治的36例手术后脐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的病理组织分别由两位病理医师诊断.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治疗情况、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都被统计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诊断中位年龄53岁,其中男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及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病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癌,其中黏液腺癌20例、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细胞癌1例、混合型腺癌3例.Sheldon分期为Ⅱ期11例,Ⅲ期16例,Ⅳa期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内科治疗,术后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顺铂/卡铂20例,吉西他滨+顺铂5例,氟尿嘧啶+顺铂+吉西他滨5例,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6例.其中8例存在基因突变.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1年生存率为70%,5年生存率为28%.结论 脐尿管癌较少见,发现时以局部晚期为主并有远处转移的倾向.初发脐尿管癌患者推荐手术,结合内科治疗可能会降低复发风险,但仍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去阐明.

    作者:牛海涛;董平;王佳妮;黄镜;曾益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巨大脑膜瘤术后颅内压监测七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巨大型脑膜瘤切除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分析并探讨其变化规律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巨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ICP监测数据.肿瘤分别位于额部(1例),嗅沟(1例),蝶骨嵴(2例),大脑镰旁(1例),矢状窦(1例),岩斜区(1例).手术方式分别采用扩大翼点入路,额下入路,纵裂入路,颞下入路切除肿瘤.ICP监测探头置于硬脑膜下,平均监测时间约9d.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20%甘露醇脱水.结果 7例肿瘤均镜下全切(Simpson Ⅰ、Ⅱ级),患者术后第3天均出现ICP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5~7天逐渐回到正常水平.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第3天意识恶化,ICP持续上升,CT提示严重脑水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和气管切开术.所有患者恢复良好,仅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保守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 ICP监测在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后应用作用显著,根据其变化趋势,不仅可以分析术后ICP波动的原因,同时结合充分的术前检查、合理的手术入路、细致的术后管理,为患者术后脑功能的改善提供了帮助.

    作者:陈罡;翟伟伟;虞正权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肺炎克雷伯菌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及医疗成本的影响

    目的 评价肺炎克雷伯菌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结局及医疗成本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海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发生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是否产ESBL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患者进行1∶1匹配,而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产ESBL对患者临床结局及医疗成本的影响.临床结局指标为感染后30d病死率;医疗成本指标包括住院总时间、感染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等.结果 匹配前,两组患者年龄、医院感染率、感染前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手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产ESBL组有较高的感染后30d病死率(21.3%比8.7%,P=0.054)及较高的住院总时间[25.0(12.0,33.0)比16.0(10.0,23.0)d,P=0.015]、感染后住院时间[16.0(9.0,26.0)比10.0(5.0,16.0)d,P=0.006]、住院总费用[69409(40605,198021)比45683(28448,67000)元,P<0.001]和抗菌药物费用[10279(4815,25500)比3783(1596,11879)元,P<0.001].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医院感染率、感染前住院时间、入院APACHEⅡ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基础疾病以及住院期间手术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产ESBL可增加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住院总时间、感染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P<0.001),但不增加患者感染后30 d病死率(P =0.910).结论 产ESBL可增加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医疗成本,但对患者感染后30 d病死率无显著影响.

    作者:李骏强;汤陈琪;王慧;纪世召;吕开阳;肖仕初;邓安梅;黄怡;夏照帆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单中心30年胆道外科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意义

    目的 探讨解放军总医院30年间收治胆道外科患者的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相关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连续21189例胆道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描述胆道外科患者30年间的疾病分布情况.以5年为1个研究小组,将所有患者按时间分为6组,进而描述胆道外科疾病谱的30年变化趋势.结果 (1)解放军总医院1985年1月起至2014年12月止30年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胆道外科疾病患者共21189例,其中男9 460例,女11729例,女:男=1.24∶1;年龄6~98岁,平均年龄(52.1±13.5)岁.(2)在所有患者中,胆石症患者所占比例高,占65.26%,其中胆囊结石占53.61%;其次是胆管癌患者,占12.79%,其中肝门部胆管癌占5.95%.(3)从变化趋势来看,胆石症患者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74.9%下降至65.2%,而胆管癌患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6.0%上升至14.0%(P<0.05);胆管囊状扩张症和胆囊癌患者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P<0.05),而胆囊息肉和胆道狭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结石患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71.9%上升至82.0%;而胆管结石患者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8.1%下降至18.0%.胆管癌患者中,各种类型胆管癌所占的比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门部胆管癌占40%左右,肝内胆管癌占25%左右,肝外胆管癌占35%左右.结论 随着时间的变迁,本中心(三级医院肝胆病中心)胆道外科的疾病谱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胆石症尤其是胆管结石患者的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胆管癌患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作者:张雯雯;吕少诚;史宪杰;顾万清;陈永亮;张文智;姜凯;王敬;黄晓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的产前诊断分析

    目的 对11个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家系进行分析及产前诊断,以指导临床遗传咨询.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5年9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诊断的11个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家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反应(gap-PCR)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等方法.结果 1个家系的夫妇双方均检测出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基因突变;10个家系为夫妇一方检出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基因突变,而另一方为常见的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其中有1例合并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出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基因突变的家系成员均出现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降低.12个胎儿产前诊断,检出4例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5例地中海贫血杂合子,3个胎儿基因型正常.结论 血液学表型阳性而常规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未见异常的人群,尤其是有胎儿水肿综合征或血红蛋白H病生育史的家庭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应考虑罕见的泰国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对高风险家庭进行产前诊断,对于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林娜;林元;黄海龙;林晓玲;何德钦;何淑琼;郭丹华;李英;徐两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0 mg/kg的方式诱导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取36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NP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射频热凝组(R组),每组各12只.另取12只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STZ后28 d,R组大鼠麻醉后在C形臂X光机引导下,采用PMD230型射频热凝仪毁损左侧L3椎旁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时间60 s,温度60℃.Sham组大鼠只行穿刺定位,不进行射频热凝治疗.分别于注射STZ前、注射STZ后7、14、21、28 d,以及射频热凝后1、3、5、7、14 d进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T)测定.注射STZ前、注射STZ后3、28 d以及射频热凝后1、14 d测定大鼠血糖.后1次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3~L5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N组相比,DNP组和Sham组大鼠在注射STZ后14、21、28 d,以及射频热凝后1、3、5、7、14 d时PWT明显降低(均P<0.05);射频热凝前R组大鼠PWT为(3.84±0.83)g,DNP组大鼠PWT为(4.45 ±O.88)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4,P>0.05);射频热凝后1d开始PWT升高,持续至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的比值和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量分别为0.074±0.023、(35.93±6.16) pg/ml、(92.11±13.23)pg/ml、(169.50±22.64) pg/ml,DNP组分别为1.023±0.185、(73.82±9.25) pg/ml、(155.33±21.82) pg/ml、(298.30±33.21) pg/ml,Sham组分别为0.951±0.103、(73.00±7.54) pg/ml、(151.02 ±24.26) pg/ml、(294.01±36.37) pg/ml,R组分别为0.563 ±0.019、(51.81 ±7.36) pg/ml、(123.24±16.13) pg/ml、(229.23 ±29.16) pg/ml,与N组相比,DNP组、Sham组和R组的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和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01、348.698、568.021、145.110,均P<0.05);与DNP组相比,R组上述指标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减少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锦华;杨承祥;仲吉英;张磊;熊青明;王靖;王汉兵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PAM4在胰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其病死率非常高,平均5年生存率低于5%[1].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胰腺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13位,但是其致死率却是第4位[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T、超声等影像检查难以诊断<2 cm的胰腺肿瘤,且胰腺癌早期通常不会出现与胰腺癌相关联的症状(如:黄疸、腹痛、体重减轻等).当出现症状时,85%的患者已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80%以上的胰腺癌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时机,其中位生存期在8个月左右[3-6].在我国,随着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胰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7].在过去的40年,胃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逐渐降低,而胰腺癌的总体死亡率却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表明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仍需极大提高[2].

    作者:阎冰;胡鑫;乔师师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原发性乳腺骨外骨肉瘤一例

    患者女,60岁,入院前9个月于我院行右侧乳房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考虑为以下3种之一:不典型的化生型癌、高分化的骨外骨肉瘤及骨化性筋膜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ctin(部分+),Desmin(-),S-100(-),CK、CK-H及P63(散在少数+),CK-L及CK18(-),Ki-67:15%,建议前往外院会诊病理结果,因患者原因未能确诊.术后5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侧手术切口处一肿物,大小约4.0 cm ×4.0 cm,无痛,局部皮肤红肿.随后肿物逐渐增大,间隔4个月再次入院.查体可见右侧胸壁手术切口处有一4.13 cm×5.17 cm肿物,边界模糊,活动度小,与胸大肌固定,质硬,无触痛.血生化示碱性磷酸酶:188 U/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CA-153,CA-125,CA-199]均正常.胸部增强CT检查示右侧胸壁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病变下缘与胸大肌间分界不清,双侧腋窝及纵隔内见多数短径<1 cm淋巴结影;右肺下叶结节直径约0.7 cm,性质待定;胸部超声检查示右侧胸壁3.4 cm×2.4 cm混合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右侧腋窝可见约1.7 cm×0.9 cm低回声淋巴结.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示:可见增生活跃的梭形细胞及多核巨细胞,考虑为间叶源性肿瘤(图1~4).

    作者:伍海锐;王子函;屈翔;苑著;葛智成;张慧明;高银光;滕长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的HIV感染与梅毒感染患者淋巴结细胞学表现二例

    淋巴结肿大是基层医院门诊常见的疾病,淋巴结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以其快捷简便的优势,是基层门诊医生首选的检查方法,是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和肿瘤转移患者门诊早期检查的重要手段.艾滋病(HIV)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早期时,机体免疫细胞增殖、活化,抵抗HIV病毒和梅毒螺旋体的侵袭,因此,淋巴结肿大是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现将解放军第一四八医院近年来发现的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的HIV感染与梅毒感染2例患者淋巴结细胞学特点报道如下,旨在为该类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止扩散,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作者:明汇;崔东艳;孙黎飞;都红峰;吴强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第368例四肢麻木—无力—M蛋白血症

    病历摘要患者女,68岁,因“四肢麻木4年、加重伴双下肢无力3个月”于2014年3月30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患者自2010年无诱因出现四肢麻木,伴乏力、踩棉花感,不影响活动,无肌痛、肌肉萎缩.营养神经药物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201 1年5月外院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抗体(抗Hu.Yo.Ri抗体)、寡克隆区带(OB)均阴性(-),髓鞘碱性蛋白(MBP)升高(12.42 μg/L),IgG合成率升高(85.5 mg/24 h).

    作者:毛玥莹;李剑;孟琦;蔡昊;曹欣欣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第369例急性无菌性腹膜炎—尿源性腹腔积液—自发性膀胱破裂

    病历摘要患者女,45岁,因“反复下腹痛2个月”入院.2012年5月22日晨起尝试排尿时突发剧烈下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大汗和排尿困难,持续不缓解,有排气排便.外院查体提示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查血白细胞10.92×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白蛋白36.5 g/L,血肌酐、淀粉酶正常.腹部超声示腹腔游离液体,深约8 cm,可见絮状回声.腹盆腔CT示腹盆腔内高密度液体影积聚,CT值在60~ 63 HU,考虑出血可能,双侧输尿管节段性扩张积水.

    作者:李骥;王强;李景南;钱家鸣;杨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核心是利用多种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的虚拟环境,与其中的对象进行互动,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1].军事应用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源动力,外军基于此技术研发出诸多军事仿真系统,以低廉的成本、逼真的效果大程度模拟实战,快速有效地训练官兵使用武器装备、适应战场环境,培训军医、卫生员战创伤救治技能[2-3],提高指挥官战略战术素养[4].现就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前景阐述如下.

    作者:范晓明;夏照帆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栓与止血检验过程中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机体血栓与止血机制涉及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个系统,其各成分数量和(或)功能的改变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随着检验医学向着自动化、专业化、信息化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抗凝与溶栓药物疗效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对检验结果的依赖性增加.但由于血栓性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影响因素较多,实验室在完善内部质量控制(IQC)和外部质量保证(EQA)程序,加快标准化进程的同时,与临床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对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十分重要.

    作者:寿玮龄;崔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精准医学相关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医生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精准医学是指利用患者的遗传组成、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对患者进行“量身定制”的医学治疗,以期获得理想化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避免不良反应[1].“精准医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源自“个体化医学”,但是由于生物学数据库、检测方法(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快速发展,使得“精准医学”的应用更为广泛.精准医学已涉及药物基因组学、肿瘤诊断与治疗、遗传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2].2015年初发布的美国精准医学计划主要有两个目标,近期目标为更多更好的癌症治疗,远期目标为对整个健康和疾病领域的研究[3].

    作者:张瑞;李金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临床沟通在医学实验室认可中的意义与实践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共同的协议;沟通信息、思想与情感.医院是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机构,检验科作为为全院各临床科室和患者提供服务的医技平台,与临床科室具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因此,基于该目标所达成的共同协议而采取多方位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1-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医学实验室认可中明确指出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本文就近年来在进行医学实验室认可过程中与临床沟通的体会进行总结.

    作者:宋文琪;王艳;董方;李奕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临床-检验双向沟通在骨髓形态与骨髓活组织检验全过程中的意义

    骨髓细胞形态与骨髓活检属于细胞形态及组织病理检验医学的范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验者的主观性,受到检验人员水平、标本质量、检验方法等多因素影响.需要结合大量临床资料,才能全面、精准做出判断.随着高通量组学、靶向标志物检测应用的广泛度、精准度不断提高,疾病诊断对于传统形态学检验依赖度下降,使得形态检验与临床双向沟通日渐忽略.然而,骨髓细胞形态与骨髓活检检验技术在血液系统及相关疾病的诊断预后领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疾病骨髓细胞形态或骨髓活检相似,而临床诊断完全不同;有些疾病临床表现相似,骨髓细胞形态或骨髓活检迥然不同[1].因此,在骨髓细胞形态和骨髓活检检验全过程(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中与临床双向沟通必不可少.

    作者:康慧媛;王成彬 刊期: 2016年第24期